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讀瓦爾登湖個人心得10篇

2023年10月30日

- txt下載

一個年僅28歲,名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並漁獵,耕耘,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於讀瓦爾登湖個人心得,歡迎大家來閱讀。
讀瓦爾登湖個人心得1
《瓦爾登湖》最深得我心的時候是那段最孤獨的時光,距離現在已半年的光景,而現在我比過去更享受獨處的時光,甚至吝嗇於告訴別人這樣的獨處有多麼美妙,好像怕被人知道了,會被剝奪了一樣。但我自認為我的這種愛好是最低層次的,我只是大略體會到了這種快感,尚不足以達到哲學命題,而促使我去探索這樣的一個鮮有人問津的話題的正是梭羅在瓦爾登湖裡關於孤寂的論述:我熱愛孤單,我從未找到比孤寂更好的夥伴。
大體上來說,混跡於人群之間,總比在室內獨處來得寂寞。思考著或者工作著的人無論在哪裡都是寂寞的。衡量孤寂的標準,並不是一個人和其同類之間隔了多少英里,真正勤奮的學生,哪怕伸出劍橋學院人滿為患的教室中,也必定如沙漠裡的托缽僧般孤寂。
梭羅在瓦爾登生活的第一年,在大半年的時間裡,他甚至什麼都不做,坐在陽光下,坐在湖邊,樹木中,從正午坐到黃昏,他把這樣坐著但思考著的狀態當做是全情投入地觀察自己,觀察自然的良機。他樂此不疲,從未感到是在浪費光陰。他在這段時間實現了靈與肉的分離,有一個靈魂的「我」在肉體的「我」之上觀察,這樣真切而赤裸裸的觀察讓他成功地對一切行為和後果都淡然處之。梭羅獨居湖畔,過著近乎隱士的生活,他排斥社交,他認為社交過於廉價,我們不得不遵守某套規則,美其名曰禮儀和禮貌,以便能夠忍受如此頻繁的會面,而不致相互爭吵。
我們生活的太擁擠,因襲彼此的生活方式,相互磕磕絆絆,因此而失去彼此之間的尊重,對所有重要而熱忱的交往來說,次數再少肯定也是足夠的。據此我便無知地以為他是消極避世的,和中國古代大多數隱士一樣,因功名不得而憤世嫉俗,逃遁山林。
讀瓦爾登湖個人心得2
夢,似真似幻,一如泡沫般易碎,又如鋼特般堅韌。我讀著梭羅的《瓦爾登湖》,體味著他的,自由之夢。
每個夢都是特別且唯一的。或許正是這一種特別,造就了《瓦爾登湖》。梭羅用他真摯的情感與純粹的初心來見證著、思考著這個社會,或許正是這顆純粹的初心和執著的精神,展現了他與眾不同的一面。他那孩童般的好奇心與任性、輕蔑的態度,也讓我們看到了這個社會不同的一面。
他不願意與這忙碌的社會有太多的交集,所以他跑到森林裡去了。每天過著農民般自給自足的生活,但是又不完全等同於農民。他近乎虔誠的揮灑著汗水,過著隱士的生活,但他有大把大把的時間來研究這裡的一草一木,來研究四季的更替,來思考!恰恰是這一生的思考,留下了太多太多。他的真理、他的頓悟、他的明朗,給後人留下了不朽的瑰寶,時刻警醒著世人:勿忘根本,勿忘!
