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脊髓損傷後膀胱處理的現狀和進展

2023年10月17日

- txt下載

脊髓損傷患者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現代治療的歷史雖短,但也將近有50年。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Bors、Comarr、Guttmann等人提出的重要理論使人們從整體上對脊髓損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特別是對泌尿系這一局部的認識影響更大。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泌尿外科張鵬
然而,50年過去了,我們仍面對著知名前輩曾經歷的相同問題。去年歐洲泌尿雜誌上發表的一項調查資料表明脊髓損傷患者膀胱的急性期治療仍引起大量的併發症,並且有些是很難治療的,這令每一位細心的讀者震驚。此外,神經源性膀胱治療的其他方面也仍需不斷提高、完善。
儘管50年來都一直致力於脊髓損傷後泌尿系統急性期治療的研究,但如同前述,我們意識到臨床的現實情況與我們設定的理想目標相差甚遠。這激發人們不斷思考,鼓舞人們繼續研究。也使我們認識到這項工作幾乎無法完成,但又必須繼續下去,不斷重複,不斷提高。20世紀下半葉膀胱治療的臨床和科學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
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的選擇取決於患者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類型。不但要明確膀胱的動力學,而且要了解膀胱頸和外括約肌的協調性。
泌尿系的治療從患者受傷後入院之日就已開始。在脊髓休剋期,若尿量較多,間斷導尿(IC)是首選的排尿方法。雖恥骨上膀胱造瘺或留置導尿管(ID)均可用,但後者對男性患者不太適合。無可置疑,導尿管最好不要留置時間太長。若必須用留置導尿管導尿,則必須嚴格護理,防止併發症。對膀胱治療必須強調團隊治療。
      IC在醫院如何進行?目前有兩種方法:(1)無菌操作(2)清潔操作。無菌操作是Guttmann和Frankel倡導的非接觸性操作,即戴無菌手套,用無菌鑷子夾持無菌導尿管。提倡在監護單元中,戴口罩,穿無菌衣進行。有的地方在脊髓損傷數周后教病人自己導尿即清潔操作。自己導尿(ISC)適用於手功能良好的患者,這樣幾乎杜絕了同一病房內交叉感染的發生。「」
脊髓休克恢復後,下尿路(LUT)的神經功能狀態逐漸明確。臨床神經系統查體可提供很多有價值的信息,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LUT功能。尿流動力學檢查對精確評估LUT各部位的功能及相互作用很有必要。應反覆進行膀胱內壓力測量和其他尿流動力學檢查以觀察LUT功能的變化,評價治療效果,儘早發現膀胱不穩定給上尿道造成的危險。
      Madersbacher等將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類型規範化。支配LUT神經的損傷主要影響了逼尿肌和括約肌的功能,表現為反射亢進或反射消失。臨床上可分為四種類型:(1)逼尿肌和括約肌反射亢進,即逼尿肌-括約肌失協調;(2)逼尿肌反射亢進、括約肌低/無反射;(3)逼尿肌低/無反射、括約肌反射亢進;(4)逼尿肌和括約肌低/無反射。表1列舉了每種類型功能障礙的治療方法。
反射性觸發排尿
      清潔間斷性導尿的盛行,使反射性觸發排尿的重要性已經降低。但仍在應用。按ICS委員會制定的標準術語,膀胱反射觸發包括患者和陪護人員用各種手法刺激外感受器誘發逼尿肌收縮。定期觸發排空的目的是恢復對反射性膀胱的控制,即患者需要排尿時就能觸發膀胱收縮。但這種方法有許多缺陷,而且臨床效果不佳。骶髓以上損傷常造成反射性膀胱。
