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產業集群的成因及其對西部開發的啟示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 內容 提要]:產業集群的成因可以歸結為,規模 經濟 與交易費用、路徑依賴、 學習 因素及地理的、 歷史 的、 政治 的和偶然的因素。通過市場與政府各自發揮其作用,在西部地區一定範圍內形成產業機群是縮小東西部差距的可行路徑之一。
[關鍵詞] 產業集群,地區差距,西部開發
[ 參考 文獻 ]1、波特,《簇群與新競爭經濟》[J],經濟 社會 體制比較,2002年,第二期
2、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上卷,商務印書館,1964年,第280頁
3、阿爾弗雷德•韋伯
4、波特,《簇群與新競爭經濟》[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年,第二期
5、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第二卷,84頁,1992年,經濟 科學 出版社,84頁
6、施本植:論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相適應的外資戰略,三明: 中國 經濟 問題 199605
7、施本植:軌跡與走向:我國民族經濟優惠政策探析,昆明:雲南學術探索199704
8、杜人准,《國防 工業 與新中國工業化的 發展 》[J],《南京政治學院院報》,2003年,第四期
9、孟慶民,楊開忠,一體化條件下的空間經濟積聚,人文地理,2001年第6期
10、胡昱、劉文儉,產業集群形成模式探析:以青島 電子 家電業為例,東營,石油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產業集群是用來定義圍繞某一特定產業,大量產業聯繫密切的 企業 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並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波特,2003)即在一定領域內,以某個主導產業為核心,有著大量的相關企業與輔助機構,依靠一定的分工形成的有利於專業化生產的組織協作形式,使得產業分布有明顯的地域性。集群內企業依賴於集群形成一定的強勁的、持續的競爭優勢。
產業集群形成的原因具有相當的複雜性,對於產業集群的成因及其優勢的 理論 ,大約可分為三個階段,代表人物分別為馬歇爾、韋伯和波特。最先注意到中小企業群這一經濟現象的學者是馬歇爾(A. Marshall)。馬歇爾在對英國的工業組織進行 分析 時,發現許多同類型企業在地理上集中的現象。他在192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從企業的外部經濟的角度 研究 企業積聚導致的產業集群現象。他認為,產業區內企業獲得外部規模經濟主要表現在企業在產業區中獲得了巨大的勞動力市場,專業化分工機會增加,以及專業化知識、信息的擴散。除此之外,企業發展動力還來自於社會、文化、政治因素,包括誠信、商業習慣、社會關係等等。(馬歇爾,1964) 根據德國區域經濟學家韋伯(A.Weber)提出的工業區位理論,區位因子的合理組合使得企業成本和運費最小化,企業按照這樣的思路就會將其場所放在生產和流通上最節省的地點。韋伯以此解釋集群成長的原因,也就是說,隨著企業在空間上的集聚,企業可以得到成本節省的好處(阿爾弗雷德•韋伯)。波特認為集群代表一種能在效率、下列儀及韌性方面創造競爭優勢的空間組織形式,它所產生的持續競爭優勢源於特定區域的知識、聯繫及激勵。這是遠距離的競爭對手所不能達到的。波特,2004
企業集群的形成,主要是靠市場導向形成的,但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非市場因素也會起到重要作用。
一、規模經濟與交易費用
考慮在既定的(不變的)技術條件下,生產一單位單一的或復合產品的成本,如果在某一區間的平均成本遞減,那麼,就可以說這裡有規模經濟。(《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在集群經濟中,由於中間產品的轉移成本很低,企業可以見一部分企業內部的生產部門剝離開來,使企業與市場的邊界趨於最合理,使得長期成本得以降低,從而形成企業的內部規模經濟。集群的本質是企業內部分工的外部化和社會化。
集群內不僅存在企業的規模經濟,也存在集群自身的外部規模經濟。集群內企業可以通過合資、合作、建立戰略聯盟等方式互相彌補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的不足,實現機群內企業的互通有無。集群的存在有利於形成市場的壟斷,還可以為集群內企業向政府爭取到改善 交通 、能源、環境等基礎條件設施,規範市場經濟秩序,是集群內企業共享基礎設施的外部規模經濟。同樣集群的存在可以吸引來 金融 、物流等服務機構,是集群內企業受益。此外,集群的存在有利於建立專業的銷售市場,各個企業還可共享營銷 網絡 ,降低信息成本和物流費用。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它們可以藉助集群優勢迅速壯大和不斷提升,依靠區域專業市場擴大 影響 ,樹立形象,而節省大筆的廣告費,並能從集群中以教低廉的價格得到有用的信息。無疑,中小企業可以分享到更多的外部規模經濟利益。
二、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是描述過去對現在和將來產生強大影響的術語。馬歇爾指出:當某一工業定位於某一區域時,就極有可能長期定位於此。同類廠商彼此相鄰並從事類似的經濟活動能夠產生巨大的利益,廠商也傾向於選擇在具有某種特定技能的勞動力集中的區域設廠,這種就業上的優勢同工業在特定區位的集中組合形成製造業的聚集效應,它是該工業成長和區域發展的重要原因 產業集群一旦形成,就有可能形成「馬太效應」,產業集群會將集群外相關的物資、技術、人力資源和各種配套服務機構等吸引過來。而且不斷延伸產業鏈,形成更大的產業規模。 形成「集群—資源吸引—集群擴張—加速資源吸引」的良性循環,促進集群內企業的迅速成長。而集群外相同產業無法與集群內企業競爭。
路徑依賴取決於以下四個因素的共同制約。
1、報酬遞增。內部的和外部的規模經濟,給集群內企業帶來的集群外企業無法取得的收益誘使集群外企業紛紛攜帶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資源向集群靠攏,使得路徑依賴更為強烈。
2、不完全信息的存在。集群內通過相互之間的競爭與合作,特別是互相之間的學習,快速地得到信息,使得集群內企業能獲得比集群外更為完整的信息。
3、交易費用。產業集群內企業間分工協作和支持性的上下游相關企業的存在,使得可以通過企業內部分工的外部化或社會化,降低企業的交易費用。另外,集群內企業間的關聯性,也降低了企業一體化的成本。
4、制度因素。集群內企業因集群的存在而受益,使得集群內企業成為集群這種制度安排的既得利益者,為維護集群的共同的長遠利益,各企業往往會通過建立行會或商會等正式制度,或通過公認的「行規」等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來約束各企業的「機會主義」傾向。
三、學習因素
產業集群內擁有活力的前提是集群內企業之間既有合作又充分競爭。充分競爭迫使企業必須修正制度性框架,加快技術進步步伐,提升產品質量與產業層次,改善服務,形成核心競爭力,避免被集群所淘汰。
由於集群內企業之間交流頻繁,信息交流便捷,企業集群免不了發生企業之間的知識和技術擴散,提供了較多的學習機會,一旦某個企業有新的技術和知識,其它企業會立即向它學習,使新的技術和知識迅速在集群內傳遞開來。更為重要的是在集群內會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這種在共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基於信任的正式的非正式的信息交流不僅傳播技術和知識,也會傳播思想和理念。而人才的流動無疑加快了這種信息和理念的交流。集群內的企業也可能採用共同研發的方式來克服集群內企業規模小、資金、技術不足的缺點,共同分享技術開發的好處。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