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生活讓語文課精神起來

2023年09月30日 - txt下載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要讓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楊再隋在解讀《語文課程標準》時這樣寫到:「要建構一種新型的教學生活,把教學過程還原為生活過程,把教學情景還原為生活情景,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兒童的生命活動。生活,是真實的生活,不是虛偽的生活;師生是生活中真實的人,不是戴著面具的人,是真心真意、有真情實感的人。兒童應是本真的兒童,是生活中的兒童,是天真爛漫、幼稚可愛的兒童。教師應是本色的教師,教學拒絕『作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話語應是生活化的話語,動作表情應是生活化的動作表情。」
可見,「源於生活」是新課程的一大特點,貼近生活,讓語文教學生活化,是重塑語文教學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學突破課堂教學封閉模式的新道路,變「應試語文」、「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走向。
一、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境
三尺寬的講台,固定的黑板,秧田形的桌椅,嚴肅的老師,恭敬的同學……傳統的課堂環境過於強調了學習的功能,忽視了溫馨的樂學環境、寬鬆的人際環境對學生良好心理品質、認知等方面的培養,而創設生活化的課堂環境,使學生在無拘無束、輕鬆輸快的生活場景中交流思想、表達感情。例如:將課桌椅擺成幾個大方塊,學生圍坐在一起,猶如家裡,大家積極思考,盡情交流,主動合作,學生怎會不思潮湧動;教室里,開闢貼近學生生活的圖書角、生物角、科技角,讓可愛的小金魚、小烏龜成為學生學習的好夥伴,美麗的盆花、種子成為學生關注的對象,讓各式的玩具成為學生動腦動手的實驗標本,讓學生在生活的情趣中學習語文。此外,課堂還可以根據學習的需要,分階段分主題進行布置,如「春色滿園」、「夏日蛙鳴」、「碩果纍纍''、「雪花飛舞」,乃至「一家商場」、「一輛火車」等。在這樣充滿情趣的生活場景里學習,大家心情舒暢,師生關係融洽,和諧的課堂必然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二、拓展生活化的課堂教學內容
儘管現在的教材編寫已經注意了貼近兒童的生活,但由於兒童活動區域的局限,生活積累的相對貧乏,我們在教學時就需要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進行連結、拓展。
1、引導觀察,認識生活
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留心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還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貓》一文,貓對於學生而言可謂司空見慣,但真正了解貓特點的同學卻不多,教師應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並精心指導學生抓住特點去觀察,從而了解貓的性情、脾氣等,這樣,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了。再如《火燒雲》一文就可指導學生去觀察天空中白雲的變化,了解它的姿態萬千,變化多端,讓學生通過觀察來認識生活,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參與生活,豐富內容
陶行知先生說:「活書是活的知識之寶庫。花草是活書,樹木是活書,飛禽走獸微生物是活書。山川湖海,風雲雨霧,天體運行都是活書。活的人、活的問題、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變化,都是活的知識的寶庫,便是活的書。」這活的書裡面,蘊藏著無窮無盡的讀不完、看不厭的知識。智慧的教師應該讓學生用一對生活的眼睛來尋找語文,改變封閉的語文環境,拓展學習的空間,在生活這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中去學習語文,無疑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學第六冊《自選商場》一文之前,布置這樣一項作業: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逛自商場,認識5個商品名稱。孩子們聽了這項作業,熱情都很高,自主學習動機馬上被激活了。晚上,他們都興致勃勃和父母一起去逛超市、認名稱。第二天一大早,孩子們都急於交流:「我昨天在自選商場裡買了吃的,還認了好多生字呢!」「我也是,我不僅認識了食品名稱,我還認識了許多學習用品的名稱!」「還有我……」甚至有學生把商品包裝袋拿出來,展示他認識的生字。的確,生活是一座「富礦」,在生活中學習,語文課堂變得更加鮮活。
3、喚醒生活,豐富內涵
