靜網PWA視頻評論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工作反思(1)

2023年08月25日

- txt下載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工作反思(1)文章內容由常識網收集!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工作反思(1)
新的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已半學期了,經過半學期的艱苦歷程,深受新課改的冼禮,在教材鑽研、課堂教學、學生評價等領域都有著較大的收穫。教師明顯表現出關注學生,重視創設聯繫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和其他活動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了民主平等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學習,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重視過程,重視引導求異思維,鼓勵算法的多樣性;注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等貫徹新理念的教學行為;一致希望能讓學生以一種生動、活潑、有趣的方式來學習數學,讓學生不費勁地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數學,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學生經過兩個月的學習生活,多數同學已表現出對數學的一定興趣,並已逐漸適應,形成初步的學習習慣,特別是在教師引導下已逐漸懂得傾聽他人發言,與同學合作交流等。
一、在教材探研方面
新教材在編排體系上,知識結構上都發生重大變化,突出了知識的形式的探究過程,同時增加了大量的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與相互交流的機會,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變得既有趣又有用;它以實現兒童的發展為宗旨,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觀察、猜想、思考、操作、驗證、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機會。
1.根據不同的數學知識,領略教材圖例的含義,精心設計組織課堂教學活動
在新教材的例題、"做一做"中,都有一些漂亮的插圖,這些插圖對我們教師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把握好這些插圖的內容,領略插圖的含義,根據插圖組織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如:在"比一比"中的"做一做"里有5幅插圖,我在教學中利用這些插圖開展比多少、比長短、比高矮的分組活動。在比長短中,我開展"誰的胳膊長"的趣味比賽活動,先分小組比出誰是小組中胳膊最長的同學,再組與組比較,比出誰是全班胳膊最長的同學。這項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小組裡合作學習,使生與生之間有交流、討論,在交互的教學活動中學會了新知,教師真正站到了教學活動組織者的位置。
在練習中也有一些有著指導意義的插圖,這些插圖也為我們設計教學活動提供參考。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加減法時,我們可發現練習里都有這樣的題型與插圖:讓學生抽取0~10的11張數字卡片。要麼用大數減小數(學減法),要麼哪兩個數想加得幾(學加法)。受到教材插圖啟發,我讓學生各自準備了自己的數學卡片袋,在鞏固練習中開展分組比賽活動。這樣學生自主活動始終貫穿於整個單元,學生在自主練習中鞏固了新知。
2.發揮教材信息資源,創造性創設問題情境
低年級的小學生參與數學活動,很少是因為認識上的需要,而只是對數學活動本身感興趣。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勇於探索的強大內驅力。教學活動中能否不斷激發興趣,使學生自始至終情緒高昂地主動參與學習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新教材在教授的圖例中有許多能解決問題的多個素材與信息,這就為我們教師提供了空間。如果能善於挖掘這些信息資源,創造性的創設問題情境,就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的能力。如在"比一比"的新授課中,除了書本上列舉的兔子與磚頭、小豬與木頭的比較外,還有蘿蔔與蘋果、小豬與小魚等多種有用信息,還可利用插圖所提供的這些豐富信息資源,引導學生觀察已獲得的信息,讓他們想一想:圖中還有什麼可以比。這樣通過利用插圖資源放開學生,讓他們牽動探索,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多"與"少"的理解。
3.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的培養
數學概念是抽象的,而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能力較弱。本冊教材注意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有關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重視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體會數學知識的含義,在教學數的組成時,先讓學生用小棒分一分,有幾種分法?每種分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怎樣把這幾種分法既不重複又不遺漏地分出來呢?通過教師的層層引導,學生的實際操作,參與了獲取知識的全過程,從而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也為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礎。
4.新教材更加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
學生到學校來除了學習知識、獲取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的道理。新教材在編排上,注重知識與德育滲透,如:在"比一比"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精神;在"6--10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熱愛家鄉、熱愛自然、保護環境、講衛生等方面的教育,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健康發展。
但多數教師對教材在編排上還持有一定的意見,如:有些地方銜接不當,知識跨度太大;個別題目圖意不明,如,第33頁第1題"連一連",第45頁第1題3幅連續的圖等;在第36頁"可愛的企鵝"中唯一出現符號"",顯得突然,且給教學帶來麻煩;沒有更多地強調"數的組成",造成學生計算速度偏慢;有些內容對學生要求過高,有難度(如"連減");有的課時內容太多,完成有困難(如"操場上"),教材還有待於改進。
二、在課堂教學方面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傳統的課堂教學,導致學生學習方式單一,表現為以教為中心,以教案為本,學圍繞著教,就是我講你聽,我問你答,課堂氣氛較沉悶。為了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地學習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更重要是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根據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年齡特徵,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抓住學生活動的興奮點,按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從學生喜歡聽的、喜歡看的實情、實物、實事入手,採用講故事、做遊戲、模擬場景、比賽等形式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產生興趣,激發自主探索的慾望,發現問題,自主學習。
教學片斷:分蘋果(一)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吃水果嗎?
