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雷海宗關於文化形態、社會形態和歷史分期的看法

2023年10月03日

- txt下載

雷海宗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學家。他終身致力於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中國和世界文化的教學事業和研究工作,以學貫中西、博古通今、自成體系著稱。今天,在全國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人類歷史發展和一般形態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的時刻,介紹一下雷海宗一生中結合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對文化形態、社會形態和歷史分期的看法,供大家參考,似乎是不無裨益的。從另一方面說,雷先生雖早歸道山,如能看到我國當前「改革開放」的方針和社會科學的繁榮景象,能有機會通過某種形式參加今日的爭鳴和討論,當會分享大家的愉快而含笑九泉的。
雷海宗自190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學成回國後,一直在南京中央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和天津南開大學任教,19(Zz年去世。在這35年中,隨著中華的命運和中國國家社會性質的根本變革,他對人類各文化形態、社會形態和歷史分期的觀點和體系也在變化發展中,總的來說,基本上可分為解放前和解放後兩大階段,而解放後在1956年其觀點又有所發展,茲分別介紹。



解放前,雷海宗的歷史觀和文化觀基本上屬於文化形態史觀,這一史觀是由西方著名學者施賓格勒和湯因比等人所倡導並風靡一時的,在這兩人當中,雷海宗可能更傾向於施賓格勒,這大概是由於:(1)、施賓格勒成書較早,雷海宗最先看到並為之傾倒的是施賓格勒的著作《西方的沒落》,而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一書問世較晚,且系多卷本,待最後完成時雷海宗早已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2)、湯因比的著作部頭更大,分卷多,將人類各文明分成二十多種,雷海宗覺得太繁瑣了一些。
在30年代中期,雷海宗在清華大學歷史系開設《西方史學名著選讀》課程,講授施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一書。他正式撰文系統闡述自己的文化形態史觀,始於1936年左右的《斷代問題與中國歷史的分期》一文。此後,此文改名《中國文化的兩周》加上以前發表過的《中同的兵》等文及新寫的《此次抗戰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建國——在望的第三周文化》兩篇文章,合成《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一書於1940年出版。後來,他又寫《歷史的形態與例證》一文於1942年發表,進一步論述其觀點和體系,後與其他三篇文章一同編人《文化形態史觀》,該書於1946年出版。雷海宗撰寫的全面討論文化形態史觀的作品大致如此。
雷海宗認為,真正的歷史,即有特殊哲學意義的歷史,只以近5000年為限。自公元前3000年略前一點以後,地面各處逐漸脫離石器階段,進入歷史文化階段。歷史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是各種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時間和地域獨自產生和自由發展的歷史。5000年來高等文化區域共有七個: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希臘羅馬、回教,歐西。各個文化有其特殊性,進入歷史的時間也不相同。斷代應以每個獨立的文化為對象,不能把不同的個體混為一談而牽強分期。若把人類史認為是一個統一的歷史,必致碰壁。但每個文化歷史單位進展的大步驟及其時限則大致相同,可以概括出來甚至加以預見,這個共同點就是歷史的形態。
在雷海宗看來,每個文化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封建時代,前後約600年。其特點:(1)、主權分化,該地區有最高元首,但只直轄天下土地的一小部分即王畿,天下大部分土地由分封的諸侯各自為政,諸侯封疆內大部分土地又由卿大夫治理;(2)、社會分成各個世襲的法定地位不同的社會階級;(3)、上所有土地都是采地,而非私產,層層向下分封,由庶民農民生產食糧,理論上不允許自由買賣;(4)、精神上是宗教的天下,國家大典和人生大事都為宗教規則所規範。這個時代在古埃及為舊王國時代,即金字塔時代(2800---2150B. C.);在中國為殷商西周,從盤庚遷殷至平王東遷(1300---771B.C.)在希臘羅馬為王制時代(12013 650B.C.);在歐西為西洋中古時代(911 —— 1517)。
第二個歷史階段是貴族國家時代,前後約300年。其特徵:在政治上以貴族為中心的列國並立,各國國君統一其封疆,脫離共主羈絆;在社會上士庶之分在理論上仍然維持,但平民升為貴族,實際已非不可能;在經濟上土地自由買賣風氣已相當流行;在精神上宗教仍占重要地位,但唯理思想發展,出現偉大哲人詩聖,一個文化對於宇宙人生問題的偉大解釋與答案皆產生於此時。這個時代在古埃及為中王國時代(2150---1850B.C.);在中國為春秋時代(771--473B.C.);在希臘羅馬為以雅典:斯巴達和羅馬之國為中心的希臘文化極盛時代(650—323B.C.);在歐西為舊制度時代(1517—1815)。
