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課標解讀第四編:問題討論與展望

2023年08月26日

- txt下載


一、 高中歷史課程改革面臨的困境和問題

(一)、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所依賴的教育理論仍在發展20世紀末,我國基礎教育界已從國外學習、引進了已開發國家先進、實用、行之有效的現代教育理論,並用這些理論來反思我們自己的中小學教育,發現我國傳統的以傳遞文化科學知識為任務目標的基礎教育理論已不能適應發展變革的21世紀需要,培養的人才已不能在日益競爭的國際、國內環境中有更大作為。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生、更新的速度很快,中小學教育已不可能把學生所需要的各類知識都傳遞給他們。中小學教育必須更多地關注和教會學生學會學習,以便學生自己學習。這種在許多國家都行之有效的新教育理念對我國的傳統中小學教育理念、包括傳統歷史教育是種衝擊、是種挑戰,引起我國教育理論界的高度重視和認真思考。教育理論界提出我國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必須順應形勢變化進行改革。
這也就要求中學歷史課程必須同時進行改革,由傳統的只注重傳遞基礎歷史知識轉變為關注傳遞基礎歷史知識與關注學生髮展並重,更注重學生的需要和發展,使中學歷史新課程充滿活力,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但高中歷史教育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必須使歷史課程從形式到內容、從設計到實施、從教學到評價,都貫徹這種新教育理論才行。所以,首先必須把先進的教育理念變成在高中歷史課程實踐中可以落實的具體行為,即要把我們原有的豐富的(傳統)教學理念改造發展成與國外先進教育理念相近的中國化的現代教育新理論,才能被中學老師認可、接受,進而貫徹到自己的日常教學中去;其次還要把這種先進的教育理念進一步改造發展成能直接指導中學歷史教學(主要是課堂教學)並真實反映中學歷史教育實質的歷史教育新理論,即中學各個學科落實新教育理念必然有一個較長的接受、消化、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可以把普通教育理論發展成有學科特色、能真正指導學科教學的學科教育理論。它也表明歷史課程改革所依賴的教育理論仍在發展變化之中。由於我們自己對這些新教育理念、新形勢變化、新課程要求也有一個逐步認識、理解、消化、貫徹及發展的學習過程,因而我們在較短時間內研製高中歷史新課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時就難免會有疏漏、會有不足。
也可能這種疏漏、不足本身是不可避免的。隨著我們認識的深化和提高,今後課程標準還會進一步修改完善,這也是基礎教育歷史課程需要不斷改革、不斷更新的原因所在。
(二)、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所依賴的歷史學科研究成果不斷湧現與更新高中新歷史課程應該儘量反映歷史學科的新研究成果,使課程內容始終含有新意,使歷史知識不斷更新,也使課程因不斷發展創新而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這是不言而喻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歷史學界在不斷更新觀念、引進新方法、採用新手段,對歷史的認識不斷深化,歷史研究新成果大量湧現。新的認識、新的結論對過去的許多歷史問題作了新判斷、新探索,使我們對人類歷史有了更客觀、更準確、更完整的了解。隨著認識歷史之視角的多元化趨勢,許多傳統的歷史結論受到質疑和挑戰;同時,歷史研究的範圍日益擴大,不少過去不涉及的問題已開始受到關注,人們從關注政治史、經濟史,逐漸轉向關注社會史、生活史、教育史、文化史、思想史、科技史、交通史、宗教史、民族史等文明進化過程;從關注生產關係的演變與進步,逐漸轉向關注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與發展。歷史學界科學研究的這些變化,拓寬了歷史教育的領域,使我們有了更大的選擇課程內容空間。
高中新歷史課程可以在更大空間來選擇更適合高中學生認知、引起學生好奇、幫助學生髮展的各類知識,也可以選擇使學生產生疑問並有興趣探究、還能夠解決疑問的內容。新課程應該大力鼓勵學生質疑,使學生成為「有思想的讀者」,這樣就提高了課程的吸引力,也就提高了歷史課程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但是,歷史學科本身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新成果、新發現、新認識、新結論都將會改變、更新人們對歷史的看法,改變歷史教育的作用。因而,現在新研製的課程內容不可能反映、包容這一切,也不可能很完善,這就是歷史課程改革要不斷進行的根本動力。
(三)、高中歷史課程改革依託的文化背景存在許多不足新教育思想與理念、新歷史教育理論對現行歷史教育思想和理論的衝擊和改造,在中小學會經常受到傳統觀念的頑強牴觸,因而很難得到完整地、有效地貫徹實施。這種新舊觀念衝突的實質是傳統文化對新教育思想——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的頑強抵抗,而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中小學教育、中學歷史教師也都習慣於現行(傳統)的、已成固定行為模式的課程體系和教育方式,改變它就有相當大的困難。所以,新舊文化在觀念上的衝突是推進歷史新課程的一大障礙。當前,受制於傳統文化深刻影響的高中歷史課程也還存在一些弊端,這主要表現為:首先是課程設計缺乏人文關懷、內容過於政治化、鬥爭化,打打殺殺、改朝換代、推崇忠孝等遠離生活的知識使學生對其不感興趣,導致課程的基礎性被削弱,而且課程評價只注重學習結果,就使歷史課成為不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其次是歷史課程的思想教育不實,在課程中宣揚許多中學生不可能實現的理想、目標,加之大量意識形態很濃的要求,看起來似乎重視思想教育,實際上則因提高了思想教育難度而降低了課程的吸引力和教育性。
