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關於明代雕塑的發展

2023年09月02日

- txt下載

明朝最初建都安南,後來遷至北京。明代統治者起先是本著“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原則推翻元朝統治的,所以它的文化藝術特點明顯有追溯唐、宋風格的痕跡。
明代雕塑的發展
明朝最初建都安南,後來遷至北京。明代統治者起先是本著“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原則推翻元朝統治的,所以它的文化藝術特點明顯有追溯唐、宋風格的痕跡。在名目繁多的寺廟裡,供奉著各式各樣的神像,從題材到表現手法上日趨世俗化、民間化。石窟雕刻方面已接近尾聲,雖然在敦煌等大型歷史悠久的石窟中仍有明代作品,但就其藝術價值而言,已不能為雕塑史一提了。城市經濟的發展促使遠離人群的石窟藝術為寺廟藝術所替代,尤其是私人祠堂的興起,幾乎使石窟開鑿在明、清兩代走向絕跡。
山西為我國明代地表文物保存最多的省份,平遙雙林寺便是其中之一。雙林寺的歷史較為古老,元明“中都寺”,至宋改名。現存明代造像一千餘身,最有代表性的是金剛力士像、渡海觀音向、羅漢像,以及眾多的供養人像。供養人造像寫實能力極高,充分表達了人物性格和精神狀態。明代造像材料以泥塑為主,北京的區也有眾多寺、廟、宮、閣內保留有塑像,據記載,有許多塑像直到“動亂”前還保存完好,後來遭到人為毀壞,實在是件憾事。
十三陵現在已成為北京地區著名的旅遊景點,位於昌平縣境內,它是明代十三位皇帝的陵墓集中區。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墓設在南京,而成祖朱棣加害於執政只有四年的朱允炆,使其死無葬身之地,這位第二代皇帝惠帝,比最後一位崇禎皇帝更慘;還有一位景帝朱祁鈺亦無陵墓。十三陵以成祖長陵為中心線排列的雕塑群與孝陵一致,但與前代有所不同,計有獨角獸2對、石獅2對、華表2對、石馬及石人物6對、石虎4對、石羊4對、官吏2對、伺臣28對,這條神道現為十三陵共同的神道其他十二座墓陵沒有各自的神道雕塑,只設牌坊、宮門、碑亭等建築。十三陵的石雕在體積上大於孝陵,從總體風格上看,雖有比較精細的技術處理,但與前代比較起來,缺乏藝術活力,有概念化的傾向。明代第陵的雕刻群還設置在安徽、江蘇泗洪、江蘇南京、北京、湖北等地,一為光宗耀祖、一為安定各地人心,太祖之孝陵設置在南京鐘山,非前代“以山為墳”而是“依山為陵”。孝陵規模宏大,布局獨特,清時被整修過,略遜色一些。這座建於永樂十一年的陵墓至現在尚存石雕18對,體積比較龐大,形象概括、簡練,可稱為這一時期雕塑藝術的代表作。
明代的墓俑雕塑比前代要多,其中主要製作材料為木或陶。木俑不易保存,所以後人發掘所得的木雕大多損朽,嚴重喪失其藝術價值。而陶塑的保存則比較完整,除非人為損壞,一般都能從中體察其原貌。河北省阜城縣嘉靖明墓比較有代表性,除陶質俑人外,還有體現墓主人生前生活場景居室、廚房等;另一處明時期墓俑,為西安五十年代所發現,其雕塑風格真實生動,反映了當時日常生活中的形象。此外,在江西、上海等地的明墓中,也有大量墓俑被發現。
明代建築至今尚有許多得以留存,我們可以看到大量以磚、石、木、陶等材料製成的裝飾雕刻構件。這種以裝飾為目的的雕刻藝術遍布全國各地,廣泛存在於宮殿、廟宇、祠堂、園林建築以及民間住宅等建築上。其雕刻內容依據建築的功能不同而包括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動物植物以及幾何圖案、吉祥圖案等等,大多雕制精細、色彩亮麗。如明十三陵前的石質牌樓,就是以圓雕、浮雕以及線刻等手法組合而成,藝術效果較好。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