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野老》原文及賞析

2024年01月04日

- txt下載

《野老》原文及賞析

《野老》原文及賞析1


  原文
  野老歌/山農詞
  唐代:張籍
  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
  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
  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
  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老翁家貧住在山中,靠耕種三四畝山田為生,田畝少,賦稅多,沒有吃的。糧食送進官府的倉庫,最後腐爛變質,化為泥土,一年到頭,家中只剩下鋤頭、犁耙靠在空房子裡面,只好叫兒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飢。從長江西面來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寶用斛來計量,就連船上養的狗也長年吃肉。
  「注釋」
  ①野老歌;一作《山農詞》。這首詩寫農民在租稅剝削下的悲慘生活,並與富商大賈的奢侈生活對比,反映了不合理會現實。
  ②橡實:橡樹的果實,荒年可充飢。
  ③西江:今江西九江市一帶,是商業繁盛的地方。唐時屬江南西道,故稱西江。
  ④斛:量器;是容量單位。古代以十斗為一斛,南宋末年改為五斗。
  ⑤官倉:指各地官員稅收,此指貪財的官員。
  賞析
  中唐時代,政治黑暗,統治階級剝削殘酷,因此抒寫農民疾苦的題材也成為新樂府詩人的一個重要的主題。張籍的《野老歌》,就是寫一個農家老夫在高額的苛捐雜稅的重壓之下,最後過著依靠拾橡實填飽肚皮的生活。即使這樣,他還不如當時被稱為「賤類」富商的一條狗。張籍通過這樣一個人狗對比的悲慘情形,突出表現了農民的痛苦和當時社會的不合理。
  開頭兩句交代人物身份,運用平敘的手法,敘說一位老農,由於家裡貧窮,住在山裡面,僅僅耕種貧瘠的山田三四畝。這裡要問,老農為什麼要住在山裡面呢?在我們想來,老農既然家貧,他應該到平地鄉村或小鎮謀生要容易一些,為啥要到難以耕種的山裡去呢?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此時社會混亂,統治階級任意欺壓百姓。面對這一切,老農一家逃到深山,這裡山高路遠,人煙稀少,而官府當差的也不便來此。老農希望住在深山能擺脫這一切。
  然而「縱使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三四兩句說得就是這一情況。老農住在山裡面,今年的禾河苗長得稀稀疏疏的的,到頭來收成也不好。儘管這樣,官家的徵稅多得要命,那差役隔三差五地跑來徵稅,最後老農家裡連自己吃的口糧全沒了。老農很痛心哪,他一年辛苦勞作得來的糧食,有的被官家拿去倒入了庫倉,甚至有的被白白浪費「化為土」。這在剝削和浪費的行為,和勞動人民的辛苦貧窮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這兩句實際反映了勞動人民被剝削的痛苦,也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五六句承上兩句,說老農辛苦一年到歲末,家裡徒窮四壁,沒有幾樣東西,只有老農辛勤勞動的工具――鋤犁還在伴隨著他。一個「空」字,說明老農辛苦一年一無所獲,另一方面說明剝削階極把老農剝奪的一無所有。為了種那些糧食,老農早出晚歸,辛苦勞作一天,到頭來自己還沒有吃的。無奈之下,老農「呼兒登山收橡實」,呼兒表明老農已年邁,再加上辛苦勞作一天,已無力再上山采橡實吃。「橡實」,乃一草木果實,本非普通食品,乃勞動人民在飢災發生時臨時充腹之品。老農叫兒子登山收橡實,可謂老農貧餓致極,說明勞動人民最後的可憐結局。
  最後兩句作者筆鋒一轉,說西江做珠寶生意的大賈,船上載的的珠寶很多,足有百斛,他喂養的`犬,長的肥肥胖胖的,渾身都是肉。作者運用敘述的手法,沒有發表議論,但把兩幅對比鮮明的畫面擺在了面前,一幅是食不果腹的老農,另一幅是奢靡富裕的大賈喂養的肉犬,更為讓人深思的,老農的生活還不如喂養的一條犬,可謂悲涼之極,令人感憤不已。
  全詩運用敘述的手法,給我們呈現出幾個老農痛苦的生活的場景。雖然作者沒有發表議論,但孕作者的思想於敘述中。全詩的形象對比深刻鮮明,表現了勞動人民的飢苦,反映了不同階層人的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