梭羅曾說,致力於耕作時,我充滿了難以形容的自信,愉快地從事勞動對未來信心十足。雖然從事勞動學時辛勞的,伴著甘冽的泉水品味著成熟碩果,這滋味難以言述!但他不止於此,他還想播種真誠、真理、樸素、信心、單純等種子,這些珍惜的品質,大都散失四方。一方面,他懇切地希望人與人之間少一點客套虛偽,停下忙碌的腳步善待這些珍貴之物。另一方面,他高昂著頭顱,以批判的態度審視著這個資本社會,充裕的時間給予了他思維的活性,他的思考深入人心、鞭辟入裡,帶著對社會的批判,帶著對他夢想的執著追求。
梭羅有一種與眾不同的追求,不同於城市人對金錢名利的執著追求,而是一種更高級的生活,他將其稱之為——本能。像大多數人那樣的精神生活的本能,所以他閱讀、交流、思考,但同時還追求原始狀態和野性的本能,這是一種毫不掩飾的釋放自己,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他可以坐在樹下,安安靜靜地讀一本書,也可以坐在小船里揮舞著船槳擊打著水面,看碧波泠泠,聽迴響不窮。他的真性情,絲毫不作為的處事,讓我隔著墨香四溢的紙張,透過近兩百年的光陰,也能清晰地感受到。
我最愛他的小詩:
「把你的視線轉向內心
你會發現心中一千個未發現的地區
到這些地方去旅行
是自己成為家中宇宙學的專家」
有夢,沒什麼辦不了,只要你願意,太陽也可以因你而破曉。他,不拘於時,率真活潑,高傲又任性。他的散文,與之批判,更像是一場命中注定的追夢之旅。
讀瓦爾登湖個人心得3
假期的時候,我從圖書館借了大衛梭羅寫的《瓦爾登湖》。作者在書中描述了他獨自生活在瓦爾登湖湖畔三年光陰中的點滴。
在瓦爾登湖過著隱居的生活,打漁耕種,與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頗有些相似之處。遠離了城市的喧囂,懷著一個簡單純真的心,過著快樂簡樸的生活。讓我對於這樣的生活,我是嚮往的,而對於他這樣的勇氣,我是敬佩的。他的辭藻並不華麗,卻十分生動,文字仿佛是活的。簡單的語句中透著不簡單的哲理。
在書中結尾有這樣一段話:「他的生活越簡單,宇宙的規律將顯得越不複雜,孤獨將不成其為孤獨,貧困也不成其為貧困,軟弱也不成其為軟弱。」我想生活本就是一件十分簡單的事情,茶米油鹽醬醋茶,只是在很多時候我們把他複雜化了。我很喜歡一位老師說過的話「別讓簡單的事情變複雜,別讓心機摻在感情里。」現在對於名利金錢的追求,讓很多人迷失在這樣的誘惑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摻入心機。其實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生活之外還有另一種生活,精神上的追求遠比物質上的追求快樂得多,容易得多。
所以無論你的生活多麼卑賤,面對它,活下去,不要躲開生活,咒怨生活。儘管生活看起來很窮,還是要熱愛生活。即便在貧民所,也許你還會有快樂,刺激,光榮的時光。梭羅的這幾句話教會了我要用一顆簡單真誠的心來面對生活,用一顆樂觀的心面對生活中種種的不如意,讓我懂得創造在我們的視野中擴展,精神上的財富是用不著錢來買的。
對書中的還有很多地方,我並沒有完全讀懂,或許因為的我年齡和閱歷的關係吧.但這本書會是我一直收藏著的一本書,因為書中還有許多的東西值得我去挖掘,去思考。它就如同喧囂世界中一潭幽靜的清水,凈化著浮躁的心靈。
讀瓦爾登湖個人心得4
一本寧靜閒適又寂寞的書。
一本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的書。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也如他的書般沉靜而寂寞,他能從一片葉子中看出春夏秋冬,他沉醉於自然,鍾情於鳥鳴,山川草木均是他的密友。他有時生活得像個隱士,他可能時常覺得那山、那水比那人更與他相投。我喜歡這樣的人,正如我喜歡這樣的一本書。
《瓦爾登湖》,這本書以簡單樸實的文字記錄著他到瓦爾登湖邊隱居的一段時光。在瓦爾登湖畔,他像一個原始人那樣簡單地生活,他想試試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夠簡單到什麼程度,想試試用自己的手能做些什麼。
