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2023年11月01日

- txt下載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


  「角的度量」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度量教學反思。因為這部分內容數學概念多,知識點多,比較繁瑣,在以前的學習中也幾乎沒有接觸,操作的時候也比較複雜,其中還有頂點和中心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包括讀數時注意到內圈外圈刻度的選擇都是重難點。
  本節課主要包括以下知識點:
  1、讓學生認識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結構,能按不同的方向認識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順序;
  2、知道量角器的擺放;
  3、知道角的計量單位是度;
  4、讓學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讀數方法。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在兩個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難: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在本課的一開始通過讓學生對線段的測量來引出對角的大小能不能測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簡單明了,切近主題。接著在介紹量角器的時候發現教學用的大號量角器和學生的量角器之間還是有一定區別,因此,群毆注意利用投影在介紹,並結合投影測量,邊測邊介紹測量步驟,教學反思《角的度量教學反思》。同時,在本節課中,我還給了大量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自己動手觀察、實踐,讓他們多看多量多練,將學習到的操作方法充分運用到實踐中,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和記憶。
  但是在整個課堂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知識介紹不充分導致學生在操作的時候頻頻犯錯,拖延了課堂時間;又如,學生的量角器有些有花紋,有些中心點不清導致很多學生無法測量精準也是我課前準備工作做得還不到位等等。
  不管是缺點還是優點,在面對課堂的時候,我都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2


  1、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學習的慾望。
  創設問題情境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合知識背景出發,既要讓學生感覺到所面臨的問題是熟悉的,常見的,同時優勢新奇的,富有挑戰性的。一方面使學生有可能去進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時期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從而處於一種想知而未知、欲罷而不能的心理狀態,引起強烈的探索慾望。這樣就把枯燥的知識變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生活中,讓學生髮現數學就在自我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本事。
  2、充分利用多媒體,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
  度的概念十分抽象,以往教師指著量角器比劃,學生聽的無趣,聽了半天還是一頭霧水。而經過課件演示:古希波來人認為一年360天,所以把一個圓,分成360份,然後分為二個半圓,把這樣的一個半圓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對的角度就是1度角……。學生聽得入神。動畫演示,並在不一樣位置著色閃動。這樣既使「度」的概念形象化,並且分解認識量角器上刻度的難點。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3


  角的度量是小學數學教材第八冊第單元的內容,教學目標一是讓學生通過學習知道計量角的常用單位是「度」,認識表示度的符號「。」;二是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這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射線和角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是學習畫指定度數的角和計算角的和差的基礎。課中知識點較多,而新知識又較抽象、枯燥。以往大多是教師講,學生看的形式。這節課上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多媒體這一信息技術,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和操作中積累感性認識,逐步形成較為熟練的測量技能。
  通過目測大小比較接近的角來引出量角的工具——量角器。認識量角器是通過學生自己觀察、小組合作、教師引導的學習方法。其次是讓學生自學課本,了解內外圈刻度的作用。並採取了邊操作邊學習的方式,使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鞏固新知:設置了幾個判斷題,讓學生在實際測量中看到內外圈刻度的區別,明確我們在讀熟的時候是讀的哪個數。然後通過實際度數,猜一猜的小遊戲,鞏固了這一知識點。最後回到開課時的問題:「角2和角3哪個大?」學生用量角器就可以輕輕鬆鬆解決問題了。在實際上課的時候,課堂情況千變萬化,與我們的設計是會有出入的。學生不會完完全全按照我們預設的情境去一步一步走完課,這就要求我們有一定的課堂應變能力。
  認認識量角器是學習讀數和量角的基礎,而量角器對學生來說是較為陌生的。他們對它充滿了好奇心和新鮮感。在此我讓學生先自己觀察量角器,給學生一個初步的感知,學生極易發現上面有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線。但中心點學生髮現較難。可在課上有一學生髮現:「老師我的量角器上有一個小洞」。又有一個學生髮現:「我的量角器上沒有小洞,中間有一個相交的點」。此時我及時捕捉學生觀察中的亮點,順著學生的思維及時引導學生認識了這個小洞、相交點就是量角器的中心點。還有學生反反覆復搞不清楚如何做到「兩對齊」,如果角是端端正正的角,他能正確測量,角發生變化,就找不到中心點了,好不容易中心點對齊了又那條零刻度線又偏了。我就讓他先找點,點對齊了再找線,一步一步來,還是可以正確測量的。在測量角的大小時,電腦演示出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角,媒體上量角器的移動使學生清晰地了解量角時如何放置量角器,如何看刻度。課件的演示效果較好,而且節省時間,形象生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縮短學生自主探究後表述的時間,觀察和比較能力得到了發展。
  就課堂教學而言,信息技術的運用只是手段,它更應與學科進行整合。現代信息技術給學生的自主探究帶來了樂趣,更給人以啟迪。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力求使電腦從教師的演示工具轉化為學生的認知工具,從而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4


