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傳統武術流派的儒學成因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管小麗 徐婷
(1.北京體育大學,北京100000;2.吉首大學,吉首416000)
摘要:文章運用文獻資料研究方法、邏輯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分析了儒學「八德」對傳統武術流派的形成因素,認為中國武術流派眾多、技術體系豐富、技術掌握難度大的重要原因是受到中國歷史主流文化——儒學精神的深刻影響。這對保護、傳承和弘揚傳統武術,有積極意義。釐清儒學精神對傳統武術流派的深刻影響,對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體育的其他項目,也有積極的遷移作用。
關鍵詞:儒學 傳統武術傳統武術流派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07-0085-05
1 前言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上,儒家文化的地位是不言而明的。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學,其內涵的精神,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風俗習慣、人文情懷、社會意識等各個層面。傳統武術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生長在傳統文化濃厚的中華沃土之中,形成了東方特有的人體運動文化樣式。由於傳統武術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廣泛地受到各種傳統文化、地域條件、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不同拳理、技術風格的流派。而儒學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深邃的精神,自然與傳統武術流派有著不可割捨的淵源。傳統武術始於原始的格鬥技能,最初與西方格鬥技能沒有什麼區別,但由於傳統武術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並以口傳身授或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使其技術非常容易發生變異,加之傳人的保留思想和宗法血緣制度下的家庭生活方式的導向,使得傳人不願或無法與其他流派交流融合,傳人的遺忘或創新,或流派之間的借鑑吸收,使得傳統武術的內容繁多而複雜,從而導致一些流派難以推廣和發展。同時,由於西方文化的衝擊,傳統武術的發展背離原本的軌道,尤其是一些缺乏理論記載、瀕臨滅絕的流派拳種,因此武術流派的文化涵養亟需挖掘整理,使其發展回歸本真。本文研究儒學精神對眾多傳統武術流派形成的影響,旨在探究傳統武術流派中涵蓋的儒學精神,這對重構傳統武術流派的文化元素,及保護、傳承和弘揚傳統武術,有積極意義。
2傳統武術流派
武術概念的發展有其原因為:其一是武術自身的發展;其二是社會歷史的原因;其三是認識能力的原因。並強調,認識武術概念時,決不能僅僅將其視為一種技術技能或人體運動,還應認識它豐富的文化內涵。一提到武術,人們自然會聯想到特色各異的眾多流派。武術猶如大海,由許許多多的流派彙集而成。各個流派之間相互衍生、競爭、促進,形成了武術繁榮昌盛的局面。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其一是指拳理功法深奧精妙,其二是指其流派眾多,猶如繁星閃爍,百家爭鳴。武術流派是主要以技術體系不同加以區分,也有因人因地劃分的,近似於學派,但因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其中尚摻雜了非以拳種特點異同的認為的總盤子因素。流派是武術發展的必然,而流派的發展和精進也推動著武術的發展和深化。在武術的形成過程中,由於受到不同的文化區域、不同的文化傳統以及地理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武術就有了流派之說。武術拳法分類可謂眾多紛繁。事實上,在我們所談到的少林、武當、蛾眉、南拳四大派內部,有著許多支派,各武術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顯著特色,又可能發展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之外,有數量更多的較小一些的武術派別,猶如滿天繁星,形成了中國武術文化的大觀。從有組織、有機構的角度來說,中國武術武林集團表現為門派;從武術的師承、特點的角度來說,武林集團表現為拳種及套路。武術門派有更強的社會性,拳種、套路有更強的技藝性。
3 儒學的主要內容和功能
