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逍遙遊》課堂教學鏡頭

2023年08月25日

- txt下載

笑里藏「道」
讀析課文時,有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作者為什麼寫斥鴳、蜩與學鳩笑大鵬,而不寫大鵬笑它們?圍繞這個提問我們展開了如下的對話。
生:作者寫斥鴳、蜩與學鳩笑大鵬是因為這些小東西自我感覺太好,還以己推人,卻不知也不懂人家的逍遙。
生:因為大鵬鳥是作者要追求的逍遙偶像,所以作者不寫大鵬鳥笑它們。笑別人總是不好的。
生:大鵬鳥不是不笑,是不屑於笑,對於斥鴳、蜩與學鳩這些小東西它是懶得笑,因為級別太低了。
師:能不能再從前後文對照的角度進行思考?
生:啊,我發現了,前文是小笑大,後文是大笑小,加起來就是互相笑。
師:能說得具體一點嗎?
生:前文里的斥鴳、蜩與學鳩笑大鵬,是小笑大;後文從宋榮子開始是大在笑小。
師:前後對象都變了,為什麼說是互相笑呢?
學生討論。
生:從前文表面上看,是小笑大,是斥鴳笑大鵬,是蜩與學鳩笑大鵬,是小的不理解大的。但大鵬鳥就能理解鼠目寸光的斥鴳、蜩與學鳩的小小世界嗎?顯然也不能。
師:有道理。前文都是小笑大,還有哪些「笑」呢?
生:小年不及大年,雖然沒有寫到笑,實際上文章裡面也隱含著笑,也是相互的笑,相互的不理解。如朝菌蟪蛄冥靈大椿間的,還有眾人和彭祖間的等等。
生:還有適莽蒼者、適百里者和適千里者之間的。
師:作者為何要寫這麼多相互間的笑、相互間的不理解呢?
生:小級別永遠不懂大級別,大級別也永遠不懂小級別,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生:作者可能是在講小有小的逍遙,大有大的逍遙。
師:各有各的逍遙,各有各的道。你說得真好,歷史上向秀和郭象就是這麼注《莊子》的。《逍遙遊》其他文字里作者也多次表達萬物「適性逍遙」的道理。PPT展示相關文句
生:老師,文章前面部分笑得很合理,但後文的宋榮子顯然已經是個高人,如此高境界人怎麼還要笑人呢?
師: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解決哪些小問題?
生:宋榮子笑哪些人?高在何處?
生:顯然他是笑「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這四類人。
師:為什麼要笑這四類人呢?
生:因為這些人都是功名之士,追名逐利,利慾薰心,都是很世俗的人。而宋榮子卻是一個淡泊名利、寵辱不驚的高人,不像他們那麼的「數數然於世」。
生:宋榮子「笑」他們,還因為他們自大,自視甚高。
師:何以見得?
生:其自視也亦若此矣,這些人也像前面的斥鴳笑大鵬一樣的自我感覺良好。
生:那這些人又「笑」誰呢?
學生討論。
生:「知效一官」的覺得自己能這樣做一個官就已經夠了,於是就笑「行比一鄉」的。同理,「行比一鄉」的笑「德合一君」的,「德合一君」的笑「而征一國者」的。總之是不厲害的不理解厲害的,小逍遙笑大逍遙,他們是兩個世界,他們各屬於自己的世界。
生:不一定。剛我們討論過了,也有可能是後者笑前者,大笑小,是相互的笑和不理解,是各以為是的逍遙,都是「適性逍遙」。
師:你比我總結得好。那宋榮子有缺點嗎?
生:他「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了。
師:那列子呢?
生:列子有缺點,「御風而行」說明他還是有所待,沒有做到真正的逍遙。
生:可是從行文來看,顯然列子比宋榮子更厲害,而且從「雖然,猶有未樹也」句說明宋榮子肯定有缺點。
師:那缺點是什麼呢,「未樹」的是什麼呢?
生:我想應該就是「笑」,一個思想上的高人笑一群行動上的矮子,說明思想還不夠高,還沒達到莊子所謂的最高的「三無」境界。
生:笑別人說明還是「有己」,蠻驕傲的。還有「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說明宋榮子還是有內有外,有榮有辱,還有待。(鼓掌)
師:原來笑里藏「道」啊!