通過誘發骶髓反射使膀胱收縮排尿是非生理性的:C纖維的激活,膀胱收縮是不隨意、間斷的。90%以上的患者逼尿肌-紋狀括約肌協同失調或逼尿肌-膀胱頸協同失調,並常伴隨有自主反射障礙。另外,少數患者還具協同排尿功能,即殘餘尿量小於膀胱容積的25%或小於100ml。
      能誘發膀胱反射的方法很多。節律性恥骨上叩擊能使一些患者迅速排尿,而有些患者則誘發盆底肌和外括約肌的強直收縮,從而阻止了尿的排出或使尿流中斷。連續拍打能使部分患者改善逼尿肌收縮,但其他患者在叩擊7-8次停止後敲擊能更好的排尿。搔刮大腿、碰觸陰莖皮膚、牽拉陰毛、肛-直腸刺激等手法對某些患者也有效果。Low和Donovan已經證明牽拉肛門括約肌有助於克服尿道括約肌的痙攣。
眾所周知,膀胱內壓力的產生、逼尿肌的收縮強度和持續時間對尿道功能的預後十分重要。反射性排尿是骶髓的非生理性反射,必須通過每天數次的觸發才能誘發出,具有潛在的危險「」
性,而且對脊髓損傷患者的作用有限,有報道稱可出現膀胱功能減退、形態改變、腎盂積水和腎臟損傷。因此,在觸發性排尿的起始和實施過程中都應做尿流動力學的檢查。
      排尿節律性仍是觸發性排尿患者中的一個問題,因為在兩次觸發間仍有膀胱的自主性收縮。膀胱鬆弛劑可以試用,但通常需有外用集尿器具。如果發生尿道梗阻,括約肌切開術可緩解尿道梗阻。80%的患者具有反射性排尿,需要外尿道集尿裝置以控制尿失禁,但可發生慢性或反覆性的細菌尿。
      第一屆有關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的尿失禁問題的大會上,主張保守治療的工作組歸納了保守治療的適應證和禁忌證。適應證必須根據尿流動力學,明確患者尿流動力學的狀況是否安全:在膀胱內壓力小於70-80cmH2O(男)和40-60cmH2O(女)時,逼尿肌能充分收縮產生協調性排尿。
此外,觸發性排尿可用於括約肌或膀胱頸切開術後的患者,以維持和改善自發反射性排尿。用此法獲得協調排尿的患者,或者找到一種解決反射性尿失禁的方法的患者為最合適的治療對象。
      若患者伴有下列情況:逼尿肌收縮不良(收縮太弱、太強、收縮時間過短、過長)、引發非協調性排尿、膀胱-輸尿管-腎盂返流、男性患者流向精囊和輸精管返流、不可控制的自發性反射障礙或復發性尿路感染持續存在,則不宜採用觸發性排尿法。
膀胱按壓法
      膀胱按壓是指通過增加膀胱內壓力促進膀胱排空的各種手法。下運動神經元性損傷後,出現逼尿肌活動功能下降伴有括約肌活動功能降低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尿道關閉不全的患者,可建議使用膀胱擠壓法。
      最常用的手法是Valsalva法(腹部緊張)和 Crede法(手法按壓下腹部)。臨床經驗顯示許多患者通過腹部按壓能促進膀胱排尿,但大部不能排空。尿流動力學/尿流動力學圖象分析證明這些手法雖能使膀胱內壓力增高,但尿流率很小,有殘餘尿。膀胱排空困難是由於外括約肌的收縮和開放不能所致。特別對於盆底肌完全弛緩性癱瘓的患者,這些手法可誘發機械性梗阻。「

膀胱尿道造影顯示盆底水平的尿道膜部在自上向下推動時出現的扭曲、變形、狹窄。這種狹窄不能被逆行尿道造影檢測出來,插導尿管不能感受,內窺鏡也不能發現。Clarke和Thomas觀察了截癱患者無收縮性膀胱的尿道靜止壓力變化,結果表明所有弛緩性截癱男性患者外括約肌處壓力明顯高於膀胱頸部的壓力,可被α受體阻斷劑消除。因此得出結論認為弛緩性截癱男性患者尿道阻力主要由受腎上腺素能神經支配的尿道內括約肌收縮引起的。α受體阻斷劑有效時通常會引起應激性尿失禁。
隨著時間的延長, Valsalva或 Crede手法引起的壓力增高,會導致向前列腺和精囊的流入以及其他併發症。這些非生理性的高壓力還能造成上尿路的返流。
      膀胱按壓只可用於逼尿肌活動功能下降伴有括約肌活動功能降低或括約肌機制功能不全。需強調的是括約肌反射亢進和逼尿肌-括約肌協調失調禁忌做膀胱按壓。
除非象Low 和Donovan描述的那樣,使膀胱反射的同時進行肛門括約肌牽張:戴手套後將手指插入肛門牽拉肛門括約肌,出現尿道外括約肌鬆弛,此時按壓腹部可引起排尿。如果出現膀胱內壓力增高則禁忌做膀胱按壓。此外,膀胱-輸尿管-腎臟返流,男性附件返流,各種疝和痔、有症狀的尿路感染(UTI)以及尿道異常也均屬於禁忌。
陰莖套集尿
