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產業集群生成機理研究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摘要:產業集群的形成固然是外部環境驅動的結果,但是產業集群並不是一個靜態的實體,其生成是一個動態演進的過程。要進一步揭示產業集群形成的微觀過程,就要深入研究集群形成的外在條件與內在邏輯。根據集群分工與內在制度的演進,可以認為集群本質上是由基於外在條件的「偶然事件」啟動其內在邏輯而自發地生成的。
  關鍵詞:產業集群;生成機理;外在條件與內在邏輯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 is no doubt the outcome droved by external circumstance,however,industrial cluster isn′t a static entity, its formation is a process of dynamic evolution. In order to reveal the microcosmic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we need to lucubrate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and internal logic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 According to division of labor and institution,the paper deems that industrial cluster forms spontaneously through external conditions which start the internal logic.
  Key words:industrial cluster;forming mechanism; external conditions and internal logic
  
  自20世紀80年代起,產業集群就陸續出現在世界各地,以其獨特的組織形態贏得了原子式競爭中單個 企業 很難獲取的諸多競爭優勢,如市場議價優勢、區域營銷優勢、融資優勢、人力資源優勢、信息獲得優勢以及研發創新優勢等。加之產業集群便於進行行政區劃管理的區域性特徵,各國各地政府無不對產業集群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產業集群一時甚至成為區域核心競爭力的代名詞。不少地方政府為了提升區域 經濟 的競爭力,紛紛設立 工業 園區,進出口加工基地等,嘗試提供各種政策傾斜以培育產業集群。在這個過程中不少政府行為卓有成效,但是也有不少政府最終徒勞無功,行為存在盲目性、隨意性。在這種情況下,對產業集群的生成機理的理論研究顯然成了十分重要的課題,期望能夠通過對集群生成機理的探索得出有益的政策啟示, 科學 引導集群的生成與 發展 。
  考察已有 文獻 ,國內外很多學者紛紛從外部經濟、交易成本、創新空間、 網絡 組織、彈性專精、古典區位理論、新古典主流經濟學、新經濟社會學等不同角度探討了集群現象,但這些分析大多揭示了集群存在的合理性,說明了產業集群的優勢和發展動力,屬於事後分析和靜態分析,不能動態地說明一定區域內企業從零到有的集聚過程。有的文獻試圖從集群形成的初始狀態探討起,闡述了集群生成的外部條件,但卻未曾深入研究基於外在條件的形成機理,將集群形成的前提條件認作形成機制;有的文獻則用集群的發展機制代替形成機制。這種分析缺少對集群形成的全過程和動態性透析,且視角單一,往往把特殊當作一般,理論包容性不大,對產業集群形成的解釋缺乏普遍性。還有一些文獻對集群的成長演化過程進行了分析,但大都是基於外部特徵的描述,這有別於形成機制的討論。
  目前,對於驅動集群形成的動力存在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有些產業集群是依靠政府規劃和引導而形成的;另一種則認為是由市場方式自發地形成的。由於政府推動性的集群最終是基於企業的行為選擇,產業集群是由某些「偶然事件」(如新技術、新市場的發現、制度變革、其它集群或者大公司的生產轉移等)通過外在條件觸發其內在邏輯而自發地生成。
  
