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傈僳族的婚俗

2023年08月07日

- txt下載

傈僳族的婚俗很有特色,他們的婚姻至今仍然保留著古老而傳統的習俗。其婚嫁特色為簡樸誠信好說親、熱熱鬧鬧樂送親和有禮有節喜迎親。
傈僳族傳統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允許男子入贅女家,本人及所生子女均不改姓。締結婚姻首先滿足「姑表親」,即姑娘家的女兒必須首先嫁給舅舅家的兒子(俗稱「逮豬份子」),其次,堂「姑表親」和「姨表親」,時興「掉換親」。因此,無婚姻自由可言。傈僳族民諺:「嫁豬隨豬,嫁狗隨狗,嫁給石頭坐地守。」「姑娘菜籽命,撒在哪裡哪裡生。」因此,婦女受害尤烈,婚姻悲劇屢屢發生。舊時,寡婦再婚,須按親疏順序擇人「轉房」。無「轉房」對象的,才允許另嫁,但男方須給女方原夫家一件布(俗稱「奶母布」),以作補償。兒子結婚後另建新屋,同父母分開居住;幼子或獨子才留在父母身邊,並繼承家產。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舊的婚俗逐漸被新風尚替代。計劃生育和優生優育知識得到傳播,傈僳人近親婚配得到控制。現時,傈僳族的青年男女基本上已經是在自由戀愛的基礎上建立家庭。與其他民族通婚已有出現,加上防病、治病和文化教育的推進,傈僳族人口素質得到顯著提高。
傈僳人婚嫁禮儀,至今保留下極富情趣的民族特色。每年農曆三月至八月,因忙農事無暇娛樂,更不舉辦婚事。說親、訂親日期,一般都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以後(忌在七月、九月、冬月等單月進行)。不興媒人,不講究彩禮,通常由男方父母(或哥、姐)出面去女方家說親,僅贈送糕點、掛麵之類微薄禮品。若女方家同意聯姻,當即收下禮物,並將女兒的生庚、屬相告訴男方家。婚期多定在臘月至次年二月。
領親前,男方家請兩名男子作證婚人(傈僳語叫「娃拿扒」)主持操辦婚禮。同時,請一位輩分高的老人(傈僳語叫「阿巴莫」) 在領親前祝告家神、祖先,為娃拿扒各挎上一條麻布,作為領親人的標誌。娃拿扒帶上兩名小助手接受新郎一拜之託,帶上一小截羊腿骨啟程。四人來到女方家,先將那截羊腿骨交與女方家,表示「婚事既成,絕無反悔」。接著,女方家請的一位阿巴莫對女方家家神、祖先念誦祝福語,並為娃拿扒各挎上一條麻布,將兩條麻布交叉、打結,表示承諾領親。之後,娃拿扒與女方家邀來的女歌手(傈傈語叫「嘎媽」)對歌。嘎媽高唱《婚姻調》(傈僳語叫「夫嘎」),訴說父母養育女兒的艱辛;自謙新娘年幼無知,不會理家,托咐男方體諒,耐心開導,多加關照等。娃拿扒以歌作答,曉以理,動以情,勸慰女方家的人放心,讓姑娘出門。雙方有問有答,層層深入,生動感人,句句顯示歌手的機靈和智慧。對歌結束,娃拿扒與女方的伴郎、伴娘(一般是新娘的姨婊、姑爹或姐姐、姐夫)和姐妹在堂屋裡跳罷《送親舞》,然後領新娘出門。傈僳人婚嫁歷來簡樸從事,男方不給聘禮,女家不給陪奩,女兒的嫁裝,僅僅是一件長布衫、一張長布帕,家境好的陪送——床被蓋。