  這一課時,我的教學思路是這樣的。首先由兩個角比大小,大多少的問題提出,引出產生角的「計量單位-度」的必要性。通過認識1度的來源,認識量角器的原理的構造。再嘗試量角的過程中掌握量角的操作步驟。我的教學準備有:PPT、量角器、三角板。
  在教學環節上,在認識量角器的構造上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明確每個構造的名稱,本結構過於倉促,導致學生再後面量角的過程不能準確的使用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稱,還有上節課角的認識,頂點-邊-邊的認識時間也不夠,所以無法正確的表達。掌握量角的步驟時,先讓學生嘗試量∠1的度數,我在學生當中巡視,有幾個學生髮現要點點重合。虞茂豪同學經過自己獨立的思考,發現了量角的步驟,於是請他在黑板上演示。然後師生共同總結出了量角的步驟,並完成書上量角步驟文本橫線。為方便記憶,板書三句口訣「點點重合,線邊重合,在內讀內圈,在外讀外圈「。然後每個學生量∠2的度數,我每個學生都看過去,操作不當給予糾正。臨近下課,由學生上講台量黑板的一個角,會量會說的就可以出教室。量角過程花了大量時間,整整用了一節課,導致本課時花了兩節課多的時間。午間批改習題完成質量來看,學生還是掌握的很不理想。
  量角步驟技能的掌握很重要,需要學生在大量操作的情況下才能熟練掌握。為讓每個學生掌握,我實在花費了太長時間,兩節課多,這是不符合教學安排的。
  問題:要讓每個學生在40分鐘內很好的掌握量角的技能,要如何做到?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5


  角的度量」這節課歷來是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的難點。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針對學生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我們教師常常抱著習以為常的心態,要求在熟記量角「點重合、邊重合、讀刻度」的三大步驟的前提下,組織學生進行大量的技能訓練。在教學角的度量中,覺得學生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中下層的學生,掌握的較難,在課前,我也預設到了這節課學生的難度,但是課上了以後還是不盡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數分內圈和外圈,學生看量角器時,不論角的一邊對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線,他們習慣看的是外圈的度數;有的即使外圈內圈看對了,但是在讀刻度的時候,有時把四十幾讀成五十幾,從哪邊讀過來在他們的頭腦中比較模糊。
  我認為主要在於: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與學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頭做的,中心點與零刻度線找起來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給學生以很好的示範;其次是學生對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個方向讀數容易受錯覺指引,再加上有兩排數據,有時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線沒找准外,視覺上產生的錯覺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級的學生看到的只是一個靜態的、完整的角,還沒有認識到角是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而成,量角為什麼要「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另邊看刻度」,對於角的旋轉過程、方向沒有建立表象,加以認識,自然讀度數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麼情況下看外刻度線或內刻度線,儘管總結出量角方法,學生仍是不知所措。實踐證明,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與把握遠遠遜於對形象的記憶。儘管也有教師的示範,但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仍然太抽象。
  改進方向:
  1、安排四人一組,讓會的同學手把手教不會的學生,這樣能夠做到所有學生都能動手嘗試量角。
  2、加強學生對量角步驟的理解,配合以動手操作,做到言行一致。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6


