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父母育兒從育己開始

2023年09月06日

- txt下載

鄰夢
孩子脾氣暴躁,怎麼辦?
孩子脾氣暴躁是從「萬能型」嬰兒過度到需要接受社會幫助成長的必然,嬰兒期的孩子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萬能」時期,他們通過啼哭獲取一切成長必要的物質和幫助。隨著孩子年齡不斷長大,他們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難以滿足,而一旦他們原本「萬能」不破的規律被打破,他們就會通過暴躁的脾氣向外發泄。成年人的世界同樣如此,如果某個人一直對你「百依百順」,當出現他未能滿足你需求的情況出現時,你同樣會表現的無比「暴躁」。
與孩子同學
被無限滿足的習慣遭到破壞
人們常用:「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形容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有需要都被滿足的事實。父母對孩子的愛不計成本,傾其所有的「為你好」,天氣有變立刻給添減衣物、過一段時間就為孩子準備食物、領孩子玩一會兒就哄孩子入睡,對孩子的關愛幾乎無所不包。農民說:「指種望收」,工人說:「工作領工資天經地義」,商人說:「服務就為盈利」......世界上只有一種人對你的關愛投入是真不計回報,他們就是父母。父母對陪伴孩子成長的投入不計成本和不求收益,幾乎沒有父母會記錄用到孩子成長之上的花銷,也沒有父母會在養育孩子之前擬定一份「回款協議」等孩子簽字之後再撫養孩子。相反,有人說:「養育孩子是真正的逆周期投資,孩子各方面成長優秀,父母在孩子成長方面的精力和物質投資就少,如果孩子各方面成長都不如意,那麼父母為孩子成長所花費的精力和物質資源就會更多。」
時光不等人,孩子一天天成長壯大,對成長資源的需求也會隨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多樣,當然他們的需求也就越來越難以全被滿足。 由於需求未能得到滿足的不滿情緒也就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到青春期時達到最高峰,直到孩子能夠完全獨立自主的生活結束。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1943年提出人類生存「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個人需求往往具有利己性、即時性、隨意性,孩子會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後根據環境不斷產生新的、更高、更大的需求,比如孩子吃飽正餐過後見到零食仍然經不住誘惑;孩子明明家裡有某個玩具,但看見同伴兒在玩就還想在要一份兒;看見鄰居家同伴兒買了某個玩具,他也吵著要一份兒......凡此種種要求,一旦未能得到及時滿足就會引起孩子「暴躁」的脾氣。
父母為孩子指引成長方向
家庭給了孩子「暴躁」脾氣的示範
養育人性是家庭教育的終生使命,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元,是每個人享受美好生活的基地,是孩子人生成長出發的地方。家庭教育原本是一切教育形態的始祖,是傳承社會道德、生活禮儀的基本場所,家庭生活實踐育德。如果把家庭比作機器,那麼它更像一台複印機,家庭之中的父母是印刷的原件,孩子就是印刷好的複印件。如果您發現複印件出現了瑕疵,那麼您最應該檢查的就是原件是不是本就不完美。孩子是天生的學習「專家」,他們饒有興趣的從第一任老師【父母】那裡學習各種生活行為習慣,繼承並發揚父母關於世界真、善、美、丑的認知。人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與父母日夜相伴的成長活動中不自覺的染上了父母的色彩,這也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根本來源。
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可以看出,《道德與法治》課程就是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遵循的行為規範與禮儀準則為基礎的,以培養孩子們熱愛生活、善於生活的良好品德為核心,生活性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最基本的特徵。一年級下冊「我的好習慣」包括我們愛整潔、我們有精神、我們不拖拉、不做「小馬虎」,其根本就是引導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曾表示:「我繼承了父親的寬厚,又從母親身上學到了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是我的父母成就了我。」
1、家庭育兒先育己
正所謂:「正本清源,正人先正己。」父母喂孩子吃飯的時候多有一個動作,就是自己覺著溫度適宜的東西才喂孩子吃。教導孩子同樣如此,要求、期待孩子做到的行為習慣父母最好能夠率先垂範,給孩子做榜樣。對於新知識和技能自己先嘗試、做到,就如同給孩子喂飯一樣等自己感覺不燙之後再分享給孩子!
教育孩子最佳時期是成為優秀的父母,其次就是現在與孩子一起成長。教育孩子如同植樹,最好的時間是選擇育種的植株使其結出優良的種子,這也是人們在生產實踐過程中重視育種的根本原因。教育孩子與植樹一樣都需要漫長的時間靜待他們成長,期間要給予他們充足的陽光、水、礦物營養,讓他們根系發達、枝幹健壯、枝葉茂盛。有人說植樹最好的時節是20年前,其次就是現在,養育孩子同樣如此,教育孩子最好的時機就是20年前自己認真學習,現在做優秀的父母,其次就是現在好好陪伴孩子成長。俄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的奠基人伊萬·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說:「嬰兒降生第三天開始教育就遲了兩天。」
家庭閱讀示範
