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西施究竟有多美?為何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

2023年10月30日

- txt下載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為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四大美女排法為:西施居首,王昭君次之,貂蟬再次,楊玉環為末。那麼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西施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西施(生卒年不詳,一說卒於前473年),一作先施 ,本名施夷光 ,春秋時期越國美女,一般稱為西施,後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於越國句無苧蘿村(今浙江省諸暨市苧蘿村)。出身貧寒,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她天生麗質、秀媚出眾,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越王勾踐在對吳國戰爭中失利後,採納文種「伐吳九術」之四「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於苧蘿山下得西施、鄭旦二人。並於土城山建美女宮,教以歌舞禮儀,飾以羅 ,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成,使范蠡獻於吳王。吳王夫差大悅,築姑蘇台,建館娃宮,置二女於椒花之房,沉溺酒色,荒於國政,而寵嬖西施尤甚。勾踐滅吳後,西施隨范蠡泛五湖而去,不知所終。一說沉江而死,一說復歸浣江,終老山林。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之美譽,其中的「沉魚」,講的就是「西施浣紗」的經典傳說。
  西施不僅是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並且在美女如雲的春秋時期,也是名列春秋四大美女之一,其他三人為魯桓公夫人文姜,桃花夫人息媯,鄭穆公之女夏姬。
  人物簡介資料
  西施, 春秋末期農曆六月廿四日(陽曆7月19日)出生於越國諸暨苧蘿村,苧蘿有東西二村,其居西村,故名西施。施姓後裔生活在浣紗溪畔。其父賣柴,母浣紗,西施亦常浣紗於溪,故又稱浣紗溪。
  在當年西施浣紗之處諸暨,系一大方石,古樸蒼褐,上鐫「浣紗」二字。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手筆。南北朝劉宋孔靈符《會稽記》云:諸暨苧蘿山,有西浣紗石。
  《輿地誌》、《十道志》、《嘉泰會稽志》亦載:「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諸暨苧蘿山賣薪女,曰西施。山下有西施浣紗石」。
  歷代文人學士喜作歌驪之行,唐代詩人李白《送祝八之江東賦得浣紗石》云:「西施越溪女,明艷光雲海……未入吳王宮殿時,浣紗古石今猶在。」
  基本
  越諸暨苧蘿村鬻 柴者有女,因居村西,故稱西施,一作先施。貌若天仙,增半分嫌腴,減半分則瘦,為古今美人第一,西施一詞遂為美女之代稱。西子病心而顰,村東醜女見而美之,亦捧心而效顰,富人見之,閉戶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東施知美顰而不知顰之所以美,此即東施效顰之典。西施常浣紗於水上,魚為之沉,故有沉魚之說,世人因名其溪。越君勾踐圖復國,以吳王好色,乃用范蠡謀,徧訪國中美色,得西施,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乃獻於吳王夫差。吳王嬖之,日事遊樂而廢朝政,親佞幸而遠賢良,終至國破身亡。吳既滅,勾踐以西子為亡國尤物,浮西子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鴟夷者,伍子胥死而盛以鴟夷,其死西子有力,故沉西子以報(伍)子胥之忠。
  《墨子》曰:「吳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沈,其美也。」自古至今,以女色亡國者,世皆罪於女,惟西子例外,無人將其比之妹喜、妲己、褒姒之流,是西子之幸,或三女之不幸?