女方家請的葫蘆笙手一路吹奏《送親調》,引著送親客轉山繞水緩緩前行,隊伍浩浩蕩蕩,熱鬧無比。途中,嘎媽與娃拿扒即興對歌,唱旅途的艱辛,贊新人的能幹,借詼諧、調侃遣去跋涉的勞頓。經過三次休息,來到男方家附近。男方家派出葫蘆笙手吹奏《迎親調》前來迎接。新娘進屋前,伴娘、伴郎和送親姐妹趕快將所帶被蓋高擎四角遮護新娘,此時,男方家的人抓些羊糞丸撒去,以示驅走貧窮和疾病,讓新娘帶來一生幸福和吉利。新娘進屋後,新郎及其家人暫不露面,意為可避免婚後相處不和睦。送親儀式以娃拿扒和女方伴娘、伴娘帶領大家在場壩上跳《領親舞》後即告完成。
傈僳人的婚宴簡樸、別致:在地壩上擺四塊劈柴當坐凳,中間散放些青松針為飯桌。待九碗菜上齊後,新郎先來席間叩謝雙方的老輩;雙方的父(母)作為親家於席間正式見面。晚上,在堂屋裡舉行拜堂儀式。
新人拜堂,稱為「請拜」。贈送新人禮金,叫做「丟拜錢」。誰先誰後,依照輩份高低進行;贈多贈少,絕對無人計較。喝了小助手敬的酒,祝新人永世沒有口角;活到頭髮雪白,活到兩眼細小。賀親的客人丟完「拜錢」,阿巴莫給新郎、新娘吃「結合酒」(傈傈語叫「知四巴」),念祝福語:「對門流出一股銀水,這裡流出一股金水,金水銀水合上了,養兒育女,有吃有穿」。
「請拜」完畢,娃拿扒給新郎、新娘起新名(傈僳語叫「夫米咪」),表示新生活的開始。在場的人接受娃拿扒分贈的熟羊肝顆嚼食,一邊聽他起新名,直到認為起的新名合意了,便齊聲歡呼「嚓喔——」「嚓喔——」表示贊成、通過。從這時起,新郎、新娘不再用原來的名字。起了新名,婚禮結束,男女雙方客人齊聚場壩上,圍著大堆篝火跳《山羊、綿羊合攏舞》。舞步歡騰,氣氛熱烈,往往通宵達旦。
結婚當晚,新郎、新娘同屋「不同房」,須由伴郎、伴娘相陪,同宿於新房內。次日早飯後,新人帶著男方家未成年的弟、妹上山放羊,伺機避開弟、妹,自尋僻靜處親熱。婚後三天,新娘回門。一般當日返回,路程遠的,可留宿兩夜。回門時,新郎要帶去豬肉、包穀粑粑、三腳架等物送給岳父家,同時要在岳父家幫助干十餘日的活才能攜手返回。返回時,母親會送給做了新娘的女兒一隻雞、一口鍋和鐮刀等物,以祝福新人的家庭吉祥幸福。
傈僳族歷史上曾有搖籃婚配、互換婚和搶婚的習俗,但現在已基本絕跡了。僳僳族家庭一般比較穩固,離婚的較少。如離婚,要請中間人,並刻木為證。離婚當日要殺一頭豬,由中間人刻好木刻並灑上豬血和酒,然後男女雙方對天盟誓,就算完成了民族習俗含義上的離婚。木刻上刻有中間人的人數,並由中間人保存,如遇任何一方後悔和否認,就可以出示木刻作為憑證。
僳僳族婚俗特色:
簡樸誠信好說親
說親即訂親,一般都選在農曆「七月半」以後進行。忌諱九月和冬月兩個單月。據說冬月是「出靈月」,不能提親。說親不需媒人,也不講究彩禮。多數是由男方父母或哥姐出面,帶點微薄禮品(諸如糕點、掛麵等一些食品)到女方家說親。若女方家同意聯姻就會收下禮品,並把女兒的屬相出生年月告訴男方家,也好讓男女雙方借「刮且」(僳僳族蹢腳舞)和其它集體活動時見面結識,增加感情。一旦訂婚,女方家就開始忙著准務嫁妝了。
德昌僳僳族婚禮,歷來推崇簡樸為榮,男方不送聘禮,女方娘家不送陪奩。
熱熱鬧鬧樂送親
德昌僳僳族舉辦婚禮,大多數在農曆臘月至次年二月間,最遲不超過三月。接親時,新郎家請兩位懂禮儀、會唱山歌的男子(僳僳族尊稱「娃拿扒」即證婚人),他們各自帶上一名助手也叫「伴郎」,帶上接親禮品如白酒、糕點、掛麵、草煙(也叫葉子煙)等去女方家接親。伴郎先用一支羊腿與新娘子家換回另一支羊腿,其意是姑娘只嫁給一家,婚事成終無悔改。
