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看見》讀後感800字

2023年08月19日

- txt下載

學會獨立思考,可以表達思緒,但儘量不要偏激,能了解背後的本質,能包容別人的觀點,客觀的評價事物,最後找到不合理的邏輯並為之努力去修繕它。為了大家學習方便,小編特地準備了《看見》讀後感800字,歡迎借鑑學習!
《看見》讀後感800字1
今天華東、華北很多地方下起了雪,我們這也是,上午的時候豆大的鵝絨般的雪花從天而降飄飄洒洒的,一點風也沒有,沉靜而從容,雪下的有幾分慵懶和悠然,想來「鈴兒響叮噹」唱起來的時候天空中也是這個樣子吧……
這樣陰沉下雪的情況下,窩在家裡看書是的選擇,我看的是央視主持人柴靜的新書看見,看了一大半寫寫我的感悟:
小時候我們上學的時候都唱過這樣的歌:「白臉的曹操,紅臉的關羽,黑臉的張飛叫喳喳……」但凡知道一點京劇常識的人知道,白臉的曹操是的,紅臉的關羽是忠的,黑臉的張飛是鬧騰的,但我原以為這不過是戲,後來我看了柴靜的書才反思了一下自己:原來我早已經活在了戲裡,那麼黑白分明,意味著世界上就只有這兩種顏色而已……
細細想來,也許不光是我,小時候課本里的董存瑞、黃繼光和千千萬的紅軍戰士哪一個不是高大全?說起日本鬼子,哪一個不是壞事做絕?現在過去了這麼多年,我們變了嗎?其實未必!
現在所謂的家庭劇越來越多,但好的作品屈指可數,大部分的這類電視都把婆婆妖魔化了,把媳婦祥林嫂化了,把丈夫夾板化了,把孩子道具化了,我很不喜歡這類電視劇,原來不知道為什麼,現在明白了,因為這些號稱「高於生活」的作品壓根寫的就不是生活,寫的也不是人,只是一個個極端的符號,善惡一眼就看到骨子裡……
看著柴靜的書我發現了這個問題,我們現在人越長越大,信息越來越全,但思維架構越來越簡單,就好像京劇里的臉譜,好壞什麼的看一眼就知道了,可是作為這世界上最複雜的動物不應該是這樣的……
我想起那些因為一個自己都不知道在哪的小島去砸車的人,想起了在網絡上咒罵的人,我們判斷的方式越來越簡單,只要發泄和怒吼就夠了,不用知道背景,也不用知道過程,一句話或者一個觀點可能引來一陣喝彩或者是圍攻!
柴靜的書里和視頻里寫過採訪過歸真堂的邱淑花和虐貓女作為一個保護動物者我曾經大罵這些人,甚至想著一個天雷劈下來將這些人化為灰炭…但是我看了柴靜在採訪邱淑花的視頻時,我一開始認為柴靜有些過於寬容或是縱容這樣缺德帶冒煙的人,但過後想了想釋然了:
客觀和理性才能理順事情找到問題的源頭,作為一個動物保護者我略感遺憾,但是我很欣慰,因為如果沒有這樣的人問題可能只能激化卻解決不了……
邱淑花和動保志願者再大的問題是道德和觀念上的差異,邱認為熊只是國家合法的商品而已,而志願者則認為熊首先是一個不應該待蹂躪的生命……所以我不準備原諒那些傷害動物的人,他們也不配得到原諒,不管什麼原因,都不是理由,但我不得不承認在當下的這個國度他們合法!
在採訪虐貓視頻的製作者時,他說只要錢夠了,合法,這事就能辦!但柴靜問「如果違法呢?」答:「多少錢也不幹!」所以我得出一個結論:只有法律才能威懾和約束此類人性道德中最黑暗的事情發生,那麼怎麼才能立法呢?