師:黑板上有一堆蘋果,你估算一下有多少個?再數一數。
(說明:磁性蘋果教具,可操作)
師:把這堆蘋果分成兩堆,誰會分?還可以怎樣分?(說明:老師這一問一下子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
這樣讓學生動手、動腦的學習,伴隨學生自身的情感成為他們自主學習的需要。數學是充滿樂趣的"學問",在情境中學數學,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貼近生活去學數學,是最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
2.創造情境,營造與人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
合作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學會共同學習、生活,培養在人類活動中的參與合作精神是教學中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一環。在一年級課堂教學中,建立合作學習機制,營造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改變傳統單一的交流形式,變"雙向交流"為"多向交流",使學生感到自由、輕鬆,學生成為交流的主體。
教學片斷:分蘋果(二)
師:同學們都想分蘋果,下面我們按小組進行分蘋果比賽。(說明:教師說分蘋果時,出示課題:分蘋果)
教師提要求:
A.每4個人一組(每組一捆"小棒")同學之間要合作,一個同學負責分,兩個同學分別說怎樣分兩堆,一個負責記錄。
B.把10個蘋果分成兩堆,有幾種分法?
師:請同學們按小組彙報分的情況。
(說明:每小組代表在黑板上演示分的情況,教師按學生分的順序,在黑板上用數與形表示出來,展示學生的成果)
1052431
58679
師:我們把10個蘋果分成9和1,你想到什麼算式?10分成8和2,你想到什麼算式?
……請同學們在小組裡說一說。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尊重,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討論,在討論中,可以自己發表見解,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其他的同學,傾聽其他同學的意見。如:上述學生在小組討論時,有的學生說我想到了:9+l=10,10-9=1。馬上有學生補充說:還有l+9=10、10-1=9;接著學生七嘴八舌地說想到:8+2=10,2+8=10……老師又接著問通過這些算式,你還想到什麼算式?學生說:想到10+0=10,又有學生說,想到10-0=10,學生又說還有10-10=0,還有0+10=10。這種合作學習,增加了信息交流量,豐富了自己的見解。被同伴認可,一次認可就是一次成功。成功可使學生產生自信,學生獲得自信,自我肯定等一系列的情感體驗。這種良好的情感體驗的不斷實現,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內在學習動力。
3.創設情境,讓學生髮現問題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積極主動發揮的前提,根據一年級學生正處於學習啟蒙階段的特點,我在教學時有意識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和培養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去發現問題。
教學片斷:操場上(-)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玩嗎?你最喜歡什麼運動?
生:我喜歡羽毛球;我喜歡體操;我喜歡跑步;我喜歡足球;……
師:同學們的興趣愛好真廣泛,現在我們到操場上去看一看,這些同學在幹什麼?(出示場景圖,並揭示課題:"操場上")
師:根據這幅圖,你想提出什麼問題?
生:①男生有()人;②女生有()人;③一共有()人;④男生比女生多()人;⑤女生比男生少()人;⑥是女生多還是男生多?⑦帶帽比不帶帽的少()人;⑧踢球的比不踢的多()人?⑨跑的比沒有跑的多()人?……
沒有牛頓對落地蘋果觀察和發現,如何產生"萬有引力"定律,沒有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洗澡的體驗和發現,也不會有對"浮力"的認識。這些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去發現問題,提出他們想提的問題,提出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問題情境是促進學生建構良好認知結構的推動力,同時也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方式。
4.以人的發展為本,給學生留下學習與探索的時空
陽光雨露禾苗壯。就像生命離不開水,離不開陽光和空氣,學生的學習不能沒有時間和空間。留足思維的時空,讓學生自由發展,想像就能張開翅膀,在學習的藍天翱翔。課堂教學不該由教師主宰,應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教師除給學生提供豐富、直觀的背景材料,構建解決問題的模型,還要把學教學片斷:操場上(二)
師:大家提出了這麼多問題,你們會解答嗎?你是怎樣解答的?把你的方法在小組裡跟同學說一說。
師:一共有()人,這個問題,哪個小組來回答?
生:一共有10人。
師:你們是怎樣想的?把你們的想法告訴大家。
生:我們這組是數出來的,先數男生,再數女生。
師:你們這組還有補充的嗎?其他組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生:我們這組是把男生的人數和女生的人數加起來的8+2=10。
(說明: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方法)
師:男生比女生多()人,這個問題哪個小組來回答?
生:男生比女生多6人。
師:你們是怎樣想的?能把你們的想法說給全班同學聽嗎?
(說明:這組同學回答後,鼓勵其他組學生,還有不同想法嗎?)
