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補充完善教材資源

2023年09月30日

- txt下載


一、課題研究背景
數學來源於生活,而生活中也處處有數學。從目前教學存在的問題來看,在傳統的教學觀念制約下,課堂教學仍然以教材為本,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脫離,把學生固定在「知識世界」里,太關注學生對知識和學科的學習,缺乏對學生「生活世界」的關注,難以體現學生現實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教師一般很重視知識的教學,在教學中教師最先考慮的是自己如何試圖「改進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學質量」,往往設計教學環節如何幫助學生「拓展知識」,挖掘知識的深度,擴大知識的廣度,而很少注意知識和實際生活有哪些聯繫。同時由於教師仍受傳統的「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 的舊觀念影響。死守著手裡的那本教材,做著「教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的機械重複。而我國現行的一些數學教材也忽視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不注重從現實背景出發,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選擇教學內容,在加上我們貧困地區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經濟發達地區的生活環境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造成了學習數學知識與服務於生活的脫節,學生學起來缺乏興趣,完全是被動式地在接受知識。學生即使學會的也是課本上的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無法使用或不會用來解決問題,從而造成了知識與實際及生活的脫節,學生對課本上的數學沒有了興趣,學起來枯燥無味。難以體現學生現實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而現在的學生又不同於以往的學生,他們有著多彩的個性,有多樣的需求和好奇心以及求知慾。根據我們的調查,學生天天與數學打交道,卻對生活中的數學不夠重視,對數學缺乏興趣,缺乏良好的數感。如果我們能立足於學生的現實生活,經常收集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然後再把這些問題「移進」課堂,通過對現行教材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把生活中的數學內容補充為我們的教學內容,使數學教學內容源於學生現實生活,同時使教學過程中的方法、手段貼近學生現實生活,學生學習活動應用、驗證於日常生活,不斷向學生滲透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要應用數學等意識,長此以往,不斷深化,就能逐步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世界,從數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用數學的語言去解釋得出的答案或結論,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與心理素質的協同發展,最終達到提高和完善學生的數學素養的目的。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抽象的數學知識只有和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才是活的知識,才有生命力,才能體現知識學習的價值」、「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應該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將數學與學生的社會、學習聯繫起來,學習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數學。」
因此,我們寄希望於通過進行「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補充完善教材資源」課題研究,來使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補充和完善教材資源,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無處不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同時讓孩子不再生活在兩個世界中,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型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中,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東西。提高學生對學好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認識。在解決問題中學習數學,感受到數學的意義和趣味,從而樂於學習數學。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數學是一門探索模式的學科,數學的任務之一就是探索生活中的各種模式。
2、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小學生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學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活動方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樣,學生希望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能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
3、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小學數學學習應聯繫學生生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思考性。
4、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要在聯繫生活的自主探索學習活動中得到培養與發展。
5、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是我們追求的理想目標,它也是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必要保障。
6、符合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旨在促進學生在自主探索學習中發展。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1、研究的目標
帶動本校的新課程改革,引導並和學生一起尋找學生生活中的數學,從現實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數學知識,以此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數學」真正成為生活中的數學,使學生理解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從小就樹立要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遠大理想。並引導學生通過參加數學實踐活動來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真正的提高。
⑴通過課題的研究,引導學生找出「生活中的數學並運用於學習」的途徑和方法,將生活中實際事物和數學知識有機的結合,尋找創造生活情景、組織教材開展活動的有效手段,尋找教學策略及指導學生學習的最佳方法。
⑵通過課題的研究,使學生能自主構建「來源於生活—提煉為數學模型——應用於實際」的學習體系,達到培養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熱愛數學的情感,推動學生素質的發展。
⑶通過課題的研究,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而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研究的內容:
(1)收集生活中的數學事例和課堂教學反思。
(2)在教學活動中,創設生活中無處不有數學的情景,激發學生學數學、學好數學的興趣。
(3)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活與數學課本知識的結合。使學生在樂於學習數學的同時,在思維、創新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
(4)運用生活中的數學案例教學,激發學生去發現、解決問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不同的學生在數學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5)把教學反思和教學案例分年級編訂成冊,補充完善學校教材資源。
四、研究對象及步驟
研究對象及步驟
1、研究對象
大灣羅中心小學1——6年級12個班的學生。
2、研究步驟
