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新農村建設中的社會資金問題研究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內容 摘要:新 農村 建設需要 社會 資金的大量投入。但由於種種原因,社會資金的進入存在諸多障礙。因此,政府要通過行之有效的政策,努力構建多元化、多渠道籌措支持新農村建設資金的有效機制,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社會資金 政策
  
  新農村建設資金投入是一筆巨額的長期投資,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測算,到2020年我國新農村建設資金需求總量大致在15萬億元左右。這些資金除了國家財政投入外,更多的還是來自社會投入。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社會資金的進入存在諸多障礙。因此,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籌措支持新農村建設資金的有效機制是新農村建設中急需解決的 問題 。
  
  農村社會資金構成及投資現狀
  
  (一)農村社會資金構成
  新農村建設視野下的社會資金,主要是指除了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和銀行信貸資金之外,可投入新農村建設的各種資金。主要包括:
  1.工商業資本。農村 經濟 發展 必須走 企業 化和產業化的道路,在多數農民自身積累水平較低難以實現產業化、規模化、市場化和企業化運作的情況下,大力引入工商業資本進入將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在城市部門和非農產業競爭日趨激烈的條件下,部分工商業資本有對農業和農村進行投資的動機,關鍵是如何引導和規範,既要保證工商業資本投資農業有利可圖,又能保障農民利益不受侵犯並實現不斷增長和農村持續發展。
  2.農民自籌資金。農民自籌資金主要來源於農民純收入。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2007年達到4140元,按每戶4口人 計算 ,戶均收入可達16000多元,戶均貨幣收入應超過10000元。我國 目前 農戶有2.3億,這樣計算農民總貨幣收入可達2.3萬億。
  3.鄉鎮企業積累。2007年我國鄉鎮企業有2084.66萬個,企業資產總額約為48710億元,比1996年增長54.22%,年均增長速度11.44%。2007年全國鄉鎮企業營業收入28萬億元,同比增長14.08%;利潤總額17000億元,增長14.56%;上交稅金7200億元,增長14.73%。2007年全國鄉鎮企業用於支農補農資金突破200億元,鄉鎮企業為新農村建設而主動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一種新趨勢。
  4.農村集體經濟積累。我國目前有集體經濟組織70多萬個,資產達到15000多億元,2006年鄉村集體可分配收入達到817億元。在鄉鎮企業中,還有鄉鎮集體企業80.21萬個。集體經濟不僅是發展農村的重要載體,更是農村資金積累的重要來源。
  5.外商投資。近年來,我國農業利用外資金額有較快增長,到2005年底, 中國 農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協議金額已經超過329億美元。項目範圍已遍及全國所有省、市、自治區,包括了農業、林業、水利、畜牧、漁業各行業的所有方面。外商投資的介入彌補了國內資金對農業投入的不足,引進了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優良品種和先進管理經驗,促進了農產品加 工業 發展,提高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推動了農村和農業改革。
  (二)社會資金的農業投資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工商業資本投資偏好明顯。工商業資本投入農業屬於增量資本經營,其特點是注重資本的流動性,迴避經營風險。因此,工商業資本大都投向經營周期短,收益高的農業項目。大量工商資本的投入還推動了 現代 農業建設,加快了「一村一企」、「一村一品」的品牌工程建設步伐,促進了農民就業和農民收入的增加。而對於經營周期長、風險大的傳統種植業工商資本則很少問津。
  2.農戶生產投資強度不高。農戶支出通常包括生產性支出和非生產性支出。由於農戶年收入偏低,我國農戶大部分現金用於非生產性支出,其中主要為生活消費支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年份生產性支出現金所占比重在27%-34%之間波動。在生產性支出中,農戶偏好於短期投資。自2004年國家對農戶實施直補政策以來,農民生產投資增長加快。這一方面是由於各項惠農政策的出台,農民預期增收信心增強;另一方面是由於農資價格居高不下,增加了農戶生產投資費用。
  3.鄉鎮企業資本增速下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在基本上沒有獲得國家直接投資的情況下,鄉鎮企業財產積累的速度是十分驚人的,2007年的資本總額幾乎為1978年的150倍。但值得注意的是,自1997年以來,其增長速度急速下滑。1995-2007年為0.9%,遠遠低於1978以來年平均26.9%的增長速度。
  4.農村集體經濟資產萎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0餘年來,家庭經濟發展較快,在雙層經營中占絕對優勢。但在一些地方,集體經濟不僅沒有發展,反而呈現出萎縮、弱化狀態,有的甚至成了有名無實的空殼狀態。集體經濟這種嚴重弱化現象,使集體經濟層次缺乏經濟實力,很難為家庭經營層次提供服務,更談不上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財力支持。
  5.農業利用外資水平不高。我國農業利用外資雖然有較快增長,但農業外資項目絕大多數是50萬美元以下的小項目,大大低於外商投資項目的平均規模。同時,農業利用外資的結構也不合理。一是農業利用直接投資的區域分布不平衡。二是利用外資額占全國利用外資總額的比重低。農業利用外資在全國利用外資總額中所占比例還不足4%,外商直接投資農業的協議金額僅占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1.93%。
  (三)阻礙社會資金流向農村的原因
  1.農村投資環境不良。我國農業投資的軟硬環境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一些問題。從農業投資的硬環境來看,主要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交通 、通信、供水、供電條件差,農業生產條件差,農業生態條件有惡化的趨勢。從軟環境看,我國農業投資的 法律 、政策環境欠佳,有些地方存在亂檢查、亂收費、亂罰款等現象。在有些地方有的人誠信程度差,遵紀守法的意識淡薄。農業投資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直接 影響 農業投資者的投資信心。
  2.信息 網絡 建設滯後。由於投入嚴重不足,農村信息化的總體水平相當落後,高水平的農業和農村信息網站數量不多,網際網路在農村的 應用 和發展十分落後,信息網絡建設滯後於農業產業化發展,不能滿足當前形勢發展的需要,不能及時提供農業投資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會資金的投入。
  3.民間融資渠道不暢。社會資金因 金融 政策的所有制歧視、信用資料缺乏、能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融資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制約,限制了社會資本的進一步擴張。目前,我國滬深兩地股市的定位是主要為國企改革服務;國有商業銀行實行「抓大放小」的經營策略,民營企業融資渠道變窄;信用社的融資能力有限,無法滿足民營企業的融資需求。因此,民營企業主要是通過種種非正規渠道籌措發展資金,提高了融資成本,加大了融資風險。
  4.農村資金外流嚴重。由於農業發展受農業弱質性與市場風險性的雙重製約,造成農村資金大量外流。儘管針對這一現象,政府加大了對農村的資金支持,但仍然沒有改變農村資金凈流出的狀況。以郵政儲蓄為例,截至2006年底,全國郵政儲蓄存款餘額達到1.6萬億元,存款規模列全國第五位,其中65%來自縣以下鄉鎮及所轄地區農村。但由於郵政儲蓄只存不貸,變成了農村金融資金外流的源頭。據亞洲開發銀行(2005)估算,我國農村每年的資金流出至少在3000億元以上。這種情況,加劇了新農村建設的資金矛盾。
  