生:我們是一個男生對一個女生,剩下的就是多的。
生:從圖中這兩個男生和這兩個女生一比,剩下就是6個男生。
(說明:學生在回答時,用手指著圖比劃著說)
生:我們是算出來的,男生有8人,女生有2人,8-2=6。
生:我們是比出來的,8比2多6個。
生:女生人數只有男生中的一部分,一看就知道男生比女生多6人。
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對知識而言,學生獨立思考,相互討論、交流,澄清的過程就是自己發現的過程。在教學中,把學習和探索的時空留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樂趣,同學、教師成為交流學習的親密夥伴,使數學課堂成為學生的天地。在課堂上,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小組合作、簡單數據調查和遊戲活動等多種形式,自主地積累知識,獲得信息,解決問題,培養能力。
課堂教學改革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這是相當可喜的。但是,認真審視一下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有一些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1.學習方式提倡"探究式",還要不要"接受式"
我們知道,學習方式的選擇運用,要受到教學內容、學生水平、個性特點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並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適合讓學生通過探究去解決,"探究式"適合智力好、主動性強的學生,而學生的智力發展、知識水平不平衡是客觀現實,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會嚴重脫離一些學生的實際,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學生個性不同,所以,"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罷,適合學生個體特點的學習方式才是最有效的。如果我們教師不顧實際,對於明明是簡單而不需探究的,或者學生沒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識,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時髦",那可能會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2.教學注重"過程",還要不要"結果"
教學"重在過程"也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是,隨之而來,有一種聲音似乎越來越流行,認為知識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我們應當做的是改變過去輕"過程"甚至無"過程"的現象,不僅使學生"孤零零地掌握、記憶、再現"知識,而且使學生弄清知識發生過程的"來龍去脈",促使學生深入地"理解、重構、質疑、批判"知識。"結果"與"過程"並非是對立的關係,而是一種統一的關係。
3.追求"民主"、"開放",還要不要"秩序"、"規則"
民主教學氛圍的創設,是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精神的前提,有利於教師與學生的平等相處,有利於為學生創造一種心理放鬆、敢於質疑的空間,使學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長的自由與快樂。但是,追求"民主"、"開放",許多教師又走入了一個兩難境地。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但是學生一旦興奮起來,爭著發言,幾乎吵做一團,不少學生為了湊熱鬧,只顧自我表現,根本不管他人(老師或同學)的意見。這時,教師如果板起面孔"管"一下,學生壓制這樣熱烈的氣氛,甚至會戴上教學"不民主"、"違背新課程的精神"的"帽子";如果聽之任之,不予組織,教室里就會亂成"一鍋粥",秩序混亂,效率低下,有時根本不能完成教學任務。
我認為,教學的"民主"、"開放"是以課堂的"秩序"、"規則"為基礎的,是離不開課堂管理的。沒有有效的課堂管理,就不會有成功的課堂教學,要在"民主"、"開放"與"秩序"、"規則"之間尋找一個結合點。我們不僅要把學生當成學習知識、追求真理的朋友,還要與學生共同建立發言、討論、爭辯的新規則,養成尊重、理解他人,善於傾聽、接納他人意見的習慣,使課堂教學高效、有序地開展。
三、在評價方面
一年級數學課程學習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況,激勵學生進步,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評價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力求做到恰當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突出評價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評價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學生的學習習慣、合作意識、數學反思能力、思維的條理性和創造性。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學習的評價,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著重體現評價內容的多維度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充分發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開展學生的自我評價,培養學生的自我認識能力;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與認知基礎,仍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同伴參與到評價活動中來,使學生學會欣賞、學會互相學習;讓家長也來關心學生的成長曆程,並從有助於學生髮展的角度,給予恰當的評價。
1.評價方式
採取"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贈言"和"綜合測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還伴有"作業評價",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前五項評價,平時可以根據自己班級學生的情況和教學內容的實際,在一個單元里有針對性地選測一至兩項,其中"綜合測試"幾個單元檢測一次,"作業分析"每周都開展。
2.操作方法
(1)、自主評價、小組評價、老師評價和家長贈言見附表
(2)、綜合測試
評價內容:將形成性評價與階段性評價相結合,分單元綜合測試和學期綜合測試。單元綜合測試結合各單元教學目標編擬,學期綜合測試卷以本學期的教學目標為指導。
(3)、作業分析(作業進步榜)
評價內容:檢查學生的學習習慣。按時完成作業、作業整潔美觀、書寫規範、作業正確程度等,也考查學生完成任務的意識和能力,結合平常批改作業的過程進行,用圖案加語言的方式批改,每周評選一次。
以上是我對新課程實驗的一點膚淺認識、圍繞新課程實驗開展的一些教改嘗試和經驗體會以及聽到的同行們的心聲,若能多得到些前人實驗後的幫助指點,得到他們的經驗教訓,我們的步伐會邁得更快。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