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科研課題開題學生報告

2023年11月07日

- txt下載

科研課題開題報告中有許多寫得好有創見的經驗總結報告、調查報告、實驗報告本身就是很好的學術論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研課題開題學生報告,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科研課題開題學生報告篇1
本人暢金麗,於20__年畢業於運城學院稷山師範分院中文系,20__年取得 教育學本科學歷,20__年任中學二級教師資格,自工作以來,一直擔任語文教學及班主任工作,幾年來,我盡職盡責完成本職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績,得到了學校領導的好評,也贏得了家長、學生讚譽。工作之餘,我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教科研活動,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20__年,我校申報「『少教多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與方法研究」這一課題,我欣喜萬分,積極參加課題研討活動,並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下面我就對自己這幾年的工作作一番簡單的回顧與總結。
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賦予了語文課堂教學新的活力,學生作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成為教師關注的重點。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需要極力去創設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地實踐中得到發展。「少教」即啟發性地教、針對性地教、創造性地教和發展性地教;「多學」,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走向深度學習、積極學習、獨立學習。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秉持「少教多學」的理念,可節約學習時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這能從根本上減輕教學負擔,提高教學效益。
我在教學中發現,差生中的絕大多數智力並不差,可見決定差生的因素往往是非智力因素。所謂非智力因素,是指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的因素,例如動機、興趣、情感、性格、意志、習慣等。因此在教學中,在啟迪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能力的同時,還必須把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融於教學之中,把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作為學科教學的目標之一。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培養學生預習習慣的一些做法。
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是在學習行為過程中實現的,一定的學習行為,重複多次就會形成一定的學習習慣,養成好的習慣會使人終生受益。而不良習慣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阻礙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因此,只要學生想學是不夠的,還
必須「會學」。要講究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變被動為主動。在教學中,重視加強數學學法指導,主要採取以下做法:
1.預習方法的指導。
預習是學生自己摸索、自己動手、動腦、自己閱讀課文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自學能力。課前要布置預習提綱,讓學生先通讀課文,然後細讀理解大致內容,自定一些「劃」和批的記號,在課本上把關鍵句、重點詞劃出來,使他們養成邊讀邊劃的習慣。
2.培養學生在預習時知識「互聯」的能力。
學生在預習之前對所學過的每個知識點、每章節的內容加以綜合歸納,注意知識的新舊聯繫、知識的前後聯繫、知識的橫向聯繫,以提高預習的效果。
教學的生命在課堂。一堂課上得好不好,最終看學生的接受率高不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有沒有得到增強。因此,智慧的課堂並不是單一的「你講我聽」,而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開動腦筋,主動思考,這樣才能真正將知識內化為能力。總之,在搞好教學改革的同時,也要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和預習習慣的培養,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本領,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和素質。
通過課題實驗的研究,我不僅提高了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業務能力,還取得了一些成果:20__年,我的《背影》在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規劃課題「『少教多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與方法研究」課題第二屆年會上舉辦的優秀科研成果評審中,榮獲教學設計類一等獎,20__年《海燕》在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規劃課題「『少教多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與方法研究」課題第二屆年會上舉辦的優秀科研成果評審中,榮獲教學課件類二等獎,《三峽》在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規劃課題「『少教多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與方法研究」課題第二屆年會上舉辦的優秀科研成果評審中,榮獲教學設計類二等獎,《愛蓮說》在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規劃課題「『少教多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與方法研究」課題第二