他憑藉自己的雙手蓋了一座簡單溫暖又牢靠的房子,他用空閒時間蓋房,並享受其中。他崇尚自由與簡單:「每一個覺得日子艱難的人可以花一美元買一個箱子,鑽幾個窟窿,下雨和晚上可以鑽進去,蓋上蓋子,這樣他的靈魂就自由了,外出時,也不會有房主追你要房租,有多少人為了一個更大,更豪華的箱子的租金而煩惱不斷;而他是不會凍死在一隻小箱子裡的。」
儘管梭羅所說的很難實現,但我們要知道不管選擇什麼樣的房屋,都需要讓自己的靈魂保持自由,是你占有了房屋,而不是房屋占有了你。
梭羅總喜歡給自己的生命留有更多餘地,每日,他有暖陽鶯雀叫他起床,他有月光星星伴它入眠。餓了,走到瓦爾登湖畔,捕幾條魚吃,偶爾有時間,種一些大豆改善下生活。他活得不慌不忙,安然幸福。
我們應該向他學習。此處的『享受生活』並非指無所事事、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指享受生活,品味自然。我們應多親近自然,抽取每天的一點時間,放慢腳步,放鬆心情,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
也許,有人會對我的觀點表有質疑,整天忙忙碌碌,哪裡有時間?!
的確,在現在的社會,每個人都過著快節奏的生活。一天下來,時間擠滿。但我們應想想,除了必要的工作與學習,一天之中,有多少時間是用在玩電腦,看手機上?微博QQ占用了我們太多的時間,電腦中的花草背景取代了自然景色的博大美麗。但你們可知道:當你盯著電腦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當你刷看朋友圈時,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當你開黑王者榮耀時,的山鷹盤旋在雲端;當你暢聊QQ時,尼泊爾的背包客已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此時的你,仍在抱怨,梭羅的想法有多不切實際,《瓦爾登湖》內容純粹空談,人們根本沒有時間靜心享受什麼所謂的。
可是,朋友,真的是這樣嗎?我們是不是應該少去一些抱怨,少去一些責任的推脫。我們每個人每一天,或多或少都會剩餘時間,只是有人將其用於手機,而另一些人則選擇用那些時間來給生命留出餘地。哪怕,他們只是坐在床邊,發會兒呆。也許,有人會說,這樣使用時間還不如打打遊戲實惠,享受自然只是無所事事浪費生命表現罷了。無所事事固然不好,但碌碌無為又有何意義?留出時間,放鬆自己,沉浸自然,這樣做決不是從生命減去了時間,而是比通常的時間增添了許多、超出了許多。
真希望每個人都能放下手機靜下心來,擁抱生活。這是我的祈願,也是《瓦爾登湖》所教給我的自然生活理念。
瓦爾登湖是神的一滴,是最接近上帝和天堂的地方。願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像美麗的瓦爾登湖一樣,生活的平靜、自在、簡單。願我們每個人都能過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純粹的生活。
讀瓦爾登湖個人心得5
梭羅的《瓦爾登湖》,有一種治癒的魔性,是一種來源於自然,又回歸於自然的治癒能力。全書浸潤在一股簡單而又真實的氣氛之中,恬淡寧靜,讓人的心靈甘於沉寂,於無聲處體悟那種徜徉于山水竹木的詩遠情懷。
在他的筆下,瓦爾登湖仿佛擁有了生命,那座小木屋,不僅滿足了讀者的幻想,更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拷問心靈的場所,一個在物慾橫流時代里的中流砥柱。梭羅生活在一個工業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里,科技進步帶來的物質享受讓許多人都迷失了方向,甘願沉淪在城市裡,以犧牲自由和踐踏人與自然的平衡作為代價的。作者敏銳地洞察到了這一弊端,並決定用自己的努力,去喚醒沉睡在人們心底的,尚未泯滅的良知,進而改變那種重物質,輕精神的浮誇世風,從而完成一個時代的救贖。