接親隊伍起程前,男方家要請一位輩分高、懂禮儀的阿巴莫(老大爺)為「娃拿扒」念祝福語,祭告家神和祖先,同時給「娃拿扒」身上掛一條白麻布作為領親標記(現在大多已改為紅布),之後接親隊伍便可起程了。到達女方家時,女方家的女人們站在路旁阻擋「娃拿扒」進屋,表達對新娘出嫁的挽留,經過唇槍舌劍之後才讓男方家的人進屋。女方家也要請一位阿巴莫念祝福語,為「娃拿扒」再掛一條領親麻布,男女方送的兩條麻布交叉打結,意為承諾接親。
招待接親客人後,新娘的伴娘和嘎瑪(女山歌手)坐一方,「娃拿扒」及助手和男方請來的阿巴莫坐一方,邊喝酒邊對歌。對歌完畢,新娘叩拜父母隨「娃拿扒」及送親、接親客人一道起程。送親隊伍浩浩蕩蕩,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更有意思的是新娘子的父親或母親,必須一人要當送親客。大家跟在新娘子後面,一路走來一路說笑,還邊唱僳僳山歌邊跳「送親調」。
「娃拿扒」和「嘎瑪」也即興對歌,唱婚程的艱辛、唱新人的能幹、唱僳僳族人的美好生活。接親無論路途遠近,途中都要休息三次以上的單數。一般第一次休息是新娘出門後在屋外不遠處小憩,第二次由「娃拿扒」根據路途長短決定在中途休息,第三次在距新郎家不遠處休息,並在此等候新郎家人來「迎親」。
有禮有節喜迎親
新郎家派人前來「迎親」時,「娃拿扒」將新郎家準備好的草煙(現在一般用香煙)按每人兩張(或兩支)分給男女老少客人們。葫蘆笙手們則在屋外路邊吹著「迎親調」迎接送親的客人們。然後請進屋內,男方家還要送一點禮錢給領親的蘆笙手和伴娘。新郎進屋時,送親客為其在頭頂上架起一張被蓋作庇護,男方家人則撒上羊屎顆為新娘驅逐從野外帶來的鬼魂及病魔,為新娘帶來一世吉利。
迎親儀式以「娃拿扒」和伴娘跳舞、吹奏蘆笙而告一段落。之後男方擺宴待客。婚宴結束後,新郎新娘便進行拜堂儀式。拜堂前,先由男女雙方親朋贈送給新人一些禮金並喝兩碗並作一碗的喜酒,稱為喝「請拜酒」,然後丟「請拜錢」。新郎新娘並立站著,面前置一簸箕,拜錢就丟在簸箕里。丟錢的順序是按輩分的高低,從男方家開始再到女方家。10元20元或更多數目的錢隨意丟,無論多少都能表達對一對新人的美好祝願。丟進一次錢,新郎新娘都要跪下叩頭行禮並倒酒答謝。拜堂在正堂內進行,神龕上要點松明子,置羊頭、擺4支羊腿。
拜堂完畢後,由「娃拿扒」為新人另取名字,這時新人雙雙跪於草蓆上,阿巴莫端起酒祈討吉利的封贈語。新人飲酒,「娃拿扒」則將煮熟的羊肝分給在座的客人們吃,並不停問「哪位還沒有得到羊肝?」並從神龕上取下羊頭、羊腿向家神報告。為新郎新娘取名完畢,一對新人進正房脫下此前穿的長衫,解下新娘蓋頭。至此,所有儀式才算完成,新娘方可自由活動。參加婚禮的人們開始圍著火堆「刮且」。大家盡情歌舞,通宵達旦。次日早餐後,三三兩兩各自返家。
德昌僳僳族結婚當晚新郎新娘不同房,而是由各自的男女陪伴同床共眠。第二天早飯後,一對新人帶上未成年的弟妹上山放羊。新婚三天後,新娘子要「回門」。「回門」一般當日返回,路遠者可留宿一夜。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