提到儒學,亦是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影響深遠。本文主要從「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八德」人手,闡述儒學對傳統武術流派形成的原因。所謂「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君子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君」。「忠」是忠於事業、忠於職守、忠於民族、忠於國家的盡己精神。(《盡心上》)朱熹《四書集注》引程子云:「仁,推己及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於民則可,於物則不可。統而言之則皆仁,分而言之則有序。「孝」是孝敬父母、敬重長者的優良美德。由孝敬自己的父母延伸到孝敬他人父母,由敬重自己的兄長推及到敬重他人的兄長。孝是仁的濃縮,主要表現在對家族長輩父兄。「天地之大德日生。」(《易經》)生生不息是宇宙的自然法則,也是道德原理,是儒家最主要的道德範疇「仁」的依據。仁者愛人,仁是由里及表、由親到疏,由對人的愛到對自然萬物的愛,作為儒家最主要的道德「仁」更是儒家學者追求的最高精神世界。子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是敬愛長輩、尊重領導、服從安排的原則。《論語·學而》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信近於義,言可復也。」信是真是無妄、表里如一、誠實信用的忠誠。「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孟子·離婁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義不僅有個人之間的朋友情誼,更有國家之間的民族大義;不僅有小範圍的江湖道義,更有整個社會價值的公平正義。「義」是公正合理、合乎自然的準則。「『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天地之間並不是說一定要爭個你死我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諧共存」。「和」是和睦協調、以和為貴的尺度。《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平是平治天下、太平安穩的追求。
儒學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八德」包含了儒學的主要內容和精神,其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極其深遠,忠君愛國是儒士的民族主義要求,孝敬父母是儒士最基本的道德準則,仁者愛人是儒士大愛無疆的集中體現,敬老愛幼是儒士傳承孝道的傳統美德,誠實信用是為人處世的道德底線,合乎道義是儒士自我修養的方向路標,以和為貴是儒士追求的精神操守,平治天下是儒士實現價值的最終歸宿。
4 基於儒學的傳統武術流派成因解讀
4.1儒學「忠君愛國、孝行天下」視角傳統武術流派成因
4.1.1儒學「忠君愛國」視角傳統武術流派成因
《論語·里仁》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更多的強調內在,即盡己,就是將自己內在的道德本性推廣於外,培養自己正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立場,遵循自己內心善良的本性去對待外物。儒家有著強烈的歷史使命感,要求人們把個人的安身立命與天下興亡、百姓福祉聯繫在一起。
「自古忠孝兩難全」,在儒家的積極人世的思想中,「忠」與「孝」似乎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儒家強調「父母在,不遠遊」以對父母盡孝,而忠君愛國是實現治國平天下重要觀念,在這樣價值尺度下,傳統武術亦表現出不同的拳理和風格。譬如岳家拳,拳理為:精氣神為本,岳家拳以交手對敵為宗旨,以精氣神為本,手眼身法步為根。攻防相兼,勢勢相承,結構嚴緊。低架束身,速落步跨,腳落手發,手腳並用,管步打人。要勇、靈、滑、穩。敵不動,己不動,敵動己先動,以動制動,先發制人。其特點:(1)虛實結合,一擊必殺。岳家拳雖然動作簡樸,簡單便捷,步法上直來直往,但仍然講究虛實;(2)步法獨特,手法兇殘。凡拳術無步法則不靈。俗語講「打拳容易,走步難」,「步不穩則拳亂,步不快則拳慢」。岳家拳的步法特點是腳踏中門,左右兼顧;(3)以氣催力,內外兼修。岳家拳講究氣息調理,「氣盈則力充」,練習時講究以意領氣,以氣帥形,以氣催力,動作之間以吸氣與吐氣相結合。由於岳家拳處於特殊的歷史時期,其特點表現出剛健勇猛,手法兇殘,無論從其背景還是文化精神,無不體現著岳家拳背後所體現的忠君愛國精神。以岳家拳為代表的外家拳注重外練筋骨、注重實戰的特點。這種精神促使岳家拳、戚家拳等拳術在武術拳理技法上獨樹一幟,自成體系,內容豐富,此亦為中國武術流派眾多、技術體系豐富、技術掌握難度大的原因之一。
4.1.2儒學「孝行天下」視角傳統武術流派成因
孔子提出「仁者人也」,「仁」的實質是「人」,「仁道」即「人道」。「仁」的核心是愛人。(《盡心上》)朱熹《四書集注》引程子云:「仁,推己及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於民則可,於物則不可。統而言之則皆仁,分而言之則有序。」這種愛是階梯式的愛。所謂「百善孝為先」,「父慈子孝」,就要求對父輩「嚴以輔慈、敬以致孝、承教繼志」。由於中國特殊的血緣家庭生活方式,使得「孝道」成為儒家仁學的重要思想和主張,以及傳統文化價值取向的外在表現。所謂「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君子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君」。因此由「孝」引申的血緣家庭生活方式是維繫中國古代宗法制社會的重要紐帶,是先秦儒家構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倫理根基。