(1)研究開始階段(2006年4月——2006年12月):成立課題小組,通過收集、整理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案例,並運用於教學,實現學生和研究人員的全員參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實施階段(2007年1月——2007年8月):編制現實生活中的案例,並形成數學案例冊,探索生活中的數學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3)成果總結階段(2007年9月——2008年4月):對獲得的成果進行優化研究,撰寫結題報告,並推廣研究成果。
五、我們的課題研究
在2006年4月初,我在擬定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補充完善教材資源》課題後,並確定了課題組成員。為了在課堂有效地實施課題,我們提出了小學數學教學要生活化,並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方面作了進一步的研究,以下是我們對課堂教學的一些粗淺的嘗試,也是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的一些收穫:
(一)挖掘生活化內容的途徑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數學學習資源,他們或無形或有形出現在學生的生活中,對於那些學生未曾遇到的或未意識到的數學現象而言,教師要能挖掘,如汽車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城市所用的路程單位,卡車的載重量等;對於那些學生在自己的領域中常常發生的數學現象,教師要引導,如購買學習用品時人民幣的處理,生活中隨時可見的時間問題等。挖掘運用生活化的數學學習材料能幫助學生憑藉這些鮮活具體的事例感悟抽象的數學意義,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神秘,從而激起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對生活中的數學學習材料的挖掘我們從以下兩方面展開:
1、從教材中挖掘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真正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基本理念。遵循這一理念,我們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組了部分教材內容,給數學課本增加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體現教學內容的生活性。如在教學《千克的認識》時,先拿出兩個同樣大小的彈子(一個玻璃一個鐵的),問學生,這兩個外形一樣的彈子,哪個重,生紛紛舉手,生1:我認為兩個彈子一樣重,因為我看這兩個彈子一樣大。生2:我反對,彈子是一樣大,但一個是玻璃,一個是鐵,我認為玻璃做的輕,鐵做的重。生3:我反對,要知道兩個彈子哪個重,不能只用眼看,你要用手去掂一掂。師:還有什麼辦法?生4:也可以去稱一稱。教師賦枯燥的內容以「生命」,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同時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間」。
2、從生活中挖掘
教師要緊密結合兒童的生活實際,在生活中挖掘出包含有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又是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數學問題,使生活數學化。具體來說:
(1)挖掘社會生活中的數學資源
社會生活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學生可以從報紙、雜誌、電視等新聞媒體上了解到很多信息,還可以從與家長聊天談話中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甚至小夥伴之間的遊戲有時也會成為數學學習的第一手資料呢。如在教學「認識幾十幾」時,讓學生在上課之前,到街道、報紙、電視等生活中去找一找幾十幾的數,學生彙報時,有從報紙上收集到的數,有從街上收集到的號碼,有從家長的做事的地方找到人數等。生活數學無處不在。
(2)挖掘校園生活中的數學資源
校園生活是學生們最熟悉、最感興趣的內容,因此教師要特別關注他們的校園生活,要善於發現校園內的數學素材,把校園中的數學問題搬進課堂,使學生感到真實有趣,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如在教學計算問題時:我們根據班級數,男、女生人數等提出問題進行計算;幾何方面:教室里可以找到哪些圖形?這些圖形有什麼特徵,親手去摸一摸,比畫比畫,並給它們歸類。其他還有像空間位置、統計方面均可找到合適的數學素材。
(3)挖掘家庭生活中的數學資源
家庭:學生生活的場所,又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搖籃,學生學習的數學知識每天都在家庭中上演,只不過學生處在一種無意的狀態中。在學習數學前,學生不是一張白紙,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學現象已經進入到他們的生活領域成為他們的數學活動經驗。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如教學《比大小》這一內容時,先讓學生回想生活中的情景,廚房中,大碗小碗,大盆小盆等物體的比較,讓學生感受到比大小這一內容其實就發生在昨天的家中,這樣就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高興。更主要的是通過一節課的學習活動,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生活中。
(二)挖、補的資源取代了教材的部分內容,補充完善了教材資源。
在陶行知的教育理論中,「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非常明確。我們把學生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生活事例收集整理,並編寫出相應的教案,用以替代教材中與我們學生生活實際脫離的內容,使教學資源更豐富、更形象,從而使學生樂於接受,樂於探討,樂於學習。如教學平面圖形的面積時,我們以學校要綠化整個校園為討論題目,請學生幫忙計算出學校的面積,學生學習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比已往在黑板上畫和講解更能讓學生接受。同時,對教材中的內容結合我校學生實際進行適當的深挖和拓展,把學生作為數學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和組織者。這樣就形成了以教材為主,學生周圍的數學為輔的數學教學資源。
(三)經歷生活化的學習歷程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出發,將數學活動置於真實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根據這一理念我們努力讓學生經歷「生活——數學——生活」這樣一個數學學習過程。
1、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情境化的,是它被應用於其中的活動背景和文化的產物,學習就是學習者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相關經驗去同化和順應新知識從而建構新知識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和動力。具體做法可以是:
(1)創設直觀性情境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課堂上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事物創設教學情境,使數學知識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展開想像。例如教學《線段》這一內容時,開頭引入:一天一隻小猴正在家門口玩耍,忽然聽見媽媽喊:「小猴寶貝,回來吃水果」,通往小猴家的路有兩條,一條路是直的,一條路是彎的,小猴走哪條路可先吃到水果、這裡面有什麼數學奧秘呢?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就明白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
(2)創設描述性情境
所謂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語言表達的方法,為學生描述一段新鮮而熟悉的生活事例,來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例如教學《方向與位置》時,教師課前談話:國慶期間,你們出去旅遊了嗎?誰來說說你去什麼地方旅遊的?生1:我去了懷化。生2:我去了芷江。生3:我去了鎮江閣……師:就是我們新晃的鎮江閣嗎?新晃除了鎮江閣外,你還知道哪些景點?(生交流)師:這麼多好玩的景點,你們想不想去玩呀?老師帶你們去好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趣的情境,教師的談話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開始了學習。
(3)創設欣賞性情境
欣賞性情境是指在課堂上通過VCD或多媒體課件,展示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美,從而引發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分析思考數學知識的發生過程。例如在教學《時間的認識》時,師:古時候人們怎麼來掌握時間的,誰來介紹一下。生讀收集的資料。師:下面來欣賞一組古人計時的圖片,(原始人用太陽和月亮來掌握時間、立竿測日影、日晷、水鍾、銅壺滴漏、沙漏、新晃解放前的土匪姚大榜用燃香計時等),用多媒體形象的展示了古代人們記時的方法,學生在欣賞美麗的圖片的同時了解了相關數學文化。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