隱居避世可以說是一種逃避,一種對於現實宣洩不滿的表達方式。不同於五柳先生的桃源臥夢,籬菊養心,這種身處時代洪流之中,而無可奈何的無力感,深深刺痛了我的神經。五柳先生的避世是一種隱晦的入世,他無時無刻不想重回朝堂之上,為了他的理想而堅持著,看似平淡的外表背後是一顆火熱的炎炎赤子之心。而梭羅則不同,他的遠離則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深深的絕望。這種莫名的痛苦無從言說,別人不懂,也不願意懂。他唯有向自然傾訴,像那一片蔚藍的,毫不參雜半點塵世渣滓,空明如洗,澄澈似練的瓦爾登湖傾訴,訴說著他那綿綿不絕,如泣如訴的動人回目。
遇見瓦爾登湖,是梭羅的夙願。別人稱他「自然隨筆的創始者」,倒也是名副其實。在康科德的小木屋裡,他完成了他的超驗主義的實踐,在這種依山傍水的環境里開始他的靈魂之旅。他相信自然是有靈性的,必然能夠讀懂他的心聲。到處勝業化氣息的城市裡,自然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們為了活著四處奔波,這一切讓他感到窒息,生髮出對於生的恐懼。為此,他選擇遠離,選擇了犧牲優越,地位,以此來成全精神的完全解放。他曾經說過:「你走出了失望之域,又走進了絕望之鄉。只有我們醒著,黎明才是黎明。」多麼貫徹人心的肺腑之言啊,這種蘇格拉底式的曠達與自信,鼓舞著一代代人勇敢追逐心靈的光明。
透過《瓦爾登湖》,梭羅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真實的幻境:寂靜,空靈,人與自然和諧相依。這不僅是對於現實的抗爭,對於未來的展望,更是作者為人類所勾勒出來的一種理想的思考模式。人來自於自然,終歸於自然,必然要憑著一種皈依自然的勇氣,簡簡單單的生活,而不識延殘喘地浪費它的饋贈。他用他那細緻而又精微地筆觸講述了一個亘古不變的真理:真實,並且自然。
讀瓦爾登湖個人心得6
我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時,對它並不是很感興趣,那些晦澀難懂的言語,讓我只粗粗瀏覽了幾頁。然而當我第二次靜心地閱讀後,這本書讓我有了一種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感覺。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梭羅描寫他在瓦爾登湖畔的獨居生活,記述了梭羅兩年多里的見聞和思索。
梭羅崇尚質樸的生活,崇尚自然,熱愛自然,與動植物們談天說地,似乎動植物才是他的摯友;冬天,站在冰凍的湖面上四處觀望,看著麝鼠在湖面上搭的窩穴,這樣的風景也別有一番風味;每天清晨,森鴞在遠處的樹林裡與梭羅打著親切的招呼:「你好。」梭羅從不斥責來偷吃玉米穗的紅松鼠,從不介意它每次臨走前搶走一個大玉米穗,也不抱怨它每天清晨來家裡上躥下跳、大鬧一番而把自己吵醒,也從不驅趕來啃食土豆皮的野兔。梭羅就是這樣一個與自然和平相處的人,在他的世界裡,自然界裡的一切事物都是他最親密的朋友。
梭羅寫的這本書的主旨是:回歸自然,追求精神生活、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現在大多數人不辭勞苦換來的物質生活。在瓦爾登湖畔獨處的那段時光里,梭羅在小木屋旁開墾荒地,春種秋收。自己種的糧食能供自己吃飽就行,衣服穿暖就行,不追求奢侈和舒適。正如書中所提到的那樣:「大部分的奢侈品以及很多所謂的舒適品,它們非但不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反而對人類的進步起到了極大的阻礙作用。所以那些最明智的人從不追求奢侈和舒適,他們生活得比窮人還要簡單清貧。」比如我們生活中穿的衣服,梭羅是這樣說的:「衣服,首先要起到維持我們身體熱量的作用,其次,在我們這個文明社會裡,它是用來蓋裸遮羞的。所以,你們不需要無休止地往衣櫥里添置新衣,很多重要的事情依然可以順利完成。」反觀我們的現實生活,很多人只是盲目地為自己披上華麗的新衣,以此贏得他人的尊重。還有些人,在寒冷的冬日仍不穿保暖的大衣,為了讓自己不顯得臃腫難看,穿著單薄的衣衫在外出行。可見這些人已忘記了衣服最本質的作用。