再次是歷史課程仍忽視科學精神教育,歷史課總是把現成的「歷史過程」與「結果」直接告訴學生,很少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歷史過程」,自己得出「歷史結論」;讓學生在收集資料、探求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感悟科學精神的機會在歷史課堂上極少見到,並且一些與真實歷史有距離的「歷史過程」或「歷史結論」仍然出現中學歷史課堂上。產生這些弊端,雖然有我國學校教育發展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因素之影響對歷史課的衝擊,但更多的還是學校教育(含歷史課)受傳統文化中重名利、重權威等功利思想的影響。在此思想影響下,師道尊嚴在我國中小學盛行,學生的自信心、學生的學業負擔、學生的發展等都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學生的正當要求還常常遭受打擊。大部分學生在課程學習中都吃力、都感覺沉重。與已開發國家的高中學生相比,我國高中學生的課業負擔普遍比較重,學生學得比較辛苦,但進入社會後做出的貢獻卻並不比已開發國家的高中學生強。
要很快改變這種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現狀還比較困難,所以高中歷史課程的改革發展也必然受到制約。當然,隨著新教育理念的宣傳普及,隨著中小學新課程的成功推進,隨著我們幾十年、上百年的不懈努力奮鬥,傳統文化本身也會受到影響而發生改變和更新。
(四)、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所希望的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十分艱難高中歷史新課程提出「要有利於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於教學方式的轉變,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但從歷史課程實施的關鍵環節——課堂教學來看,由於受歷史教師固有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的影響,傳授歷史知識仍被認為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歷史教師習慣於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認為這是完整、準確、有效傳遞教科書知識的最佳途徑;加之高考指揮棒的作用,高中歷史課程基本上仍是教師一人唱獨角戲——盡力把教學大綱規定的知識目標通過系統講述、課堂練習、反覆提問等具體教學方法,讓學生接受、記憶、運用。在歷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保障,這主要表現為師生平等交流、對話的機會極少,學生很少有發表自己意見或獨到見解的時候,高中生一般是被動地接受所學知識,而他們普遍喜歡的親身實踐、討論交流、調查探究、實地考察等參與式方法在歷史課上很難尋覓。當然,這和傳統歷史課程設計是以教師為中心,是方便教師的教出發的,它容易得到教師的認可和實行,容易被教師操作得程序化、固定化,熟練化。
在傳統歷史課程體系下,歷史教師和高中學生長期處於相對穩定不變的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受到「應試教育」模式的干擾,使傳授知識和接受知識幾乎成了學校歷史課程的唯一目標。高中生整天處於被動應付、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複之中,這種過於看重知識傳遞而輕視能力培養、過分強調和突出對所學知識的接受和掌握而忽視和冷落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發現與探究的教學方式,在實踐中必然導致學生對認知過程的極端處理——把學習課本知識變成僅僅是死記硬背地直接接受書本知識,把歷史學習變成純粹地被動接受、記憶過程。這種教育方式窒息學生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在教學中,歷史教師過多地控制了學生的思維而剝奪了學生自由發展的想像空間,學生的思維幾乎成了「教學的荒地」。如此,隨高中學生的靈性和創造性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壓抑,高中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充分發揮,最終必然導致高中學生思維狹窄,問題意識的喪失。
而現代學習原理則認為問題是創造的先導,具有問題意識是一個人有所創意的前途和基礎。一個沒有任何問題的高中學生很難想像會打破學習現狀、超越學習常規,使自己得到超長發展。但這種以死記硬背為特色的傳統歷史教學方式卻可以基本保證高中學生應對各種各樣的考試,尤其可以使學生在高考時獲得比較好的成績,因而在高等教育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之前,它還是一種很管用、很受學生歡迎、很有市場的教學方式。這就會對推行新課程理念、推行新教學方式帶來極大困難。因此,要讓歷史新課程所倡導的新教學方式真正進入中學課堂,必須儘快改變目前這種過度關注學習結果、過分看重甄別、選拔功能的課程評價體系。