2、優秀的孩子源自父母的模範引導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不僅僅表明遺傳影響孩子的成長發育,更多說明孩子後天成長活動深受父母行為習慣的影響。父母不僅賦予孩子生命、開啟孩子生命成長之門,更為孩子的人生旅程起著最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人們時常說:「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新降生的孩子幾乎是完全相同、平等,他們沒有財富多寡的差別、沒有信仰差別,無貧富、貴賤之分。但是,社會生活的現實是無論以多大的區域做對比,都不可避免的產生窮人和富人之分、貴人和賤人之差,還有愚人和賢人之別。造成這些差別的根本原,就在於他們出生之後從父母那裡繼承了不同的生活習性,父母指引他們邁出人生旅程的方向是不相同的。
父母是每個人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唯一的終身成長導師,一個人童年在家庭中學到的東西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骨架性的內容,後續的學習成長就是在此基礎上添加血肉。每個為人父母的人,都只能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選擇如何教導孩子,就是家家庭中最好的東西傳授給孩子。「滴水石穿」「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都是習慣與堅持的力量,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引導孩子養成熱愛生活的習慣。好習慣是成就美好人生最重要的階梯,每個人生活中的好習慣多是童年被父母「狠心」帶出來的。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說:「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習慣是一個思想與行為的真正領導者。習慣讓我們減少思考的時間,簡化了行動的步驟,讓我們更有效率;同樣,保守的習慣也會讓我們故步自封、保守、自以為是、墨守成規。如果希望孩子能夠出類拔萃,成長方式與眾不同,那麼就必須明白一點:童年所養成的成長習慣決定著人生的未來。不為別的,就為孩子能夠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都理應從我做起,高標準嚴要求為孩子做好行為習慣的示範引導。
3、父母不僅賦予孩子生命,更是孩子人生路上最重要的成長規劃師。
俗話說:「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的孩子降生之時幾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們沒有財富多寡的差別、沒有信仰差別,無貧富、貴賤之分。但是,社會生活的現實是無論以多大的區域做對比,都不可避免的產生窮人和富人之分、貴人和賤人之差,還有愚人和賢人之別。造成這些差別的根本原,就在於他們出生之後從父母那裡繼承了不同的生活習性,父母指引他們邁出了人生旅途的第一步。
俗話說:「育林先育苗」,人生之中學習活動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童年,童年是人生的起步之年,是人生最可塑的時期。正如古人所言:「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觀察三歲孩子的生活行為就能大致預測到其長大後的心理、性格......孩子七歲所具有的行為習慣,就基本決定著這個孩子一生的發展狀況。現實生活中,孩子在七歲左右時大腦就已基本發育完整,也就是說個人腦細胞的活躍基數在七歲左右就已基本確定,該有的思維架構已搭建完成,對待生活的態度也已基本確立。所以,孩子在家庭中學到的東西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骨架性的內容,後續的學習成長就是在此基礎上添加血肉。
孩子學會父母的生活習慣
孩子懂得「入鄉隨俗」
剛出生的孩子不帶「一絲牽掛」、不帶任何智慧或財富,他們唯一帶來的就是學習和適應的能力,他們懂得如何快速「入鄉隨俗」。很多孩子出生後不久便能夠辨識親人的味道,就會表現出「認生」的行為,這就是孩子適應環境的表現。孩子並不像成年人,起初他們的意識之中並沒有誰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親疏概念,他們知道的就是誰在我周圍出現的次數多、誰能夠給我吃的、誰陪伴我玩兒......接觸次數成為孩子最初辨別親疏關係的基礎。
孩子是在大人的教導下認知到誰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而且是在無數次重複下形成的結果,認人初期由於小孩子將與自己親人具有某些相似特徵的人認為作「親人」而鬧出笑話也不在少數。因為,人的記憶需要通過反覆練習、強化才能形成具有特定標識的印記,那些未能得到強化的記憶就會被遺忘。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學習「專家」,他們會模仿家人日常行為中幾乎所有可見的行為,包括家長如何行為處事、脾氣是否「暴躁」。孩子學習活動的本質就是對所見家長、師長生活行為的模仿和借鑑,讓自己的行為習慣變得與同伴、特別是長輩相似。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生成長必須經歷漫長的磨礪,父母是陪伴孩子一生時間最長的人,在陪伴孩子成長、成才的歷程中父母不僅給予孩子成長的物質保障、引導他們養成熱愛生活的行為習慣,還幫助孩子將從生活中積攢的知識穿起來,讓它們成為真正指引孩子人生成長的智慧。
《狼孩的故事》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附近一個山村裡,人們發現狼群里有兩個人類孩子。人們打死了狼後,在狼穴里發現兩個狼孩,大的八歲叫卡瑪拉,小的兩歲叫阿瑪拉。狼孩剛被發現時,生活習性與狼一樣;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覺,晚上出來活動, 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餓了找吃的,吃飽了就睡;不吃 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不會講話,每到午夜後像狼似地引頸長嚎。阿瑪拉在第二年去世,卡馬拉活到十六歲,經過7年的教育,才掌握4、5個詞,勉強地學幾句話,開始朝人的生活習性邁進。她死時估計已有16歲左右,但其智力只相當3、4歲的孩子。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