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科學大家》|當哲學問題遇上意識科學:聊聊我是誰

2023年08月27日

- txt下載


  出品 | 新浪科技《科學大家》
  撰文 | 李劍鋒 復旦大學 副教授

  如果將您的視覺系統比作照相機或投影儀,那麼是誰在觀賞投射於螢幕上的影像內容呢?意識科學會告訴你這裡根本沒有其他觀眾,是「螢幕」自己在觀看投射的內容,「螢幕」或許就是真正的「你」自己。但不同的意識理論對「我是誰」的理解並不一致。
  如果有一天,可實現轉移意識到機器腦上,那麼機器腦上的「我」真的還是我嗎?同樣,不同的意識理論對如何轉移意識,對機器腦上的「我」的理解也不一樣。在本文,新興的意識科學將為您闡釋「我是誰」這個古老的哲學命題。
  我是誰?
  聽說,每個學校門衛都是位天生的哲人,還記得這三個高深的問題嗎「你是誰?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第一個問題或許最艱深。
  「對啊,我是誰?」你陷入了沉思「或許我就是你眼前看到的這個我唄。」
  問題是,作為生命體的你,身上的細胞會不斷更新,過不了幾個月你身上的大半細胞早被替換;如此看來,難以從肉身界定這個「我」。
  「那就由我的大腦來代表我好了,至少神經細胞幾乎不更新。」你自信滿滿。
  但問題是,哪部分神經元才能代表真正的你呢?還是它們也不能真正代表你?如果再複製一份一模一樣的神經系統呢?此時,哪個才是你?抑或有兩個你?

  觀眾在哪裡?
  如此往下追問確實令人崩潰。或許,可從另一角度重新審視這個問題。

  想像在一個懶洋洋的晌午,陽光明媚,你躺在舒適的躺椅上,注視著後院鮮紅的玫瑰花發獃。突然,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或許我可將這美好的紅色體驗與隔壁可憐的盲人阿黃分享。咦,對於從未有過視覺體驗的人而言,好像沒法讓其體會何為紅色誒。奇怪,為什麼這樣呢?!」
  想到這,你覺得好像發現了什麼,突然坐了起來「對了,這紅色體驗究竟又是什麼?怎麼形成的?」
  於是你順手抄起旁邊茶几上的地址AD,在網上搜索視覺形成的機理。你發現紅色的玫瑰會發射大約564至580納米波長的電磁波,而你的眼睛就如一台精密的照相機或投影儀,眼球相當於鏡頭,光子通過眼球後,然後到達後面的視網膜再經過一系統複雜的神經活動,然後你就看到紅色玫瑰了。
  「等等,這裡有問題,難道說這紅色體驗就是570納米左右波長的光子本身?難道我只要告訴阿黃紅色的體驗是570納米波長的光子?」
  這裡確實有問題,事實上,570納米左右波長的光子與視蛋白作用只相當於觸發了相應的電信號或化學信號,然後電信號和化學信號再通過視覺神經系統往裡傳輸。雖然基本可肯定,紅色體驗就形成於神經系統中,但並不清楚具體在哪。

  不過,仍然可將整個神經系統比作投影設備後面的螢幕。
  你開始反覆揣摩:如果說螢幕上的放映內容是我的意識體驗的話,那「誰在看螢幕?」
  「對啊,誰在看螢幕?」
  你也許會說「我在看螢幕。」
  然而,只需仔細審視整個過程,不難發現,你就是這個螢幕,這裡並沒有觀眾!是「螢幕」自己在看螢幕上的放映內容!
  更具體一點就是,你的意識體驗就是螢幕上放映的內容,而產生意識體驗的主體或你的意識主體就是這個螢幕。
  因此,「我是誰?」本質上是兩個問題:
  一、意識體驗的本質是什麼?(放映內容是什麼?)
  二、意識主體是什麼?有何性質?(螢幕用什麼做的?有何特點?)

