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襄陽地名的由來

2023年10月10日

- txt下載

【由來】
2010年12月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以古地名命名。而襄陽的名字來源,據《荊州記》說駕山而下謂之襄,襄陽城南峴山北麓的十里小河因而名叫襄水,襄陽城因此而得名。東漢應劭也這樣解釋說:襄陽城在襄水之陽。
另據《水經注沔水》記載:沔水又東,合檀溪水。水出縣西南柳子山下,東為鴨湖溪水自湖兩分。北渠即溪水所導也又北,徑檀溪,謂之檀溪西去城裡余,北流往於沔,一水東南出。應劭曰: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也。是水當即襄水也。城北枕沔水,即襄陽縣之故城也。《元和郡縣圖志》也明確記載:(襄陽)在襄水之陽,故以為名。
【沿革】
在上古時期,今襄樊市轄境跨荊、豫二州。西周時襄樊境內有鄧國、鄀國、盧國、巳阝國、鄢國、羅國、谷城、陰國等眾多諸侯國。春秋戰國時期,境內諸侯國先後被楚國所滅。襄樊以南50公里的楚皇城遺址,曾是早期楚國國都。
秦統一六國後,襄樊市境內設鄧縣(今市區北鄧城遺址)、山都(今襄陽縣西北)、酇縣(今老河口)、鄀縣(今宜城東)、鄢縣(今宜城南)、巳阝縣(今宜城北)等縣級政區建置。其中酇、鄧、山都三縣屬南陽郡;其餘各縣屬南郡。今保康秦時未建縣,屬漢中郡轄區。
漢代沿襲了秦代的行政建制。今襄樊市境內,西漢時仍屬南郡和南陽郡。南郡置襄陽縣、宜城縣(故鄢國地)、巳阝縣、鄀縣、中盧縣;南陽郡置酇侯國、陰侯國、筑陽縣(今谷城)、山都縣、鄧縣、蔡陽縣、舂陵侯國(今棗陽南)。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置十三部刺史,作為流動巡察該部轄區吏政的巡察官。南郡、南陽郡均屬荊州刺史部。保康屬益州刺史之漢中郡。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劉表任荊州牧,州的首府從湖南漢壽遷到襄陽,使襄陽由縣級治所成為州級治所,轄區包括今湖北、湖南2省及河南、廣東、廣西、貴州4省(區)的一部分。
三國時期,襄樊轄境屬魏荊州。境內分屬襄陽、南陽、南鄉、新城四郡。襄陽郡治襄陽,領襄陽、中盧、宜城、鄀縣、山都、臨沮7縣(今宜城、南漳及襄陽南部、遠安北部)。鄧縣、蔡陽、安昌、隨縣、平林(隨州市東北)5縣屬南陽郡。酇縣、陰縣、筑陽3縣屬南鄉郡。保康屬新城郡房陵縣。
西晉統一後,共設19州,襄樊轄區分屬荊州之襄陽、義陽、順陽、新城、南郡等5郡。荊州治所初在襄陽,後徙治江陵。東晉、宋、齊、梁、陳時期,僑置了一些州郡縣。在襄陽先僑置梁州,又僑置雍州。雍州領京兆、始平、扶風、河南、廣平、義成、北河南7僑郡。東晉寧康元年(373年),以朱序為梁州刺史,鎮守襄陽。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將荊州北部地區劃給雍州管理,治所襄陽,領襄陽等17郡。郡轄範圍都很小:襄陽郡轄襄陽、中盧、巳阝3縣;今棗陽境內置新野郡、河南郡;今襄北、襄西置順陽郡、京兆郡;今谷城、老河口置廣平郡、義成郡、扶風郡;今宜城、南漳置南天水郡、馮翊郡、華山郡。今保康屬梁州新城郡房陵縣。齊永泰元年(498年),蕭衍為雍州刺史,治襄陽。東昏侯永元二年(500年),蕭衍起兵襄陽,建立梁王朝。侯景之亂後,襄樊地屬北朝西魏、北周,所立州郡縣多而雜,朝置暮改,屢分屢合。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存州,襄陽為襄州治所。大業初年,又改州為郡。今襄樊市域置有襄陽郡、舂陵郡、漢東郡。襄陽郡治襄陽,領10縣。舂陵郡治棗陽,領6縣,其中舂陵、棗陽、蔡陽、清潭4縣在今棗陽市內,湖陽、上馬2縣在今河南唐河縣內。今保康縣為房陵郡永清縣。
唐代,今襄樊市分屬襄州、唐州、隨州。襄州治襄陽。貞觀元年(627年),因山川地形分全國為10個道,襄樊市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山南道為山南東道和山南西道,襄樊市屬山南東道,道治襄陽。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在襄陽設山南東道採訪使,到乾元元年(758年)在襄陽設山南東道節度使。