屆年會上舉辦的優秀科研成果評審中,榮獲教學設計類三等獎,《小石潭記》在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規劃課題「『少教多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與方法研究」課題第二屆年會上舉辦的優秀科研成果評審中,榮獲教學課件類一等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的課題實驗雖然要畫上句號,但我們「少教多學」的腳步永遠不會就此止步,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們會不斷用「少教多學」的理念指導我們的語文教學工作,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再上新台階。
科研課題開題學生報告篇2
緊張而又忙碌,愉快而又充實中,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這個充滿挑戰、充滿朝氣的新學期,我們不斷努力、不斷摸索,以科研為契機,積極營造自我追求、自我加壓的環境,在研究中成長,在鍛鍊中精彩,進一步推動了幼兒園的自主發展。
一、強化管理,完善制度。
堅持「科研為先、質量為重、以人為本」的原則,以課題研究為抓手,以園本培訓為依託,加強課題的有效研究與過程管理,完善和強化了各項管理措施,加強對課題研究的指導,重視階段性檢查和評估,注意不斷改進課題研究的策略與方法,對課題研究有布置、有落實、有檢查,對課題活動做到前有計劃、中有記錄、後有總結,保證課題按計劃順利實施。各課題組長按計劃組織本組成員進行學習、研討、聽課、交流,使課題研究活動日趨正常化,營造了良好的教科研氛圍。
二、合理選材,準確定位。
周莊文化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能滿足不同年齡、性別和不同性格兒童的要求,深受兒童喜愛。它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揚和發展,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底蘊。我們以挖掘周莊本土中對孩子有用的文化遺產即景觀文化、鄉村文化、民俗文化等為切入口進行篩選、整理、加工,使之成為適合幼兒易於理解和接受的教育內容,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採用幼兒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對幼兒開展活動。
三、理論學習,提升能力。
結合課題研究計劃,我們從教育教學需要出發,藉助理論書籍、教學雜誌、網絡文化,學習相關資料「以本土文化為載體創建幼兒園特色」、「本土文化教育資源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探索與實踐」、「充分利用本土資源有效開展幼兒園區域的價值體現」、「利用家鄉本土資源促進幼兒園遊戲的開展」、「民俗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的實踐研究」、「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民間藝術教育環境的創設與利用」等。以園本培訓與自主學習相結合,使教師們對課題的理論有系統的學習,彌補理論弱點,為開展子課題實驗夯實基礎。通過這些活動的實施,教師們的科研觀念增強了、科研興趣變濃了,教師的研究,不再是盲目的,形成了研究和學習相結合的習慣,逐漸有了主動研究的意識和比較規範的實踐研究行為,形成了濃厚的科研氛圍。
四、研討活動,精彩紛呈。
組織教師開展備課——上課——說課——交流研討(一課四稿交流活動)……每次聽課後,都由執教老師談活動設計的指導思想,針對教育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大家進行再設計,針對難點和共性問題,利用大家的智慧交流各自的經驗,使大家都受到啟發。
開展課題研討活動——圍繞小、中、大班各年齡組課題,談談周莊民俗傳統文化資源在班級學習性區域中的運用、「十三五」新課題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如何更好地開展好課題研究活動、課題研究中如何開發四季周莊文化、鄉土材料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運用等。研討活動不僅為廣大教師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學習的機會,更磨鍊了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注重成效,彰顯特色。
1.注重課題引領,緊緊圍繞周莊本土文化資源,組織教師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集體教學活動——大班美術《春意濃濃》、《家鄉美》、《我眼中的周莊》、中班科學《腌菜莧》《粽子飄香》;中班語言《家鄉的夜景》、《周莊美》;小班綜合《美味阿婆菜》、……孩子們就這樣在玩中學、學中玩的過程中,了解了家鄉的優秀文化,愛上了家鄉;教師也在活動中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充分感受了家鄉的優秀文化。
2.多渠道開展幼兒、教師活動,進一步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們開展了大班組「彩繪京劇臉譜」親子手工活動、中班組「詩意周莊酒缸彩繪」親子彩繪活動;大班組「藍色水韻」幼兒活動、跳繩活動;中班組「巧手貼周莊」、「花生夾夾樂」幼兒活動、小班組剝土雞蛋幼兒活動、春意周莊——扇上作畫幼兒活動;全園「書香周莊,樂趣無限」親子圖書製作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促進了幼兒的探索興趣,激發了幼兒、教師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3.提升教師教育科研能力。開展課題研究活動以來,教師選擇主題的能力、反思能力增強了,在活動實施中能把握清楚主題推進的脈絡,善於反思,並能根據孩子的情況生成新的活動內容,專業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張梨老師發表了論文《回歸兒童生活——浸潤本土文化感受家鄉之美》、吳玉蘭老師發表了論文《讓教師在」有機沃土」中耕耘》、顧俊老師發表了論文《古瓦文化在幼兒特色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讓幼兒在本土教育環境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另有多篇論文、教案獲得了蘇州市、江蘇省的二三等獎。
