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論吉林省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研究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論文關鍵詞】 農村 勞動力流動 縣域 經濟 就業培訓
  【論文摘要】
農村勞動力流動,是彌合城鄉之間斷裂和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本文在闡述吉林省農村勞動力流動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剖析了其存在的問題,並結合吉林省省情提出相應措施,從而為實現農村勞動力合理流動、儘快解決「三農」問題,提供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積極探索。
  
  一、吉林省農村勞動力流動基本狀況
  

  吉林省作為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擁有數量巨大的農村勞動力資源。農民增收緩慢,總體水平不高,而且農村剩餘勞動力較多,轉移就業壓力很大。吉林省現有農村勞動力669萬人,到2006年底轉移出241萬人,其中常年在外打工的110萬,出國的6.8萬人,其他均屬於臨時性、季節性的轉移。按現在 農業 生產能力計算,種植業有200萬人足夠,這意味著吉林省還有220多萬人在農村屬於絕對的剩餘,而且每年新增大約100萬左右,農業 人口 中還有相當大的比例是農業勞動力,還不包括臨時性、季節性返鄉者。如何根據國情和省情,加快農村勞動力流動、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吉林省政府從本省實際出發,出台了一系列鼓勵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優惠政策,召開經驗交流會、建立輸出基地、開展技術培訓,設立「陽光工程」,從上到下掀起「春風行動」等,有力地推動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二、吉林省農村勞動力流動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雖然吉林省農村勞動力流動有了一定發展,已取得一些成效,但與其它省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流動速度慢、流動半徑小、缺乏品牌意識
  首先,吉林省農村勞動力流動的速度仍然較慢,總體水平和輸出層次仍較低。近幾年,從勞動力當年流動速度來看,始終排在全國第25位以後。其次,在勞務輸出上缺乏品牌意識,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致使輸出質量不高, 市場 競爭力不強。最後,受傳統思想觀念和對外省勞務用工信息不通暢影響,大部分勞動力仍是在省內尋找就業機會,表現出流動半徑小的明顯特徵。
  2.技術含量低,擇業機會少
  由於受傳統生產方式的影響,吉林省農村勞動力以糧為本的觀念根深蒂固,糧食生產以外的勞動技能低下,以從事簡單的生產性勞務為主,勝任不了技術較高的生產性勞務。因此,外出勞動力大多集中在 建築 業、服務業以及技術含量較低的加 工業 等產業,基本上是靠出賣體力而獲取就業機會。據抽樣 調查 資料顯示,在吉林省農村勞動力流動中,90%以上從事純體力勞動。另外,在全部勞動力中,受過系統職業技能培訓的只占4.5%,說明吉林省農村的成人職業技能 教育 薄弱。這就造成了吉林省農村外出打工人員從事勞動密集型勞務的比重大,技術密集型勞務的比重小。因而,勞動力就業機會少,勞務收入低。
  3. 社會 保障體系功能弱,勞動力外出務工熱情低
  勞動力愈來愈強的外出打工慾望是促進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積極因素,但如果農民自身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或受到損傷,勢必打消勞動力外出打工的熱情。首先是工資無保障。有些用人單位故意長期拖欠、剋扣務工人員工資,不按期發放。據500戶農民問卷調查資料顯示,有54%的農民反映「打工收入不能及時足額兌現,收入沒保障」;其次是缺少必要的生產安全保障。如一些在建築、 運輸 、化工、採掘等單位打工的農村勞動力,不能及時得到必要的安全防護設施及保護用品,使其生產安全得不到保障;最後是子女就學無保障。一些常年在外地務工的農民,其子女上學非常困難,需要交一些贊助費或高價學費才能入學。因此,極大地影響了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熱情。
  
  三、促進吉林省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措施
  
  1.從戰略的高度充分重視
  應從戰略的角度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應有一個長遠的考慮並制訂出相應的長期 發展戰略 規劃,建立起與之相配套的組織協調機構。在制定相關政策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地方及有關群體對政策執行的程度,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出台配套的詳細的、操作性強的實施辦法,並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保證出台的政策能夠嚴格執行。
  2.採用系統的觀點整體推進
  從系統論的角度,把吉林省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作為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需要政府、社會、教育等相關各主體單位的共同努力。影響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因素有很多,有戶籍歧視制度、城市就業制度、農村土地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勞動力素質等。應深入研究各種因素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影響,以便於採取相應措施促進流動。通過宏觀調控進行制度創新,如加大戶籍制度改革的力度、穩步慎重推進農村土地承包與經營權的流轉、進一步清理取消對勞動力流動和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等,採取積極措施把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只有內外 環境 和諧,才能促進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整體和諧發展。
  3.大力發展縣域經濟
  當地政府應緊緊抓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契機,實施項目興縣戰略,努力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流動。發展縣域經濟,有利於低 成本 、高效率地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是就地流動的主要途徑。發展縣域經濟主要包括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小城鎮建設、發展以鄉鎮企業為主的中小企業,拓展縣域經濟四個方面。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現代農業的必經之路,也是縣域經濟的核心內容之一。例如可以通過農產品加工、流通、服務以及相關的專業化組織使更多的勞動力加入進來,還可以帶動農民組織化程度和農民素質的提高。縣域經濟發展的生命力在於特色。當地要進一步結合本地優勢資源、綜合考慮 交通 區位、產業結構、市場定位、科技水平等綜合因素,在全國、全球經濟發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擴張自己的優勢。
  4.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培訓
  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培訓工作,圍繞全面建設和諧吉林的目標,堅持「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 管理 、搞好服務」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提高農村剩餘勞動力素質和就業技能為主線,以職業技能培訓和引導性培訓為重點、綜合運用 財政 扶持政策、加大資金投入、整合使用相關資金、整合教育培訓資源,建立定點就業培訓機構。要進一步調動農民個人、用人單位、教育培訓機構、行業的積極性,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就業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流動,逐步形成市場配置、政府促進、管理規範、流動有序、素質准入的城鄉一體化就業新格局。
  
  參考文獻:
  [1]劉懷廉.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新論[M].北京: 中國經濟 出版社,2004.
  [2]蔡昉,都陽,王美艷.勞動力流動的 政治 經濟學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李國娟.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研究[J].當代經濟,2007,(8).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