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關注中等學生解題的「會而不對」現象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一、問題提出
對於高中數學的學習,多數學生屬於中等生,他們的數學學習成績一般,數學基礎和數學思維能力也在中等水平.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這些中等生自然是數學教學中需要關注的重要對象.
數學學習離不開解題.在平時的作業、單元測驗及考試中,不少中等生對於一些題目有自己的思路,感覺會做,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可能是審題、計算,也可能是心理調控等)最後無法得到正確答案,產生了“會而不對”現象.
   這裡“會”是感覺會做,有了解題的思路,擬定了解題的計劃.“不對”是指解題思路是錯的,但自己未能察覺到或者解題思路正確,但在執行解題計劃過程中出 錯.這種現象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挫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影響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然而,學生自己無法挖掘產生這種現象的深層原因,往往只是歸 結為自己的馬虎、大意,從而無法有效減少和避免這一現象,導致“會而不對”在自己身上一直延續.為此,我們對這種現象展開調查,希望發現產生這種現象的原 因,並結合具體案例給出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以幫助中等生減少出現“會而不對”現象,提高數學成績,培養數學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調查結果
筆者對所在的學校(四星級高中)高一、高二年級學生,利用第二學期期末考試前的一個晚自習時間,隨機抽查了共計326人,發放問卷,進行調查,收回有效問卷324份,對其中認為自己數學成績在中等及中等偏下的275名學生的問卷進行統計.
   調查問卷統計的結果顯示:(1)多數中等生出現“會而不對”現象的頻率較高(80%的中等生經常出現).(2)多數(80%)中等生會在平時作業及考試 中出現“會而不對”現象,上課時出現這種現象較少(5%).(3)超過60%的中等生把產生“會而不對”現象的原因歸結為以下3點:計算馬虎、粗心變成了 習慣;看錯題了,誤解了題目的意思;計算方法不好,繁雜.(4)關於如何減少甚至避免在解數學題中出現的“會而不對”現象,多數(90%)學生認為做題時 要專心,其中70%通過回頭看來修正錯誤,少數學生認為可以藉助錯題本(占16%)和書寫規範(占15%).(5)有50%的中等生沒有就自己解題中出現 的“會而不對”現象向教師或同學求教過.(6)65%的中等生經常因自己在解題中出現“會而不對”現象而煩惱.
通過問卷調查及對調查結果的統計,初步了解了中等學生解題中“會而不對”現象的現狀.對中等生的有些想法,與筆者的估計有較大出入,比如:教師們都一致認為可以通過錯題本有效糾錯,提高數學成績,但多數學生並不認同.
說明 此次調查範圍較小,僅涉及筆者所在學校,且尚未對高三學生展開調查.
三、案例分析
案例1 審題不准導致“會而不對”
評註 例1解答的錯誤是由於學生審題時未注意到a>0的條件導致多出一個解“a=-1”.類似的錯誤還有看錯題目中的條件,遺漏或多出題目條件.
案例2 字跡潦草,公式記憶模糊,導致“會而不對”
例2 在△ABC中,已知AB=3,A=120°,且△ABC的面積,則邊BC的長為________.
錯解 由三角形面積公式得
從而AC=5,再由余弦定理得
評註 對於例2,學生在使用餘弦定理時,由於看錯了數字,把自己書寫的“5”(“5”書寫潦草)看成了“8”,導致BC求錯,此類學生有時也會因為記錯公式(如餘弦公式中減號記成加號,特殊角的三角函數值記錯如把cos120°當成),看錯符號導致錯誤.這部分學生往往把原因歸結為自己的馬虎大意,卻並不知道怎樣去糾正.
案例3 遺漏公式使用條件,導致“會而不對”
評註 例3中出現的錯誤原因是學生在使用直線方程的點斜式(或斜截式)時,忽略了使用的條件,僅能在直線斜率存在的情況下使用,從而導致少了一個解.例4中出現的錯誤原因是使用數列中通項與和的關係式,誤把n的範圍當成了全體正整數集,而事實上n是大於1的正整數.此類問題,學生看似會做,並認為自己做的是對的,但由於對公式、定理使用條件的忽視或遺忘,而導致錯誤(比如:使用等比數列求和公式,當公比為參數時,不少學生會忘記對公比是否為1展開討論.)
案例4 算理混淆導致“會而不對”
   評註 例5中連續使用2次基本不等式進行放縮,但2次基本不等式取得最值時的條件不同(無法同時取到等號),導致等號無法傳遞下去,因此錯解中求出的最小值比實 際的最小值要大.例6錯解產生的原因是誤把“f'(1)=0”當成是“f(x)在x=1時取得極值”的充要條件.事實上,前者只是後者的一個必要條件,要 保證f(x)在x=1時取得極值,還需要驗證x=1左、右兩側的導數是否異號.此類算理的混淆、充要條件的誤用,常常會導致解的範圍擴大或縮小.