  本節課是這個單元中的重點,只有學生學會了量角那麼在以後的畫角的學習過程中才能夠學習的得心應手。這節課中讓學生讀量角器上的度數是一個難點。學生很容易把度數讀錯。不能怪學生不認真,也有我的責任。首先讓學生認識量角器;會讀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數;會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要告訴學生使用的是那條0刻度線就從那邊讀起。
  對於本節課的知識,我覺得對他們來說很有必要,因為學生願意聽老師說但是他們更願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當然這個過程中是需要我們我是在不斷的巡視和指導孩子們的。關於角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本,並讓孩子們做標記等。然後提問:「通過自學,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識?」 「角的計量單位是「度」。這樣處理既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又使學生獲得獨立學習的機會。
  為了讓學生重視0刻度線。在認識量角器中,我重點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
  (1)讀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40°、60°、90°、120°),問學生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麼讀出來的?
  (2)讀一個刻度上沒有標數的角(105°)。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注意,不僅要會讀有標上刻度數的角,還要會讀沒有標刻度數的角,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
  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讀角和找大小不同角的經驗,用嘗試的方法來探求量角的方法就切實可行。課堂上有的學生會量但說不出來,有的說的不完整,也有學生量的方法講得也很順暢,總的來說,學生大體上能知道兩重合一看數的步驟。
  從學生的作業反饋情況來看,本課的教學目標基本上得到了落實,但還是有一少部分學生沒有能夠掌握正確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度數的方法和技能。經過反思,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準備不充分,本課需要學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數,課前布置學生購買量角器時,沒有強調量角器的質量、規格等要求,課後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規範,這些不規範的量角器對學生測量角的度數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二是考慮不周全,對於少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仍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要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同時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卻非易事,內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難。如果步驟改為先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再通過平移使頂點和中心重合,這樣操作過程可能會簡單些,學生也更容易掌握。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7