  不可結構化的放映內容
  在網上查閱了整整一個上午,你最終知道了放映內容是什麼,參透了體驗的本質, 幸好還不是特別複雜。
  你發現這與查爾默斯1994年提出意識科學的困難問題密切相關。
  查爾默斯對意識研究相關的問題進行了分類,認為存在簡單問題和困難問題。
  簡單說來,簡單問題可結構化,可言說;困難問題不可結構化,不可言說。通俗一點,可結構化就是能夠用語言或用數字表達,不可結構化就是不能用語言或數字表達。另外,物質的物理屬性一般都可結構化,而物質的現象屬性或內在屬性不可結構化。
  現在大多哲學家與科學家都認為意識體驗相關的問題屬於困難問題,意識體驗由某種物質的現象屬性產生,存在不可結構化或不可言說的部分。這也是你無法真正將你的紅色體驗描述給阿黃聽的原因。而這就是意識體驗的本質。
  此外,純粹結構化的事物不可能產生意識體驗,比如純粹的電子信號永遠不可能產生意識體驗。故大多數哲學家認為當今的電腦不可能有意識體驗。
  難以捉摸的「你」
  現在,你明白了你的體驗大致由你的意識主體的現象屬性產生,那麼組成「你」的意識主體或「螢幕」又是什麼呢?它是一堆分子嗎?整個神經網絡?還是一個基本粒子?抑或一個物理現象?
  我們先看看什麼「材料」可用於製作「螢幕」。
  泛靈論認為所有物質都有現象屬性,而現象屬性都可產生意識體驗,因此它們都有可能成為意識主體。詭異的是,近幾年居然越來越多的學者認同泛靈論,只不過認為普通物質的意識或許是碎片化的,等效於無意識。
  即所有物質都可用於做「螢幕」,但普通物質做「螢幕」的「解析度」太低了,或「螢幕」尺寸太小了。
  顯然,有兩種解決方案。
  一是將這些小「螢幕」拼接成大「螢幕」,或將普通物質的現象屬性組合成我們的意識。
  二是直接找一塊大「螢幕」,這樣就不用組合了。
  目前,意識科學對採用哪種方案產生了巨大的分歧。許多學者特別是物理學家更認同第一種方案,覺得意識也是種浮現現象。
  不幸的是,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通過嚴密的論證認為物質的現象屬性無法組合,或意識不可分。這就是意識科學裡著名的「組合問題」。即小的「螢幕」根本無法組成大的「螢幕」;除非「螢幕」一開始就足夠大。目前,沒有人能夠從嚴格的邏輯上駁倒他,但大多學者只是認為實在無法想像自然界存在如此大的「整屏」,也無法想像如何將這個「整屏」穩定於我們大腦中。因此,許多人認為「螢幕」拼合而成或許更符合常識。
  但究竟是常識重要還是邏輯重要,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偏向性。可以想像,在不同的意識理論里,這個「你」的含義並不相同。