在原始社會,獸多人少,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殘酷鬥爭中,人們自然產生了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翻滾一類的初級攻防手段。在此過程中便逐漸形成了以攻防格鬥為運動形式的武術。在生產落後通訊又不發達的原始封建社會中,多以部落或是家族為單位的生活方式,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受到傳統倫理文化的影響,在家族內部形成「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等思維模式或「門規」,這便為眾多武術流派的形成埋下種子。其中,典型的家族流傳的武術流派有以「門」命名的孫門拳、孔門拳、嚴門拳、熊門拳等拳種彰顯特色各異的風格特點,還有以姓氏命名的蔡家拳、李家拳、岳家拳、戚家拳、蔡李佛拳、楊家短打以及陳、楊、武、孫、吳氏太極拳等,則更加鮮明的表現血緣家庭生活方式影響下不同武術流派的局部發展與傳承,由於在儒家「孝」文化的薰陶下,個體的人生價值不是忠便是「孝」,「孝」是「忠」的濃縮,長輩有著絕對的權威性,而個人只能聽之順之從之。故傳統武術在森嚴的等級制度中以家族為單位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武術的發展和創新,而且武術以口傳身授、全盤接受的方式傳承,與此同時武術的發展受到地域文化、自然環境、軍事戰爭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風格迥異、各具特色的武術流派,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此亦為中國武術流派眾多、技術體系豐富、技術掌握難度大的因素之一。
4.2儒學「仁者愛人、敬老愛幼」視角傳統武術流派成因
4.2.1儒學「仁者愛人」視角傳統武術流派成因
《孟子·梁惠王上》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灣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人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王道即仁道,仁道即人道。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發展,遵守自然法則,追求自然家園便是人道,仁者愛人,從愛人到愛自然開始。《孟子-離婁篇》:「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人不僅有個物質上的家園,更有一個心靈的歸屬地即精神家園,這便是「仁」。仁是儒家學說的基本內容,是人們修養的目標,是內在追求的精神世界。
「仁者愛人」不僅是對自然的熱愛,也是對自然的借鑑,對自然的敬畏。例如以動物命名的龍拳、蛇拳、虎拳、豹拳等數十種拳種,以植物命名的梅花拳、百花拳、蓮花拳等,以地名命名的少林拳、武當拳、蛾眉拳等,同時,拳術的動作名稱多以自然現象或自然景觀命名,比如野馬分鬃、燕式平衡、金雞獨立、鯉魚打挺等。這些無不體現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借鑑。而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拳法流傳下來,又與儒家的「仁民愛物」思想分不開。在人與自然關係上,應發揚孔子的「毋我」思想,超出人類自己的狹隘眼界,以開放的、寬容的、同情的胸懷接納自然,避免唯我獨尊,唯我獨優的行為,從而建立人與自然的共立原則。這也是如此多的拳種流派流傳至今形成風格迥異、技術自成體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4.2.2儒學「敬老愛幼」視角傳統武術流派成因
子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儒家宣揚的尊老敬老,與宗法血緣道德有著密切的聯繫,實際上,它是孝敬父母觀念的直接引申,儒家講親親、仁民、愛物,親親是仁民的基礎,只有首先孝敬父母,才能將此愛親之情推及於他人。《朱子語類》:「長長當如何?『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這便是長長之道。」因此,尊敬老人,應該像尊敬自己父母一樣,這便是宗法血緣關係的延伸。
成為血緣關係的衍生品的民間武術社團「以武術同好為紐帶,以交流技藝為目的;傳承武術的同時能夠主動結合先進文化,促進武術新的流派的產生」。民間武術宗教結社成員雖不是血緣關係,但在教授和學習、切磋和比藝、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學習過程中,師傅高居「父位」,猶如生身父母,具有不可置疑的權威,他們以「談玄論道,貴乎擇人」的原則選擇徒弟,因為武術不僅要求達到強身健體,還有可能用於戰爭搏鬥,具有一定的殺傷力,而武德要求「未曾習武先習德」,師父對徒弟提出了較高的道德要求。而徒弟居「子位」,要全盤接受師傅的技術和思想。師傅通過口傳身授、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授他所掌握的內容,由於信息不發達或民間的自發組織,傳授方法一般根據經驗自成體系。而明清時期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後期,也是民間宗教和結社組織發展的鼎盛時期,再現了白蓮教、羅教、黃天教、弘陽教、聞天教、圓頓教、八卦教、以及它們所派生衍變出來的各種教派,如:無為教、大乘教、混元教、龍天教、龍華教、收元教、清水教、長生教、自陽教、青蓮教、圓教等。民間宗教結社組織注重追求武術的實用技擊價值功能,這就極大地促進和豐富了武術的內容,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拳種異彩紛呈,出現了紅拳、梅花拳、八卦掌、洪拳等眾多拳種。由於「法術規矩在假師傳,道理巧妙須自己領會」(孫祿堂《拳意述真》),徒弟要通過心領神會、仔細揣摩方能領悟師傅朦朧、不斷變化的技術動作。其結果,自然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風格特點的武術流派。此亦為中國武術流派眾多、技術體系豐富、技術掌握難度大的因素之一。