版本對比,互有瑕疵
山東省淄博市教學研究室 陳魯峰
PPT呈現——
人教版: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蘇教版: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師:請大家比較兩個版本,看看有什麼不同。
生:人教版多了「而止」,「而控於地而已矣」後面是逗號;而蘇教版則是分號。
師:從行文上看,多個「而止」好呢,還是沒有「而止」好?
生:我以為沒有「而止」好,因為行文更簡潔。蘇教版這一句可以翻譯為「我疾速起飛,落在樹木上,有時或者還飛不到樹的高度,就落在地面上了」。
師:蘇教版注釋把「搶」解釋為什麼呢?
生:集,著落的意思。
師:該句說明「落」有哪兩種情況呢?
生:或落在樹上,或落在地上。
師:強調的重點在哪裡呢?
生:「搶榆枋」,應該是落在樹上。
師:那「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一句呢?
生:主要是補充說明「搶榆枋」一句例外情況的,說明也偶爾落到地面上。
師:有沒有認為人教版多個「而止」的更好一些呢?
生:我認為人教版更好一些。可以這樣翻譯,「我疾速起飛,碰到樹木就停下來,有時或者還飛不到樹的高度,就落在地面上了」,和蘇教版的翻譯相比,更多強調落到地面的情況,與「之九萬里」形成更加鮮明對比。
師:人教版注釋把「搶」解釋為什麼呢?
生:觸,碰的意思。
師:關於「搶」的解釋,你贊成蘇教版的,還是人教版的?
生:我更加贊成人教版的,因為有個成語「搶地呼天」,「搶」就是碰、撞的意思。
師:好,學會從成語中遷移文言文詞語翻譯了。從兩個版本翻譯對比看,感覺哪個更好一些呢?
生:人教版更好一些。多了「而止」,就使該句具有動態感與過程感,這些鳥從地面上快速飛起,碰到樹林了,想停下來,因飛行高度不夠,很多時候落到地面上了。
生:我也贊成人教版好一些。因為蘇教版少了「而止」,雖然簡潔了,但只是描述了兩種「落」的狀態,缺乏了一種生氣與神韻!
師:如果給蘇教版這一句加上「而止」二字,「搶」的注釋是否要作出改動呢?
生:要改動。因為按照原先的注釋翻譯的話,就成了這樣,「我疾速起飛,落在樹木上就停下來,┉┉」感覺有些重複囉嗦,落到樹上不就是停下來嗎?
師:「搶」要改成人教版的注釋嗎?
生:是。
師:好,下面看看「而控於地而已矣」後面是用逗號好呢,還是用分號好呢?
生:若用逗號的話,就意味著「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的主語是「我」,該句就應該翻譯為「我哪能飛到九萬里的高處再往南去呢」,就沒有提到「鵬鳥」的行為。
生:對,無法照應該句「蜩與學鳩笑之曰」中的「之」,鵬鳥。
生:這樣的話,該句就成了蜩與學鳩的自我批評了,就成了蜩與學鳩羨慕鵬鳥高飛遠行的行為了,「笑之」就無從談起了。
師:這麼看來,應該用分號了。
生:對,用分號,意味著兩種情況,一種是「我」的飛行情況,時「控於地」;一種是鵬鳥的情況,「之九萬里而南」,形成了對比。
師:你的意思是說「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的主語變成鵬鳥了?
生:對。可以這樣翻譯,鵬鳥為何還要飛至九萬里高空而南行呢?
生:這樣翻譯的話,就體現出了蜩與學鳩對於鵬鳥「絕雲氣,負青天」行為的極大不理解,既然可以在「榆枋」「地面」之間自在自由飛行,何必要高飛雲端呢?
生:對,飛行空間的制約,使得蜩與學鳩無法像鵬鳥那樣具有開闊的境界與追求,只能發出這樣的感慨了!
生:這樣就顯示出蜩與學鳩容易滿足,自得其樂的意味,也顯示出其見識短淺,形成了坐井觀天的思維傾向。
生:也為下文「之二蟲又何知」一句張本,做好了鋪墊!
師:由此可見,在「而控於地而已矣」後面的逗號與分號之爭中,蘇教版勝出。這樣看來,人教版與蘇教版打了個平手。課後,請同學們分別給兩個版本的主編寫一封信,提出我們的修改建議,好不好?
莊子如何看「大鵬」?