  角的度量這一課,要求學生能達到會用量角器正確量出角的度數的目標.具體說來,就是會把量角器的中心點對準角的頂點,並能根據角開口方向的不同,確定一條邊為0度,選擇量角器內圈(或外圈)數據,按正確的方向讀出另一條邊所指的度數.
  這對於許多孩子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量角器中有兩圈數字,且順序相反,學生往往分不清該讀哪圈,往哪邊數.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過整十幾度還是差幾度未到,方向不同則數法不同.過去的教案手冊中有建議用兒歌幫助學生讀過難關的,如:"中心對頂點,底邊對0線,他邊看度數,分清內外圈."這種兒歌能朗朗上口,但對於難點問題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分清內外圈"只是目標,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決難點的策略,必須分析造成難點的原因.我認為學生之所以分不清內外圈,找不對數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靜止的圖形而非動態的過程,他們將角的兩邊孤立地量度,以為像量線段,看鐘表一樣,只要把一邊對準0度,另一條指著幾就讀幾.如果學生能把靜態的角想像成從0度開始,慢慢打開,而度數隨之增加的動態過程,我想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認為應採取"變靜態為動態"的教學策略,並通過三個層次的活動來實現.具體實施如下:
  活動一:
  伸展運動.我帶著學生把兩手臂伸開,當作角的兩條邊,把身體當作角的頂點.他們跟著我從兩臂重合開始,一臂不動,另一臂慢慢展開,並一起讀: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時停下來感受一下.然後繼續: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後我引導說:我們可以這樣想像,所有的角都是從0度慢慢張開的.
  這個活動學生很感興趣,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感受到角從0度張開的過程.雖然所指度數並不精確,但為後面在量角器上想像角的動態變化奠定了最直觀的基礎.
  活動二:
  穿針引線.剛才的肢體動作只是粗線條的感受,而第二個活動則開始進入精細化的認識了.學生已經在課前預習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徵,彙報後我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畫出一條射線,再用一根帶黑線的針從射線的端點處穿出.這樣,紙上的射線和穿出來的黑線就能形成動態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擺在上方,在實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來.從0度開始,師問:"這時角的邊所對應的刻度有兩個:0度和180度,該讀哪一個往下數的時候數內圈還是外圈"學生很聰明,立即回答說"讀0度,該讀外圈."隨著老師緩慢地拉動針線,學生從外圈0度開始,也逐一讀出了相應的數據,一直讀到180度.接著,我又換了一個方向,從另一邊的0度開始,這回學生反應可快了,"讀內圈,因為這次的0度在裡面!"……
  學生在動態中進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數的變化過程,並明白了當選擇不同方向為0度時,讀數方向也隨之改變的原理.這一活動為學生度量靜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礎.
  活動三:
  筆尖指路.這一活動則是測量完全靜止的角了,也是本節課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我在實物投影中呈現了一個完整的角,提出問題:"這個固定的角,你能想像出它是怎樣展開的嗎"學生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把右面的邊視為0度,慢慢展開;另一種是把左面的邊視為0度而慢慢展開,同學們認為都是可以的.於是按不同的展開方向,我們共同確定了0度所在的圈,並從0度開始,用筆尖順著數據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動,邊移動邊讀出整十,整五的數,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條邊,將度數準確讀出.
  結束了三個活動後,我問學生:量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什麼學生回答說:"一定要從0度開始順著數下去."是的,這正是量角的關鍵,他們學會了.課後,通過對學生作業的檢查,發現雖然還是有些學生出錯,但為數不多,而且只要面對面稍作指導也就懂了.聰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後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進行加減;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則乖乖的從0開始,順著方向將可見的度數一一讀出.雖然速度會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練後就會快起來.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8


  「角的度量」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因為這部分內容數學概念多,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頂點和中心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看另一邊在量角器上的刻度,還要分清內外刻度。所以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本課教學中,我給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觀察、動手實踐,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中交流的機會。首先,讓學生回憶測量線段的長短、物體質量分別需要什麼工具?角的大小用什麼測量?這樣引起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激活學生思維的有效問題。
  教學時,先通過課前小研究讓學生自己認識量角器,讓學生觀察量角器,通過觀察你會發現什麼?課上開始,同桌之間相互說說,然後小組交流討論,每小組彙報討論結果後,我根據彙報結果進行歸納總結,教學測量角的大小時,如何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學會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讓學生試著量,然後說出測量度數及方法。測量結果不盡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準確,語言不如教材那般準確。但學生的思維在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然後讓學生實際操作,除了指名上來量角,集體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組互相學習量角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量,看看別人是怎麼量的,會的同學教教不會的同學。通過動手操作訓練,學生基本上學會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學效果不錯。
  但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由於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運用自主學習造成後面知識教學時間上比較緊迫。這就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總之,面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9