北宋初仍因唐制,分全國為13道。乾德年間設路,負責為京城徵收和轉運財賦,與道並存。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廢道存路,路遂成為一級政區。今襄樊市域屬京西南路,路的治所設襄陽,轄金州(州治今陝西安康)、均州(治均縣)、鄧州(治河南鄧縣)、唐州(治河南唐河)、隨州(治隨縣)、郢州(治鍾祥)、襄州(治襄陽)、房州(治房縣)及光化軍(治老河口西北,當時置乾德縣)。宣和元年(1119年),改襄州為襄陽府,領襄陽、鄧城、谷城、宜城、南漳、中盧6縣。北宋末年,黃河流域淪入金人之手,襄陽成為南宋邊防重鎮。
南宋時,襄陽仍為京西南路治所,轄均、房、隨、郢4州及襄陽府和光化軍(軍相當於縣)。今襄樊市域為當時的襄陽府、光化軍和房州東部轄境。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岳飛率兵攻襄陽,討伐金襄陽守將李成並打敗李成,收復襄陽。咸淳三年(1267年),元軍攻打襄陽,圍城5年始破,是我國古代攻城戰史上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
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改襄陽府為襄陽路。其時襄陽路屬河南行省,是二級政區。路治襄陽,轄襄陽、南漳、宜城、光化、谷城、棗陽6縣及均州、房州2州(均州領武當、鄖縣2縣,房州領房陵、竹山2縣)。
明初,全國仍襲元代行省制,襄樊市轄境由原屬河南行省改屬湖廣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今襄樊市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湖廣行省,簡稱湖廣省),設襄陽。成化十二年(1476年),襄陽府分為襄陽府和鄖陽府。襄陽府仍領均州及襄陽、谷城、宜城、南漳、光化、棗陽1州6縣。
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布政使司分為河南、湖北兩個省。襄陽府隸湖北省,仍領均州、襄陽、谷城、宜城、南漳、光化、棗陽1州6縣。保康縣當時歸鄖陽府。
民國三年(1914年)實行省、道、縣三級制。湖北省分為江漢、襄陽、荊南3道(民國十年析荊南道增置施鶴道)。襄陽道尹公署轄區為清代之襄陽、安陸、鄖陽3府及荊門州,治所在襄陽。民國二十年(1931年),國民黨政府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成立,湖北省分為11個(1937年合併為8個)行政督察區,今襄樊市為第八區(1937年改為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襄陽、棗陽、宜城、南漳、谷城、光化、保康7縣,治所在襄陽,並為公署所在地。抗日戰爭時期,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黨湖北省政府鄂北辦事處在老河口成立,轄第三、五、八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湖北省政府鄂北辦事處改為湖北省政府鄂北行署,治所老河口。
期間,民國十六年(1927年)成立中共鄂北特委,轄工農革命軍鄂北總隊。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組為豫鄂邊臨時蘇維埃政府。民國二十年(1931年)在宜城新街建立襄棗宜蘇區。民國三十年(1941年)成立豫鄂邊行署,設鄂北辦事處,領導隨棗地帶抗日民主政府。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設置鄂北行署。
1953年,襄陽和鄖陽兩個區專員公署合併為襄陽區專員公署,公署設襄樊市。1965年,襄、鄖兩個專署分設。1979年襄樊市升格為省轄市,並析隨縣、光化置隨州、老河口兩個縣級市,改襄陽專員公署為襄陽地區行政公署,轄6縣2市。1983年,襄陽地區和襄樊市合併,撤銷襄陽地區行政公署,成立新的以市管縣的襄樊市。1994年,隨州市從襄樊市劃出,成為省轄計劃單列市。2010年12月襄樊市改名為襄陽市。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