案例5 算法不優,導致“會而不對”
例7 設A為橢圓E:(其中a>b>0)長軸上的1個頂點,若該橢圓上存在點P,使得AP⊥OP,求該橢圓E離心率e的取值範圍.
錯解 不妨設A為長軸上的右頂點,則點A(a,0).設點P(x,y),因為AP⊥OP,所以
又因為點P在橢圓E上,所以
(學生語:求出該方程的根,讓這個根,即點P的橫坐標在區間(-a,a),就可以求出離心率的範圍了.但這個方程實在是不好解,因此只能寫到這裡了.)
評註 不少中等生知道解題思路,通過聯立方程組,消元得關於x的一元二次方程,但是方程中含有2個字母參數a,b,且出現, 嘗試用求根公式,感覺過繁,心理畏懼而放棄後續的運算.這種“感覺有思路,但計算繁雜,不會算”而導致“會而不對”的現象,在解析幾何的綜合題中經常出 現.事實上,只要留意到方程組一定有一組解為點A的坐標,就可快速對消元後得到的一元二次方程採用十字相乘求解,從而能使計算得以進行下去.
四、預防和減少“會而不對”現象的幾點思考
   《學記》中說:“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中等生解題中的“會而不對”現象主要是由於“寡、易、 止”導致,可能是知識不足;也可能是解題時,心浮氣躁,書寫潦草,感覺過於容易,粗枝大葉;還可能是解法不優,計算繁雜,產生了畏難的情緒,導致有思路但 算不下去.結合調查結果和幾個案例,筆者給出預防和減少“會而不對”現象的幾點思考如下:
1.指導和訓練學生審准題,學會工整、規範解題
   美國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給出解題的4個步驟:理解題意,擬定計劃,執行計劃,回顧[2].中等生解題中的“會而不對”可能出現在各個環節,但若審題出 錯,則全盤皆輸.怎樣審准題,確保自己理解的意思和題目本身含義的一致性,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改善.比如讀題時動筆圈畫關鍵詞,從心理學的視角看,圈畫關 鍵詞的過程既有視覺的輸入又有動作的輸入,兩種輸入聯合起來,可以加深對題目關鍵信息的短時記憶.讀例1的過程中,若學生能夠在“a>0”處圈畫,一般不 會多出負解.對於部分學生書寫時,字跡潦草,缺少依據的問題,往往是學生多年累積的習慣,可引導學生左邊對齊書寫,注意換行,寫成“詩歌體”而非“散文 體”.如此等等的小技巧,不斷加以訓練可以有效解決學生審題不准、書寫潦草的問題,從而預防、減少“會而不對”現象.
2.指導學生學會“回頭看”,掌握一些糾錯的方法
   羅增儒教授指出:“題解的檢驗也是豐富解題經驗、提高解題能力、增強數學素質的一個有效途徑”[3].從問卷調查第4題的統計結果中可以看到,多數 (70%)中等生知道通過“回頭看”來修正錯誤.學生所說的“回頭看”就是檢查,但怎樣有效檢查,學生使用的方法較少,常常只是用原來的方法再演算一遍, 但易受思維定勢的影響,結果有了錯誤,也很難被發現.因此需要指導學生,掌握一些糾錯的辦法.比如多解對照法,用多種方法解一道題.對於例3,若學生畫出 圖來,從圖的視角不難發現過點A(0,3)的圓的切線應該是2條,少了1個解,從而糾正錯誤;特例檢驗法,將解出的結果,取特殊值或特殊圖形等,看看是否 符合題意,對於例4,若學生在求出數列的 通項公式後,取n=1,n=2代入所求通項公式和已知條件就可以發現矛盾,糾正錯誤.還有逆向運算法,對於例2的錯誤,通過逆向運算可以很快發現數字書寫 的錯誤.多掌握一些糾錯的辦法,可以有效地發現錯誤,減少“會而不對”現象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善於引導學生髮現解題方法,還要指導、訓練學生掌握一些糾錯 的辦法.
3.指導學生會用、喜用錯題本,積累自己容易犯錯的典型案例
從問卷調查統計結果中可以看到,僅有少數(16%)的學生認為可以通過整理錯題本減少“會而不對”現象.而事實上,中等生的解題錯誤有普遍性,也有個性化的特徵,比如完全平方公式的使用,有的學生遇到就 容易出錯,把中間項誤認為是2ab,而另一些學生則不會犯這樣的錯誤.總之,不少錯誤帶有個性化的特徵.而整理錯題本正是進行個性化糾錯,提升解題能力的 好辦法,其功效已成為教師們的共識.然而,是什麼原因使多數學生對錯題本整理如此不重視呢?為此,我們對部分學生就錯題本整理的相關問題進行訪談.
