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重慶市大學生心理健康和主觀幸福感的狀況及其關係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一、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 being,簡稱 SWB) 主要指個體依據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做出整體評價,是反映某一社會中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心理學參數。國內研究者大多認同主觀幸福感是個人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總體評價這一內涵,主要測量長期而非短期的情感反應和生活滿意度,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值。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是指人的內心世界與客觀環境的一種平衡關係,是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一種良好的人際關係的維持,即不僅能獲得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還能自我實現,具有為他人的健康貢獻、服務的能力。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明確提出“有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標誌之一,可見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是緊密聯繫的。研究表明,中國大學生對幸福的評價低於美國大學生,且更少考慮其生活是否幸福、滿意或快樂; 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屬於中等偏下的水平、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的頻率均為中下水平,這些研究結果說明中國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程度相對較低。結合近期對 90 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90 後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堪憂,其中強迫症狀和人際關係緊張等方面表現突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這些壓力可能會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因此,很有必要深入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主觀幸福感的現狀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主要探討重慶市大學生(以下簡稱大學生) 的心理健康和主觀幸福感的狀況及相互關係,豐富主觀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對象
以重慶市 4 所本科院校的 600 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收回有效問卷 516 份,回收率 86%。其中: 男生229 人,女生 287 人; 城鎮 276 人,鄉村 240 人; 理科 206 人,文史 201 人,工科 109 人; 大一 118 人,大二 154人,大三 123 人,大四 121 人; 獨生子女 283 人,非獨生子女 233 人。
(二) 研究工具
採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 Diener 等人編制的主觀幸福感量表,包括整體生活滿意度量表(SWLS,採用 7點計分,即從“強烈反對”到“極力贊成”分別計1 ~7 分。) 、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體驗量表(PANAS,採用9 點計分,即從“根本沒有”到“所有時間”分別計 1 ~9 分) ,Diener 等人對多國被試的研究表明,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與效度。
心理健康調查採用 SCL -90 症狀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 ),該量表由 90 個問題組成,採取 1 ~5 五級評分,即從“沒有”到“嚴重”分別記 1 ~ 5 分。分為軀體化、焦慮、抑鬱、人際關係、偏執、精神病性、強迫、恐怖、敵對等 9 個症狀因子和 1 個其他因子,根據各因子均分的高低評估分析心理健康水平。其中得分為 2 以上的項目為陽性項目,因子分≥3 為明顯陽性症狀檢出標準,表明該方面存在明顯心理問題。
(三) 數據處理
採用 SPSS15. 0 對數據進行處理。
三、結果
(一) 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存在一個以上陽性項目的學生有 501 人,達到 97. 1%; 有一個以上項目得分大於 3 分的學生有 304 人,達到 58. 9%; 有一個以上項目得分大於 4 分的學生有 166 人,達到 32. 2%; 有一個以上項目得分大於 5 分的學生有 74 人,達到 14. 3%。其中,陽性項目最低為 2 個,最高為 90 個,平均數為 39. 11 ±20. 31。總均分超過 2 分的人數占 16. 1%。
各症狀因子有明顯心理問題的檢出率分別為: 軀體化 1. 4%,強迫症狀 3. 70%,人際關係敏感 2. 90%,抑鬱 2. 70%,焦慮 1. 70%,敵對 1. 70%,恐怖 0. 80%,偏執 2. 10%,精神病性 1. 70%,其他症狀 2. 30%。至少存在一項以上明顯陽性症狀因子的學生 35 名,占 6. 78%。
不同維度的明顯陽性症狀檢出率結果是: 男生 10. 5%,女生 3. 83%; 城鎮 4. 7%,鄉村 9. 2%; 理科7. 77% ,文史 4. 48% ,工科 9. 17% ; 大一 5. 08% ,大二 5. 84% ,大三 6. 5% ,大四 10% ; 獨生子女 5. 3% ,非獨生子女 8. 58%。
1. 大學生 SCL - 90 症狀因子與全國常模的比較從表1 可以看出,SCL -90 中除了強迫因子外(表中只列出了差異顯著的因子,下同) ,其餘所有因子均與全國常模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只有人際關係敏感因子顯著低於常模,其餘8 個因子的得分均顯著高於全國常模。
2. 大學生 SCL - 90 症狀因子的性別差異如表 2 所示,大學生 SCL -90 的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恐怖因子有顯著性別差異,前兩者是男性嚴重程度超過女性,後者是女性嚴重程度超過男性。
 