  托諾尼等人的整體資訊理論認為常識比邏輯重要,因此它不認同詹姆斯的觀點,它認為意識可組合。該理論認為系統的整合性或PHI值達到某個閥值後,這個系統就應被當成是一個意識主體。根據此理論,你的意識主體就是你的整個大腦的神經網絡,你的「螢幕」也是這個神經網絡,它是拼合而成的,且是動態的,即下一秒的「你」並不是嚴格意義上一秒的「你」。
  然而,最近荷蘭科學家的裂腦人實驗發現,即便左右腦基本分開,之間幾乎無任何信息交流,但左右腦仍可表現為同一個意識整體,如果這個實驗正確的話,對信息整體論及其它幾個意識理論將是個致命打擊,因為根據信息整體論這裡應有兩個獨立的意識才對。
  零點場(Zero-Point-Field)理論認同詹姆斯關於意識不可組合的觀點,認為意識主體不可分,且認為所有意識主體為同一意識主體,為同一個零點場,即不同人的「螢幕」本質上是同一塊「螢幕」,只是投射的內容或體驗的內容不同而已。
  筆者提出的意識粒子理論也認為意識主體不可分,認為意識主體是一個內在自由度極大的基本粒子(顯然他認為邏輯比常識重要)。該理論同時呼籲大家應該重視全同粒子法則在意識形成過程中的作用,認為兩個系統(粒子)物理上全同,那麼它們本質上就為同一個意識主體,故一個意識主體將同時體驗到世界上所有與它全同的系統或粒子。比如,一個電子將同時體驗到世界上所有電子的體驗。該理論認為你大腦里存在大量與你的意識主體粒子全同的小系統,你的意識主體可通過不斷與它們交換從而獲得對外面世界的體驗。
  與零點場觀點不同的是,該理論認為每個人的「螢幕」尺寸都不一樣,不然就會發生一個「螢幕」同時體驗兩份生活的悲劇(一個意識主體同時體驗到兩個個體的感官輸入)。
  那麼,你是拼合而成嗎?還是跟所有人都共用同一塊「整的螢幕」?抑或你獨有一塊「整屏」?作者認為每個人都獨有自己的一塊「整屏」;而你想要成為哪個理論中的「你」,則是大家的自由。
  意識轉移後,「我」還是我嗎?
  你反覆閱讀上面一段,對「我是誰」有了進一步了解。但你似乎仍對有一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
  如果有一天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人類造出了意識機器人,並發明了意識轉移或者複製技術,你將你的意識轉移到機器腦中。然後,你就在想:「那個機器人還是我嗎?還是只是一個與我有相同記憶的另一個人而已?」
  下面討論一下在上述三個理論框架里,它們將如何分別實現轉移意識,以及如何回應上述問題。
  對於信息整體論而言,要實現意識轉移很簡單,只要依照著你的大腦神經網絡結構,用電子器件再造一個機器人就可以了,該理論認為這個機器人就是另一個「你」,依據是它有和「你」一樣的記憶。若「你」肉身死後,「你」可通過他活下去。但在李劍鋒的理論看來,這台機器人可能連意識都沒有,更遑論可充當「你」了。
  而對於零點場理論而言,的確可以造一個跟「你」一模一樣的機器人,但由於此理論本來就認為所有「螢幕」都為同一塊「螢幕」,因此,這個機器人當然也使用了同一塊「螢幕」,它產生的意識雖然記憶和你一樣,但它已經不是「你」了。因此,肉身死後,這個機器人並不能真正充當「你」。因此,零點場理論本質上認為不能轉移意識。雖然,可以複製無窮多個和你擁有一樣記憶的機器人,但他們其實並不是「你」。
  對於意識粒子理論而言,轉移意識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系統工程,首先需要在機器腦中造上億個與你的意識主體粒子全同的小系統;然後,你的意識主體粒子就可以通過全同粒子法則同時出現在你的大腦里和這個機器腦中,通過不斷地與這些小系統交換,同時體驗到你的大腦和機器腦中的神經活動,也就是說「你」可以同時體驗機器腦和你的肉身大腦。
  在這個共同體驗的過程中,意識主體粒子慢慢地將肉身大腦的記憶轉移寫入機器腦中(可能需要一年時間),當「你」的肉身死亡時,「你」的意識主體粒子只不過突然少了一個體驗「終端」而已,而「你」的意識將繼續真切地存在於機器腦上。
  所以,對此理論而言,在轉移或複製意識過程中,始終只有一個「你」,只有一個意識主體粒子。雖然可以存在多個「終端」或拷貝,但都只有一個「你」在同時體驗多個「終端」的輸入。此外,記憶不能通過以複製神經網絡結構的方式「上傳」,只能通過在共同體驗中慢慢共享記憶。
  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有上述三種方案供大家選擇,以便轉移你的意識從而讓你永恆,你會選擇哪個方案?為什麼?
  我相信您已經有了自己的選擇;既然有了自己的選擇,那麼您就應該知道「我是誰」了。
  《科學大家》專欄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來稿請註明姓名、單位、職務


Tags:科學 大家 哲學 學問 問題 遇上 意識 聊聊 我是 是誰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