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中國零售業存在的問題及其政策選擇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摘 要] 中國 零售業存在著諸多 問題 ,如過度競爭,業態結構不合理,業態區域結構失衡及過度開放等。為進一步優化零售產業的組織結構,中國應制定反壟斷政策,加大力度實行零售業進入管制政策,制定零售業併購、聯合的政策,制定零售業國際化經營政策,鼓勵開拓 農村 市場等。
  [關鍵詞] 零售業;過度競爭;業態結構;過度開放
  
  在零售業對外開放的過程中,由於內外資零售 企業 實力懸殊,中國零售業面臨著外資零售企業的巨大衝擊。中國零售企業在應對國際化競爭所顯現出的競爭力低下問題,並非僅僅是在中國零售業對外開放過程中產生的,而是長期以來問題的積累。因此,全面深入地 分析 中國零售業 發展 中存在的問題及產生問題的原因,是有針對性地提出零售業發展對策的基礎。
  
  一、零售業過度競爭及原因分析
  
  (一)過度競爭
  中國零售業的競爭格局呈現出過度競爭的態勢,對零售業過度競爭格局的判定,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
  1. 市場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小。近幾年來,中國零售企業有規模化的趨勢,擴張步伐也很大,但是整體規模不大,尤其是與外資零售企業相比規模較小。2004年在世界零售業排名首位的「沃爾瑪」全球的銷售額達到2 852億美元,與之相比,中國最大的零售企業「百聯」2004年的銷售額為676億人民幣,僅占中國零售總額的1.25%,而2004年中國前30家零售企業總計實現銷售額3 845.6448億元人民幣,約占全 社會 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1%①。中國零售企業絕大部分是由中小企業組成的,缺乏大型零售企業,從而使中國零售業很難形成規模效應。
  2. 企業競爭手段以價格戰為主。在競爭激烈的中國零售市場上,價格戰一直被眾多企業當作克敵制勝的法寶,就降價而言,其名目繁多,如:積分銷售、折扣銷售、返點銷售、買幾送幾等。零售價格戰從20世紀90年代起,一直持續十多年。1992年,著名的「鄭州商戰」是中國零售業價格戰的開始,這次商戰最終以發起者鄭州「亞細亞」的倒閉而告終,但中國零售業的價格戰仍末停止,激烈的競爭仍在繼續。2005年10月28日至11月6日的西單購物節上,中友百貨有限公司「買200返216購物券」,西單購物中心「買150送168購物券」,京城商戰此起彼伏。這種惡性競爭是中國零售業過度競爭的必然結果。
  3. 零售企業盈利能力較差。零售業的過度競爭狀況使零售企業微利經營甚至是無利經營,整個零售業的利潤水平處於較低的水平。2003年中國商業零售企業500強的平均利潤率為1.06%,行業排名倒數第3位,毛利率平均為9%,而已開發國家的零售企業平均利潤率為2.3%,平均毛利率則達到24%。由此我們能看出來,零售業的過度競爭,導致盈利能力比較差②。
  (二)產生過度競爭的原因
  1. 體制的 影響 。由於受行政區劃、部門利益及地方利益的影響,中國零售企業在進行跨區域發展以及跨區域商業重組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少障礙,嚴重影響了企業的規模化進程。市場分割使企業只能在給定的區域範圍內進行分割式經營,導致企業擴張速度慢、輻射能力差。因此,零售業的散亂局面與傳統體制有一定的關係。
  2. 進入壁壘低。中國零售業的進入壁壘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規模 經濟 壁壘低。零售業本來是屬於規模經濟性很明顯的產業,其主要通過連鎖經營、大量採購、大量銷售來實現規模效益。但是, 目前 中國零售企業單店經營還很普遍,店鋪規模較小,即使連鎖經營也很難實現規模經濟。所以,中國現階段零售業的規模經濟門檻很低,導致零售企業過度進入。(2)技術壁壘較低。儘管零售業信息化發展很迅速,各個企業技術投入不斷增加,但未真正形成技術壁壘。同時,零售業作為一個成熟行業,IT產業硬體、軟體國內市場競爭激烈,技術障礙實際並不存在。(3)成本壁壘較低。零售業在啟動成本方面並不太高,開業的費用除了必須預先全額支付房租外,其他如門店裝修、貨架、收款機、冷櫃的費用都可以延期付款,而商品大都是代銷或者廠方供應商鋪底,只有個別廠商要求現款進貨,另外還可以收取廠家的進場費,因此,成本也不會成為主要障礙。(4)政府管制壁壘偏低。零售業是最早進行市場化改革的行業之一,政府對零售業的發展一直持鼓勵態度。由於零售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可以解決就業問題,因此政府通常支持新建零售企業,很少對零售業進行規制。
  3. 大型零售企業退出壁壘高。對中國大多數中小零售企業來說,退出壁壘是較低的,但對於大型的零售企業來說,沉澱成本、高負債率等經濟因素會產生很大的阻止退出效應。對於國有企業來說,地方政府往往採用稅收、投資、銀行信貸等優惠政策來支持處於競爭劣勢和虧損的企業在競爭中存活下來,致使目前許多零售企業雖虧損卻依然不能夠順利退出。
  4. 外資的大量湧入。中國零售業對外開放造成了大量外資的湧入。目前,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業己經有40多家在中國「搶灘登陸」,其中包括「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伊膝洋華堂」、「萬客隆」等零售巨頭。外資零售企業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而這些城市零售業原本己經飽和,外資的進入,進一步加劇了這些地區零售業的激烈競爭。
  