最早的動物保誕生於英國,20世紀初英國人因為鞭打馬匹而產生對人道對待動物的討論,雖然最初立法沒有成功,但是隨後終於在數年後確立了動物保護和動物福利中的各項準則,在之後的一百多年裡有全世界一大半的國家和地區出台了相關法律,但時至今日中國還沒有這樣的法律,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法律我想是因為首先是物質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其次是允許人表述自己的建議……
上一篇博客,我寫了一篇「致李承鵬」的博客,本意是祭奠我們在碰撞中升華的思想並不想選邊站隊,但有兩位博友覺得我的博客太淡,覺得什麼也沒寫,還有一位覺得按照馬列的鬥爭哲學凡是於己不同的都要黨同伐異……越來越簡單的觀念自然不用浪費時間和頭腦,能發泄就行,但是這樣的東西是否對我們有所裨益呢?
我只能說如果到了這個年月我還不能做到求同存異,尊重別人,那我就不能稱自己為正確,甚至不能說我鮮活,那我只是附庸和行屍走肉……
學會獨立思考,可以表達思緒,但儘量不要偏激,能了解背後的本質,能包容別人的觀點,客觀的評價事物,最後找到不合理的邏輯並為之努力去修繕它我想這就是這本書想要告訴我的!
給你自由,你不獨立,仍是奴隸——胡適。
《看見》讀後感800字2
上個學期就買了這本書,一直拖到今天才看完。之所以會買這本書,完全是衝着它的銷量,不過的確沒讓我失望,全書一共二十章,講述了她做新聞的這十年間一些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前不久柴靜在美國產子,傳聞沸沸揚揚,傷了大眾的一顆玻璃心。我倒沒覺得去美國生孩子有什麼不對,難道就因為她是一個知名記者,她的書暢銷,她被稱為公知女神,她就必須怎樣去做嗎?看見一書讓人深入一個記者的內心,看到許多在電視節目上無法看到的畫面,這遠比看後期播出的片子來的震撼要大。
以前我一直認為,記者的工作,無非就是把事情真實客觀地報道出來,除了需要去現場採訪和文筆,好像還是挺簡單的。但事實上僅僅「客觀」這二字,就需要一個記者擁有很高的職業素養,要做到「能持」。柴靜在書中寫道,記者提供的是事實,不是情緒。她有幾年做節目喜歡做猛題,尖銳地問答,結尾時銳利地諷刺,柴靜以為這樣的自己頗受觀眾喜歡,直到被陳虹、張潔等同事批評指正才醒悟過來。真正的記者首先要給對方說話的機會,他的報道中不能有太多的觀點性的內容。
事實上,柴靜所說的她犯的這些錯誤,在我們普通人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我們總是站在自己認為的弱者一方簡單地批評。就比如書中後面講到的藥家鑫的案子,2010年年底的時候我還在上高中,從電視上看到了這個新聞。同學之間也會相互討論,說到他撞人之後再將人用刀砍死的行為,幾乎所有人都滿腔憤怒,覺得他就算立即被執行死刑都不夠解氣。而藥家鑫也的確很快地就被執行死刑了。我還記得那時移動還給我發了一條彩信,詳細報道他的罪過和剛剛執行完的死刑,彩信的最後一張照片是他走進監獄的背影。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沒了,那時的我突然就覺得胸口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心裡空落落的,對此我很奇怪。他不是已經死了嗎,他不是罪有應得嗎,我應該拍手稱快才對。柴靜在書中講述了一些藥家鑫案背後的故事,時隔三四年我才看到了一些當初我沒有看到的事實,我才明白當時自己的莫名的空茫感為何而來。藥家鑫曾說過他撞人後把她殺死是害怕她找上自己的父母,他曾受到極為嚴厲的家教,十分害怕他的父親;他還是獨生子,他父母的晚年該如何度過我不敢去想。大一時選修的一門法律課的老師也曾談到過這個案子,他說,藥家鑫其實完全是因大眾的憤怒而死。也對,想當初有多少人聽到這個新聞時是和我一樣,對他充滿了深深的厭惡。
當然,我們常人不必像記者一樣嚴格地自製,但需要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書的序言中寫道,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但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我想這也是這本書取名為「看見」的原因。我們許多人都缺乏獨立的思考,經常輕而易舉地就被帶進他人的觀點裡,如果你的眼睛已經蒙上了一層「成見」的紗,又如何能看見這個世界呢?
