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高考現代文閱讀題型設計對閱讀教學的指導作用

2023年10月29日

- txt下載

金丹華
綜觀2008年全國18套語文試卷,除了4套新課標試卷在現代文大閱讀上繼2007年仍然設置選考題外,閱讀題在題型設計上已連續10多年保持穩定,且目標明確,指向清楚。題型設計體現了現代文的學習思路,對中學現代文閱讀教學起著很好的導向功能,真正發揮了「指揮棒」作用,也體現了新課標「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的能力目標要求。筆者認為至少有下列四方面對現代文教學,尤其是散文教學起著指導作用。
一、強調整體閱讀,充分感知。新課標不管在能力目標還是評價建議中,都強調學生對作品的整體把握,在整體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和形式。解讀一篇文章首先由整體感知開始,歷年的高考試卷也為此作了精心設計。如1998年全國卷27小題:「作者看見玉簪花為什麼『先是一驚,隨即悵然?」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通讀全文才行,實際上,題目也提示要聯繫全文。1999年全國卷21小題:「文中批評哪五種錯誤觀點?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什麼?」問題的答案就是全文內容的要點,以此也可知道多項選擇題的E項是錯誤的。2000年全國卷21小題:「作者對長城的評價是什麼?又是如何看待長城的現實的?」問題本身就要求整體把握。2008年天津卷18小題,遼寧卷14小題,浙江卷18小題,全國卷(一)14小題,均要求整體閱讀後,或提取篩選語句作答,或聯繫中心概括語句作答。並且在多年的題型設計中,常把這些題目放在第一小題,而最後一個問題也常要求在整體閱讀基礎上對語言、結構、表達方式、內容等方面鑑賞評價、討論探究。這顯然體現命題的導向功能,強調中學語文教學文本閱讀的整體——部分——整體的過程特點。著力點是讓學生能真正走進文本,又能走出文本。因此,在現代文閱讀教學中,首先要強調學生整體感知,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潛心閱讀,反覆閱讀。切不可文章未看完或意思也未看懂,就匆忙討論、分析、探究。這樣往往貌似熱鬧,實則浮躁;貌似侃侃而談,實則不著邊際。更有甚者,以多媒體課件的閃爍切換代替學生的閱讀思考,更是對閱讀主體實踐的戕害。「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雖然講的是讀舊書,但是語文教學效率不高,恐怕與教師熱衷對教材精雕細刻地分析,習慣把嚼好的「食」塞給學生不無關係,學生缺乏的是反覆整體閱讀實踐,缺乏的是主體思考感悟。
二、著重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的強弱體現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水平。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在調查中發現,「概括能力差,不能迅速抓住內容要點」是影響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因素。主要體現在概括段意和概括中心時抓不住要點。近年的高考試題中均有考查學生概括能力的題目。如2002年全國卷20小題:「知音的傳說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根據文意,分兩點對此概括說明。」這就是在文意篩選基礎上的直接概括。19小題的「俞伯牙遇到鍾子期這個知音,為什麼會『萬分興奮和感激」和21小題的「作者為什麼『唐突地勸慰他」也都是在分析、綜合基礎上加以概括。2004年全國卷20小題,「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寫的少年離別家鄉的情況有幾種?請概括說明」,就是對段落要點的概括。19小題,「從文中看,鄉土都給人們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也是對第二段內容要點的概括。2008年安徽卷14小題,浙江卷20小題,都檢測概括能力。實際上,上文提到的強調整體閱讀及歷年的高考中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把握,都需要具備一定的概括能力。因此,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閱讀概括能力不能放鬆,要讓學生養成概括段意、概括中心的習慣,掌握概括內容要點的方法,即「撮要」的方法。如對段意的概括有「摘句法」、「語境法」、「綜合法」等,對中心的概括有「基本法」(從概括每段內容著手)、「抓題目文眼法」、「背景分析法」、「意境分析法」、「形象分析法」等。
三、強調對作品的深度耕犁,挖掘文本的深層意蘊。現代文閱讀除了要能正確研讀文本、準確理解文章內容外,還要能多角度挖掘文本意蘊。近兩年的新課標試卷出現了問題探討題,就是要求考生能走進文本,又能走出文本。2008年江蘇卷19小題是:「『連自己的生命都不憐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還是活在書中的好這句話如何理解?」表面上考查的是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實際是要求考生走進文本,對「純樸的嗜血者」能作辯證的分析,又能走出來結合文本思考踐踏生命者對現實社會的警醒作用。再如2007年廣東卷18小題:「作者既說『我們也不會刻意製造一種泥濘讓它出現在未來的道路上,又提出『我們是否渴望著在泥濘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此題就是考查學生從文章不同層面發掘作品意蘊的能力,並要求探討文中蘊涵的人文精神。2007年和2008年寧夏、海南卷的14小題都屬探究題,也都要求考生能結合文本作入情入理的深層分析。長期以來,語文閱讀教學效率不高,與學生對文本的感知只停留在淺表層面有關,他們沒有對文本細讀、深讀,沒有既能入乎其內,又能出乎其外,課堂上缺乏真正的教師、文本、學生的深層對話。而要實現對文本的深度解讀,既需要教師有更新的理念,更需要教師有解讀文本的深厚功力。這樣才能搭建恰當的平台,與學生、文本作深層次的對話,從而提高現代文閱讀的廣度和深度。
四、養成細細揣摩、品味、賞析語言的習慣。語文課應姓「語」,閱讀教學應從「語」出發,這已成為共識。歷年的高考現代文閱讀或從理解層面,或從鑑賞層面對此作了精心設計。如1998年全國卷29小題:「文中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1999年全國卷22小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萬象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這裡所用的幾個比喻分別比喻什麼?」2001年全國卷22小題:「『玻璃門根本不是門,分析作者這樣說的原因。」23小題,分析說明「人不是一起放牧的馬群」、「開門和關門只是生命嚴峻流動的一部分」、「一扇門的關閉是無可挽回的」這三句話在文中的意思。2008年遼寧卷15小題、江蘇卷13小題、全國卷(一)(二)15小題,都是理解重要詞語、句子在文中的含義。同時,在試卷中還出現了語段賞析題,如2008年天津卷20小題,2007年江蘇卷、浙江卷15小題,都要求從表達特色、修辭技巧等方面對文中語言進行賞析。這就需要我們平時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應從語言入手,避免粗枝大葉,不求甚解,要讓學生仔仔細細地讀課文,要注重對重點語句、精彩語言的品味分析,養成「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閱讀習慣,鼓勵學生質疑,教師則在關鍵處點撥、釋疑。
長期以來,現代文閱讀教學教什麼、怎麼教的問題一直困惑著廣大語文教師。近年來,高考命題專家們為解決這些問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儘管筆者不主張閱讀教學考什麼就教什麼,怎樣考就怎樣教,但是認真研究高考題型設置特點、解題思路,至少能讓語文教學少走彎路,少做無用功。也就是說,通過研究高考讓閱讀教學的著力點真正用在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上,至於其他任務都是派生的、附加的、次要的,不能喧賓奪主。同時,閱讀教學也要因材施教,因為對任何一篇文章學生的理解都不是「零度空間」,教學的意義是使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得到發展。而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關鍵則是學生主體的閱讀實踐,舍此,別無他法。
(作者單位:溫嶺市教師進修學校)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