大多數人追求物質生活,不乏被家庭責任,工作壓力,物質需求等枷鎖所禁錮,限制甚至扼殺了人們的精神追求,使人們只能看見自己眼前的那些蠅頭小利,卻忘記、忽略了自身利益之外的事情,而人們為追求物慾,就整日整夜地、不辭勞苦地工作,所以他們就根本沒有了休息和享受生活的時間,也沒有閒暇時光陪伴親友,聯絡感情。這樣的生活毫無意義,如梭羅所說:「這不是真正的生活。」
親近自然,回歸自然,追求精神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國王,與這個王國相比,沙皇帝國也不過是一個卑微小國,猶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團。」
讀瓦爾登湖個人心得7
第一次在書店看到《瓦爾登湖》這本書時,我還小,大約在念小學五六年級,沉迷的是富有情節的故事小說,對散文式的文章,統統不屑一顧,所以乍一翻看,覺得很是乏味,想也沒想就把它扔回了原處,再說,封面上都是灰塵的書,想必是不值得一讀的吧!
多年後,我上大學了,學校圖書館裡的書可謂琳琅滿目,看著遠比小書店多好幾倍的書,從一個書架移到另一個書架,腳都挪不動,無意間,又看到了這本書,這個時候,我已經知道梭羅是美國的著名作家,哲學家了,大概人就是這麼功利吧,我因此把它帶出了圖書館。
要真正看懂一本好書,是不容易的,欲知其人,須得聽其言,觀其行,而要了解一本書,不僅要了解書的作者,也要了解此書創作時作者所處的境況以及當時大的社會背景。脫離了這些,書為死物,你既無法深究什麼,也無法獲得更全面的思考。
亨利——大衛——梭羅,美國著名作家,自然主義者,哲學家,改革家,16歲進入哈佛大學學習,其思想受愛默生影響,提倡回歸本心,親近自然。1845年,梭羅26歲,正是青年意氣風發,雄心勃勃於名利追逐的年紀,可是梭羅卻掙脫了俗世的枷鎖,獨自在瓦爾登湖湖畔建立了一個小木屋,生活中的一切皆為自給自足,《瓦爾登湖》便是他在湖邊兩年生活里大小瑣事的記錄和思想的隨筆。
19世紀的美國,被歷史學家們認為是獨立的美國文化誕生和生長的時期,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愛默生提倡崇尚自然力量和人的自我本真,反對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而梭羅較之而言,注重實際行動,而不僅僅是語言。在他獨居瓦爾登湖畔的日子裡,他用流水式的方法記下了建造木屋的每一筆開銷,除去原木,石頭和沙子,他一共花費了28。125美元,這個花費在物價飛漲的今天來說簡直不可思議,而對當時的人們來說其實也同樣難以置信。人們總是說,賺這點錢夠幹什麼呢!於是又繼續拼死拼活的勞動賺錢,等到錢攢夠了,卻發現物價又漲了,只能望洋興嘆罷了。
讀瓦爾登湖個人心得8
《瓦爾登湖》不太好讀的原因,我覺得李繼宏在翻譯這本書時,寫的序中的解釋很好。首先是梭羅大量的引用古代希臘,羅馬。印度和中國的典籍,缺少足夠的古典學知識的讀者很難領略,其次是書中出現了許多植物和動物,如果沒有一定的博物學基礎,那麼聯想出的畫面絕對是不夠完整的。最後就是作者很多的假設和推斷都是建立在超驗主義的基礎之上,如果沒有讀過其他相關作品,讀這個就很難從超驗主義的層面上去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意圖。
另外我覺得讀這個之前也應該對於當時美國的文化,個人主義,還有梭羅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沒有這些基礎,我相信只要我們能用我們最集中的精力,平復心情直至內心坦坦蕩蕩,以一種心無雜念,心如止水的沉靜去閱讀去思考,也能感受到作者質樸的語言,美麗的自然美景,以及融在文字之中的人生哲學。
梭羅的這種生活似乎跟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有幾分相似。但梭羅和陶淵明是完全不同的「梭羅到瓦爾登湖去,並非想去做永久『返歸自然』的隱士,而僅是他崇尚『人的完整性』的表現之一」。