文化的第三個階段是帝國主義時代,前後約250年。在進入這個階段時,必發生驚天動地的政治、社會與經濟***,平民階級推翻貴族階級,掌握政權,表面出現全民平等的社會,最初一百年間大體美滿。但隨後社會騷動,國際大戰,列國數目日漸減少,最後只剩三兩大國率附屬小.國互作拚死決戰。戰爭破壞文物,各國政策造成文化摧殘,這是一個思想上迴光返照的時代,經短期百家爭鳴,思想趨於派別化,缺少偉大的創造思想家,最後走向消沉,只有胸無定見的雜家還在寫雜亂無章的大書。這個時代在古埃及為希克索斯時代(1850—1600B.C.);在中國為戰國時代(473--221B.C.);在希臘羅馬為後期希臘羅馬時代(323--82B.C。);在歐西為帝國主義階段(1815迄今)。
文化的第四個階段是大一統時代,前後約300年。整個文化區一國獨強,併吞天下,政治專制獨裁,天下大致太平;人心睏倦,社會頹風日顯,尚武精神衰退,文弱習氣風靡,實行募兵式召邊疆夷狄當兵;思想趨向單調,最後學術定於一尊,真正哲學消滅,文人全失創造能力,尚有學術注釋對過去思想進行探討,亦多附會誤解。這在古埃及為新王國時代(1600---1250B.C.);在中國為秦、西漢和東漢中興(221B.C.一A.D.8);在希臘羅馬為羅馬帝.國盛期(82B』.C.一A.D.180);歐西則尚待一百年後方能到來。
第五個文化階段為最後的時代,是政治破裂與文化滅亡的末世,時間不定,可長可短。專制政治腐敗野蠻,極端個人主義成為社會生活主要原動力,內亂迭起,外患嚴重,時被蠻夷侵占征服,傳統的政治文化最後完全毀滅。這在古埃及為公元前13世紀中期以下,歷經波斯、馬其頓和羅馬帝國統治,最後被回教征服而阿拉伯化;在中國為大漢帝國破裂而至五胡亂華;在希臘羅馬則公元180年後,羅馬帝國逐漸瓦解而滅亡。
雷海宗歷史觀的整個體系和理論大多來自施賓格勒,但在運用於解釋中國歷史時,自有發展創新。施賓格勒主張一切文化的生命只有一個周期,至末世而亡,不可能再生,中國文化也是如此。但雷海宗提出了中國文化的兩周甚至三周說,認為唯獨中國文化為一例外,並未經歷一個周期而亡,而是返老還童,又出現了第二個周期。
雷海宗主張,4000年的中國史可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戰為分界線,分為兩大周。第一周是純粹的華夏民族創造文化的時期,外來的血統與文化不占重要地位,這個中國可稱為古典的中國,其發展各階段已如上述。但到五胡亂華時中國文化並未滅亡,卻經淝水之戰的勝利獲得了再生和新生。第二周的中國,從公元383年至20世紀,北方各種胡族屢次入侵,印度佛教產生深刻影響,無論在血統或文化上都起了大變化,但中國的個性並未喪失。這是一個胡漢混合、梵華同化的新中國,一個綜合的中國,也是一個向南方大發展的中國。
第二周的中國,在政治社會方面1500年間無本質變化,大體保持秦漢帝國所創設的制度,朝代更換甚多,規模總跳不出秦漢範圍,但就統治領域和重心來說,都有了很大變化。在第一周時黃河流域始終為中國的政治文化重心.。五胡亂華以後,南方逐漸開拓,每經一次外患,就有大批中原人士南遷,而且
一般講來南遷的人多是中比較優秀的份子。2000年來南方的地位一代比一代重要,一代比一代繁殖,最後都遠超中原之上。在別的民族已到老死的時期,中國反倒開拓出這樣偉大的新天地,這在人類上是無可比擬的例外。
在精神文化方面,第二周中國的宗教、和文藝等有真正的演變,也可與第一周的中國和其他文化周期一樣分為五個時代:(1)、宗教時代,包括南北朝、隋、唐、五代,由公元383至960年,是一個大的過渡、綜合與創造的時代,最後建立胡漢混成合作的隋唐二元大帝國和燦爛隋唐的文化,佛教大盛並與中國舊有文化打成一片。出現調合一切、包含一切的天台宗和中國式佛教的最早創作《大乘起信論》,完全宗教化的凈土宗泛濫於整個,尤其是平民的社會。(2)、哲學時代,包括宋代,960--1279年,是一個整理清算的時代。上王安石變法失敗;北宋分天下為十五路,北方五路,南方十路,北方已較南方落後。但思想上宋代諸子和陸象山最後調和了中國式的佛教、原有的道教與正統的儒教,產生了一種混合物,可稱新儒教。(3)、哲學派別化與開始退步時代,包括元、明,1279--1528年。元代為外族.統治,明代政治腐敗達到盡頭,唯一光明為閩粵的向外發展。在思想上宋代發展為程朱派和陸王派,王陽明是最後有貢獻的理學家,也是明代唯一的偉人和全才。(4)、哲學消滅與學術化時代,包括晚明盛清,1528—1839年,是政治文化完全凝結的時代,沒有天才,沒有創造。只有在雲、貴推行改土歸流的漢化運動是唯一影響遠大的事。王陽明後理學不再有發展,盛清智力集中於訓詁考據,但不算是一種創造運動。(5)、文化破裂時代,包括鴉片戰爭以下,西方侵入中國,思想學術並衰,西洋文化東漸,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總崩潰時代,中國文化的第二周已趨於結束。
蘆溝橋的炮聲將雷海宗從寧靜的清華園的睡夢中震醒,抗日戰爭的烽火激起了他的滿腔愛國熱情。他進一步提出了中國文化的第三周說,認為抗日戰爭的歷史地位恰如淝水之戰,但比淝水之戰更嚴重、更偉大,「日本的猛烈進攻使得我們不得不把八字正步改為百碼賽跑。第二周的結束與第三周的開幕,全都在此一戰」①。中華民族經受了這場戰爭的悲壯慘絕的磨鍊和徹底澄清的洗禮,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就將使第三周文化的偉業得以實現。雷海宗慷慨激昂地寫道:「今日是中國文化第二周與第三周的中間時代……生逢二千年來所未有的亂世,身經四千年來所僅見的外患,擔起撥亂反正,抗敵復國,變舊創新的重任——那是何等難得的機會!何等偉大的權利!何等光榮的使命!」②
總括上述,雷海宗的歷史觀與施賓格勒、湯因比等的理論觀點一樣,在本質上屬於歷史唯心主義,具有歷史循環論和宿命論的色彩。但他的熱愛祖國,堅決抗戰,反對日寇的精神是應該肯定的。