(五)、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所要求的歷史教師培養體系仍很落後目前,我國的高等師範教育正在進行調整、改革。長期以來,高等師範院校一直在師範性與學術性之間爭論,學校發展一直在綜合化與師範化之間徘徊,至今未能很好解決師範教育的諸多實際問題,致使師範教育的專業性不強,專業水平不高。許多師範院校的教育觀念陳舊、教育方式落後、教學手段單
一、教學方法低效,培養的「准教師」素質不高,表現為「准歷史教師」的教育理論落後、專業視野狹窄、知識結構不合理、不少知識陳舊無用,且基本教學技能不強,講課、板書水平較低,駕御課堂能力較差,操作現代化教學設備水平低下,科研意識淡薄,科研水平較低,還普遍缺乏尊重學生及師生平等的現代教育觀念,極少在課堂上與學生平等對話、真誠交流,也不會幫助、指導學生學習。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就是較為落後的師範教育體系。大部分師範院校歷史教育專業的培養方案多年不變,培養觀念陳舊、培養手段落後,不少教師仍以傳授學科知識為己任,只關注學生對所教知識的掌握程度、只關注其學習結果;且教師自身對現代教育基礎理論知之不多,自身的知識面不寬且更新率較低,自身駕御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水平不高;很少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流,對學生的需求和發展不太了解、不太關心,也極少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對國際上基礎教育改革動態和國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現狀基本不了解,相當部分教師不清楚自己所教專業在中小學的開課情況,高中歷史新課程倡導的新教育方式、新教學方法在師範院校歷史教育專業的日常教學中很難尋覓。師範教育落後於中小學教育需要和發展變化的整體現狀,也使歷史教師的培養體系同樣落後,並且這種狀況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根本改善。正象教育部師範司負責人所說,師範院校培養出來的師範生已經不能勝任中學新課程的教學工作,一畢業就是不合格的,還要重新接受培訓。
即使國家下大力氣把現有師範教育體系改造成能適應21世紀基礎教育發展需要的教師教育體系,要它真正顯現成效也至少得好幾年時間。
(六)、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所依靠的社會環境不夠理想我國高中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高中畢業生不能都進入高等學校學習,相當部分高中生畢業後進不了大學。學校及全社會對高考都十分關注、十分看重——它將會改變學生的一生命運和發展,這就導致高中教育面臨既要完成國家規定的教學任務又要儘量把畢業生送進大學的雙重壓力。高中學校必須認真處理好日常教學與高考導向的關係,以減輕高考對學校日常教學的壓力和影響。高中學生及家長都盼望能順利考入大學,但事實上不可能如大家的期望(我國高等教育在短期內不可能滿足高中生都能上大學的需要,就造成高中學生面臨較強的考試競爭壓力;即使高中學生都能上大學,也還有個能否都上重點大學、好大學的問題,考試競爭壓力同樣存在)。因而,家長、社會對高中教育的關注和要求日益增高,對高中教育的評價日趨簡單——高考成績成了社會評價、認可學校教育質量的唯一標準。
而高考這種選拔性極強的評價方式本身存在的諸多問題及對學校日常教學的干擾和衝擊,家長和社會則很少關注。高中學校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對這種片面看待高中教育質量的社會環境也無能為力。由於這種只關注高中生學習結果的社會環境在短期內不可能會有很大變化,因而,就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就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新出台的高中國家課程方案必須既有新面孔、新形式和新內容,又不能影響高中學生考上大學。加之在固有的慣性思維方式影響下,已經走出學校的成人(學生家長)習慣用自己在學校時接受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學習方法)要求孩子,很少考慮自己受教育時的觀念和方式方法已經落後、很少考慮自己受教育時的學習效率如何。這種慣性思維在我國很是盛行,它使導致學生家長和社會認識、理解、接受新教育理念,認可、接受新國家課程(包括歷史課程),接受、支持新學習方式都有很大困難。
因而,這種由慣性思維引導的社會環境對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及新課程實施都十分不利,因為成人慣性思維的改變不是短時間的事情。特別新教育評價方式(含歷史課程評價方式)的出現和發揮作用,需要有較長時間才能被社會認可,才能有實際效果,在此之前不可能使社會環境有實質性改變。這就要求高中歷史新課程的設計必須慎之又慎,從課程結構到課程內容、從教學形式到學習方法,都能適合高中生的需要,都能激發高中生的學習興趣才行。
[1] [2] [3] 下一頁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