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愛囤東西可能是一種病 當心得囤積障礙

2023年09月19日

- txt下載

很多人都不願意扔掉自己所囤積的物品。儲藏日用品、食品等的行為雖然常見,但如果積攢大量物品堆放在居住空間,就會影響到正常的生活起居。特別是這種囤積的對象,如果價值和功能都甚微,甚至會對環境衛生與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就要考慮有病態之嫌。
不少人的概念里,喜歡「攢東西」是個人習慣問題,更是老齡群體專屬習慣。但實際上真是這樣嗎?
和大多數人類行為一樣,收集或者儲藏物品的行為表現也可以從正常的適應性行為過渡到病態的行為障礙,過度的囤積行為稱為囤積障礙。
科學界目前認為,囤積障礙是一種每個年齡段都可能出現的精神心理疾病,在早年的時候就已經出現,通常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顯現,而且其嚴重程度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隨著囤積障礙定義和診斷標準的改變,將研究群體擴大到普通人群中,得出的發病率在2%-5%之間。
囤積障礙(Hoarding Disorder)是一種認知行為發展障礙。其特點是獲得免費和不需要購買的物品強迫性購買或過度獲得物品。2013年,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將囤積障礙從強迫症中獨立出來,確立為一種新型的精神疾病。將囤積障礙定義為一種不是由其他已知疾病導致的,因知覺到儲藏物品的需要而難以丟棄或難與物品分離並由此導致的一系列心理和行為障礙的精神疾病。
《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確定的囤積障礙診斷標準為:
A. 持續地難以丟棄或放棄物品,不管它們的實際價值如何。
B. 這種困難是由於感到積攢物品的需要及與丟棄它們有關的痛苦。
C. 難以丟棄物品導致了物品的堆積,以至於使用中的生活區域擁擠和雜亂,且顯著地影響了其用途。如果生活區域不雜亂,則只是因為第三方的干預(例如,家庭成員,清潔工,權威人士)。
D. 這種囤積引起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包括為自己和他人保持一個安全的環境)。
E. 這種囤積不能歸因於其他軀體疾病(例如,腦損傷,腦血管疾病,Prader-willi綜合徵)。
F. 這種囤積症狀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礙[像強迫症中的強迫思維,像重性抑鬱障礙中的能量減少,像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礙中的妄想,像重度神經認知障礙中的認知缺陷,像孤獨症(自閉症)譜系障礙中的興趣受限]來更好地解釋。
事實上,年輕人的囤積行為也在逐漸吸引關注。發達的網絡空間使得很多新概念浮出水面,例如一度流行的「強制斷舍離」生活理念,又比如家庭收納整理師的出現,「花錢請人扔東西」甚至成就了一種新職業的誕生。在很多網絡小組裡,自稱為「囤囤鼠」的年輕人曬出自己的囤積成果,也經常伴隨著「欲扔不能,不買不行」的痛苦掙扎。
一項2018年5-6月對中國大學生囤積現象的調查結果顯示:在2204名被調查對象中,符合囤積障礙診斷標準93人(4.22%),符合囤積障礙傾向628人(28.49%),共721人(32.71%)達到囤積現象標準,另有438人(19.07%)具有囤積行為但未達到囤積現象的標準。
其中,男生囤積現象高於女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該調查還表明,中國大學生的囤積現象受性別、月生活費水平高、主觀幸福感低、喜歡攀比、節約、懷舊、缺乏社會支持及精神空虛8個因素影響。
「囤積」與「收藏」有本質區別
囤積障礙的特徵
研究顯示,囤積障礙患者缺乏對自身行為的洞察力,這部分可能與某些認知偏差相關。儘管很多人自稱為「囤積障礙」,但真正的囤積障礙患者通常認為自己取得和保存物品是合理的,否認自己行為不良,並拒絕治療。
較嚴重的囤積障礙患者可能因為抑鬱和焦慮尋求醫治,這種抑鬱和焦慮經常來自於囤積行為受阻:例如無處存放獲得的物品,或他人未經許可移動或丟棄自己的囤積物,或自己不得不放棄某些囤積物。
「囤積」更不能等同於收藏。儘管收藏愛好者和囤積障礙患者都喜歡儲存,並且為此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和空間,但收藏者會以藏品為榮,而囤積障礙患者往往對囤積物感到難堪,不希望別人看到。此外,收藏者會有預算、有規劃地購置和安置某一類或數類藏品,而囤積障礙患者的囤積物往往雜亂無章地堆積,且囤積物不固定,有可能是毫無價值甚至有害的東西(垃圾)。
還有一點也很關鍵,囤積障礙患者往往會對物品產生病態依戀,在丟棄一些無功能、無意義的物品時也會產生強烈的痛苦,感到仿佛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
我們確實需要識別病態的「收藏」發展為囤積障礙的可能性,但適當的收藏愛好是正常的,與囤積障礙有根本區別;對於正常的收藏愛好,完全不必貼一個「囤積障礙」的標籤。
發病機制與治療
什麼樣的人更可能發展成囤積障礙呢?國外研究表明,老年人、創傷事件、具有依賴、社交迴避等人格特徵者更容易出現囤積障礙。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物盡其用、勤儉節約的觀念影響也需要納入考慮,上述囤積障礙的診斷標準及相應的影響因素有多適配我國文化背景,還存在爭議。
目前臨床上對囤積障礙發病機制的解釋,主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第一,童年經歷。囤積障礙患病可能與童年期經歷有關,如童年早期的創傷,不安全依戀以及壓力生活事件等。
第二,神經生物機制。在神經機制方面的研究發現,囤積障礙症狀可能與某些腦區激活異常相關。
第三,遺傳學因素。囤積障礙可能具有遺傳性,大約50%的囤積障礙患者的親屬也有囤積行為。
對於囤積障礙的治療也在發展和研究之中。從最初沿用治療強迫症的方法,發展為根據治療側重點的不同方法,包括認知行為治療、藥物治療和綜合治療。
囤積障礙認知方面的顯著特點是對物品存在不合理的信念,不能夠控制囤積行為,且難以覺察囤積行為帶來的嚴重後果。因此有研究者認為,這些是囤積障礙的核心原因,治療關鍵在於改變患者的錯誤認知並對囤積行為進行控制。
通過服用抗抑鬱焦慮藥物能夠有效緩解囤積障礙患者伴發的焦慮和抑鬱情緒,一定程度上減輕囤積行為,但目前對該疾病本身的藥物治療研究還比較少,且藥物療法可能會帶來一些副作用,需要謹慎應用。
綜合治療則是心理干預和藥物療法的結合,強調以認知行為療法為基礎,輔以必要的藥物治療,能夠獲得一定療效。
結論
愛囤東西不一定是習慣問題,過度囤積收集或者儲藏物品可能是囤積障礙。
囤積障礙也並非老年群體獨有,在不同的年齡段其症狀嚴重程度不同,有一部分人群可從青年持續到中老年。在中國「勤儉節約」的文化大背景下,很多人不容易意識到囤積行為也可能是一種症狀,往往是等到家中塞滿垃圾,並因此和家人不斷發生嚴重的衝突才意識到自己有問題。
無論在哪個年齡段,如果家人出現了不正常的囤積傾向,儘早關注,及時就診是第一位的;而對於已經出現囤積行為的家人,需要給予更多理解和溝通,簡單粗暴地強制「斷舍離」不可取。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