  伴隨著「叮鈴鈴」的響聲, 瞅眼望向所準備的但至今尚未完成的教學環節,心裡不得不開始著急起來。於是在我的催促聲中草草的將這節課給收尾了。
  沒有預想中的那麼順暢,沒有意念中的那般淡定,沒有篤定中的那份坦然。有的更多的是一份茫然,一份不知所措,一份無以聊表的自我苦笑。
  這節課上下來,給我自己的第一感覺就是完全「亂了」。 那些事先預定好的學生行為,根本不在我預測範圍內。我的所謂的設計好的思路,全在叫學生自主說說量角器上有什麼的時候混亂了。然後就這樣順著學生的思路走,努力的順從他們的意思再把他們拉回到我篤定的軌道中。有時候拉著拉著,兜兜轉轉的繞了一大圈,才切入到我想說的問題上來:有時候拉著拉著,突然間會發現,自己都詞窮,都不知道怎麼往下說了。在腦海中快速組織好語言脫口而出,講完之後竟會有種表述不清,語無倫次的感覺。一句話一句話的重複著,好有時間思考接下來該怎麼辦。偏離預想的越遠,便拉的越吃力,就越有種不知所措的感覺。到底是直接點中這個要點,還是順著學生的意思繼續下去呢?在心裡里頓時激起了一層層的漣漪,原本淡定平靜的心便再也淡定不起來了。這是我課中內心糾結的一種真實寫照。作為一名老師, 或許我的思維還不夠敏捷,口頭表達能力還不夠強,以至於還不能夠達到一種在課堂中無論出現怎樣的格局都始終波瀾不驚,始終能夠得心應手的境界。在這方面,我需要好好的反思,好好的斟酌,好好的加把油。在課堂設計及教學中, 我們還是要多關注學生,關注他們思維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學著用學生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在我們看來很簡單、很得心應手的問題,對於他們來說,可能就不是那麼的簡單了。所以,我們教學環節、教學問題的設計,要時常考慮這樣一個問題:我這樣設計對他們要求會不會太高、太難了?
  其次,我發現我的這節課對學生的評價力度還不夠,評價語言不夠多樣化。對於課堂上表揚或鼓勵的話語,結合平時的教學,總會感到很詞窮,每次表揚來表揚去也就那麼幾句他們都耳熟能祥的話語,一點都沒有新意。這是不是也再一次的說明了我詞彙量的短缺呢?再就是,對時間的把握度不夠。 當鈴聲已經響起的時候,才發現還有好多內容還沒講完。對時間的把握力度不夠,確切地說,就是不能做到收放自如。該收則收,該放則放,掐准每個環節所要用的時間。造成時間不夠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太喜歡重複學生的話了。不管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總是喜歡一而再再而三的去重複,這或許是一種習慣,亦或許是為了拖延時間,讓我們自己有一點思考的空隙,但也就是在這樣的重複中,我們的時間就這樣一點一點的逝去了。
  毋庸置疑的,這樣的活動,確實能讓我們從中或多或少的學到些東西。特別是評課環節,經過他人的點評,我們可以從中發現我們自己所沒有發現,所看不到,所不知道,甚至一些我們早已習以為常、早已不知不覺滲透到我們的教學中但是它確確實實是不正確的東西。 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勒特,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見解。所以,在這樣的模式中,我們更能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只有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我們才知道該從哪方面下手,該怎麼去改正,爭取下次不犯類似的錯誤,爭取做的更好。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才可以更好的成長。
  就以今天的畫角為例,我只是為了配合當時的教學需要,隨隨便便的就將一個角勾成了。卻從來沒想到,這樣是不是太隨意了點呢?我現在的隨意會不會讓學生也養成這樣的習慣呢?因為我們都知道,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是特彆強的。說不定我們的一個隨意,就已深深的印在他們的腦海里了呢? 從而讓他們養成一些不好的學習習慣。 這節課,從我開始準備到上完為止, 我都不知道我犯了一個知識性的錯誤。在讓學生探究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時,我讓學生用直尺測量角一角二各角倆邊間的距離,以此來說明角的大小與角叉開的大小有關。連我自己也忽略掉了「射線是可以向一端無限延長的」 這樣的一個概念。
  所以,還是要感謝評課,讓我們能更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0