3. 大學生 SCL - 90 症狀因子的城鄉和獨生子女維度差異經統計分析,發現大學生 SCL -90 症狀因子在城鄉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在獨生子女與否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均為非獨生子女嚴重於獨生子女(表 2) 。
4. 大學生 SCL - 90 症狀因子的年級差異結果見表 3。
5. 大學生 SCL - 90 症狀因子的專業門類差異結果見表 4。
(二)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總體狀況
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為 3. 28 ±1. 09,處於中等略偏下的水平; 積極情緒的得分為 4. 46 ±1. 42,處於接近中等的水平; 消極情緒的得分為 3. 01 ±1. 09,處於中等較偏下水平。
1.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差異
結果見表 2,女性的生活滿意度總分和積極情緒得分均極顯著高於男性,而在消極情緒得分方面則沒有差異。
2.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城鄉差異
結果顯示,來自於城鎮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得分為 3. 43 ±1. 10,積極情緒得分 4. 61 ±1. 42,均顯著高於來自於鄉村的大學生(分別為 3. 12 ±1. 05 和 4. 29 ±1. 40,其 t 值分別為 3. 21 和 2. 57,對應的 p 值分別為0. 001,0. 010) ,而在消極情緒得分方面則沒有差異 (城鎮得分 2. 94 ± 1. 22,鄉村得分 3. 10 ± 1. 16,t =- 1. 57,p = 0. 117) 。
3.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獨生子女維度上的差異
結果見表 2,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及其積極和消極情緒方面在是否獨生子女這個維度上沒有顯著差異。
4.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年級和專業門類差異
結果見表 3 和表 4。大學生在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緒上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在專業門類維度上不存在顯著的差異。
(三)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 SCL -90 因子之間的相關分析
結果見表 5。通過相關分析看出,大學生 SCL -90 因子得分與生活滿意度得分顯著負相關,與積極情緒的相關多為不顯著(除了積極情緒與強迫症之間 0. 05 水平上的負相關外) ,而與消極情緒均存在較高的正相關,且相關顯著。
 
四、討論
(一)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研究顯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 陽性項目的比例非常高,大學生群體的整體心理健康狀況比全國常模嚴重,除強迫症狀因子差異不顯著、人際關係敏感因子顯著低於全國常模外,其餘的 8 個因子均(極其) 顯著高於全國常模。該結果與郭衛珍和李春英的研究結果相近,而與伍翔和李偉明的結果有較大差異。人際關係敏感因子顯著低於全國常模的原因可能是現在的大學生在人際交流方面擁有了更多的知識和能力,能夠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且本研究以重慶人居多,重慶人性格較直爽,人際關係可能比較融洽,這種環境下,包括外地來重慶的大學生也可能受其影響,相對不容易產生人際糾紛,從而在該方面比全國常模更健康。其餘 8 個因子顯著高於全國常模,則顯示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困境。這可能與大學生處在人生髮展期與特定的歷史時期(全球性經濟危機下的就業緊張) 、較高的個人期望和現實的差異、個人能力與社會需要的能力有較大差別、較差的社會適應能力等有著密切關係。
(二) 大學生 SCL -90 症狀因子的多維度分析
從性別角度看,男性大學生 SCL -90 的強迫和人際關係敏感症狀因子顯著高於女性,而女性的恐怖因子顯著高於男性。這與李偉明和管蘭芳的結果有較大差異: 強迫和人際關係敏感症狀因子無性別差異,男性大學生的焦慮、抑鬱和恐怖因子得分顯著低於女大學生,而偏執因子的得分顯著高於女生。本研究中,男性大學生可能在戀愛和交友過程中更多地處於主導地位,擔負著強者的職責和義務,這又和其自身的經濟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不完全匹配,因此不能很好地協調處理人際關係,這種不適應和不協調便表現在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方面。
從獨生子女與否的角度看,非獨生子女在人際關係敏感因子的得分顯著高於獨生子女。是獨生子女的父母更加重視孩子人際交往的理念和行為的訓練,還是非獨生子女大學生需要處理更多或更為複雜的家庭和社會人際關係而困惑呢,關於這方面的原因值得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同時,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強迫症狀因子也嚴重於獨生子女大學生。
可喜的是,研究中各個因子在城鄉這個維度上並沒有顯著的差異,這或許是由於經濟建設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鄉之間的差別趨小,其地域的影響因素趨弱而導致的。但在伍翔的研究中,幾乎所有城鎮大學生因子得分均顯著低於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來自於農村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城市大學生差,可能的原因是該研究的大學生處於深圳這個現代化的大都市,不同來源的大學生在經濟狀況以及對未來前景的考慮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導致的。
從大學生的年級看,在幾乎所有因子得分中(除人際關係敏感外) ,一年級均最低或較低,這個結果也與伍翔的“一年級全部是最高分”完全不一致。在本研究中,這可能與一年級新生剛進校,能較好地應對陌生的環境和新的人際關係,而未來的發展和就業等考慮不多,沒有相應的壓力。而對於四年級的學生而言,迫在眉睫的就業壓力等,導致了幾乎所有因子的最高分。因此四年級的學生尤其需要學校、教師和親朋好友的熱切關心,幫助其度過難關,保證以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跨入全新的社會生活。