《看見》讀後感800字3
其實並不簡單是讀後感,更多的是最近的一些自我感受,在讀這本書時就特別想寫出來。
我覺得一本好書是可以牽動人的感情乃至情緒的,可以引發我們的思考。不是刻意的,是不自主的被他的文字帶動著。
往回看看,不多說,一年前的我,就足以被現在的我形容為簡單中帶著些許的幼稚。感覺這一年,我就變的微成熟,但也夾雜著微複雜。不知道是好還是壞。
以前別人發表什麼樣的言論,我就只顧著欽佩和信服,書上寫的就是對的。而現在,我會琢磨,去分析。什麼是我覺得對的,什麼是作者覺得對但是是我不理解的。簡單說,會用腦袋思考了,而不是人云亦云了。而這個「習慣」不僅局限於對文字的分析,更是延伸到了具體的人和事。曾經我喜歡去評價他人,是好或是不好。且不說這事是對錯,就說我用簡單的好與不好去評價他人就是幼稚的。因為慢慢的我發現,我根本沒有人家的經歷,沒處在人家的環境,我又憑什麼去判定人家所做的事情是好是壞。我只是站在了我個人的角度,以我能看到的一面去看我所看的人,根本看不到全部的!所以任何結論都是「我以為的、我認為的」。
看見里有兩個例子讓我感受頗深。一個是看守所里的女服刑人員,大部分的殺夫入獄的。另一個就是藥家鑫事件。之前的我也會覺得,他們是不可理喻的,情節惡劣,後果嚴重的。應當千刀萬剮、處以死刑的。但我這麼說,太片面了。真的是太片面了。我忘了凡是都是有因果的。其實他們是可憐的。要知道,從小受過良好教育,生活中被身邊的人呵護關愛的人是不會做出這種偏激的事情的。他們的心裡是扭曲的,是他們的生活造成的,是被他身邊的人活生生的給扯得、擰的。他們是痛苦的。一直強忍著、直到到忍無可忍的地步,迸發了。就像蓄勢待發的火山,力度是強大的,後果是不可逆轉的。然後事情發生後,就會被外界媒體擴大,更加醜化他們。但是,如果去問問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做,也許我們的謾罵就不會這麼猖狂,也許就會幫助下一個可能要做出此事的人有一個改變。如果告訴你,那些殺死丈夫的女人,被她的丈夫活活折磨了十幾年乃至數十年,吊起來抽打,睡覺的時候突然被丈夫用刀架到脖子上,從不敢穿短袖因為身上都是傷痕,還揚言不只她要死,她的所有家人都要死的情況下,這個女人因為反抗過激導致丈夫死亡,大家還會像之前那樣評價他嗎?如果知道藥家鑫從小被父親嚴格管理,不管誰的錯他都要受到懲罰,做任何事情都被反對,心裡話無從發泄,只是怕這個人如果活著會告訴他的父親,會很難纏。大家還會覺得他那麼可恨嗎?
事出有因,凡事都有他的道理。
可以就事有個人見解,但我更希望我可以去理解人,包容人。舊能的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至於個人,我希望我可以按照個人喜好去生活,「我開心就好」簡直是真理。至於是又幼稚好還是成熟好,單純好還是複雜好,可能真的沒有界限。
《看見》讀後感800字4
柴靜,央視知名記者、主持人。
相信如果柴靜小姐拋開電視節目的話,大概會是個出色的文字記者。《看見》這本書,人物鮮活,故事真實,感情質樸,細節動人。一本400多頁厚實的書,分兩次竟可以讀完,這也許得益於她的文字寫得踏實,沒有戾氣。
何為戾氣?就是不滿、忿忿不平、攻擊式的利劍。
不同於尖銳的政治時事記者,看柴靜的文章,不會有太多讓你感到不適的地方。客觀地來說,讀這本書,就像是帶你淺淺地經歷她在央視工作的十年,十年中她用肉眼所看見的畢生難忘之場景。
《看見》並不是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而是一個人所經歷的真實的十年。柴靜的新聞始於生命,最終也回歸生命與人生的思考。2003年的「非典」讓她最直觀看到死亡與生命,以及人在死亡面前最真實的態度。如果說一個人沒有看過生命如何消亡,他就無法真正理解人或者生命。陳虻是柴靜在新聞中的引導者,他的逝去,讓三十而立的她再次思考生命與人生。