江蘇常州戚墅堰實驗中學 宋桂奇
PPT呈現——
李白《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恆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辛棄疾《哨遍·池上主人》:
……似鯤鵬、變化能幾?東遊入海,此計直以命為嬉。……嗟魚欲事遠遊時,請三思而行可矣。
師:《上李邕》是李白青年時代的作品,此中,詩人以「大鵬」自況,表達了自己的非凡才能和遠大志向;《哨遍》是辛棄疾因受彈劾而被免職時所寫,由於心灰意冷,便想從老莊思想中尋求解脫。顯而易見,對「大鵬」圖南,前者肯定後者否定,哪一種態度更吻合莊子的本意呢?
生:前一種。文中的大鵬,不僅外在形象令人震撼,而且內在精神令人尊敬。它有著遠大的目標要「之九萬里而南」。
生:我一開始也覺得大鵬值得肯定,但看了這兩首詩後,禁不住為它擔心。「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南行途中,風不大,大鵬就得從高空掉下來,會不會摔得粉身碎骨?辛棄疾說的「直以命為嬉」還是很有道理的。
師:是啊,如果真從九萬里高空跌落,這對大鵬來說,無疑是一個悲劇,一種嘲諷!
生:就算大鵬一路順風,平安地來到南冥,之後會怎樣?一是再由「鵬」鳥變成「鯤」魚,在南冥過著與北冥相似的生活;二是仍回到北冥,繼續過著以前的生活。這樣無論哪一種結果,都意味著大鵬是在瞎折騰,無用功。這樣一個大鵬,大概不值得肯定吧?
師:莊子主張順乎自然,安於天命,對這種「瞎折騰」應該不會肯定。
生:可課文中,當蜩與學鳩對大鵬進行嘲笑時,莊子為什麼又指斥它們「之二蟲又何知」?
師:其他同學怎麼看?
學生閱讀思考。
生:這句話不是緊跟在「蜩與學鳩笑之曰……」後面,中間還有「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這段話好像有緩衝作用。
師:很好的發現。這段話是說,行路有遠近,備糧各不同,造成了的不理解。同理,蜩與學鳩,由於無需待「風」,自然也就無從理解大鵬「之九萬里而南」了。所以,「之二蟲又何知」該按正常語序解釋成:「這兩個小蟲又怎麼知道呢!」這樣一來,不僅沒了指斥,反而有回護的意味呢!
生:但接下來卻是「小知不及大知」。「小知」「大知」分別指蜩與學鳩、大鵬,「不及」是「不如,比不上」;這是不是非常明顯地肯定了大鵬、否定蜩與學鳩啊?
師:這個反駁好像很有力,同學們怎麼看?
生:老師,「小年匹大年,不亦悲乎」,這表明了莊子不同意「小年」和「大年」相比,不希望「小年」羨慕「大年」。依據這個意思,「不及」就不能解釋為「不如,比不上」。
師:這個推論很嚴密。在《漢語大詞典》中,「不及」還有一個不常見的意義「猶未達」。「未達」即不能達到,達不到卻要去「匹」,卻要去求,「不亦悲乎!」從莊子對這種「以小羨大,因小求大」的否定中,我們自不難看出他想要表達的思想:事物應該顧及自身條件,要順其自然,隨遇而安,若一味強求,悲劇就在所難免。
生:我懂了。由於「小知」達不到「大知」的高度,所以,蜩與學鳩才不能理解大鵬的圖南行為。
生:我覺得莊子不僅沒否定蜩與學鳩,反而還有肯定的味道。你看,它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安然自得,知足常樂;這不就是莊子順其自然,隨遇而安思想的形象寫照嗎?
師:老師認同你的說法。莊子的哲學是一門人生哲學,是教普通人於亂世中如何求生的處世哲學。較之於神奇莫測的大鵬,蜩與學鳩顯然更貼近普通人的生活,對它們進行肯定順理成章。
師: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自能得出這樣的認識:莊子用大鵬與小蟲對舉,雖意在說明「小大之辯」,但如果透過文字表面,再聯繫其哲學思想來看,莊子應該是不贊成大鵬圖南的。不過,讓莊子不會想到的是,他所否定的大鵬,經過晉代的阮修尤其是大詩人李白的再創造後,竟成了人們奮發向上的精神象徵。課後,不妨百度一下阮修的《大鵬贊》和李白的《大鵬賦》。
大鵬到底逍遙不逍遙
江蘇鎮江市丹徒區教育局教研室 顏家明
師:《逍遙遊》一文可能是高中語文教材中最難理解的一篇課文,逍遙是人人渴望的一種境界,文中的大鵬到底逍遙不逍遙?有一種觀點認為「大鵬表面上逍遙,實際上並不逍遙」,其理由是「大鵬要靠風的托舉才能高飛、才能遠飛。用莊子的話說,就叫『有待』,而『有待』就不逍遙」。這種說法,我不敢苟同。請同學們幫助我從課文中找出依據予以反駁。
師:要想駁倒這個論點,我們要能證明大鵬靠風托舉飛向南冥不屬於「有待」。那麼,先看列子憑藉的風和大鵬憑藉的風有什麼區別?