從專業門類的角度看,工科生在強迫症狀和人際關係敏感兩個因子上顯著高於理科生和文史生。工科學生或許受到所學專業的影響,在人際關係處理方面缺乏一定的靈活性,從而導致人際關係敏感因子上的高分。同時,工科的學業任務較繁重,有諸多的實驗和實踐操作,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其在強迫症狀上的高分。
(三)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現狀
從調查的結果看,大學生的整體生活滿意度較低,處於中等略偏下的水平,與嚴標賓和鄭雪的研究結果一致,主要原因與大學生目前所面臨的諸多不利的環境和因素有關: 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使就業形勢雪上加霜; 就業方向與專業學習不協調; 學習、生活中人際關係的不協調; 經濟的壓力; 情感的壓力等。諸多的壓力源會影響到大學生的整體幸福感。從大學生積極情緒這個角度考察其主觀幸福感,其得分接近中等水平,與整體生活滿意度的狀況比較一致; 其消極情緒水平較低,處於中等較偏下的水平,可能對於其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好處。
(四)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多維度分析
從性別角度看,女性的生活滿意度總分和積極情緒得分均極顯著高於男性,而在消極情緒得分方面則沒有差異。這與鄭雪等人的研究相一致,但卞小強的研究卻發現男性大學生的幸福感水平高於女性。
主要原因可能有二: 其一,男女大學生的性別角色特徵不同。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容易表達自己的情感,較之男生更容易傾吐自己的煩惱。所以女大學生能夠更多地體驗到家庭的關心,與同學也較容易建立親密無間的人際關係。其二,男女大學生的社會角色及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不同。男性在家庭和社會中承擔著更多的責任,他們對未來較高的希望與現實間有較大反差。而女生則比較容易滿足現狀,心態也較之平和。
從城鄉角度看,城鎮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得分和積極情緒得分均顯著高於鄉村大學生,而在消極情緒得分方面則沒有差異。近年來,雖然中國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差異正在逐漸縮小,但部分農村的經濟水平還較落後,城市的大學生進入大學之後,環境差別不大,這會使他們有較強的自信心和優越感,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由於與原有的生活環境有明顯的差異,加上較大的經濟壓力大和就業壓力,他們會更多地體驗到自卑和失落。
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在整體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方面不存在差異,但在年級維度上卻有顯著差異。由於調查是在四月份,四年級學生臨近畢業,畢業所面臨的各種壓力,綜合在其身上表現出了整體生活滿意度最低,積極情緒最低和消極情緒最高。二年級的消極情緒水平最低,可能與其經歷了一年級的適應期之後對大學生活能更好的適應有關。
(五)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 SCL -90 的相關分析
大學生 SCL -90 症狀因子得分與生活滿意度得分顯著負相關,但是屬於較低相關程度; 與積極情緒的相關程度極低,相關多為不顯著; 與消極情緒均存在較高的正相關,且相關顯著。由此可見,消極情緒與心理健康之間關係比較密切,也說明主觀幸福感是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提高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和降低個體的消極情緒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2) :276 -294.
[2]陳秀娟. 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及其培養[J]. 健康教育培養,2008(4) :189 -190.
[3]杜軍,張欣,何寶平.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調查研究[J]. 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07,29(3) :138 -140.
[4]嚴標賓,鄭雪,邱林. 中國大陸、香港和美國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比較[J]. 心理學探新,2003,23(2) :59 -62.
[5]鄭雪,王玲,邱林.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人格特徵的關係[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03(2) :105 -107.
[6]喻瑤,熊忠元,王劍.“90 後”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 遼寧醫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1,9(4) :44 -47.
[7]李偉明.“90 後”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對策[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2) :83 -85.
[8]郭衛珍,孫吉能,王岳援等. 某民辦醫學院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調查[J]. 實用預防醫學,2012,19(1) :66 -68.
[9]李春英.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其父母教養方式關係研究[J]. 成人教育,2012(1) :68 -69.
[10]管蘭芳. 吉林省某醫學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D]. 吉林: 吉林大學,2012:12 -14.
[11]李志宏,陳明星,田雨鑫. 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 中國醫藥導報,2013,10(12) :121 -127.
[12]李志. 國內主觀幸福感研究文獻述評[J]. 重慶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6,12(4) :83 -88.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