六、幼兒園教科研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我園在課題研究工作方面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在研究過程中,教師們積極性不高,也缺乏研究的深度。我們要豐富教科研活動形式,讓課題研究從實踐層面上升到理論高度,引領教師走專業化發展的道路。老師們進行課題研討的經驗和能力不足,需要今後加強學習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相結,不斷提升教科研理論知識與科研水平。老師們撰寫論文的積極性不高,今後將藉助幼兒園考核獎勵制度,積極鼓勵老師們投入到撰寫活動中,要帶領青年教師積極參加微型課題研究。
七、研究後的思考:
「本土文化教育」是迎著兒童成長的腳步,播種愛與智慧的種子。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反思,不斷總結,我們要不斷的挖掘新的方法和途徑,真正做好周莊文化資源和幼兒園主題課程之間有效的整合。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家鄉的文化底蘊;通過優化園本特色教育,促進教師和幼兒的共同成長,提升幼兒園的辦園水平、彰顯幼兒園辦園特色。
科研課題開題學生報告篇3
研究性學習法課題研究中,我輔導了《語文自主學習法》課題的研究成功取得了課題計劃的預期結果,現將我個人輔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法課題的體會總結出來,以便與其他研究課題的輔導教師共同探討。
一、明確「研究性學習法」的目的
如果輔導教師連「研究性學習法」的目的是什麼都不清楚的話,研究性學習法的課題研究就可能變成一種「形式運動」。我是這麼認為的,「研究性學習法」就是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主動參與,通過觀察、社會實踐、科學研究等方法而獲取知識的一種學習方法。利用這種學習方法可以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獨立思考、信息分析處理等多項能力。研究性學習法的研究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如何定課題
定課題與寫論文可以說是同出一轍,課題定得好就可以說你的課題研究已經成功了一半。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任教科目結合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或本學科與其它邊緣學科的結合等多種方法來議出一個課題,在明確本課題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後再定出課題名稱。例如我們計算機學科就可以定出一些諸如:利用玩遊戲進行學習,破壞學習法等一系列的充分利用學生逆反心理的研究性學習法。
三、分階段有條不絮的完成課題研究一個課題一般可以自己劃分以下幾個階段:
1、議題階段
定課題、做計劃,設計出有關統計資料的表格,課題進展情況登記表等。
2、開題階段
讓課題組成員明確課題目的,研究方法,布置以時間細化的計劃課題任務,必須完成的階段性成果,負責人等。
3、研究階段
課題組成員按階段,按時間完成階段性課題任務,形成有關(信息)數據處理報告,填寫有關表格。進行階段性課題總結。
4、結題階段
收集整理開題以來的各項成果和資料,進行有關的數據統計處理,對課題研究成果進行自我評價形成結題報告。邀請有關權威部門,有關專家組成員召開結題會,並由權威部門或專家組對本課題作出科學的評價。
初次進行研究性學習法的課題研究,以上的體會純屬個人在摸著石頭過河中總結出的不成經驗的所謂經驗。不足之處有請多多指導。
科研課題開題學生報告篇4
走上工作崗位也有幾年的時間,在這幾年的教學中,對於「如何進行課題研究」我也是似懂非懂的,自從上周參見了教研室郭老師主持的《如何開展課題研究》的培訓,才對這方面真正的有了一些了解。下面簡單地談談自己的幾點心得:
一、做課題研究有利於老師的專業成長,對教師是非常有用的。
做課題研究主要是為了解決在教育、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遇到的困惑。可以使教學實踐的問題、學生行為習慣、道德表現的問題、學校教育的問題和學校管理模式的問題。隨著教育改革的步伐,教育、教學工作的模式由「經驗型」轉向「科研型」,教師在教育教學上必須積極參與教科研的實踐,自覺學習理論,更新教育觀念,以科研帶教研,以教研促教改,對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大有裨益。
二、知道了如何命題、選題。
以前不會對課題研究不理解,每次進行課題研究,都沒有立上項,現在才知道原因是命題和選題都不恰當。
1、課題的選擇應具體、實在,研究範圍宜小一些,適合開展研究。
2、課題名稱的表述準確,注意使用科學概念和規範用語,不要使用誇張等修辭手法,而且課題選題要有創新意識,突出具體研究內容的特點。
3、加強選題對教育教學實踐指導的針對性,選擇自己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需要解決又力所能及的問題進行研究。
科研課題開題學生報告篇5
指導學生在習作中合理運用修辭,這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而這些要建立在學生有著良好的習作習慣,願意寫,能寫,寫得好,所以首先應該對學生進行常規的訓練,激發他們的語言表現欲,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一、習作指導生活化,讓學生願寫、能寫。
1、突破時空,走進學生的生活