陰莖套集尿的目的是把漏出的尿液收集到一個容器中,防止了尿液溢出,使小便管理更衛生,減少難聞的氣味,改善了生活質量。由於陰莖套為無創性,從而減少了內置導尿管的各種併發症。當前所用的舊式陰莖套可反覆使用,並且只需輕輕繞在陰莖周圍即可。
對於已經習慣於這種方式的少數截癱患者仍然適用,尤其對陰莖回縮的患者。由於其費用較低,目前在發展中國家中仍然使用。現代的陰莖套是薄錐體狀套,末端加厚,防止其纏結、扭轉,由橡膠、橡漿、矽酮和其他可塑性材料製成。
將陰莖套套到陰莖體和陰囊結合處。尾段開放並與尿袋連接收集尿液。如果陰莖較短或陰莖回縮、恥骨部位肥胖,則陰莖套難以固定。為了克服這種不便製作了各種不同尺寸,採用各種不同固定方法的陰莖套。陰莖假體植入對短小、回縮陰莖的患者不失為一種可能的解決辦法。近年來一種新的導尿裝置,即在不去除陰莖套的情況下可直接進行導尿管導尿的裝置已經製造出來了。但臨床經驗有限。,「
儘管陰莖套明顯優於內置導尿管和尿墊,但能引發很多問題和併發症,某些是嚴重的。Newman和Price發現用陰莖套的患者50%有細菌尿。UTI危險性增高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陰莖套沒有天天更換。
陰莖套固定太緊,時間過長會引起皮膚的機械性損傷,從而繼發陰莖損傷。防護措施就是每天間斷性使用,尤其在晚上,可用玻璃瓶或其他器具代替。皮膚對陰莖套過敏也是引起皮膚損傷的常見原因。
文獻報道長期使用橡膠製品的患者均出現過敏,特別是脊髓脊膜突出的患者和脊髓損傷患者。過敏嚴重的患者,引起手術過程中的致命心血管衰竭。因此對橡膠過敏的患者最好的預防是使用非橡膠性的(矽、聚乙烯等)。
總之,陰莖套的使用必須是男性患者無陰莖損傷且貯尿期和排尿時膀胱內壓力在尿流動力學上是安全的。此器具的使用沒有絕對的禁忌證。「
陰莖夾
      對於神經源性排尿障礙的患者不支持使用陰莖夾,因為有造成皮膚和尿道損傷的危險。
 電刺激
      電刺激目的是調節LUT功能障礙或直接誘發治療性效應。對神經源性LUT障礙的非侵入性的電刺激治療主要包括神經調節逼尿肌的反射亢進,逼尿肌低敏感性、低收縮能力的膀胱內刺激。
電刺激陰部神經的治療主要有兩個主要效果:(1)括約肌激活(2)膀胱抑制。膀胱抑制可通過各種方法獲得:直接刺激骶神經根、陰部神經根或間接刺激其分支,如經皮刺激陰莖背部神經/陰蒂神經、通過肛門或陰道粘膜激活盆底諸肌的神經分支或刺激節段傳入神經。基本原則是人為地激活正常的抑制性反射。「
1986年,Vodusek和Light報道刺激陰部神經可誘發強烈的逼尿肌抑制,並證明對骶上平面脊髓損傷的逼尿肌反射亢進也有效。排尿複雜的中樞性神經控制提示了治療效應的眾多解釋。膀胱的抑制效應可通過激活陰部傳入神經來調節,引起腹下神經受激,直接抑制骨盆神經的傳出以及Jiang和Oliver報道的皮質抑制。
短時最大電刺激誘發膀胱抑制已經用於臨床或在以後成為家庭治療措施。短時刺激通常指20-30分鐘,1-2次/天。頻率5-10Hz,脈衝0.2ms的電刺激能最有效的誘發適中的膀胱抑制,低於疼痛閾值且為感覺存在的強度。臨床經驗顯示這種刺激有某些再學習和延時效應,即意味著刺激產生的效應持續時間長於刺激本身的時間。
Jiang所證明的長時增強效應可能有其神經藥理學基礎。刺激的有效性即抑制效應,有賴於電極與相應神經的距離、神經分支激活的數目以及是否有特定分支受到刺激。直接刺激陰部神經比經陰道和肛門粘膜表面間接刺激陰部神經的盆底分支更有效。根據Nakamura和Sakurai的研究結果,鉗夾電極(女性)和環狀電極(男性)是經皮刺激陰莖背部/陰蒂神經的更佳選擇。「
如果非侵入性的電神經調節無效,則考慮用侵入性的骶神經調節。本文對此未作討論。
膀胱內電刺激(IVES)並不是一項新技術。1878年丹麥外科醫師Saxtorph就建議用IVES治療尿瀦留。1899年兩名維也納外科醫生Frnkel Hochwart和Zuckerkandl報道膀胱內感應電療法較經皮治療更有效。1959年Katona等將此用於治療逼尿肌收縮力較差的脊髓脊膜突出患兒。儘管有研究報道稱治療效果良好,但長期以來其操作步驟並未得到普遍認同,可能由於缺乏理論基礎和臨床資料而產生異議。
Ebner等通過動物實驗證明在膀胱容積小於排尿閾值時IVES就能誘發出逼尿肌的反覆收縮,這是反射性的收縮效應。根據IVES時骶神經後根記錄到的傳入神經放電特點,他們證明是人為地激活了膀胱機械感受器的A-δ傳入纖維,這已知為正常的排尿反射。