生:從注釋可以看出列子是道家和神仙方術中推崇的人物,本領大,能乘風而行,但最多十五天就必須返回,屬於「有所待」,算不上逍遙。
師:我們再看大鵬所憑藉的是怎樣的一種風。
生:大鵬憑藉的是「海運」、「扶搖」、「六月息」,課文的注釋說成是大海波浪洶湧動盪形成的風,是一種旋風,是六月間的大風。
師:這種風符合什麼規律?請結合課文的注釋回答。
生:自然之道,六氣的變化。
生:我清楚了。大鵬是鳥,憑藉著風飛行符合自然規律,而列子是人,乘風就不符合自然規律。
師:對!根據課文,達到「無所待」必須有兩個條件:一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二是「游無窮」。而大鵬所乘的風就符合「天地之正」、「六氣之辯」;大鵬飛向南冥就是「游無窮」。所以,用莊子的標準來評判,大鵬就是「無所待」,就是逍遙。
師:再看本文的寫作,用了寓言的手法。寓言就是言在此,意在彼。就是不直接說明理由,借形象來曲折表達。課文塑造了哪些寓言形象?
生:大鵬、蜩、學鳩、斥鴳等。
師:文中一共有三處文字描寫了大鵬展翅高飛時的狀態,請說出你所感受到的大鵬的境界。
生:大鵬高飛有一種驚天動地的磅礴氣勢,隨著它的高飛,內心似乎也被帶入一個高遠的自由自在的世界。
師:蜩、學鳩和斥鴳對大鵬飛向南冥表現出怎樣的態度?
生:蜩、學鳩好像持懷疑的態度。自己飛不到「榆枋」的高度,還經常掉到地面,你大鵬不可能飛那麼遠。
生:斥鴳有些自我滿足。把在「蓬蒿之間」飛行說成「翱翔」,感覺太好。
師:看來蜩、學鳩和斥鴳對待大鵬的態度大同小異,都不理解大鵬的行為。那麼,大鵬與蜩、學鳩和斥鴳這兩類形象之間是怎樣的關係?
生:對比關係。
師:很好!寓言是要借形象來表達思想的,如果大鵬都不算逍遙,文中就沒有正面的寓言形象了;如果沒有寄予作者思想的正面形象,讀者又從哪裡去體會其逍遙思想呢?可見,大鵬就是象徵逍遙。
師:作者在描寫大鵬時,有一個詞出現的頻率極高,那就是「大」字。你看「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水擊三千里」等,作者似乎在有意突出這個「大」,它象徵著什麼?
生:人要捨棄小我,追求大我。
生:人要有超脫精神,人生在世,有很多不自由,但每個人的心靈可以自由。就像電視上廣告說的那樣——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師:「大」和「小」是有區別的,那麼,「小」又象徵著什麼?結合課文中的寓言形象回答。
生:「小」象徵閉塞、卑微。
生:象徵自以為是、坐井觀天、固步自封等。
師:從文中寓言形象來看,「小」代表著不自由,要揚棄。「大」,大氣,大境界,代表著逍遙。
師:再從結構來看,課文可以分幾個部分?