  崔道融《西施灘》云:「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羅隱云:「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王維《西施詠》云:「艷色天下重,西施甯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邀人傅珠粉,不自著羅衣。君寵益驕態,君憐無是非。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魚玄機云:「吳越相謀計策多,浣紗女神去相和。一雙笑靨纔回首,十萬精兵盡倒戈。」
  皮日休《館娃宮懷古》雲 :「綺閣飄香下太湖,亂兵侵曉上姑蘇。越王大有堪羞處,只把西施賺得吳。」盧摯《西施》云:「建姑蘇百尺高台,貪看西施,杏臉桃腮。月暗錢塘,不提防越國兵來。吳王冢殘陽暮靄,伍員長文老樹蒼苔。范蠡賢哉,社稷功成,煙水船開!」明姚綬詩云:「西施昔日浣紗津,石上青苔思殺人。一去姑蘇無復返,岸旁桃李為誰春?」
  結局
  在吳越之爭硝煙散盡之後,美女西施的結局,後世有各種各樣的傳說,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6種:
  1、愧疚自縊說
  在一些話本和戲劇中演繹的情節是,西施助越國滅掉了吳國後,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內疚,覺得對不起吳王夫差,在一種異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脫,最後自縊於館娃宮內。
  2、被范蠡帶走說
  這種說 法較為風行,典籍中有記載。東漢人所寫的《越絕書》中記述:「西施,亡吳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學戲劇作品大都這麼描繪。說吳國滅亡的當天,范蠡做了兩件事,一件是勸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難的文種,趁早離開勾踐。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蘇台下花蔭深處找到了萎頓不堪的舊日情人西施,倉皇逃到太湖,雙雙駕一葉扁舟,消失在煙波浩渺之中。蘇東坡曾經寫道:「五湖問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在山東肥城陶山,據說有范蠡和西施墓。
  3、被范蠡沉湖說
  西施在越滅吳後的命運還有一種說法,說吳國滅亡以後,越王因為西施的美貌想要將她留在身邊,但是范蠡堅決反對,他要越王吸取吳王教訓,不能被美色誘惑。他設下計策,派人用越王的車把西施騙到太湖,又把她騙上船,到湖心的時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將西施從船上推下,西施就這樣溺死於太湖之中了。
  4、被吳人沉江說
  民間有一種傳說,吳國滅亡後,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泄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云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
  唐代羅隱寫詩道:「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為誰。」從唐代人寫的這首詩中,可以看出西施「被吳人沉江說」,有一定市場。
  5、被勾踐沉江說
  越王勾踐曾說:「亡吳之功,西施當屬也。」傳說勾踐認為吳國的滅亡源於夫差沉湎於西施的美色,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過來殃及越國,他恩將仇報,賜西施沉江而死。這種說法和「被吳人沉江說」、「被范蠡沉湖說」是異曲同工,都把西施看成了「紅顏禍水」。
  6、被越後沉江說
  傳說越國滅吳後,勾踐欲將西施收進後宮。越後認為西施是「禍國之女」,擔心西施禍害越國,就令手下將其裹進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
  這種說法因較為符合君王好色、王后妒嫉的心理,比較流行。《東周列國志》上就是這種說法。
  「沉江說」, 典籍記載較早。離吳國滅亡(公元前475年左右)不到百年,墨子在《墨子·親士篇》中說:「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 意思是這些人都是「死其所長」——因各自的所長招致相同的禍害。西施是因其美貌而被沉入江遇害的。他清楚地說「西施之沉,其美也」,明確地指出西施被沉江而死的。另一典籍《吳越春秋》也明確記載:「吳王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 這裡的「鴟夷」,有人解釋是指范蠡,根據是范蠡曾經「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史記·貨殖列傳》)。筆者認為這裡的「鴟夷」,解釋為「牛皮」較為合理。意思是把西施用牛皮一裹,「浮於江」上了。范蠡改姓名為「鴟夷子皮」,是紀念朋友和對手伍子胥的懷念。伍子胥被夫差賜死後也是用鴟夷牛皮收斂的屍體。唐人司馬貞的《史記索引》載:「鴟夷子皮,范蠡自謂也。蓋以吳王殺子胥而盛鴟夷,今蠡自以有罪,故為號也。」
  還有一個證:浙江沿海一帶一道名菜「西施舌」(一種蛤蜊肉),據說就是紀念西施沉江的,所謂美女加美食。
  也就是說,西施之魂已經回歸故里,至於埋葬在什麼地方,是葬的屍體,還是衣冠,則需要進一步考證。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