筆者:你們能談談關於數學錯題本的看法嗎?
生:我們覺得錯題本的作用比較小,我只是在教師布置整理錯題的時候才整理錯題.
(筆者查看了2名學生的錯題本,一道錯題主要記錄2項:題目和正確解答.)
筆者:這樣的錯題本,對於我們解題能力的提升的確幫助不大,你們知道怎樣更好地整理錯題嗎?
生:不知道.
   通過訪談,初步了解了學生整理和使用錯題本的狀況,總的來說是被動整理、低效整理.究竟該如何整理錯題本?肖林元教授在一次課題指導會上指出:錯題本整 理要解決3個問題:記什麼,怎麼記,如何用.這給了筆者深刻的啟發,結合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首先要記錄自己看似會做,常常出錯的問題,要少而精; 其次要按照一定的流程記錄錯題,通常包括以下:題目,錯解,錯因(包括合理之處),正解,警示(要注意哪些問題,才能糾正這類錯誤),相關題目(類似的題 目,以便練習鞏固);此外,還可以記錄自己的情感體驗,使錯題本更有趣;最後,還要定期錯題回爐(拿出來,做一做,再分類整理).這樣可以使整理錯題本變 得有趣、有效,對減少解題中的“會而不對”現象助一臂之力.
4.指導學生學會選擇方法
法國著名生理學家貝爾納指出: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天賦才能,而拙劣的方法會阻礙才能的發揮.”案例5中的例7,學生在求解含2個參數的一元二次方程時,想利用求根公式法求 解,但感覺太繁而放棄.事實上還可以用十字相乘法,若提前觀察出一個根為a,則可採用短除法,如果在由式(2)變形代入式(1)消去時,不對消元後的方程展開,能夠觀察到有公因式x-a,通過提公因式,可以快速得到方程的根.在平時的解題教學中,引導學生解題之後,思考不同的方法,比較不同方法的繁簡程度和適用範圍,學會選擇較簡潔的方法解題,可以有效減少解題中的“會而不對”現象.
5.指導學生知識結構化,減少和避免“形式主義”的知識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滿的結構把它聯在一起,那是一種多半會被遺忘的知識.一串不連貫的論據在記憶中僅有短促得可憐的壽 命.”中等學生解題中“會而不對”現象,有時是“假會”,是對知識理解和掌握不完整,所理解的知識是零散的,比如案例3中例3和例4的錯解,事實上是對直 線方程的使用條件的不重視及數列通項和前n項和的關係理解的偏差.要想對此理解深刻,需要經常性思考知識間的關係、直線的點斜式方程是怎樣得來的、數列通 項和前n項和的關係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對類似問題的深入思考可以使獲得的知識結構化,便於從記憶的倉庫中提取和使用.案例4中例5和例6的解題錯誤,也 充分暴露了學生在用放縮法求最值及函數有極值和導數為0的關係問題上,有知識理解方面的錯誤,對兩個知識點的理解僅僅是“形式主義”的表面知識.
   調查結果顯示:多數(80%)中等生會在平時的作業及考試中出現“會而不對”現象,但上課時出現這種現象較少(約5%),主要的原因就是學生對教師解題 的模仿,有時是依葫蘆畫瓢,而不知為什麼這樣做.文獻[4]指出:“數學學習需要一定程度的‘模仿、記憶’,但不能完全依靠它.”前蘇聯著名數學家費里德 曼指出“尋找解題不能教會,而只能靠自己學會”[5].為了減少和避免學生產生“假會”現象,教師在課堂上給出問題後,要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待學生想清 楚了,再給學生示範以規範書寫,同時講清楚每一步的依據:為什麼這樣做、有什麼好處,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把學到的東西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中.知識結構 化可以有效減少解題中的“會而不對”現象.
中等生減少解題中“會而不對”現象,主要靠自己體悟,但教師不能因此在指導學生提高解題能力 方面不作為.章建躍博士指出:“數學教學質量低下的原因,追本溯源,主要來自於教師的數學理解不到位.”[6]為了更有效地幫助中等生減少解題中“會而不 對”的現象,教師首先必須加強自己對數學問題及知識的理解,打鐵還需自身硬;其次中等生更需要教師給予耐心的指導和充分的理解,需要教師不斷尋求幫助他們 學好數學、樂學數學的辦法.
從問卷調查第7題的統計結果看,超過一半(65%)的中等生經常因自己在解題中出現“會而不對”現象而煩 惱,凸顯此項研究的意義.但限於本研究調查對象少、研究時間短,研究結果還比較粗糙.此外,在數據處理時,未對性別、年級等因素對解題中“會而不對”現象 的影響展開研究,期待更多的教師對此展開更加細緻和深入地研究.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