  二、零售業業態結構不合理及其原因分析
  
  (一)業態結構不盡合理
  在分析中國零售業態之前,先看一下零售業高度發達的美國的業態結構。美國2002年前100家零售企業的業態分布為:百貨商店占5.4%,超級市場占29.8%,專業店25.70%。超級市場在美國零售業中起主導作用,而且比重也比較穩定;百貨店比重不大,並逐步減少;專業店比重增長較快。
  隨著零售業對外開放的深入,中國零售業已改變了過去百貨商店單一的業態模式,各種新的零售業態形式相繼出現,形成了業態競爭多元化的局面。根據中國商業聯合會的數據:截至2004年底,在綜合零售業法人單位中,百貨零售單位1.8萬個,占39.3%,超級市場0.69萬個,占14.8%,其他綜合零售單位2.1萬個,占45.9%。與美國零售業業態相比,中國零售業業態結構明顯不合理。百貨商店所占比重依然較高,超市、專業店、專賣店等新型業態所占比重還較低。百貨店長期以來是各大城市零售業的龍頭,但在激烈的競爭中暴露出許多問題,近幾年來百貨店業績普遍大幅下滑,處於衰退期,無法與外資大型綜合超市相抗衡,市場定位和經營方式已不能適應多樣化的需求。
  (二)零售業業態結構不合理的原因
  1. 業態發展缺乏長期規劃。20世紀80年代後期,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購買力迅速膨脹,這與商店「短缺」相矛盾。在當時超級市場還未被引進到中國的情況下,百貨店成為各地發展零售業的首選,各地政府也積極推動百貨業大力擴張。在外界環境的促使下,全國各地大中型百貨商店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據統計,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的前五年內,新建的大商場比此前40年的總和還多四五倍。在已開發國家早已進入了衰退期的百貨店,在中國確實得到了過度的投資,直接導致中國目前零售業態仍以百貨店為主,新興業態比重較低的不合理局面。究其主要原因,中國政府對零售業業態發展缺乏長遠規劃,對零售業投資也沒有給予正確的引導是最終導致百貨店增長過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業態調整困難。中國的零售業業態調整效果並不是十分理想。傳統的百貨店由於受地理位置、建築結構等方面的限制,改造難度大,業態結構調整困難。一方面傳統的業態改造困難,另一方面零售業在發展新興業態的時候,缺乏創新。中國零售業應該結合國情,在模仿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發展適合中國消費者消費水平和消費習慣的業態,優化中國零售業業態結構。日本在這方面值得我們借鑑,日本零售業結合本國消費市場對新鮮度和便利度要求高的特點,大力發展便利店,取得很大成功。
 三、零售業區域結構失衡及其原因分析
  