生:兩部分。從開頭至「此小大之辯也」為第一部分,最後一段為第二部分。
師:作為寓言,第一部分是通過兩類形象進行對比:一類是大鵬,一類是蜩、學鳩和斥鴳。前者為「大」,後者為「小」。第二部分也是通過兩類形象進行對比:一類是至人、神人、聖人,一類是四種人、宋榮子、列子。前者為「無待」,後者為「有待」。兩部分之間是類比關係:「大」就是「無待」,「小」就是「有待」。作為「大」的代表,大鵬就象徵「無待」,寓意逍遙。
大鵬:怎一個「大」字了得
浙江省嘉興一中 孫凱
每讀《逍遙遊》,都被莊子汪洋恣肆、意出塵外所折服;每教《逍遙遊》,總為學生不能理解「逍遙」哲學意旨、精神內涵所苦惱。這次,我決定不再從哲學而是從文學角度切入教學。第一課時,我試著引導學生通過對大鵬之「大」的探討來觸摸《逍遙遊》的神韻主旨。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我帶領著學生深情地誦讀著文章,學生很顯然沒有領會其中的氣韻。讓學生反覆讀了幾遍有關鯤鵬的描寫文段後,我問學生:「你印象中的鯤鵬是什麼樣的?」
學生紛紛回答——「鯤鵬的變化神奇而不可思議」、「飛騰時氣勢壯觀」、「像海燕一樣的迎難而上的鬥士」、「敢於追求的英雄」、「志向遠大,勇於拼搏」、「有高潔的情操,有寬闊的視野」、「有高遠的理想,能執著的追求」……
我追問學生:「文中的哪一個字可以用來概括鯤鵬的形象?」很快學生就指出是「大」字。我順勢再問:「那麼大鵬的大,大在何處?」
學生的思維瞬間被點燃,一個接一個的回答都精彩異常。
學生說:「大鵬首先大在其形體,無論是前身的鯤,還是變化後的鵬,都是『不知其幾千里』,鵬之翼『若垂天之雲』。大鵬之大是難以想像的。」
學生說:「大鵬飛行的距離『大』,它要從北冥飛到南冥;大鵬飛騰時動靜大,翅膀擊水三千里;大鵬飛翔的高度『大』,『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學生說:「大鵬是大膽識,不畏路途遙遠,排除萬難,不達目的不罷休。大鵬還是大執著,文中說『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這個『然後』說明它足夠執著,一定要飛到九萬里高空,再向南飛。」
學生說:「大鵬相對於斥鴳等小鳥而言,大胸懷。小小蟬雀只知營營役役,低飛淺跳,對大鵬扶搖直上九萬里向南直飛的萬里鵬程絲毫不理解,而且還譏笑他,目光如此短淺,心胸極其狹隘。」
學生說:「大鵬是大智慧,只見斥鴳嘲笑大鵬,未見大鵬嘲笑斥鴳,與自大相伴的是無知,斥鴳是愚蠢的。」
學生還用「大視野」「大目標」「大期望」「大手筆」來描述大鵬之「大」。
「還有其他的『大』嗎?」學生沉默了,我讓學生再朗讀一遍。
終於,一位學生猶豫著站起來,說:「老師,可不可以用『大寂寞』?」
「大寂寞!」我的心為之顫抖,「你能解釋一下嗎?」
學生接著說:「前面同學們說了大鵬那麼多的『大』,志向之大,能力之強,不為斥鴳蟬雀這些『小志』者羨慕、理解也就算了,還會被嘲笑,正如高山流水,曲高而和寡,這是寂寞的;再者大鵬是與眾不同的,它是由魚幻化而成,此物不是人間所有,也不能為我等凡夫俗子所信服,它必然是不被一般人理解的,註定是寂寞的、孤獨的。但大鵬是偉大的,其偉大之處在於它能堅守理想,默默承受,雖然這是大寂寞,但是大境界。」
是啊,大鵬是寂寞的,是孤獨的。儘管它能飛升至九萬里高空,但仍需藉助海運大風,即便其氣象非凡鳥所能及,亦無法超然於物外,因此,大鵬是否也是一種「大悲劇」?那三次濃墨重彩不嫌贅余不遺餘力描繪雄奇的大鵬形象的作者莊子呢?他不也是寂寞的,是孤獨的嗎?在那樣紛繁的亂世,莊子想憑藉自己高遠的理想、豪邁的抱負、絕世的才華尋求自由,卻始終無法實現;他想化為一隻振翅高飛的大鵬,卻仍舊無法飛走,這是何等的無奈和痛苦!
我望著學生,心靈上一陣顫動。
錢穆先生說:「《莊子》,衰世之書也。」衰世多哀音,莊子竭力尋求自由的方式,遠離喧囂的塵世,讓自由的內心暢遊於無窮無盡的宇宙之中,以徹底達到精神的解脫。大鵬要有所待,終究是不逍遙的;莊子離不了塵世,仍舊是不自由的;我們亦然。雖如此,我們還是要像大鵬一樣,奮起高飛,去尋求那自由之花。再就讓我們再讀大鵬鳥的相關文字吧!
「鵬之徙於南冥也……」讀書聲中,我仿佛看見那大鵬自視無己、無功、無名,依然故我地翩躚翱翔……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