  助推社會資金投入新農村建設的有利因素
  
  (一)政策因素
  我國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以來,中央不斷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包括:進一步落實「反哺農業」的方針政策,深化「三農」投入機制創新;完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大力支持農業和糧食生產;加大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支持力度,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創新機制體制性措施,進一步推進支農資金整合;支持推進農村改革,為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體制保障。近一段時期,財政部將大幅度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使「三農」投入總量、增量、增幅以及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都明顯高於往年。同時,深化農業投入機制創新,積極探索財政貼息、投資參股、以物代資、以獎代補等行之有效的投入激勵機制,引導信貸資金、民間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這些政策的實施,毫無疑問會起到助推社會資金投入新農村建設的作用。
  (二)經濟因素
  農業領域存在著潛在的投資機會。首先,雖然農業生產受 自然 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製約,但由於農產品需求相對穩定,名優特農產品仍很暢銷。特別是農業還受到政府的重點保護和支持,這充分表明,農業產業投資風險較小,且盈利相對穩定。其次,雖然農業產業的比較效益在總體上偏低,但農業產業中存在著許多投資小、見效快、效益好的行業或項目。在種植業中的經濟作物、養殖業的草食畜牧業、農產品的保鮮和精加工、設施農業、 旅遊 觀光農業等領域,都存在著大量的投資回報較高的項目。再次,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是不可能改變的,即是今後農業人口減少、農業經濟份額下降,農業仍是一項長盛不衰的朝陽產業。第四,如果從「由田間到餐桌」大農業的角度看,農業不僅不是低效產業,相反是一個永遠不會衰落的高效產業。國內外大量的成功經驗表明,只要能將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等環節上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有機地連接起來,農業比較效益偏低的狀況是可以改變的。最後,農產品價格低下是農業低效的主要原因,但從近幾年和未來的經濟走向看,在全世界範圍內,農產品低價 時代 已經成為 歷史 ,這對農民、農業和農村是極為有利的。農產品高價時代的到來,無疑將吸引大量社會資金注入農業。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