  《角的度量》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是單元中的一個重點,它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也是為後面利用量角器畫角作準備的。因為這部分內容數學概念多,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多少舊知做鋪墊。操作程序也略顯複雜,這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不小。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這兩個問題其實就是教師在本節課中要處理好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重難點,落實教學目標,課堂上我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動腦、動口的課堂實踐活動,效果較好。
  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1)認識量角器;
  認識量角器是學習讀角、量角的基礎,而量角器對於學生來說是陌生的,我採用通過看圖觀察自學,交流彙報發現,進而達到認識量角器的目的。最後讓他們再一次指著量角器把各部分名稱說給同桌聽,這樣學生就會記住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稱。通過小組合作及小組間的互補鞏固對量角器的認識。
  (2)讀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數,會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
  要讓學生讀出量角器上的角的度數並能說出讀角的過程,確實很難,量角器上的刻度線比較複雜,特別是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容易搞錯,所以在這裡讓學生在小組裡討論,自己探究出何時看內圈刻度,何時看外圈刻度。並製作課件演示,目的是讓學生搞清什麼時候該看外圈刻度,什麼時候該看內圈刻度。
  (3)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外現,在讀角量角的過程中,讓學生動手操作,在小組裡討論,互作補充,逐漸完善;再同桌說、個體說,這樣從小組到個體。再讀角、量角的過程,讓學生掌握讀角、量角的方法。用量角器來量角的度數是本節課的重點,讓學生探究,老師全面放手,相信學生,讓他們先嘗試著量量看,再請量對的學生作正確示範,起到正面引導,最後得出量角的步驟。
  在這節課上,我充分發會了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的身份,只有在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努力仍不能解決和學生學不到的情況下給予及時的點撥,使其解除困惑。由於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欠缺,在引導他們有條理的敘述角的量法時,用時較長,這也使我再次清楚地認識到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
  總之,面對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1