  (一)區域結構失衡
  零售業的區域結構失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東西部地區差距明顯。中國零售業像中國經濟一樣呈現出東強西弱的局面。東部零售業發展水平較高,擁有眾多具有競爭力的零售企業,而西部零售業發展水平較低,大部分企業都是屬於規模小、競爭力差的小企業。入圍「2004年零售業百強」的企業分布在21個省市,東部地區百強企業的數量遠遠高於西部地區,其中北京15家、上海10家、江蘇9家,廣東和山東各8家(不包括外資企業),而西部地區僅7家。從銷售額看,最高的五個省市分別為上海、北京、江蘇、山東和廣州,其銷售額占零售業百強銷售總額的比重依次為21.5%、15.0%、9.9%、6.5%和5.9%,而西部地區只有5%左右③。
  2. 城鄉差距嚴重。在大中城市裡,零售店無處不在,各種新興零售業態也隨處可見,零售業發展呈現過度競爭的局面。然而,在廣大的農村市場卻是另外一種情形:零售業態以傳統的雜貨店為主,經營方式仍以古老的貨架方式為主,零售業發展非常落後。目前,占全國總人口60%的農村消費市場的銷售額尚不足全國商品零售總額的35%。農村零售業的發展情況可以用規模小、業態單一、經營手段落後來概括。
  3. 城市內部區域分布失衡。中國的城市中心區往往也是傳統的城市商業中心區,在中心區聚集著大量百貨店、專業店、專賣店等零售店鋪,而郊區、城鄉結合部及大型居住區周邊的商業設施比較少,店鋪比較分散,很難滿足居民的需求。這樣的商業布局一方面使商業中心區的商業過度集聚並引發過度競爭,另一方面城市郊區卻因為零售店鋪較少,居民生活不便,消費需求難以得到滿足。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一矛盾將會更加突出。
  (二)產生區域結構失衡的原因
  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是中國零售業區域發展失衡的主要原因。中國經濟發展存在嚴重的不均衡,表現為東西部差距和城鄉差距。東部地區最早進行對外開放,憑藉著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經濟發展迅速,居民消費水平有了較快的提高,這為零售業的發展創造巨大的市場需求。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制約了其消費市場的發展。2004年中國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為9 422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為2 936元,城市人均收入是農民人均收入的3.2倍。因為農民收入水平低,居住分散,所以絕大部分零售企業並不看好農村市場,新興業態也就很難進入農村,且農村零售市場中大多以「夫妻店」為主。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是農村零售業發展滯後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從根源上消除零售業區域發展不平衡,就必須縮小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別。
  
  四、零售業過度開放及其原因分析
  
  (一)過度開放狀況
  1. 地方政府越權審批導致零售業超前開放。中國是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WTO的,承諾有計劃地逐步開放零售市場。外資零售企業的審批權在國務院,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政績和局部利益,進行越權審批,並給予各種優惠投資條件,擅自將零售業提前開放,使中國零售業的對外開放程度大大超出了中央政府的承諾。地方政府在零售業引進外資過程中採取一些變通的措施,如以中方名義註冊零售企業,交給外方經營,批准其他行業的利用外資項目變相經營零售業,使許多跨國零售巨頭以驚人的速度搶灘中國零售市場。截至1998年底,國務院正式批准的中外合資商業企業有20家,但是各個地方自行審批,以各種形式、各種途徑違規經營的非試點企業就有227家④。
  中國零售業對外開放的時間表,本來是經過艱苦談判爭取來的,是為了給國內零售企業爭取幾年的保護期,然而各地方政府實際上並未按國家的開放政策進行,使得中國零售市場前門末啟、後門巳開,外資零售企業提前進入了中國市場。
  2. 「超國民待遇」導致零售業的不公平競爭。從目前的狀況看,內外資零售企業所享受的不平等待遇,己經影響到市場的公平競爭。外資零售企業所享受的超國民待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是稅收優惠。外資投資企業所得稅稅率中央與地方合計為33%,名義稅率雖與內資企業相等,但是大部分地區為了吸引外資,一般並不徵收地方所得稅,因此內外資企業的實際稅率並不相等。在5個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的外資企業更是享受「兩免三減」的超低稅收優惠。其次,一些地方政府為滿足招商引資、搞形象工程的政績要求,競相攀比向外商提供優惠政策。某些地方政府違規審批外資建店,並且在土地、稅收、擴張區域和商業網點等方面對外資零售企業實施「超國民待遇」,特別是在選址上,不惜出讓城市黃金地段和給予最優惠的政策。外資零售企業與國內企業本來就不在同一起跑線上,如果再享受「超國民待遇」,那麼在與國內企業的競爭中就更占據絕對的優勢了,這也是外資零售業能夠在中國快速擴張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過度開放的原因分析
  1. 政府對零售業的戰略地位認識不足。零售業是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在引導消費、促進生產、引導投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經濟良性循環、提高國民經濟運行效率和效益等方面越來越發揮著重要的戰略作用。但是,中國長期以來由於受「士農工商」和「重農輕商」傳統理念的影響,整個社會對零售業的戰略地位普遍認識不足,中國政府同樣對零售業也重視不夠。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爭相保護本國零售業不同的是,中國政府不僅提前開放市場,而且給予外資企業「超國民待遇」,這些都是政府對零售業戰略地位認識不足的表現。
  2. 中央與地方缺乏統一調控。目前,中國零售業開放中出現的「兩超」現象(「兩超」現象是指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局部利益,將零售業超前對外開放,並給予外資企業「超國民待遇」的一種現象),與中央、地方政府調控不統一、引資工作多頭管理直接相關。儘管中央對零售業開放的把關比較嚴格,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員為了追求政績,不惜違背了中央政府的意願,盲目引資,更不考慮國家的產業安全。各級政府各自為政,缺乏協調一致的體制,從而造成零售業對外開放的混亂局面。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