教學不應是簡單的告知、傳遞、贈送,而應是溝通課堂與生活的距離,有效誘發和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最大限度地拓展語文學習內容,使語文課程更加多元化、立體化,豐富了語文內涵。比如我在教《廬山雲霧》時,首先通過自己講述旅遊的景點及感受,喚起學生對曾遊覽過的風景點的回憶。這時,我順水推舟:「同學們去過廬山沒有?想不想去,那我們今天就去遊覽。」學完了本篇課文,學生會對廬山充滿嚮往,趁此機會,我向學生提出一個溝通生活與語文學習的問題:「你們都曾經到過不少地方,還有些同學到過名山,那你們能不能把你們把以前遊覽過的地方的美景講述出來與大家分享呢?」於是,學生紛紛把自己的生活經歷、一路看到的美景描述出來。講述過後,再讓學生把自己的遊覽記錄下來,這時,一篇篇的遊記,一篇篇絕妙的美文,在學生的筆下生成了。
4、融入生活,解決問題
語文是建立在生活基礎之上的,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也必須依靠語文。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裡學語文,用語文。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教學《招領啟事》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一天早上,一個學生在校門外拾到一個錢包,將錢包交給了他,他在一上課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學生,問學生該怎麼辦?於是很自然地引出寫「招領啟事」能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明白寫「招領啟事」的意義,也激發了學生寫作的慾望。接下來就開始教學「招領啟事」的寫法,讓學生開始寫招領啟事。這時的學生完全是出於為了幫助撿到東西的同學的忙,所以學得都很投入,寫得都很認真,而完全沒有枯燥的學習的感覺。寫完後,選擇好的同學的作品張貼於校門外合適的地方。過了幾天,於老師又對同學們說,這個失主看到同學們寫的「招領啟事」後領回了東西,非常感激,他想寫一封感謝信,但不知道怎麼寫,想請同學們幫助,於是又展開了「感謝信」的教學。學生們學得有滋有味。
又如學習了寫通知,各種各樣的會議通知可以讓學生擬寫;師生在比賽中獲獎,可以讓學生寫賀信;商店有了新產品,可以讓學生編廣告詞;學生面臨畢業,讓學生學寫畢業贈言;元旦春節,還可以讓學生編寫春聯互相贈送……
三、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方式
1、模擬場景,再現生活
如複述課文,如果只局限於課堂的學習情境(說給老師聽,自己練說,同學間互說等),教學組織形式顯然比較單調,不符合兒童樂於遊戲的天性,更談不上學生的興趣。如果我們稍作調整,引進生活中父子倆講故事的情境,複述由一人獨白改為由「父親」給「兒子」講故事的形式進行(當然角色完全可以由學生自己設定),這樣教學的效果就會迥然不同。「說」者因為有了忠實的聽眾,有了交流的對象,說興更濃,並且很自然地會用豐富的表情、形象的動作來增加語言表達的感染力;「聽」者則一改沉默靜聽的僵化形象,回歸生活的真實,邊聽邊做出反應:提問、猜測、反駁、贊同……結果複述演繹成平等、開放、不斷生髮創新火花的對話過程。於是,整個課堂都會沉浸在一種生動活潑,如聽相聲似的活動之中,並且誰都樂於嘗試。這樣,教學活動就變得更加生動了。
2、角色表演,體驗生活
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新課程非常關注學生的體驗。所以在語文學習中,我們不是把別人的文字化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體驗把生活化為文字、感受、理解,從而達到主動地吸收、自覺地獲取、高能力地反饋。如把課文編排成小型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感悟。
例如,《西門豹》有這麼一個片段:「這些官紳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跪下來磕頭求饒……」教學中我們抓住「磕頭求饒」創設一個生活情境,以實現對文章主旨的深刻理解。即課堂中請幾位同學以表演的方式補出官紳求饒悔過的言行,如:「哎呀大人,小的該死啊,給河伯娶媳婦這事都是小的瞎編的,小的是在謀財害命啊……」隨後教師趁勢引導其餘扮演百姓的學生:「這位大爺,您老有什麼話說?」已經入境的學生很自然地學著老大爺的腔調說:「啊呀,我真糊塗啊,居然會信了這群狗官!」「我的孩子死得冤啊!今天總算報了仇啦!」……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創設生活情境的主人,他們在自己創設的情境里,深刻地領悟了西門豹的機智——既懲治了惡人,也喚醒了百姓。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不必作深奧的邏輯分析,已經意會,無需言傳,學生輕鬆地達到真正理解。
3、提倡多元,展示生活
語文課不只是語言的機械操練,可以依據教材特點,設計一些當推銷員、導遊、廣告設計師等綜合性的活動,使學生在生活化的實踐過程中自然發展多元智能。如學習《家鄉的秋白梨》,我們可以安排這樣的實踐活動:請學生當推銷員。先通過自己畫的圖片,通過有聲有色的介紹,把江灣的秋白梨推銷出去。然後,試著推銷自己家鄉的特產。從推銷課文中的特產到推銷自己家鄉的特產,這是生活意識愈來愈濃的體現。這樣採用多種方式的展示,不僅學生們學得有味,而且還鍛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問渠哪有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個萬花筒,五彩繽紛,異彩紛呈,是學習語文之源。將課內與課外相銜接,密切語文與生活的聯繫,讓語文生活化,語文課堂必然會煥發無窮的生命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