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何帆:寫給無比焦慮的中國父母們

2023年08月13日

- txt下載

01
我們這一代做父母的,個個都無比焦慮。
孩子該上幼兒園的,找不到幼兒園。「幼升小」「小升初」的規則變來變去,越變越怪異。「中考」之後,孩子開始準備高考,家長也要陪著提心弔膽。
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中國的大學又怎麼樣呢?北大、清華、復旦,這算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了吧。要問這些學校究竟怎麼樣?這麼說吧,他們的樓都蓋得很壯。
我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國的教育制度。我是要寫給和我一樣的父母們。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焦慮呢?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謬誤,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緊張、太累。
流行的觀點認為,好孩子是教育出來的。如果你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那肯定是你們當父母的過錯。
從另一個角度去領會,只要你用心去教,你的孩子一定能成為你想讓他或她成為的那個樣子。想讓孩子上哈佛?趕緊買本《哈佛女孩》。想讓孩子成科學家?趕緊把他們送到奧數班。快,快,要不就來不及了,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02
一個人的成長是由什麼決定的?
簡單地講,一是先天的遺傳,二是後天的環境,缺一不可。
流行的觀點似乎認為,後天的環境是唯一重要的。這一觀點的隱含假設是,孩子出生之後,就是一張白紙,「好畫最美的圖畫」。
而心理學家在過去數十年的大量研究表明,人與人智力或性格上的差異,至少有一半左右,是由基因決定的。
基因的力量是如此強大,以至於生物學家道金斯曾經寫過一本極有爭議的書《自私的基因》。他告訴我們,我們的很多行為並非出於自己的意願,而是在服從基因的指令。基因是主人,我們是僕人。
不過,不是還有50%的環境因素嗎?至少有一半的機會,我們能夠把握孩子的命運。有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好家長造就好孩子。
且慢,第一,這些研究確實發現了家長行為和孩子表現之間的相關性,但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即便是有因果性,會不會反而是好孩子造就好家長呢?嘴甜的孩子自然得到父母的更多疼愛,不聽話的孩子自然會讓家長更煩躁著急。孩子的性格不同,家長的反應各異。誰是因,誰是果?
第二,環境確實很重要,但在一定年齡之後最重要的不再是家庭環境。心理學家哈里斯寫過一本書《養成假說》。她指出,在決定孩子性格的外部環境中,同齡人的社會環境比父母提供的家庭環境重要得多。
孩子們知道,聽家長的話是沒有用的,他們早晚要出來混,混得好不好,不在於家長滿意不滿意,而在於同齡人接受不接受。一到自己的世界中,孩子們就會自動地找到自己的角色:有人是領導者,有人是追隨者,有人是社交明星,有人是宅男宅女。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們仿佛是預裝了兩套作業系統,他們會自動地在兩套作業系統之間切換。家長管得嚴,在家自然聽父母的話,但一到了學校,那言行舉止就得遵守孩子間的社會規範了。那是孩子們自己的世界。作為家長,你再上心,再有能耐,也鑽不進去。
哈里斯談到,如果把如今流行的育兒理論放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就能看出它們有多麼荒誕。
在傳統社會中,家長對孩子的最大職責是把他們養大,吃飽穿暖,但怎麼教育他們,那不是父母的責任。
非洲部落有一句諺語:「培養孩子需要一個村莊。」
孩子們和孩子們玩耍,孩子們到別人家串門,這些社交的經驗,對他們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賈傑德·戴蒙德在他的新書《昨日的世界》中也談到,現代社會在哪些地方需要向傳統社會學習。如果說在公共衛生、防範傳染病等方面現代社會要更加先進,那麼在教育孩子方面,現代社會可能比傳統社會還要更加蒙昧。
是,我們成了最焦慮的父母。教育孩子本來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情,如今則變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父母幾乎要把除了工作之外的所有時間都花在孩子身上,付出了無數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結果,卻看不到一點成就。
03
那我們該怎麼辦?
難道我們應該對孩子撒手不管嗎?
當然不是。孩子是你家庭中的一員,他們理當得到你的愛。但是,你愛你的丈夫或妻子的時候,你愛你的父母的時候,可曾想過要「教育」他們,「改造」他們?如果不能「教育」他們,「改造」他們,難道你就會不再愛他們?內心深處,你難道真的想按照自己的一廂情願,而非孩子的本來性情,來「改造」自己的孩子?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都去支持「基因工程」,以後就像訂午餐一樣,預訂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孩子」,豈非最好?
孩子是上寄宿學校還是走讀學校,母親是專門在家帶孩子還是出去工作,孩子是一歲的時候學會說話還是一歲十個月學會說話,到上小學之前會背乘法口訣表還是不會背乘法口訣表,孩子考試考了一回第一,或是考試考了一次不及格,這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
焦慮的父母只能讓孩子感到更加緊張。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你的生活也需要時間。
試試看,能不能把你一顆焦慮的心輕輕地放下,去體會那種只用眼光欣賞,不去動手改造,只提供鼓勵和支持,不強加壓迫和重負的父母之愛。你沒有必要費心跟別人證明自己是一個好的父母,沒有人比你更知道,你是愛他們的。血脈中無聲地靜靜流淌的就是你對他們的愛,即使別人看不到,即使孩子沒感覺。
孩子是在父母家裡暫住的客人,總有一天,他們會離開我們。趁著他們還在,讓我們珍惜在一起的時光。
你會在睡前給小寶貝講一個童話故事,那只是因為你想要體會這種互相依偎的美妙時光,跟他或她的大腦發育,一點關係都沒有。
本文摘自:書籍《先放一把火》 中信出版社
作者:何帆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