傳入衝動的增加,也使傳出到膀胱的衝動增加。IVES治療有效的前提條件是不完全性的神經損傷,至少有一些傳入纖維保持完好無損,逼尿肌仍能收縮,並且大腦皮質能感受到傳入刺激。
適應證為先天性的神經源性逼尿肌功能障礙的患兒和不完全性脊髓或外周神經損傷的成年患「
者。IVES 的優點是沒有副作用,缺點是必須要有專業人員指導,儘管家庭治療是可能的,但需要時間。而且,無簡單的檢查以預測效果,但是電刺激膀胱頸出現的皮質誘發電位表明通過膀胱到皮質具有功能性的傳入纖維是有幫助的。由於其慢性的基礎,IVES對70%的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患者是必需的。
 間斷性導尿
導尿法的應用追溯於幾千年前。間斷性導尿(IC)和自導尿(ISC)在過去的40年里也漸被人們接受。
IC和ISC的目的是排空膀胱,避免膀胱過膨脹,從而減少併發症,改善尿路狀況。主要適應證為神經病變引起的膀胱排空不能。
許多研究顯示急性期和慢性期都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如今IC和ISC已成為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治療的主要選擇。
導尿管類型有多種,應根據適用性和價格選擇。在發展中國家IC非常容易接受,資源的限制仍然是主要問題,材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即如果對橡膠過敏,則需用矽、塑料。如果導尿管需多次使用,可選擇矽,橡膠,玻璃纖維,不鏽鋼等材料製作的。一般男性用10-14號,女性用14-16號,但如果尿液渾濁或膀胱增大,則需大號的導尿管。「
如果決定患者使用IC或ISC,最重要的是訓練他們如何使用。他們需學會正確的操作方法,並且遇到特殊情況時有機會和醫生、護士進行討論。要堅持導尿的基本規則。導尿必須是非損傷的,要注意防止感染。
為不造成尿道損傷,必須選擇標準大小、質量好的導尿管和優質的潤滑油,同時還需熟練輕柔的操作手法。對後者來說,要想進行自導尿,則手必須具備良好的功能。
為防止感染,尿道口必須清洗,而且導尿管必須是清潔的、最好是無菌或消毒過的。在插入膀胱的過程中要謹慎拿好導尿管,以防弄髒。膀胱必須完全排空。已經證明如果患者保持規律的飲水習慣,4-6次/天的導尿頻率為最佳.
在脊髓損傷的慢性階段,ISC只需乾淨,並非必須無菌的條件,這樣可使用於各種地方。IC和ISC是很好的方法,但患者應警惕並發證的發生。長期做ISC的患者尿路感染的發生率為13.6/1000人/天。生殖-泌尿系併發症,如尿道炎、附睪-睪丸炎則少見。前列腺炎則容易忽視,其發生率約為5-18%。
尿道出血經常發生。假性通道、尿道口炎和尿道口狹窄較少發生。長期隨訪後發現男性患者尿道狹窄發生率增高。IC和ISC不宜單獨進行,同時服用藥物能克服尿失禁和復發感染。隨訪是必需的,包括尿流動力學的調查。即使患者排尿可以節制,沒有感染也應進行隨訪,因為神經病變可無症狀地引起LUT變形,並波及上尿道。
IC和ISC並不適合於所有患者。手功能較差的患者,而又沒有別人幫助患者插導尿管的則不能用此方法。患者不情願,費用高,缺少相關知識,持續尿失禁、一般情況差、不能接觸到尿道口均是ISC不可行的原因。這些問題通過良好的治療和教育訓練是可以解決的。然而,有些患者則需留置導尿。
留置導尿
      經尿道和恥骨上導尿已經應用了很長時間。該技術的危險性已有文獻報道,其並發證也眾所周知。
留置導尿管的使用最重要的是遵照其標準治療原則。使用12-14Fr大小的導尿管既避免了尿道腔的阻塞又能充分導出尿液。導尿管要恰當地插入,並使氣囊在膀胱內:括約肌痙攣時要特別注意。要定期排尿,防止膀胱過度膨脹。在疾病的急性期,一周要定時更換幾次導尿管。在臨床階段的後期,每10天更換1次,無併發症的慢性期患者則4-6周更換1次。
      對膀胱反射亢進患者,抗膽鹼能藥物對防止膀胱攣縮變小有重要的作用。對於無症狀的尿路感染可不必服用抗菌藥物。若留置導尿管已超過2周,則感染幾率為100%。如果有感染症狀出現,則需進行治療。 恥骨上鑽孔插導尿管可能更可取,特別對男性患者,可使尿道保持開放.