書中的這十多個故事,並不是刻意挑選,也不是那些最轟動的節目,而是每一個故事之間都被一種叫做「理解」的東西串聯起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被其他人影響的過程,而人真正的成長來自於自己的經歷,也來自於對經歷的理解。看見他人的人生,其實也就是看見自己。
用柴靜同事王開嶺的話來說:「做新聞,就是和這個時代的疾病打交道,我們都是時代的患者,採訪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間的相互探問。」
用柴靜自己的話來說,「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
400多頁的書,也沒上幾張個人照片,弄幾個名人;不寫八卦、不扯段子、不擺朋友錄;不肯將就成文,篇篇使勁全力,滿心滿意都在紙上。憑自身的採訪經歷,事後反思,連綴成篇,看似「小」,實則寫的正是那個大大的中國,和中國的人。
柴靜在這本書中,語言樸實、平淡、娓娓道來,似乎感嘆號都用得很少,讓人覺得真實、準確且充滿理性。她於歲月的沉澱中,在與自我的對話中磨去了稜角,變得溫順、柔和、善良,但並不意味著她軟弱和膽小。其實只有善良的人才有剛性,決定守護著決不退縮讓步。
她相信這世上並沒有絕對的黑白強弱,如果按這樣兩個世界就像一個立方體推倒它,另一面朝上,原狀存在,就如「藥家鑫」事件中,藥家鑫將張妙撞倒不及時救助,反而因為擔心受害人找麻煩用刀去刺她,從這一面看,藥家鑫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惡人,但藥家鑫的童年乃至青少年是較壓抑的,他的殘酷舉動僅僅是出於對父親的懼怕,從某中意義上說,他其實也是一個家庭教育失敗的受害者。
柴靜似乎總是這樣對世界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見解,帶領著我們走向善惡背後的世界。
她是極大膽且勇敢的,採訪的對象不分階層、立場、社會地位,甚至是性取向,各式各樣的人都採訪,無論是女、吸毒者,亦或是當時被視作「性心理障礙」的者,她尊重每一個採訪者,認真地傾聽他們所說的話。儘管社會上的許多人,甚至是他們的家人都不關心他們的死活,對他們充滿鄙視。
《看見》讀後感800字5
寒假裡利用三四天時間看完了柴靜的《看見》,像傳記式的紀錄片。我傳記作品看得比較少,但這本書還是像經典小說一樣吸引我一發不可收拾得持續看完。為什麼會有可觀性?可能是接地氣,關注底層瑣事,以及一些其他人不敢或不想觸碰的事。正如文章中所說的「只是搬開石板的想看看另一面」,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無窮無盡的說不清道不明的事,在作者的節目可體現一二。
柴靜說,人性里從來不會只有惡或善,但是惡得不到抑制,就會吞吃別人的恐懼長大,尖牙啃咬著他們身體里的善,喝著酒一口一口的咽下去。所以不要被那麼一點點負能量吞噬。
小時候同學哭了,會有很多人圍過去告訴她,別哭了,你要堅強,我們懂你的感受,不哭了乖。後來看見難過的人,我們很少圍上去說一堆話了。不是我們變得冷漠了。這其中是不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開始明白,我們沒有經歷過,所以無法感同身受呢?不知道別人如何,我明白自己,其實沒有變得冷漠和笨嘴拙舌,這就夠了。
柴靜寫的書讓人看了以後變得更加理性,書中有紀實也有真情流露,更多的是發人深省。自古女子不如男,今有巾幗不讓鬚眉。柴靜就是這樣一位有個性,有思想,有能力的走在時代前列的文弱女子。這本書的文筆及裡面所發生的一些驚心動魄事,讓我一下子對作者佩服之極。之前看過她的節目《蒼穹之下》,感覺作為一個新聞人,她很真實,看她的書,我代入感很強。在柴靜的節目和文字中,無論是汶川地震、征地拆遷、家庭暴力,還是盧安克、藥家鑫,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在他們身上,也可以看到我們自己。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