  在《角的度量》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發現:要上好一堂課,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非常重要。布魯納說過:影響學生學習的最重要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因此我認為在數學的教學設計中更應該先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及掌握新知識的能力水平。我在執教《角的度量》這一課時,力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教學過程。
  一、引領自主學習,捕捉觀察亮點。
  學習過程是學習環境主體與學習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師應當為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創設必要的環境和條件,使得學生能夠利用這些環境和條件主動學習獲取知識。認識量角器是學習讀數和量角的基礎,而量角器對學生來說是較為陌生的。他們對它充滿了好奇心和新鮮感。在此我讓學生先自己觀察量角器,給學生一個初步的感知,學生極易發現上面有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線。但中心點學生髮現較難。可在課上有一學生髮現:「老師我的量角器上有一個小洞」。又有一個學生髮現:「我的量角器上沒有小洞,中間有一個相交的點」。此時我及時捕捉學生觀察中的亮點,順著學生的思維及時引導學生認識了這個小洞、相交點就是量角器的中心點。
  二、利用直觀教具,突破知識難點。
  在課堂教學中,我設計了兩組角讓學生來比較它們的大小,學生很容易看出第一組角的大小關係,而第二組角的大小很接近,學生出現了不同意見,我藉此機會引入上邊介紹的新課教學,學生掌握了測量方法以後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第一組角的度數,再讓學生算一算兩個角相差多少度,以此來鞏固測量方法。
  在測量第二組角的時候,因為這組角邊的長度懸殊大開口方向不同,也就出現不同的測量方法,目的是讓學生靈活掌握角的測量方法。經測量學生髮現這組角的大小是相等的,在此我設計了思考填空:角的大小與()無關。學生小組討論後彙報: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為了加深學生對此結論的印象,我拿出自己用電視天線做成的「活動角」,先延長角的一條邊問學生角的大小怎樣,再使另一條邊更長讓學生再次觀察,然後又依此縮短兩條邊,使學生更直觀的體會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不僅如此,我通過追問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為什麼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提示學生從角的定義考慮。學生茅塞頓開:角的兩條邊不就是兩條射線嗎,它是可以無限延長的。當學生正處於發現的快樂當中時,我又問學生:那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呢?這一問題又引起學生的沉思,學生利用「活動角」這個教具很快就發現了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老師的問題環環相扣,使學生的思維開闊了、思考深入了,完全沉浸在探索新知的樂趣中,難點被不知不覺地突破了。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了很多收穫,還找到了自身的不足。
  一、課堂氛圍不夠活躍,孩子比較拘謹。沒有平時上課表現那麼活躍,原因有二,一是到了四年級,學生沒有了在低段那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精神。敢說的他們變得害怕說錯。課後和孩子們聊天,我開玩笑地說,你們今天在課上怎麼沒有平時那麼「瘋狂」啊?小A說:老師,我的後面就坐著王健老師,本來我很想說,可是我怕說錯。小B說:我看見陸老師走來走去看我們的草稿紙,我以為我們都寫錯了,所以我都不敢大聲說。小才說:王老師,你今天的笑容沒有平時那麼好,我們以為自己表現不夠好……孩子們的表述可以看出,他們沒有放開,可能我的設計沒有充分、渲染氣氛,導致孩子們太拘謹,沒有放開,沒有做到敢說敢做。公開課主題彰顯力度不夠。
  二、本節課涉及到的數學概念比較多,作為老師,擔心學生沒有充分掌握,擔心學生不會量角,擔心學生不會總結量角的方法太多的「不放心」促使老師始終「扶著」學生走,學生沒有自由學習空間。
  三、在以後的課堂上,作為老師,我要始終提醒自己,這群學生很棒,相信他們吧!他們會有超強的自學能力,老師可以「省省心」了。老師更多的思考如何讓自己的語言更受學生歡迎?將深奧難懂的知識分解在有趣輕鬆的談話中。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接著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在這種氛圍中,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創設情境,問題探究生活化
  本課教學,我給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觀察、動手實踐,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中交流的機會。首先,讓學生回憶測量線段的長短、物體質量分別需要什麼工具?(尺子、秤稱)角的大小用什麼測量?這樣引起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激活學生思維的有效問題。我覺得這樣的設計既自然,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讓學生在發現中學習數學
  教學這一內容時,是從學生的認識量角器入手:先讓學生觀察量角器,通過觀察你會發現什麼?同桌之間相互說說,然後小組交流討論,每小組彙報討論結果後,我根據彙報結果進行歸納總結。為了加強記憶,課件展示量角器的中心點、零度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 …這樣不僅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還使教學 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學測量角的大小時,先讓學生試著量,然後說出測量度數及方法。測量結果不盡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準確 ,語言不如教材那般準確。但不可否認,學生的思維在自然而流暢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
  本課所採用的讓學生自我發現的方法與「向兒童呈現學習的材料,強化正確的答案」的傳統學習方法相比,學習效果顯然優於後者。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3


  《角的度量》是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一個重點,是為後面利用量角器畫角作鋪墊的。這節課讓學生讀量角器上的度數是一個難點。我們班級的學生上課比較活躍,好提問,對新鮮事物有一種探究精神。所以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擬訂了這樣四條:
  (1)認識量角器;
  (2)會讀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數;
  (3)會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
  (4)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
  孩子們平常根本沒接觸過量角器,更別說認識了,於是我便開門見山揭示課題,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問,老師作整理,讓學生自己明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也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
  認識量角器是學習讀角度、量角的基礎。而量角器對於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他們對它充滿了好奇心、新鮮感。教學中讓學生先自己觀察量角器上有些什麼,給學生一個初步感知。對於上面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線,至於中心及零度刻線估計學生是不易發現的,所以讓他們通過看書自學所得。由於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稱待會兒讀度數及量角時都要用到,而學生又是首次接觸,必須讓學生強化記憶,讓學生先自己看,再小組交流,然後通過討論及看書得到,最後讓他們再一次指著量角器把各部分名稱說給同桌聽,這樣學生就記住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稱。
  讀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數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讀出量角器上的角的度數並能說出讀角的過程確實很難,量角器上的刻度線比較複雜,特別是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容易搞錯,所以在這裡讓學生在小組裡討論,自己探究出何時看內圈刻度,何時看外圈刻度。在教學中我安排了三組對稱的角來讓學生搞清什麼時候該看外圈刻度,什麼時候該看內圈刻度。語言是思維的外現,在說看角的過程中,讓學生先小組裡討論,互作補充,逐漸完善;再同桌說、個體說,這樣從小組到個體,一再說看角的過程,讓學生掌握看量角器上角的度數。用量角器來量角的度數是本節課的重點,讓學生探究,老師便全面放手,讓他們先嘗試著量量看,再請量對的學生作正確示範,起到正面引導,最後得出量角的三個步驟。
  通過學生的練習反饋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能正確地擺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也多次出現了內、外圈刻度看錯的情況。教師還應該進一步指導學生在量角之前先判斷是鈍角還是銳角,再讀度數,這樣就可以避免錯誤。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4


