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淮南市大通區農田水利建設現狀問題及治理措施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而農田水利建設是農業的命脈,因此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對於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大通區基本情況
淮南市大通區總面積350 km2,轄4個鄉鎮、54個行政村。全區耕地面積1.02萬hm2。大通區地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西南部為丘陵,屬舜耕山脈,東北部屬上窯山區,東部為高塘湖沿岸圩區,北有洛河窪行洪區。本區北部位於淮河一級階地和波狀的二級階地,地面高程為20耀60 m曰南部由碳酸鹽類岩石所組成的丘陵,地面高程為40耀240 m,為侵蝕地形。
大通區地處淮河中下游,淮河自西向東從區北邊穿過,境內水系主要有窯河及其上游湖泊高塘湖、大澗溝,另有淮河幹流洛河窪一般堤防保護區。高塘湖位於淮河南岸窯河流域下游,通過窯河閘、窯河與淮河相通,窯河閘以上流域總面積1 500 km2。高塘湖正常蓄水位17.5 m,對應湖面面積為49 km2,庫容為0.85億m3,為充分利用當地水資源,近年來基本控制正常蓄水位在18.0耀18.5 m。窯河是高塘湖入淮河的唯一通道,起於淮南上窯鎮(窯河閘),在新城口處入淮河,河道長7.5 km,系人工河道,河底高程為12.1耀14.1 m,河底寬20耀30 m。大澗溝地處淮河南岸,現狀匯水面積為21.38 km2,全長約10 km,平均坡降2.4譯,直接入淮河。大澗溝上游為山區,中間經過市區,水系中下游多為農田,出口處有洛河電廠。洛河窪一般堤防保護區總面積14.7 km2,耕地1 200 hm2,區內無人居住,地面高程16.5耀20.5 m。根據淮河幹流上中遊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補充工程設計,洛河窪行洪區將退建成為一般堤保護區,退出面積約4.7 km2。
2 農田水利工程現狀
2.1 灌溉工程
區內灌溉工程主要由灌溉站、水庫、塘壩和灌溉渠系組成。目前面上設計灌溉保證率為65%~75%。大通區現狀有效灌溉面積8 266.67 hm2,主要以當地徑流、高塘湖、淮河為灌溉水源。全區已建成小型水庫14座、總庫容1 154萬m3,塘壩543座、519萬m3,均位於高塘湖區曰全區有機電灌站57處,總裝機83台套、4 604 kW,其中沿河、湖一級站33處,總裝機48台套、2 434 kW,沿渠二級以上站24處,總裝機35台套、2 170 kW曰高塘湖區以高塘湖為水源的孔店電灌站分三級提水,三級站裝機4台、460kW,設計灌溉面積1926.67hm2,二級站裝機4台、800 kW,設計灌溉面積1 760 hm2,一級站裝機4台、720 kW,設計灌溉面積1 886.67 hm2,總設計灌溉面積5 573.33 hm2,現有效灌溉面積4 620 hm2曰其他沿湖電力灌溉站共10座、總裝機950 kW,設計灌溉面積2 000 hm2,現有效灌溉面積1 946.67 hm2。全區共有各級渠道128條,總長170.7 km,配套乾渠渠系建築物162座。
2.2 排澇工程
區內排澇工程主要由排澇站和排澇溝系組成。該區的排澇體系比較完善,目前面上排澇標準可以達到3~5年一遇。高塘湖區大部分為丘陵地形,沿高塘湖周邊有部分圩區,排水條件相對較好曰灌溉除利用小型水庫和塘壩攔蓄的當地徑流外,主要靠提引高塘湖水。
本區現狀灌溉保證率約50%耀60%,排水標準基本達5耀10年一遇,目前,小型水庫和塘壩大多為病險水庫,灌溉水源泵站設備老化嚴重,亟需更新改造,渠道及建築物不配套,部分排水溝系淤積嚴重曰大澗溝區以大澗溝為灌溉水源和排水承泄區,本區排水條件也相對較好,現狀灌溉保證率約60%,排水標準基本達5年一遇,目前,灌溉水源泵站設備老化嚴重,渠道及建築物不配套曰洛河窪行洪區(含窯河出口段右岸圩區)以淮河幹流為灌溉水源和排水承泄區,地形平坦,澇的問題較為突出,現狀灌溉保證率約70%,排水標準基本達5年一遇,目前,部分排水泵站設備老化嚴重,排水溝系淤積,建築物不配套。