 
      脊髓損傷患者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現代治療的歷史雖短,但也將近有50年。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Bors、Comarr、Guttmann等人提出的重要理論使人們從整體上對脊髓損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特別是對泌尿系這一局部的認識影響更大。
然而,50年過去了,我們仍面對著知名前輩曾經歷的相同問題。去年歐洲泌尿雜誌上發表的一項調查資料表明脊髓損傷患者膀胱的急性期治療仍引起大量的併發症,並且有些是很難治療的,這令每一位細心的讀者震驚。此外,神經源性膀胱治療的其他方面也仍需不斷提高、完善。儘管50年來都一直致力於脊髓損傷後泌尿系統急性期治療的研究,但如同前述,我們意識到臨床的現實情況與我們設定的理想目標相差甚遠。這激發人們不斷思考,鼓舞人們繼續研究。也使我們認識到這項工作幾乎無法完成,但又必須繼續下去,不斷重複,不斷提高。20世紀下半葉膀胱治療的臨床和科學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
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的選擇取決於患者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類型。不但要明確膀胱的動力學,而且要了解膀胱頸和外括約肌的協調性。
泌尿系的治療從患者受傷後入院之日就已開始。在脊髓休剋期,若尿量較多,間斷導尿(IC)是首選的排尿方法。雖恥骨上膀胱造瘺或留置導尿管(ID)均可用,但後者對男性患者不太適合。無可置疑,導尿管最好不要留置時間太長。若必須用留置導尿管導尿,則必須嚴格護理,防止併發症。對膀胱治療必須強調團隊治療。
      IC在醫院如何進行?目前有兩種方法:(1)無菌操作(2)清潔操作。無菌操作是Guttmann和Frankel倡導的非接觸性操作,即戴無菌手套,用無菌鑷子夾持無菌導尿管。提倡在監護單元中,戴口罩,穿無菌衣進行。有的地方在脊髓損傷數周后教病人自己導尿即清潔操作。自己導尿(ISC)適用於手功能良好的患者,這樣幾乎杜絕了同一病房內交叉感染的發生。
脊髓休克恢復後,下尿路(LUT)的神經功能狀態逐漸明確。臨床神經系統查體可提供很多有價值的信息,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LUT功能。尿流動力學檢查對精確評估LUT各部位的功能及相互作用很有必要。應反覆進行膀胱內壓力測量和其他尿流動力學檢查以觀察LUT功能的變化,評價治療效果,儘早發現膀胱不穩定給上尿道造成的危險。
      Madersbacher等將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類型規範化。支配LUT神經的損傷主要影響了逼尿肌和括約肌的功能,表現為反射亢進或反射消失。臨床上可分為四種類型:(1)逼尿肌和括約肌反射亢進,即逼尿肌-括約肌失協調;(2)逼尿肌反射亢進、括約肌低/無反射;(3)逼尿肌低/無反射、括約肌反射亢進;(4)逼尿肌和括約肌低/無反射。表1列舉了每種類型功能障礙的治療方法。
反射性觸發排尿
      清潔間斷性導尿的盛行,使反射性觸發排尿的重要性已經降低。但仍在應用。按ICS委員會制定的標準術語,膀胱反射觸發包括患者和陪護人員用各種手法刺激外感受器誘發逼尿肌收縮。定期觸發排空的目的是恢復對反射性膀胱的控制,即患者需要排尿時就能觸發膀胱收縮。但這種方法有許多缺陷,而且臨床效果不佳。骶髓以上損傷常造成反射性膀胱。通過誘發骶髓反射使膀胱收縮排尿是非生理性的:C纖維的激活,膀胱收縮是不隨意、間斷的。90%以上的患者逼尿肌-紋狀括約肌協同失調或逼尿肌-膀胱頸協同失調,並常伴隨有自主反射障礙。另外,少數患者還具協同排尿功能,即殘餘尿量小於膀胱容積的25%或小於100ml。
      能誘發膀胱反射的方法很多。節律性恥骨上叩擊能使一些患者迅速排尿,而有些患者則誘發盆底肌和外括約肌的強直收縮,從而阻止了尿的排出或使尿流中斷。連續拍打能使部分患者改善逼尿肌收縮,但其他患者在叩擊7-8次停止後敲擊能更好的排尿。搔刮大腿、碰觸陰莖皮膚、牽拉陰毛、肛-直腸刺激等手法對某些患者也有效果。Low和Donovan已經證明牽拉肛門括約肌有助於克服尿道括約肌的痙攣。
