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再論《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向生活世界的回歸

2023年10月08日

- txt下載

摘 要:《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根本理念是回歸生活,是為了生活,以生活為本,通過生活進行的。開展新課程的基礎是,以兒童的生活經驗進行有意義的學習,且經歷有意義的生活教育,目的在於開拓一條兒童通向社會生活的道路。新課程所用的教材是為了激發學生自我發展的因素,展示出自己的活性因子。要求學生和老師一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構建出和諧的課堂生活。
關鍵詞:生活;社會;回歸生活
在制定《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學標準和編訂教材時提出的課堂理念是回歸生活世界。強調最多的是:教材和課程的編寫和制定要從實際生活出發,儘量不要脫離兒童生活,是從根本的角度去思考教材與生活的關係。當這一改革實施後,說明了堅持這個出發點是對的。課程還要對一方面作出努力,最大限度地減小兒童生活世界與教學的距離。
一、回歸生活的內涵
回歸生活世界具有另一種內涵,就是課程與教材和教學都要以生活世界為目的,即學生所學到的東西要運用到生活世界中去,可以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提高他們對生活的態度和認識等。由於新課程的社會實踐性很強,目的就是進行生活實踐,所以回歸生活就顯得尤為重要,也更強的本質意義和目的性。前一種的回歸是意義上的,考慮最多的是教學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後一種回歸是歸宿性的回歸世界,是新課程的意義所在,加入僅僅只限於出發點基本的回歸,還要讓他們接受喜愛這門課,不去考慮是否能回歸到生活中來,能否對兒童產生影響和好的作
用,那麼前一種回歸就沒有意義了,要看改革的新課程是否是成功的,就要思考後面的那種回歸,要研究比前一種更有實際效果的回歸,不僅要下更大的工夫,還有更多難題在等著我們挑戰。
二、回歸生活的建立
經過上一個階段的努力,我們初步地實現了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意味著兒童的生活方面與課堂方面有共同的認知,具有回歸生活世界的條件。但是有了這一條件還不能確保它能實現現實上的回歸。一個整體的生活世界,是由人的各個方面生活組成的,呈現出一個生活世界的整體,它是由生活中各個方面的互相作用形成的,是動態的有機組成。一旦失去與其他方面生活的作用和聯繫,就會脫離,甚至是背離出生活世界成為異化物。能作為生活的課堂,不僅僅是以一個完成的形態存在,還是一種以與其他方面發生互動的形態出現的。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不在生活中去實行,就會脫離生活,因此貼近生活的教學,才是生活回歸世界的前提,走出這一步是關鍵,如果不走的話,可能連回歸的門都找不到,對這門學科的改革不能就此停手,它是一門實踐課,從生活出發是根本,只有不斷地與生活發生聯繫和作用才能更好融入生活,成功地去改善人的生活方式,促使學會有道德的社會生活。
三、回歸生活的影響
對生活產生影響不是要求教學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無論是社會的發展還是學生德性的提高,都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可即學即用。因此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認真科學地對課程作出分析,不同的內容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也有不同的呈現方式。不同的地方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針,不要簡單地採用對號式的聯繫生活。社會家庭和文化都會對兒童造成不好的影響,研究和正確分析進入兒童生活的過程,科學地、有計劃地實現這一過程。要以兒童生活為主體。只有課程內容融入他們心智結構時才可能對其生活起到作用。生活外在化過程就會經過主體內在化過程體現,這是一個過程的兩個側面,充分研究內在化機制是課程教學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才能取得相應的效果。
在以前的德育教學大綱中都強調課堂教學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以往的德育課程的教材編寫,他們的出發點都脫離了兒童的生活世界,因此就難以在兒童的生活世界中發揮它的作用。在這種課程體制下,德育的工作不能在生活統一的指向下一起作用,在新課程中,這種情況會發生改變,因為新的課程與生活有了同質性,有了走向兒童生活的通行證,有可能主渠道發揮了作用。如果不能溝通課程與生活的連接渠道,生活的活水澆灌不到課堂,課堂湧出的清泉也就到達不了生活的彼岸。因此,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我們發揮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將學生的德育工作形成整體,這些問題也是在繼續尋找回歸生活之路。
新課程的教材和課程是根據兒童的生活轉化來的,教材與課程要轉變為兒童的生活,從生活中學來並運用到生活中去,這是對回歸生活世界的全面理解,對於新課程的進行,後一種轉化和回歸的探索和研究要提上日程,否則就很難實現新課程要求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丁道勇.品德與社會.科的研究熱點與盲點[J].教育科學研究,2007(4).
[2]班建武,付濤.在超越中適應:德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必由之路[J].教育科學研究,2009(7).
(作者單位 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第二小學)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