3 存在的問題
3.1 灌溉工程
現有灌溉抽水站大多建於20世紀60要7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運行,設備陳舊老化,能耗高,效率低,工程損壞嚴重,泵站抽水流量已遠小於原設計流量。
3.2 排水工程
現有排水系統雖基本形成,但排水溝(河)道淤積嚴重,路壩等阻水建築較多,地頭溝也大都被平毀曰現有排澇泵站設施老化,設計規模偏小,泵房破損,水工結構老化,機電設備陳舊,大澗溝出口缺少抽排設施曰排水溝上的涵閘規模小、標準低,橋樑橋跨偏小、設計荷載偏低,阻水嚴重曰沿高塘湖周邊圩口大多為群眾自發圈建,缺乏統一規劃,人水爭地,阻水嚴重,圩口防洪標準普遍較低,工程配套差。
3.3 泵站工程
項目區泵站2000年以後建站的為12座,1990要2000年建站的為50座,1990年之前的為14座,多數泵站建設標準偏低,運行時間長,工程年久失修、設備老化問題嚴重,主要表現在:設計標準低,由於受當時經濟、社會條件的限制,泵站設計標準偏低,工程倉促上馬,部分工程邊設計邊施工,質量難以保證曰部分泵站存在設計不合理,機泵選型不當的缺陷,致使泵站運行效率較低曰設備老化,主機組和電氣設備老化嚴重,部分設備已成淘汰產品,隱患缺陷較多,故障頻繁發生,安全運行沒有保證。
4 對策
4.1 灌溉工程
新增灌溉面積1 933.33 hm2,改善灌溉面積8 266.67 hm2。小型水源工程建設方面,近期更新改造、重建現有電灌站4 329 kW,遠期新建灌溉站500 kW,近期全面完成本區內14座小型水庫及塘壩的除險加固。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通過對現有灌區內渠系和建築物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灌溉保證率近期達到75%,遠期達到80%,灌溉水利用率近期達0.60,遠期達0.65。高效節水灌溉:在優質高效經濟作物區發展噴灌、管灌等高效節水灌溉1 300 hm2,灌溉水利用率達0.85耀0.90。
4.2 排水工程
農田排水:通過對面上排水溝系及建築物的配套建設,高塘湖區、大澗溝區設計排澇標準達10年一遇,洛河窪行洪區設計排澇標準達5年一遇。泵站建設與技術改造:通過對排水泵站的建設,抽排標準達5年一遇,洛河窪區遠期達10年一遇。土地整理:對本區內部分採煤塌陷區及灰場壓占土地進行復墾,土地復墾面積為345.4 hm2,增加耕地面積為172hm2曰對丘陵區部分土地進行整理,土地整理面積800hm2,增加耕地面積13.3 hm2。村鎮防洪與排水:村鎮防洪標準達20年一遇,排水標準達10年一遇。
4.3 泵站工程
對於超設計年限的泵站要進行拆除重建曰對於不滿足設計要求和存在安全隱患的泵站進行更新改造。
4.4 管理與改革
逐步建立明晰的工程產權、管理體制與良性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工程效益。主要包括制度建設、水利工程管理單位改革、群眾管理組織改革、水價和水費計收改革等。探索建立財政資金引導的多元化、多層次投入機制,建立主體明確、責權明晰的管理體制,建立用水戶參與的工作機制,建立靈活有效的工程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黃正林.民國時期甘肅農田水利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55-63.
[2]吳安,路廣利.中國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與管理[J].現代商業,2009(18):59-60.
[3]杜明軍.中國農田水利設施體制機制研究的綜述與展望[J].水利科技與經濟,2009(12):13-15,18.
[4]鍾玉秀,陳奇,劉寶勤.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水利發展研究,2008(8):20-22.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