眾所周知,膀胱內壓力的產生、逼尿肌的收縮強度和持續時間對尿道功能的預後十分重要。反射性排尿是骶髓的非生理性反射,必須通過每天數次的觸發才能誘發出,具有潛在的危險性,而且對脊髓損傷患者的作用有限,有報道稱可出現膀胱功能減退、形態改變、腎盂積水和腎臟損傷。因此,在觸發性排尿的起始和實施過程中都應做尿流動力學的檢查。
      排尿節律性仍是觸發性排尿患者中的一個問題,因為在兩次觸發間仍有膀胱的自主性收縮。膀胱鬆弛劑可以試用,但通常需有外用集尿器具。如果發生尿道梗阻,括約肌切開術可緩解尿道梗阻。80%的患者具有反射性排尿,需要外尿道集尿裝置以控制尿失禁,但可發生慢性或反覆性的細菌尿。
      第一屆有關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的尿失禁問題的大會上,主張保守治療的工作組歸納了保守治療的適應證和禁忌證。適應證必須根據尿流動力學,明確患者尿流動力學的狀況是否安全:在膀胱內壓力小於70-80cmH2O(男)和40-60cmH2O(女)時,逼尿肌能充分收縮產生協調性排尿。此外,觸發性排尿可用於括約肌或膀胱頸切開術後的患者,以維持和改善自發反射性排尿。用此法獲得協調排尿的患者,或者找到一種解決反射性尿失禁的方法的患者為最合適的治療對象。
      若患者伴有下列情況:逼尿肌收縮不良(收縮太弱、太強、收縮時間過短、過長)、引發非協調性排尿、膀胱-輸尿管-腎盂返流、男性患者流向精囊和輸精管返流、不可控制的自發性反射障礙或復發性尿路感染持續存在,則不宜採用觸發性排尿法。
      膀胱按壓法
      膀胱按壓是指通過增加膀胱內壓力促進膀胱排空的各種手法。下運動神經元性損傷後,出現逼尿肌活動功能下降伴有括約肌活動功能降低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尿道關閉不全的患者,可建議使用膀胱擠壓法。
      最常用的手法是Valsalva法(腹部緊張)和 Crede法(手法按壓下腹部)。臨床經驗顯示許多患者通過腹部按壓能促進膀胱排尿,但大部不能排空。尿流動力學/尿流動力學圖象分析證明這些手法雖能使膀胱內壓力增高,但尿流率很小,有殘餘尿。膀胱排空困難是由於外括約肌的收縮和開放不能所致。特別對於盆底肌完全弛緩性癱瘓的患者,這些手法可誘發機械性梗阻。靜脈注射膀胱尿道造影顯示盆底水平的尿道膜部在自上向下推動時出現的扭曲、變形、狹窄。這種狹窄不能被逆行尿道造影檢測出來,插導尿管不能感受,內窺鏡也不能發現。Clarke和Thomas觀察了截癱患者無收縮性膀胱的尿道靜止壓力變化,結果表明所有弛緩性截癱男性患者外括約肌處壓力明顯高於膀胱頸部的壓力,可被α受體阻斷劑消除。因此得出結論認為弛緩性截癱男性患者尿道阻力主要由受腎上腺素能神經支配的尿道內括約肌收縮引起的。α受體阻斷劑有效時通常會引起應激性尿失禁。
隨著時間的延長, Valsalva或 Crede手法引起的壓力增高,會導致向前列腺和精囊的流入以及其他併發症。這些非生理性的高壓力還能造成上尿路的返流。
      膀胱按壓只可用於逼尿肌活動功能下降伴有括約肌活動功能降低或括約肌機制功能不全。需強調的是括約肌反射亢進和逼尿肌-括約肌協調失調禁忌做膀胱按壓。除非象Low 和Donovan描述的那樣,使膀胱反射的同時進行肛門括約肌牽張:戴手套後將手指插入肛門牽拉肛門括約肌,出現尿道外括約肌鬆弛,此時按壓腹部可引起排尿。如果出現膀胱內壓力增高則禁忌做膀胱按壓。此外,膀胱-輸尿管-腎臟返流,男性附件返流,各種疝和痔、有症狀的尿路感染(UTI)以及尿道異常也均屬於禁忌。
      陰莖套集尿
陰莖套集尿的目的是把漏出的尿液收集到一個容器中,防止了尿液溢出,使小便管理更衛生,減少難聞的氣味,改善了生活質量。由於陰莖套為無創性,從而減少了內置導尿管的各種併發症。當前所用的舊式陰莖套可反覆使用,並且只需輕輕繞在陰莖周圍即可。對於已經習慣於這種方式的少數截癱患者仍然適用,尤其對陰莖回縮的患者。由於其費用較低,目前在發展中國家中仍然使用。
現代的陰莖套是薄錐體狀套,末端加厚,防止其纏結、扭轉,由橡膠、橡漿、矽酮和其他可塑性材料製成。將陰莖套套到陰莖體和陰囊結合處。尾段開放並與尿袋連接收集尿液。
      如果陰莖較短或陰莖回縮、恥骨部位肥胖,則陰莖套難以固定。為了克服這種不便,製作了各種不同尺寸,採用各種不同固定方法的陰莖套。陰莖假體植入對短小、回縮陰莖的患者不失為一種可能的解決辦法。近年來一種新的導尿裝置,即在不去除陰莖套的情況下可直接進行導尿管導尿的裝置已經製造出來了。但臨床經驗有限。
      儘管陰莖套明顯優於內置導尿管和尿墊,但能引發很多問題和併發症,某些是嚴重的。Newman和Price發現用陰莖套的患者50%有細菌尿。UTI危險性增高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陰莖套沒有天天更換。