  一、產業集群生成的外在條件
  
  (一)外部環境的脅迫
  歸根到底,產業集群這樣一種新型的產業組織形態是由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所催生的。組織的生存是基於其承載內容的,在特定的環境下組織要完成其特定的 歷史 使命。在過去經濟技術環境比較穩定的年代,市場需求乏變,企業通常進行的是大批量的標準化產品的生產,因此垂直一體化的大企業的生產組織方式能夠發揮獨特的優勢。
  大企業從內部整合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減少了與其他企業協調分工的交易成本,也便於控制產品質量,降低產品的單位成本,同時也避免了生產設施的重複建設,從而獲得了內部規模經濟和內部範圍經濟。隨著市場化經濟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的傳播非常迅速,信息的獲得壁壘越來越低,組織的發展更多依賴於信息資源以及知識資本,顧客需求偏好也越來越多樣化、個性化、且多變,產品生命周期普遍縮短。在這種環境下,企業需要採取柔性製造方式來響應環境變化,但是限於當前技術水平,企業尚不能通過實現技術上的柔性來滿足生產需要。因此,只能通過重構組織形態尋求組織上的柔性以實現柔性製造。
  此外,物質資源的日益匱乏也改變著組織的競爭範式,當企業無法通過市場和企業內部資源的優化配置突破自身能力約束時,企業不得不選擇建立在資源依賴基礎上的合作行為,跨越自身邊界實現企業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獲得1+1>2的效果。於是產業集群這種彈性專精的生產組織形式就應運而生,產業集群內的企業通過合作行為可以及時根據生產需要靈活地與上下游的不同合作夥伴進行生產組合,這種介於市場與層級之間的新型的制度安排比缺乏彈性的垂直一體化和遠距離的企業戰略聯盟更有效率。
  從外部看,集群是一個大量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集團,實現了產品生產的規模經濟;從內部看,在集群內部通過彈性的分工體系來組織生產,從而形成範圍經濟。這種有效率的交易結構和制度安排也解決了因分工內生演進所造成的專業化經濟與交易費用之間的兩難選擇,它沒有市場制度較高的交易費用,但又保持著市場的靈活性;沒有垂直一體化組織的高昂成本,但又具備企業配置資源的優越性,兼具了垂直一體化的科層組織與市場交易的制度優勢[1]。
  (二)區位指向的資源稟賦
  為什麼產業集群能夠在一些區域萌生並發展,而在另一些區域即使政府有意給予政策扶持也很難培育起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群呢?原因就在於產業集群的自發萌生是區位指向的[2]。區域在集群形成之前,通常已具備一定的資源稟賦。
  資源稟賦不但包括物質性資源稟賦,還包括市場特徵、初始的制度存量以及本地的社會資本等非物質性資源等。主要有:(1)要素稟賦。由於 交通 運輸及其他相關交易成本的存在,企業在選址時首先考慮的就是資源的供應是否便利。因此,資源的稀缺性會使企業向生產資料以及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地區集聚,要素稟賦成為區位最初吸引企業進入的顯性要素。(2)本地需求。本地需求直接決定了當地對集群初創企業產出的吸納能力,也縮短了企業和客戶的市場距離,節省了大量的流通費用。本地需求也深深影響著企業認知與詮釋客戶需求的能力。企業對周邊需求狀況最為敏感,產品在本地成功,所獲得的肯定和掌聲最大;文化與地緣的一致使溝通的誤差降到最小;直接面對客戶可充分掌握客戶的處境與偏好,了解他們的精細需求,應對本地需求所需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更低[3]。這些都是區域內初創企業取得初步成功的關鍵。(3)政府在當地的制度供給。區域內形成產業集群之前的初始制度存量是區域內交易制度演進的起點。當地政府如果能提供優良的公共產品、有利的制度保障,創建安全法制、公平有信的本地創業環境、就業環境和市場競爭環境,那麼區域內就會存在更多的獲利機會,區域進入障礙較低,區域對初創企業將更有吸聚力。(4)企業家精神。企業家資源也是誘導集群形成的一個重要方面,熊比特認為企業家在創造和引進新的生產方法、介紹新產品、新的工業組織形式、開闢新貨源、新市場等方面作用巨大[4]。外部環境的脅迫會改變企業家的心智模式,從而影響企業家的決策行為,因此,企業家通常是響應環境變化的號召者,很多集群的形成始於企業家的某一成功決策,並且區域內初始創業者成功的「財富示範」效應也推動了創業行為在區域內的擴散,使區域內企業的數量得到迅速增加。(5)本地根植性的產業文化與社會文化。形成產業集群的地區通常存在很濃厚的產業文化氛圍,很多地區在形成集群之前,那裡的家家戶戶就曾出現過大面積的作坊式生產,人們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非常了解和熱愛,大人小孩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對產品的技術、市場信息津津樂道,行業秘密已經不再是秘密,共同的文化傳統、行為規則和價值觀促使集群內部形成一種相互信賴關係,大大減少交易費用,使企業家之間的協調與溝通容易進行,企業之間的深度勞動分工得以執行。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