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性格孤僻的兒童人際問題探析

2023年08月22日

- txt下載

中學生的人際關係主要有師生關係、生生關係、學生與家庭和社會的關係等。中學生的人際關係對其學習、生活、身心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我們通過調查,與特殊學生談心,收集了一些第一手資料,發現人際關係是造成中學生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我們都知道,良好的人際關係會讓人身心愉悅,工作學習會事半功倍。但是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他們越來越不會處理這些問題。將會使得這個問題將在以後我們的教學工作中凸現出來。其表現為:
(1)、與教師的關係問題。其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的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抑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中學時期,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正義的化身,第二父母,甚至教師這個職業可能還是少部分同學的理想。所以他們希望得到老師的關心、理解與愛。如果教師缺乏理解、耐心與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失望,師生關係會越來越緊張。
(2)、同學間的關係問題。中學生除了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由於同學關係不融洽,甚至關係緊張,有的同學就流露出孤獨感,想恢復與同學的關係,而又不知該怎樣去做。該類學生表現為:獨來獨往,沒有好朋友;不願意參加任何班級活動;做錯事情很容易受到班上多數人的嘲笑,以至於上課不敢發言,學習上不和同學做過多的交流;對班委的管理粗言頂撞等等。
(3)、與父母的關係問題。
「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家庭的種種傷痕,會給中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會造成兒童孤僻、專橫的性格。有研究認為,父母鬧離婚(特別是經常當著孩子打鬧)給學生帶來的傷害比父母一方死亡會更大,因為他們在父母那裡看到了人際關係的惡劣性。不和父母對中學生的心理影響是多方面的,他們會認為是自己的父母給自己帶來並製造了痛苦,憎恨父母。慢慢地,他們會主動疏遠所有關心他的人,把自己封閉起來,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
另外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對也會導致學生與父母的關係惡化,特別在我們農村,部分家長的文化水平偏低,這樣的情況更值得我們關注。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第一,溺愛孩子。這個問題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加,會越來越明顯,給我們帶來的壓力會越來越大;第二,受家長文化素質的影響,一些家長不能給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它會直接影響學生同老師同學之間的關係。這樣的孩子表現為:該類學生出現問題後,家長會大鬧學校,老師難於和他們溝通,就是我們常說的「護短」;學生自私自利,認為老師教他讀書是理所當然的,毫無感恩的心;不尊重老師和同學,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和幫助同學等等。
中學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迫切需要交往,需要與人分享。他們不再滿足於老師和父母的教導,而是轉向同伴和社會。他們對末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的交往對象主要是同齡人,因為覺得有同感,所以同齡人之間相互影響。但由於他們的不成熟性,所以他們對他人有很深的依賴性,重視感情,甚至於以感情代替理智。因此加強對特殊學生進行人際關係問題的輔導十分必要。
輔導的重點是幫助學生處理好人際關係中的矛盾衝突,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在各種場合控制情緒,學會了解他人,體諒他人,正確處理衝突及由於所引起的不良情緒。
1、鼓勵學生參與到集體之中
根據測查,有59.6%的人學生認為自己處於一個新的集體中時,會覺得交朋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當學生到一個新的班集體時,教師要多關心學生、關注學生,指導其參與集體之中,參加班級的各項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與同齡人交往的能力,讓學生在集體中得到鍛鍊,比如讓更多的學生輪流做學生幹部等.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向上、親密的交往。
2、教給學生進行交際的必要技能
交往之初,最先映入腦中的自然是儀表。健康而美的儀表會先入為主,給人以良好的印象。所以要教育學生衣著整潔,修飾得體。
交往就要交談,人人喜歡溫文爾雅,禮貌周全的人。所以要時時處處注意學生的禮貌用語,不妨將這些用語張貼於教室。教師首先要起好表率作用,循序漸進,使學生耳濡目染,養成良好禮貌語言的習慣。
與人交談時也有技巧可學。首先要有一顆與人為善之心,要有友好相處的願望,很難想像有人願意與自己深惡痛絕的人傾心而談。在交談中要學會傾聽別人的心聲,要用眼睛注視別人的表情,仔細把握說話人的一切語言和非言語動作。真心關注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關注。要用真誠的心關心人,幫助人,「他人有心,吾先度之」。這樣才能獲得真誠的友誼。
3、廣交朋友,但要謹慎擇友
俗語說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於中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時期,人生觀、世界觀還沒有形成,其辨別能力比較差,思想較易受人影響和左右。對於交友,往往憑的是感覺和一時的意氣。他們對於人生未來充滿了燦爛的描繪,但卻不知有時擇友不慎,會誤入歧途。教師和家長,要密切關注他們的朋友,要了解他最信賴和願意傾訴朋友的思想品德、學識,不能不管不問,放之、任之。
4、給學生以開放自我的空間