陰莖套固定太緊,時間過長會引起皮膚的機械性損傷,從而繼發陰莖損傷。防護措施就是每天間斷性使用,尤其在晚上,可用玻璃瓶或其他器具代替。皮膚對陰莖套過敏也是引起皮膚損傷的常見原因。文獻報道長期使用橡膠製品的患者均出現過敏,特別是脊髓脊膜突出的患者和脊髓損傷患者。過敏嚴重的患者,引起手術過程中的致命心血管衰竭。因此對橡膠過敏的患者最好的預防是使用非橡膠性的(矽、聚乙烯等)。
總之,陰莖套的使用必須是男性患者無陰莖損傷且貯尿期和排尿時膀胱內壓力在尿流動力學上是安全的。此器具的使用沒有絕對的禁忌證。
      陰莖夾
      對於神經源性排尿障礙的患者不支持使用陰莖夾,因為有造成皮膚和尿道損傷的危險。
      電刺激
      電刺激目的是調節LUT功能障礙或直接誘發治療性效應。
      對神經源性LUT障礙的非侵入性的電刺激治療主要包括神經調節逼尿肌的反射亢進,逼尿肌低敏感性、低收縮能力的膀胱內刺激。
電刺激陰部神經的治療主要有兩個主要效果:(1)括約肌激活(2)膀胱抑制。膀胱抑制可通過各種方法獲得:直接刺激骶神經根、陰部神經根或間接刺激其分支,如經皮刺激陰莖背部神經/陰蒂神經、通過肛門或陰道粘膜激活盆底諸肌的神經分支或刺激節段傳入神經。基本原則是人為地激活正常的抑制性反射。
      1986年,Vodusek和Light報道刺激陰部神經可誘發強烈的逼尿肌抑制,並證明對骶上平面脊髓損傷的逼尿肌反射亢進也有效。排尿複雜的中樞性神經控制提示了治療效應的眾多解釋。膀胱的抑制效應可通過激活陰部傳入神經來調節,引起腹下神經受激,直接抑制骨盆神經的傳出以及Jiang和Oliver報道的皮質抑制。
短時最大電刺激誘發膀胱抑制已經用於臨床或在以後成為家庭治療措施。短時刺激通常指20-30分鐘,1-2次/天。頻率5-10Hz,脈衝0.2ms的電刺激能最有效的誘發適中的膀胱抑制,低於疼痛閾值且為感覺存在的強度。臨床經驗顯示這種刺激有某些再學習和延時效應,即意味著刺激產生的效應持續時間長於刺激本身的時間。Jiang所證明的長時增強效應可能有其神經藥理學基礎。刺激的有效性即抑制效應,有賴於電極與相應神經的距離、神經分支激活的數目以及是否有特定分支受到刺激。直接刺激陰部神經比經陰道和肛門粘膜表面間接刺激陰部神經的盆底分支更有效。根據Nakamura和Sakurai的研究結果,鉗夾電極(女性)和環狀電極(男性)是經皮刺激陰莖背部/陰蒂神經的更佳選擇。
如果非侵入性的電神經調節無效,則考慮用侵入性的骶神經調節。本文對此未作討論。
膀胱內電刺激(IVES)並不是一項新技術。1878年丹麥外科醫師Saxtorph就建議用IVES治療尿瀦留。1899年兩名維也納外科醫生Frnkel Hochwart和Zuckerkandl報道膀胱內感應電療法較經皮治療更有效。1959年Katona等將此用於治療逼尿肌收縮力較差的脊髓脊膜突出患兒。儘管有研究報道稱治療效果良好,但長期以來其操作步驟並未得到普遍認同,可能由於缺乏理論基礎和臨床資料而產生異議。
Ebner等通過動物實驗證明在膀胱容積小於排尿閾值時IVES就能誘發出逼尿肌的反覆收縮,這是反射性的收縮效應。根據IVES時骶神經後根記錄到的傳入神經放電特點,他們證明是人為地激活了膀胱機械感受器的A-δ傳入纖維,這已知為正常的排尿反射。傳入衝動的增加,也使傳出到膀胱的衝動增加。IVES治療有效的前提條件是不完全性的神經損傷,至少有一些傳入纖維保持完好無損,逼尿肌仍能收縮,並且大腦皮質能感受到傳入刺激。
適應證為先天性的神經源性逼尿肌功能障礙的患兒和不完全性脊髓或外周神經損傷的成年患者。IVES 的優點是沒有副作用,缺點是必須要有專業人員指導,儘管家庭治療是可能的,但需要時間。而且,無簡單的檢查以預測效果,但是電刺激膀胱頸出現的皮質誘發電位表明通過膀胱到皮質具有功能性的傳入纖維是有幫助的。由於其慢性的基礎,IVES對70%的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患者是必需的。
      間斷性導尿
導尿法的應用追溯於幾千年前。間斷性導尿(IC)和自導尿(ISC)在過去的40年里也漸被人們接受。
IC和ISC的目的是排空膀胱,避免膀胱過膨脹,從而減少併發症,改善尿路狀況。主要適應證為神經病變引起的膀胱排空不能。
許多研究顯示急性期和慢性期都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如今IC和ISC已成為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治療的主要選擇。