4.3儒學「誠實信用、合乎道義」視角傳統武術流派成因
4.3.1儒學「誠實信用」視角傳統武術流派成因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認為天命有著不可侵犯的神聖同時體現著其本性,而它本性的顯露即為「天道」,而敬畏「天道」和效法「天道」則是教化所得,是實現人的本性的重要途徑。《孟子》也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因實而真,人己不欺,實實在在,表里一致。他強調人應效法天地自然,遵循客觀天道,按照人的本質去生活,使天然的德行化為自然的行為,即「真實無妄」。「信,誠也;誠,信也。」(《說文解字》)信作為對人的本性和存在的真實性的價值肯定,要求人們忠實於自己的本性和存在,即使言行和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所承擔的社會職責和道德義務想符合,因而被儒家提升為立人立國之本。誠實信用是人們為人處世的信條信仰,時刻銘記,無需想起。儒學的這種誠實信用的精神穿越幾千年依舊備受推崇並滲透於社會的各個領域,其中傳統武術的武德更加強調真實無欺且各個流派擁有不同的信念和追求,從而使得武術技術朝著不同方向發展。譬如武當派以得道成仙為信念,其武術技術是修身養性的外在表現,形成了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短勝長,以慢擊快、以意運氣、以氣運身、技擊與養生並重的特點,通過這種形體運動,從而達到天人合一、修道成仙的目的;而少林派以普度眾生為信念,其練武是為了強身健體、保衛寺院、參透禪機,形成其禪武—體、勇猛剛健、直線往來、內外合一的特點,從而達到外練筋骨、內修禪宗、宣揚善道、普度眾生的目的;岳家拳則是以保家衛國為信仰,其練武是為了加大戰場的殺傷力,因此形成其手法兇殘、一擊必殺的特點,為殺退敵人加大勝算,從而達到收復河山、保衛家國的目的。各流派雖同屬武術,卻由於信仰和目的的不同,其技術風格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文化內涵。由此自然形成了技法鮮明、風格迥異的武術流派,此亦為中國武術流派眾多、技術體系豐富、技術掌握難度大的因素之一。
4.3.2儒學「合乎道義」視角傳統武術流派成因
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述了「義」。《孟子·離婁篇》:「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義,即人所要走的「正路」。而這個正路是通過修養通往精神世界的合理方式。「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孟子對「義」作出了很明確評價,即義大於生、捨生而取義,正確合理的精神追求已遠遠超出了生命的存在。合乎道義則可以變通。義不僅有個人之間的朋友情誼,更有國家之間的民族大義;不僅有小範圍的江湖道義,更有整個社會價值的公平正義。而這些都是因為從團體、民族、社會出發,人們普遍認同的價值取向和處處合理的精神追求。從儒學「合乎道義」視角看傳統武術流派,有從健身自衛出發的少林派,以防身自衛、健身養生為宗旨,形成禪武一體、勇猛剛健、直線往來、內外合一的特點;有從家族本位出發的太極拳,以家族利益為本,講求「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原則,形成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進為退、虛實相間、借力化力的特點;有從民族大義出發的岳家拳、楊家槍、忠義社、義和團、精武體操館等,皆以民族利益為重,形成手法兇殘、注重技擊實戰,站在民族大義的角度,以達到強健體魄、救國救民的目的,在其傳授、練習和交叉學習過程中自然形成技法鮮明、風格迥異的武術流派,此亦為中國武術流派眾多、技術體系豐富、技術掌握難度大的因素之一。
4.4儒學「以和為貴、太平安穩」視角傳統武術流派成因
4.4.1儒學「以和為貴」視角傳統武術流派成因
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他把中庸視為最高的道德。孔子談中庸。有兩個基本觀點「商也不及」,「過猶不及」(《論語·先進》)。中庸體現了一種和諧的思想。《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天地之間並不是說一定要爭個你死我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諧共存。人只有以平等的心態,遵循自然的發展規律,去愛天地萬物,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關係,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儒家的德性的智慧,它強調用人的德性,任人尚德,它實際上是在人際關係上的一個德性原則,叫「以和為貴」。孔子在論語裡面說「禮之用,和為貴」,這是孔子最早提出來和為貴的思想,它的繼承者,儒家思想發揚光大者孟子,又對其加以深化並明確,即「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見,和是求同存異,而不是完全統一。