  「角的度量」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度量》教學反思。因為這部分內容數學概念多,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頂點和中心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看另一邊在量角器上的刻度,還要分清內外刻度。所以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本課教學中,我給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觀察、動手實踐,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中交流的機會。首先,讓學生回憶測量線段的長短、物體質量分別需要什麼工具?角的大小用什麼測量?這樣引起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激活學生思維的有效問題。
  教學時,先通過課前小研究讓學生自己認識量角器,讓學生觀察量角器,通過觀察你會發現什麼?課上開始,同桌之間相互說說,然後小組交流討論,每小組彙報討論結果後,我根據彙報結果進行歸納總結,教學反思《《角的度量》教學反思》。教學測量角的大小時,如何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學會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讓學生試著量,然後說出測量度數及方法。測量結果不盡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準確,語言不如教材那般準確。但學生的思維在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然後讓學生實際操作,除了指名上來量角,集體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組互相學習量角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量,看看別人是怎麼量的,會的同學教教不會的同學。通過動手操作訓練,學生基本上學會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學效果不錯。
  但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由於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運用自主學習造成後面知識教學時間上比較緊迫。這就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總之,面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5


  角的度量」是課程標準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這節課歷來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
  一是量角器的擺放,
  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針對學生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我們教師常常抱著習以為常的心態,要求在熟記量角「點重合、邊重合、讀刻度」的三大步驟的前提下,組織學生進行大量的技能訓練。
  在教學角的度量中,覺得學生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中下層的學生,掌握的較難,在課前,我也預設到了這節課學生的難度,但是課上了以後還是不盡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數分內圈和外圈,學生看量角器時,不論角的一邊對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線,他們習慣看的是外圈的度數;有的即使外圈內圈看對了,但是在讀刻度的時候,有時把四十幾讀成五十幾,從哪邊讀過來在他們的頭腦中比較模糊。我認為主要在於: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與學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頭做的,中心點與零刻度線找起來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給學生以很好的示範。
  其次是學生對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個方向讀數容易受錯覺指引,再加上有兩排數據,有時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線沒找准外,視覺上產生的錯覺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四年級的學生看到的只是一個靜態的、完整的角,還沒有認識到角是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而成,量角為什麼要「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另邊看刻度」,對於角的旋轉過程、方向沒有建立表象,加以認識,自然讀度數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麼情況下看外刻度線或內刻度線,儘管總結出量角方法,學生仍是不知所措。實踐證明,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與把握遠遠遜於對形象的記憶。儘管也有教師的示範,但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仍然太抽象。
  如何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學會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變了策略,除了指名上來量角,集體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組互相學習量角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量,看看別人是怎麼量的,會的同學教教不會的同學。還有不能只讓學生對量角器的認識停留在中心點、內外圈、零刻度線、刻度等一些標誌性的靜止狀態,而無法用思維的連續性去指導量角行為的連貫性,「量角器為何能量角」這一問題解決了也就突破了量角這個難點。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