導尿管類型有多種,應根據適用性和價格選擇。在發展中國家IC非常容易接受,資源的限制仍然是主要問題,材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即如果對橡膠過敏,則需用矽、塑料。如果導尿管需多次使用,可選擇矽,橡膠,玻璃纖維,不鏽鋼等材料製作的。一般男性用10-14號,女性用14-16號,但如果尿液渾濁或膀胱增大,則需大號的導尿管。
      如果決定患者使用IC或ISC,最重要的是訓練他們如何使用。他們需學會正確的操作方法,並且遇到特殊情況時有機會和醫生、護士進行討論。要堅持導尿的基本規則。導尿必須是非損傷的,要注意防止感染。
為不造成尿道損傷,必須選擇標準大小、質量好的導尿管和優質的潤滑油,同時還需熟練輕柔的操作手法。對後者來說,要想進行自導尿,則手必須具備良好的功能。
為防止感染,尿道口必須清洗,而且導尿管必須是清潔的、最好是無菌或消毒過的。在插入膀胱的過程中要謹慎拿好導尿管,以防弄髒。膀胱必須完全排空。已經證明如果患者保持規律的飲水習慣,4-6次/天的導尿頻率為最佳。
在脊髓損傷的慢性階段,ISC只需乾淨,並非必須無菌的條件,這樣可使用於各種地方。
IC和ISC是很好的方法,但患者應警惕並發證的發生。長期做ISC的患者尿路感染的發生率為13.6/1000人/天。生殖-泌尿系併發症,如尿道炎、附睪-睪丸炎則少見。前列腺炎則容易忽視,其發生率約為5-18%。尿道出血經常發生。假性通道、尿道口炎和尿道口狹窄較少發生。長期隨訪後發現男性患者尿道狹窄發生率增高。
IC和ISC不宜單獨進行,同時服用藥物能克服尿失禁和復發感染。
隨訪是必需的,包括尿流動力學的調查。即使患者排尿可以節制,沒有感染也應進行隨訪,因為神經病變可無症狀地引起LUT變形,並波及上尿道。
IC和ISC並不適合於所有患者。手功能較差的患者,而又沒有別人幫助患者插導尿管的則不能用此方法。患者不情願,費用高,缺少相關知識,持續尿失禁、一般情況差、不能接觸到尿道口均是ISC不可行的原因。這些問題通過良好的治療和教育訓練是可以解決的。然而,有些患者則需留置導尿。
      留置導尿
      經尿道和恥骨上導尿已經應用了很長時間。該技術的危險性已有文獻報道,其並發證也眾所周知。
留置導尿管的使用最重要的是遵照其標準治療原則。使用12-14Fr大小的導尿管既避免了尿道腔的阻塞又能充分導出尿液。導尿管要恰當地插入,並使氣囊在膀胱內:括約肌痙攣時要特別注意。要定期排尿,防止膀胱過度膨脹。在疾病的急性期,一周要定時更換幾次導尿管。在臨床階段的後期,每10天更換1次,無併發症的慢性期患者則4-6周更換1次。
      對膀胱反射亢進患者,抗膽鹼能藥物對防止膀胱攣縮變小有重要的作用。對於無症狀的尿路感染可不必服用抗菌藥物。若留置導尿管已超過2周,則感染幾率為100%。如果有感染症狀出現,則需進行治療。
      恥骨上鑽孔插導尿管可能更可取,特別對男性患者,可使尿道保持開放。但如果導尿管5-7周沒有更換則幾乎所有患者都會出現尿路感染。
      有關夾閉導尿管訓練膀胱的觀點尚有異議。其目的是防止膀胱縮小,訓練時間相關性反射模式,並增強患者關心膀胱功能的意識。然而,由於有發生感染的可能,而且對急性期膀胱過度膨脹和慢性膀胱痙攣時導尿管周圍滲漏缺少認識,因此這一方法不能被患者完全接受。
尿失禁嚴重,且藥物治療無效的,持續導尿(不加夾子)也許是唯一的辦法。如考慮夾閉導尿管,則同時服藥或用其他治療防止膀胱痙攣,但併發症較多。持續導尿可引起急性膿毒發作、尿道損傷和出血、假性通道、尿道狹窄、膀胱憩室、尿道瘺道、膀胱結石、膀胱鱗狀細胞癌、附睪-睪丸炎和前列腺炎。良好的日常護理對大多數患者可避免併發症。教育患者是最重要的。作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護理人員和所有護理病人的人都應該對留置導尿有所了解。
 藥物治療
     LUT神經病變的藥物治療有很多適應證。膀胱鬆弛藥、膀胱傳入神經阻斷藥、改善尿道阻力的藥物都是治療的重要部分。新藥正在開發以克服其特定的缺點,併發症和副作用。本文對此未做深入研究。
     結論
     脊髓損傷患者神經源性膀胱的保守治療在上個世紀發生了重大變化。觸發性排尿和膀胱按壓已失去了其主導地位。間斷性導尿作為一種可行方法正被人們所接受。治療的前提是必須明確診斷其尿流動力學、詳細了解患者的個人能力和意願。治療的第一目標是維持患者生存,現在則以生活質量為重要靶效應。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