當代散文家趙豐在《想像梭羅》中精彩的道出了二人的區別,他這樣的寫道:「他真的想做隱士嗎?為何不到人煙罕至的更遙遠的森林去?我的答案是梭羅是一個思想家,而非陶淵明般的隱士。陶淵明構建了桃花源,是想自得其樂,而梭羅呢?他卻是通過獨居來解析人類的心靈。他的清靜和陶淵明的清靜有著本質的區別。」是的,這兩份悠然或恬靜是不一樣的。而梭羅更叫我著迷。回歸自然,回到自然中去,做一個自然中的人,一個自然的人,去感悟自然的妙處,領略自然的真諦,這是他一生的追求。他窺到了自然的堂奧,好像在笑,笑我們芸芸眾生。
梭羅致力於把日常生活的每時每刻變成藝術性的,一種審美的生活,它依靠的是自己:自己耕作,自己收穫,感受四季的變化,為春天的到來而歡欣,他傾聽,他真正體驗著自己,把美學貫徹到他的生活,他的寫作中,他說:「片刻的美好經驗比一座月亮一般高的紀念碑還要值得記憶」。他是從審美體驗中獲得真理和倫理。
讀瓦爾登湖個人心得9
我記得我第一次接觸到「書香」這個詞的時候,就揣著它踉蹌著跑向母親,一把抱住她的脖子直把她贅得發疼,我嚷嚷:「媽媽,什麼是書香?」母親一時愣住,爾後笑著說:「你說呢?」「你說你說,你一定要說,」我固執地扳住她不放,「到底什麼是書香?」
後來,我終於知道了,書香就是醉人的花香。
書,本來是不會散發出迷人香味的。有人說書香指的是墨香,我卻說:書香就是花香。
我很小的時候讀過四言詩經,它有一種古樸誠懇的美——像極了我見過的一種花,粉簌簌的流蘇。我記得張曉風女士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要我給那棵花樹取一個名字,我就要叫它詩經,它有一樹美麗的四言。」這棵花樹就是流蘇。流蘇與詩經,詩經與流蘇,如果要我給詩經起一個名字,我就叫它流蘇,它有滿腔纖細的花香。那時候,父親帶讀,我翹首嚷嚷: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初生蘆葦青又青呀,白水露水凝結為霜,所謂伊人,就在水的那一邊啊。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采蒿的小姑娘吶,一天不見,猶似三季長!青青子衿,攸攸我心。我懷戀著倩影,我心傷悲啊。後來我一直在想這是一件多麼奇妙的事情——我不曾目睹過那千年煙雨中的人和事,我卻能從這美妙的四言中走近他們柔軟的內心,默念他們思無邪的誓言,親吻那纖細柔和的流蘇香。
我一直固執地認為書香就是花香。當你戀上某本書的時候,你就該嗅到屬於它的獨特芳香。讀《梁祝》,讀《白蛇傳》,讀《西廂記》,我能在這裡,嗅到一片馥郁芬芳,或濃烈或淡雅或清幽。一樹唐朝的花,一座宋朝的樓,一口明朝的鐘,一把清朝的椅子,一壇酒都可以在這醉人花香中獲得比時間還久遠的存在,彌留在後人心中。
一九---年的某天,海子安靜地躺在車軌上,連同一本書,它是《瓦爾登湖》。年長一些的時候,我讀的第一本外國名著就是《瓦爾登湖》。梭羅先生從春季開始寫起,接著寫夏、秋、冬,剛好是一個生命的輪迴,在那裡,他過了兩年真正意義上的隱居生活。「在我所見過的特異物中,或許瓦爾登湖最為奇崛,它一直堅持著自身的純潔。」當我重複默念著這句話的時候,我就想起了陶潛的一句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一次,我閉目把臉貼近《瓦爾登湖》,忽然我驚得幾乎跳了起來——腦海中,那樣清新空靈的湖畔,那樣盎然生趣的水草,那樣質樸原始的木屋,這一切都這麼寧靜致遠可親。在一片奼紫嫣紅中,它如秋菊般安靜地綻放,飄香,清淡示人,遠離了喧囂與紛爭,它,就是一塊溢滿菊花香的凈土。我像是個一無所知的女孩,沿著清晨的露水,滿心地尋找彌天的菊花香到底蘊藏有多少個深秋的寧靜。在這一片淡淡的香味中,我相信,我們能重歸心靈的平靜。
人生的棧道上,我是個趕路人,卻總忍不住貪戀這些書香,生命中有這麼值得佇足的事,我又怎能錯過呢?
我渴望在書中與其香味兒的種種遇合,我總想著某本好書有一句話,等我去談,去拍案,它在那裡散發醉人的芬芳,等我與其相遇的那一剎,就是最美的時刻了。
讀瓦爾登湖個人心得10
輕叩一本名著,細細地與梭羅促膝談心;翻開一卷墨香,輕輕地聆聽瓦爾登湖彈奏的梵歌。