儒學「以和為貴」的價值取向,是求大同,存小異,同一互補從而發揮其整體功效。而儒學「以和為貴」的精神滲透於社會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中華武術自然深受其影響,首推習武者對武德的要求,再就是不同的武術流派拳種內部的和諧統一及流派拳種之間的和平相處、和而不同的鮮明體現。譬如形意拳,古拳譜稱為「心意拳」「六合拳」「心意六合拳」,在現在的拳種劃分中將其與太極拳、八卦掌合稱為「內家拳」。形意拳以陰陽五行學說、道教、仿生學等理論作為拳理的理論依據,次拳理結合五行學說中的相生相剋規律創編出劈、崩、鑽、炮、橫五拳,劈拳屬金,其形似斧,有劈物之意;崩拳屬木,似箭離弦,有射物之意;鑽拳屬水,形如閃電,曲中求直;炮拳屬火,其形似炮,左右顧打,勇猛剛烈;橫拳屬土,似土之活,滋養萬物,為五拳之母。根據相生關係:劈拳變鑽拳,鑽拳變崩拳,崩拳變炮拳,炮拳變橫拳;根據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相剋關係研究出劈拳破崩拳、崩拳破橫拳、橫拳破鑽拳、鑽拳破炮拳、炮拳破劈拳的攻防原理。這些攻防原理就像一個生物鏈,達到平衡協調的景象,相互助長又相互克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終達到和諧的局面。拳種流派拳理技擊的內部和諧幾乎是每一類拳種流派的共性,尤其是內家拳要求「內外三合」和「天人合一」。而不同流派之間的和諧發展卻是本著和而不同、和平共處、相互切磋的「以和為貴」的精神。例如太極拳雖各具特色,其共同的特點有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行如流水、邁如貓行、內外三合等,卻同屬一「宗」;雖同稱太極,卻「派中有派」。各式流派太極拳拳師或父子或師徒或同門,血肉相連,不可分割,同於本源又各有特色各成體系,求同存異,相互促進。此亦為中國武術流派眾多、技術體系豐富、技術掌握難度大的因素之一。
4.4.2儒學「太平安穩」視角傳統武術流派成因
《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是儒士的精神追求和實現自我理想和價值的途徑。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喚,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遺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壯志,在朝代的更替和國家的分分合合之中,人們都渴望一個太平安穩的世界,而作為儒家的知識分子都希望成為「治世之能臣」,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士」業,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和價值。儒學所追求的修身養性、平穩安靜、修行自身來源於道家學派,又不同於道家學派,因為學道志在成仙,學儒志在成聖。儒學的修身養性的最終目的是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即成為聖人。中華武術自然深受其影響,首推習武者對武德的要求,再就是不同的武術流派拳種內部的和諧統一及流派拳種之間的和平相處、和而不同的鮮明體現。在這樣的精神引領下,武術流派便派生出來,成為一種重要的武術文化現象,是區分拳種類別的標誌,是由不同技術特點和風格形成的武術技術派別。此亦為中國武術流派眾多、技術體系豐富、技術掌握難度大的因素之一。
5結語
從儒學「八德」視角剖析傳統武術流派眾多的成因中可以看出,眾多武術流派得以形成和發展是以傳統文化為重要導向。正是在「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精神指引下,才使得武術呈現出技法鮮明、紛繁複雜的流派,從而出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然而這又造成了學習內容豐富、掌握難度大等問題。傳統武術流派的形成因素有很多,儒學只是其形成因素的一部分,由於本人學識有限,文章就儒學的「八德」對武術流派的形成和影響作了簡單的論述。值得關注的是,西方體育在中國大行其道,而中國武術卻備受冷落,加之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武術流派瀕臨滅絕或已經失傳,對傳統武術流派眾多成因的研究任重而道遠且追在眉睫,因為武術「源於中國,屬於世界」。站在自身人文角度乃至國際視野的角度,我們都有責任承擔起保護、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武術的義務,並以此為契機,喚起國人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體育的意識,加快落實實踐行動。武術流派分久必合,融合是中華武術傳承和弘揚的最終歸宿,而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這條路必定漫長而曲折,但只要堅持不懈並不斷對其注入新的活力,中華武術終將生生不息,綿延不斷,走出國門,宣揚中華文化。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