《野老》原文及賞析2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野老籬前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
  漁人網集澄潭下,賈客船隨返照來。
  長路關心悲劍閣,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師未報收東郡,城闕秋生畫角哀。
  注釋
  1、野老:杜甫自稱。
  2、琴台:四川名勝地,相傳為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當壚賣酒的地方,這裡代指成都。
  賞析
  詩的前四句寫草堂之景,筆觸悠閒疏淡,詩句好像信手拈來一樣。開頭「野老」二字,是杜甫自稱。江岸回曲,竹籬茅舍,此時詩人正在草堂前的江邊漫步觀賞。「柴門」一句妙在寫得毫不費力。這個柴門好像是隨意安上去的,既然江流在這裡拐了個彎,詩人就迎江安個門,方位不正也無所謂,一切任其自然。而那邊澄碧的百花潭中,漁民們正在歡快地下網捕魚。「澄潭」指百花潭,是草堂南面的水域。也許因為江流回曲,適於泊舟,那一艘艘商船也映著晚霞,紛紛在此靠岸了。這四句,是詩人野望之景,出語純真自然,猶如勾畫了一幅素淡恬靜的江村閒居圖,整個畫面充滿了村野之趣,傳達了此時此刻詩人的閒適心情。然而杜甫並不是一個超然物外的隱士,久望之下,竟又生出另一番情思來了。
  「長路」承上「賈客船」而來,接得極自然。杜甫有詩云:「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句四首》),大概就指這些「賈客船」。正是這些「萬里船」,擾亂了他平靜的心境,令他想起那漫漫長途。這「長路」首先把他的思緒引向大江南北,那裡有他日夜思念的弟妹,他常想順江東下。由此又想到另一條「長路」:北上長安,東下洛陽,重返故里。然而劍門失守,不僅歸路斷絕,而且整個局勢緊張危急,使詩人憂念日深。在這迷惘痛苦之中,他仰頭見到白雲,不禁發出一聲痴問:「片云何意傍琴台?」琴台是成都的一個名勝,相傳為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當壚賣酒的地方,此代指成都。「片雲」是詩人用以自喻,意思是:「自己浮雲般的飄泊之身,為何留滯蜀中呢?」首先是因為戰亂未平,兵戈阻絕,其次,也是詩人在發問:是誰把他趕出朝廷,剝奪了他為國效力的機會?這一句借雲抒情,深婉含蓄。雲傍琴台,原本是自然現象,無須怪問。因而這一問好似沒頭沒腦,也無法回答,其實正表達了詩人流寓劍外、報國無門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亂心情。
  尾聯二句,傳出了詩人哀愁傷感的心情。詩人感嘆去年洛陽再次失陷後,至今尚未光復,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虎視眈眈。蜀中也隱伏著戰亂的危機,聽那從蕭瑟秋風中的成都城頭傳來的畫角聲,十分淒切悲涼。全詩以此作結,餘味無窮。
  詩的前四句所寫之景,恰如王國維所說的.「無我之境」。「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人間詞話》)這就是說,詩人以寧靜的心境去觀照外物,「自我」好像融入客觀世界,這時寫出的意境即是「無我之境」。這首詩的前四句,詩人心境淡泊閒靜,完全陶醉於優美的江邊晚景中,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詩的後四句轉入抒情後,仍未脫離寫景,但這時又進入了「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間詞話》)這裡的景物,無論是雲彩還是城闕,是秋色還是角音,都浸染了詩人哀傷的感情色彩。兩種境界,互相映襯,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當詩的上半部展現出那幅江村圖時,詩人似乎是忘情於自然了,到了下面,才表現出他深沉的憂國憂民之心,原來他的閒適放達,是在報國無門的困境中的一種自我解脫。這種出於無奈的超脫,反過來加深了痛苦心情的表達,在平靜水面下奔涌著的痛苦的潛流,是一種更為深沉的哀痛。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