回歸自然的純潔,回歸淡泊的境界。我,作為一名浮躁的都市人,有幸拜讀這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瓦爾登湖》,為我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白居易曾說:「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裡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
真的很難想像,梭羅是如何生活下去,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床,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著的信念,僅僅憑藉著人對自然的慾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傑作,這不得不讓後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至高的境界。當時正處於工業時代,物質的優越並沒有讓梭羅迷失,隨波逐流,他曾在《經濟》中寫到:「……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會被梨入土壤,化作糞肥……」
將所謂的經濟與自然對立,當人們奢侈地享受生活時,卻忘記這浮華世界背後的陷阱,難道就不怕醒來之後會是一場噩夢?似乎從原始時代開始,那些可以被稱得上是「智慧」的東西早已被這社會的發展所拋棄,人們對於自然只剩下貪婪,總是渴望獲得什麼,有時像是一個無底深淵,永無止境。
梭羅總愛引用,記憶中影響最深的就是羅利的英譯對句:「既然人人樂道肉身本具頑石性,慈善心腸何能不將煩惱痛苦忍。」
帶著諷刺去批判著人類的盲目,帶著幽默去痛斥人類的無為。對於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謂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謂的統治階級,這對生活在基層的人民而言,生來位卑,他們活著就像一部機器,為了不讓自己在勞動市場上貶值,拋棄了氣概,拋棄了自尊。是的,他們的勞動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們的智慧卻在貶值,難道這就是「安逸者」?這正如梭羅所言:「你剛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進絕望之鄉。」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後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回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里。
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很多很多,終點就是起點,四季的輪迴正是生命的甦醒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溫水,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淡泊是智者的動力,像是一把摺扇,送來徐徐清風,拂去一片焦慮;又像是一面鏡子,照清嬌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質;還像是一首詩詞,念時如痴如醉,回味時百感交集。
月下共飲,湖邊共賞。邀君在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這份淡泊中共尋那份靜謐!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