雖然學生尚小,需要我們的關心和愛。但決不能對其交往橫加干涉。因為中學年齡段,學生比較敏感,感情變的十分細膩,他們因為對世界的更多關注,而有強烈的逆反心理。他們以為自己的翅膀,可以在天空翱翔,渴望在天上飛,厭惡嚴格的管教和束縛,他們常常對於溫暖的花房嗤之一鼻。所以我們要充分信任孩子,給他以儘可能多的自主的空間,讓他們可以開放自我,要做他們的朋友而不是教官。要鼓勵和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愛好,鼓勵他們的交往,決不能因噎廢食,妨礙了他們正常的交往。
總之,談了那麼多,無非是要大家也包括我們在內能對人際交往這方面的內容有足夠的了解和重視,誠如教材所言:社交能力是人們獲取信息的必備本領;社交能力是衡量現代人的一個重要標準;社交能力是形成正常的社會秩序、良好的生活環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條件。學校包括我們老師能對社交障礙方面的特殊學生的心理問題有足夠的重視。
特殊學生人際關係類型之淺談
人說學校是象牙塔,又有人說學校像小社會。一方面,學校里的人際交往其目的較社會上單純,情景因素占較大比例。學生之間一般比較重視心與心的交流,看重每一份真摯的情誼。在學生時代容易產生志同道合的摯友,甚至一生的知己;另一方面,校園的人際關係亦能從某些方面折射出社會上的人際關係。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增強,學生對人際關係開始有了更多理智的思考,其中包括人際交往的目的等等。更多學生不願做書呆子,他們滿懷學以致用、走出校門、踏上社會的渴求。在向社會學習的過程中,彼此可能產生更為理智深厚的友情,也有可能出現類似社會上的較表面、較功利的交往。人際交往於此展現出了其複雜的一面。尤其是特殊學生的人際關係更值得我們去關注,值得我們去探索。
如何正確定位特殊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呢?從懂事到念高中、大學十幾年的時間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交往體驗和經歷,也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相對比較穩定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心理。人的困惑就會加深。而特殊學生由於家庭問題或自身的缺陷,在人際交往中會產生的自卑感,造成交往中的困惑加深。以下從特殊學生人際交往中提取的典型模式,通過對這些模式的研究會讓我們加深對特殊學生人際關係交往的理解。
1、自我中心型
美國社會學家杜威在《哲學的改造》一書中,分析人們在進行人際交往時對待個體與社會關係的認識有三種態度:其一,社會為個人而存在;其二個體應服從社會;其三,社會與個體有機相關,社會需要個體的效用與從屬,同時亦需要為服務於個人而存在。「以我為中心型」的交往模式即杜威講的第一種。這類交往模式最突出的特點在於「我」字優先:在生活上「自我中心」式,有些學生從小沒有得到融洽的家庭氛圍和家庭教育,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極少考慮他人的感受,想幹什麼就得幹什麼,不管是否影響他人的生活習慣;有的在學習上「自我中心」,因為自己是班上的學困生,就覺得自己在學習上與別人的距離甚遠,自己輕視自己,不願與他人共同探討、相互學習;甚至在集體活動中也無形的把自己排除,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獨來獨往,久而久之人際關係就越不和諧。
自我中心型的交往方式最易導致孤立、不受歡迎的局面,給自己、他人帶來不必要的煩惱,給集體帶來不必要的損失。以我為中心的人努力尋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同時老師也要及時地鼓勵,使其樹立起信心。
2、自我封閉型
自我封閉型的交往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由於性格原因造成。這些人願意與他人交往,但性格內向孤僻,比較害羞,不知如何主動與人相處,只是較為被動地應答他人的行為,內心世界不為他人所了解——雖然他也願意甚至渴望達到理解;(2)由於獨立意識過強造成。這類人認為「事事不求人」或「一兩個朋友足矣」。他們覺得自己的個人力量足以處理好一切事務,而不需他人友誼和援助;(3)由於過於看重個性所造成。這類人認為「如果為了使相互之間的關係融洽而彼此適應對方,就是抹煞了自己的」個性。「(4)由於否定友誼所造成,這類人認為「人心難測,朋友難交」,懷疑朋友之間會有真正的友情。
自我封閉型的交往方式與多年前中國閉關自守、眼睛不看國門外,一心只顧埋頭搞建設的境況一樣,不適合信息交流量日趨增大的現代生活。自我封閉型的學生應該從國家由封閉鎖國而改革開放悟出真諦,開闊自己的心胸,去廣交朋友。
3、亦步亦趨型
亦步亦趨型的交往方式指的是老好人般交友方式。持這種方式的人往往人云亦云,而人云亦云的本質是交友無原則。表面上與誰都挺好,實則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前面一個少年犯的故事某種程度上揭示的正是這樣一種交友無原則、凡事亦步亦趨的交往模式。這種交往模式容易助長壞風氣,即使自己失去真正的友誼,又不利於集體好風氣的形成。
事實上,維護友誼,不等於遷就對方。附和對方,靠一團和氣來調和矛盾,雖然表面上不傷情感,但實際上拉大了彼此的心理距離。交朋友必需堅持原則,有時不妨做諍友,給予他人真心的批評與建議,建立真正、互幫互助的、和諧的人際關係。
4、社會功利型
這種觀念由來已久,培育於「性惡」論的土壤中。古代希臘人的「個體人格」,近代邊沁、密爾的「功利主義」,都是社會功利型交往者的鼻祖。學生之間的社會功利型交往方式是社會上一些不良的風氣在學生中的折射。持這一交往方式的人往往把友情看作交易,認為「友誼」無所謂真情實意的情感交流,只是人與人之間的彼此利用,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代名詞。這類人往往沒有目的不做事情,即所謂的「不吃虧」。因此,其「友誼」好時可以「天長地久」、「稱兄道弟」,而當利益轉移,便可能「移情別戀」,與他人續前緣;常常表面恭恭敬敬,表面上另有打算。雖然這在學生中占少數,但依然污染了校園環境。
這樣的人將個人利益置於首位,將物質利益看得過重。他們應該一方面注重個人道德修養,另外把「小我」放到「大我」之中,使自己融入集體。
自然,對於具體的人際交往現象絕不可以簡單武斷地歸之於哪一種交往類型。人是複雜的,分析人的問題千萬不可簡單化。正是因為人是複雜的,各人價值取向也會各不相同,所以很難、也沒有必要千人一律。但就每個人而言,自己在人際交往中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做個人反感的人。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