小學現行課程安排一周僅有兩堂習作課。於是小學傳統的一篇作文教學往往是分兩課時完成。要求學生在八十分鐘內於教室完成,指導擬稿,修改、謄寫。似乎學生習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貯存於大腦之中,習作時只要提取後稍作加工即可,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2、關注學生情感體驗,活化生活積累,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傾吐慾望。在一次「六一」慶祝前夕,在與學生交談後我發現:學生對學校「六一」慶祝活動的安排頗有微詞,我靈機一動,便舉行一次「六一」應這樣慶祝的習作練習,結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無語的學生所寫的文章,也由「兔尾」變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頁多,且言辭中肯,感情強烈。看來「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源泉。」(蘇霍姆林斯基語),學生在其感興趣的方面有了較深的情感體驗,在一定情境中遇到這方面的話題則情動而辭發,激活了腦中豐富的,沉睡著的生活積累,因而「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反省我們的傳統習作教學伊始,教師便通過各種手段讓學生明確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適的,如何開頭,又如何結尾,講得越透徹,越細緻,學生受到的束縛越多。當然激活學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須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師生間必須是零距離,其次激發學生對選題的興趣,再者便是創設一定的情境。
3、習作方法指導堅持以學定教,讓學生能寫。
在與學生的座談中,我了解到好多學生都是憑著感覺走筆,一個環節該寫與否,該詳與否,全然不知,這無疑給我們教者敲響警鐘習作指導不得法,或者說教師的習作指導學生消化不了,更談不上領悟運用,回憶一下我們農村小學一般習作指導流程,審題指導→選材指導→表達方式與技巧的指導→學生練習。
那麼,我們應如何進行習作指導呢?在實踐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種「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以學定教的習作指導策略,建立以評改為中心環節的作文教學模式,學生初寫→師生評點習作→互評→自改成互改→謄寫→再改,這樣把習作前的觀察與構思,擬稿與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外,甚至在校外,置於寬鬆、自由的環境中完成。讓學生在獨立自主地進行觀察、構思、擬稿、自改、互改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張揚了個性,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將教師的指導環節融於對具體習作的點評之中,並置於學生擬稿之後,這樣讓教師在指導前可以通過學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實具體的學情,而後的學定教有針對性的點評方案,這樣「從學生中來」的有針對性的具體形象的習作指導,學生很容易接受,當然,這樣指導下,學生的習作,絕不會千篇一律。
4.指導學生在習作中合理運用修辭。
利用語文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去發現,合理運用修辭可以讓我們所要寫的內容更加生動具體,總結概括常用的修辭都有哪些,如何在習作中加以靈活運用。
二、實施動態指導性評閱,讓學生樂寫
《新課標》要求我們教學評價的不僅甄別與篩選的功能,而應能促進學生髮展的發展性評價。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則要我們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獨立體驗與感受,結合自己的實踐,筆者認為當前習作評價應注意以下四點。1、尊重主體的獨立感受:評閱學生的習作時,我們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經驗來看待評價孩子的表述,這方面李吉林老師曾經介紹一個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個學生寫了句:「原來阿姨是女的」這句話,這句話不是一句大廢話嗎?但李老師在批改時並沒要求該學生刪去。她說,因為這個孩子以前並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現在她發現了,並要將這個發現與同學老師一同分享,這難道錯了嗎?多麼細心的呵護啊,孩子當然願望對李老師「寫自己心裡的話,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更「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
2、分層而評,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翻開一個班的作文本便可發現,得「優」的老是那幾個學生,得「中」甚至「差」的總是跳不出「中」與「差」的圈,一個習作總是得「中」或「差」的學生,他們的習作自信在被一個接著一個的「中」與「差」中擊得粉碎,而遠離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實踐中我採取了分層而評的策略,增強各層次學生的習作自信心,讓他們每人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①面對全體學生分層而定,不同層次的學生,評定等第的標準不同。②對一個學生的要求則循序漸進的,如我對一個習作後進生最初得優的標準是:頂格不寫逗號、句號、問號等標點符號,接下去得優的標準是:「要分段」這樣逐步提高,一步步將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3、指導性批閱,促進學生再發展。
從傳統的作文教學過程來看,批閱作為一篇作文教學的終節環節,從而使這環節的教學功能僅是「評定包改」甄別優劣,學生在這一教學的環節幾乎沒有收穫,僅得優者受到鼓勵而己。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擊,削弱習作的信心。
4、動態評定,讓學生對習作充滿希望。
習作等第的'評定不能一錘定音,應實施動態性的等第評定,促進優生更「優」,差生變優,具體做法是:得「良或優」的習作,經學生成功的修改後,我們可以把這篇習作重新評定為「良+」或「優+」(與學生約定中+=良,良+=優,優+=特優),學生若再作修改,習作還可以再作評定。直到學生自我滿意為止。這樣動態性的評定,對於習作後進生來說,給了他們很容易的「得優」的機會,對自己的習作充滿希望與信心。
總之,指導學生在習作中使用修辭,讓學生的習作不再枯燥無味,變得富有生氣,切實提高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