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創造,從問題開始》語文教學教案

2023年10月11日

- txt下載

  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最重要的是要堅持創新,勇於創新,我們只有不斷地創造新的東西才能爭取到新的制高點。我們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最根本的一條就是為了培養出能獨立思考、具有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所以,學會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能力是新時代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學習要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大膽地提出問題就是邁開了創新思維的第一步,即使這些問題是膚淺的或是有失偏頗的,教師也應積極鼓勵。因為我們注重的是學習過程中學生所具有獨創的精神和獨到的見解。
  (一)為什麼說創造性思維從問題開始
  1、什麼是問題
  問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概念,在每天的生活中,我們都要碰到許多不了解的事情,或沒有辦法立即解決的事情。這樣一些不清楚、不理解、不能立即解決的事情,我們就稱之為問題。問題的科學定義是什麼呢?心理學家鄧克爾是這樣定義的:「當有機體具有一個目標但並不知道怎樣達到這一目標的時候,就產生了問題。」
  美國創造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說得更明白:每當你碰到不進一步作心理上的努力就不能有效地應付的情況時,你就遇到了問題。
  我們說,當人們在做某件事時產生了障礙,必須經過努力用新的辦法來解決時,就產生了問題。
  2、問題與創造
  創造性思維是人類思維的最高表現。學校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前人已有的知識,更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加強創造教育。學生在認知活動中經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疑惑的問題,並產生一種懷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又驅使學生產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疑問,進行再思考、探索、研究,從而來解決疑問,這就給學生提供了發散思維的機會。使思維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新的擴展,使得原來的事物得到新的發展,問題有了發散,對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大有益處。
  亞里斯多德曾經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訝開始的。通過質疑問難可以有效地誘導和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造性地思考問題,能使思維更深入,理解更透徹,運用更靈活。因此,我們說,創造性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
  (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創造性思維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過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首先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果只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問題是誰來發現和提出呢?馬克思、列寧或是哥白尼、牛頓、愛因斯坦等偉大的革命家和科學家,就是不僅因為他們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上具有高超水平,而且更在於他們發現和提出了一般人難以想到的問題。提出新的問題,不僅需要卓越的見識,它閃耀著新的思想火花,還要有足夠的勇氣,敢於擔一定的風險,即平時說的有大智大勇的人才。所以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需要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問題的發現能幫助克服思維定勢,使人振奮,努力去尋找創新之路。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就必須積極鼓勵他們敢於和善於質疑,增強他們的問題意識。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握以下幾點:
  1、鼓勵學生敢於提問
  傳統的教學總是著眼於讓學生接受和認同某種結論和原則,使顯示的思維停留在既有的科學文明水準,並不注意讓學生通過了解這些科學原理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培養他們的懷疑和探索精神,激發他們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作出新的創造。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由單純的問題提出者轉變為學生提出問題的發動者,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中大膽質疑。
  (1)為學生創造敢於提出問題的氛圍
  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首先要掃除心理障礙。教師和藹可親的態度,熱情地鼓勵、積極地啟發引導學生質疑,幫助學生多提問,幫助學生找好學習的突破口,必然有助於消釋師生間的心理障礙,讓學生有足夠的安全感,形成和諧、平等的問的氛圍。其次,創造一種全面、和諧、寬鬆發展的條件和良好的課堂氣氛。師生間自由地交流,讓學生感到親切溫暖,給學生較多的表達機會,是促進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內在動機。另外,教師在課堂中努力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大膽探索,大膽質疑,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它能激發學生多思,產生迫切希望找到答案的慾望。
  (2)變不敢問為敢問
  第一,要學會欣賞學生的問題。當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時,雖然你認為不能稱其為問題,也應該加以讚揚。應鼓勵學生「你讀書多認真呀,提出的問題真有價值。」「你真愛動腦筋!」即使你認為的「傻」問題,也不要嘲笑孩子,因為傻問題中往往閃爍著孩子的智慧。
  第二,要耐心的傾聽學生的問題。當學生提出問題時,老師千萬不能漫不經心,甚至諷刺挖苦:「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懂,你真笨!」一定要做學生的「知音」,讓他覺得他很棒。
  2、培養學生學會提問
  當學生有了敢問的勇氣時,教師就要培養學生學會質疑,幫助學生克服思考中的盲目性、隨意性,打破思維定勢,引導學生有深度地思考,多角度地思考,不滿足於思維的求同性,注重思維的求異性、創造性,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讀書習慣。
  要想使學生形成質疑的習慣,教師就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留給學生質疑的主動權,教給學生能提出有廣度、有深度的問題的方法,擇準時機,啟之於憤悱之時,問之於矛盾之際,以使學生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具體做法:
  (1)預習自學中挑疑。「預習是自求了解的過程。」在學生掌握了預習課文的基本方法,能夠自學字詞,熟讀課文後,就要求學生針對課文內容提問。開始時,教師要「強制」,每個學生都要質疑。最初,可以從不易理解的,或根據語境不理解的詞開始質疑。檢查預習時,對質疑有意義的學生,加以表揚,以形成榜樣。長此下去,學生的質疑能力自會提高。
  (2)從課文題目發問。文章的題目往往是文章內容的精闢的提煉,主旨所在,猶如文章的「眼睛」。抓住了課題,文章的內容也就了解了。啟發學生通過課題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閱讀帶有濃厚的趣味性,從而培養學生從課題入手閱讀課文的能力。
  ①以人物命名的文章,往往是通過最能表現人物思想品質的一件事或幾件事來刻畫人物的,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教育,激發他們奮發向上。如《我的弟弟「小蘿蔔頭」》《李時珍》《愛迪生》等課文,教師出示課題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提問,學生經過思考,教師歸納為:a.他(她)是個怎樣的人?b.作者為什麼要寫他(她)?c.為什麼要寫這件事?這時,教師可針對這些問題,引導學生讀書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課後收集資料。這樣既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地去讀文章,剖析人物的思想品質,從而受到感染,激發情感。這樣思維活動在質疑問難中積極地展開了。
  ②寫景狀物的文章是作者用手中的筆做導遊,向我們經典地介紹了一個地方或物品的特點。如:《美麗的小興安嶺》《富饒的西沙群島》等課文,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抓住景物的特點及與眾不同之處發問。然後再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標註,討論。這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了,思維更加活躍了。
  ③以事件命題文章,如:《群鳥學藝》《爬天都峰》《撈鐵牛》等,從課題就已經大概知道文章寫什麼事。教學生質疑時,讓學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發問。學生會問:「為什麼這樣做?」「是怎麼做的?」「結果怎麼樣?」「用其它方法行不行?」一下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習時,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問題解決了,課文也就讀懂了。
  ④抓住課題中起修飾、限制作用的詞語展開提問。如《可貴的沉默》可引導學生抓住「可貴」這個關鍵詞來問,「為什麼說這沉默是可貴的?」《一定要爭氣》可發問:「為誰爭氣?做了什麼事來爭氣?」這樣抓住關鍵詞質疑,對文章的理解會更深刻,對於解決問題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還能發展學生的思維。
  (3)引導學生從文章詞句與主要內容發問。抓住關鍵的語句、內容,就能層層推進,巧妙地將教學引向深入。使學生具體形象地理解重點詞句及課文內容,並且通過這些詞語引發聯想和想像。有位教師教《稱象》一課時,在朗讀第四自然段後,引導學生找出曹沖稱象的步驟,然後學生抓住「畫線」提問:「為什麼曹沖把大象趕上船後,沿著水面畫了一條線?為什麼裝石頭要裝到畫線的位置?不裝石頭行不行?還有其他辦法嗎?」顯然,後兩個問題更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抓住關鍵詞句提問,可以使教學內容精練,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教學重點、難點易於突破。而且,往往會引起學生的求異思維,產生奇思妙想,使思維更加靈活。
  (4)引導從字裡行間挑矛盾發問。有些文章從字面看,仿佛前後有矛盾,與文章題目不符,實際是合情合理的,這往往是學生質疑問難的突破口,也是將課文內容深化的突破口。如《翠鳥》一課,學生髮問:「寫翠鳥為什麼要描寫小魚很機靈?」《草地夜行》一課,學生通過仔細讀書,提出:「開頭寫小戰士『一步一挨地向前走著』,最後寫他『邁著大步向著部隊前進的方向走去』,這兩個地方矛盾。」老師通過引導學生反覆讀書,聯繫上下文思考,明白了這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可有可無的地方,正是作者藉以表現文章內容的關鍵處。學生抓住要點質疑不僅有助於文章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全面、深入地閱讀、理解的習慣,使學生思維的整體性在實踐探索中得到發展。
  (5)借假設生疑問。語文課本中編排的課文是經過作者、編者深思熟慮加工過的,但用孩子的眼睛看,他會發現許多與他的想法不同的地方,其實這些地方往往是值得思索和回味的。如《灰雀》一課,學生問:「列寧已經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回家又放回來的,他為什麼不直接跟小男孩說:『你真是個誠實的孩子!』?」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對文章的理解的過程。
  (6)以常理推疑問。有些文章的內容看似違背了常規,不合情理,這時自然留有懸念,也是學生質疑的最好之處,抓住了這些地方質疑,就會將教學向縱深推進。如《挑山工》一課,學生問:「挑山工走的路比遊人多,也比遊人走得慢,而文中卻說花的時間並不比遊人多,這是為什麼?」教師引導學生自讀課文,使學生認識到挑山工那種堅忍不拔,一步一個腳印,努力向上,不懈追求的精神。
  學生的疑問是由於對課文內容的前後聯繫缺乏連貫的思考,教師引導學生在這些地方質疑,並通過聯繫上下文解疑,可以使學生的認識加深,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7)課後拓疑。課後提問可以補充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也可以培養學生全面地、整體地看問題。學生有什麼問題,什麼地方有問題都可以提出來,這樣既拓寬了學生質疑的途徑,又能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利於因材施教。同時,這時的提問,一般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能較準確地指出問題的關鍵。如《撈鐵牛》一課,學生學完課文後,明白了懷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撈出鐵牛的。有的學生提出了:「黃河已經很渾濁了,再往裡倒沙子不利於環保,能不能用其他方法?」多麼尖銳的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深表贊同,提出了多種方案。
  質疑是學生思維活躍的體現。「質疑」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開發智力,提高學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大有裨益。
  陶行知先生曾告誡我們:「與其把學生當作天津鴨兒填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地開發文化的寶庫和宇宙之寶藏。」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學生在讀書時思索的內容有深度,重點突出。同時,能打開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學習,主動學習,把握文章的細節、易於忽視的地方,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創新意識,養成善於思考和質疑的習慣。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