1949年,全國解放。雖然國民黨當局一再動員雷海宗「南飛」,並為他提供了機票,但雷海宗毅然決定留在北京清華園,迎接新中國的成立。在黨的關懷下,他參加了土地改革和思想改造等運動,政治立場和世界觀發生轉變,從思想感情上體會到「為人民服務」的豐富內容和真正意義。他認真地系統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感到「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使我好似恢復了青年時期的熱情」,並批判了過去接受的施賓格勒的歷史哲學理論。
雷海宗開始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按照五種生產方式的體系來講授歷史,研究歷史。當然,在結合到具體歷史時,特另Q是對於奴隸制度和奴隸社會問題,他本人是有自己的一定看法的,而且也在變化發展之中。這裡根據他在南開大學歷史系講授的世界古代史課程,並編寫的《世界上古史交流講義》一書,介紹他到1955年時對奴隸社會歷史的見解。
雷海宗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按其生產方式的不同,亦即社會性質的不同來劃分其各個歷史階段,則有五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即氏族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社會與共產主義社會。所以,世界史的分期必須參照社會發展的五個階段,嚴格地按照年代劃分成下列五個時期:(1)、氏族社會,公元前3000年前,是人對自然進行鬥爭和階級出現之前的氏族社會時期。(2)、上古,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5、6世紀間,此時世界上幾個發展較快的地區都進入奴隸社會,階級鬥爭主要是奴隸主與奴隸的鬥爭,但各地之轉入封建社會時間早晚有所不同,以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為最早。(3)、中古,公元5、6世紀間至17世紀,世界各重要地區都進入封建社會。(4)、近代,公元1640至1918年,其特徵是資本主義在世界範圍內的統治與支配。(5)、現代,自1917年十月革命至現在,是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鬥爭時期,總的趨勢是社會主義在全世界範圍的發展並將取得最後勝利,資本主義在世界各地區統治的削弱與走向最後滅亡。
總的分析奴隸社會的整個歷史,可以看到奴隸社會的三種不同地區與奴隸制度的兩種不同類型。三種地區即以畜牧或遊牧為主要生活方式的草原沙漠地區;以為主要生活方式的土地遼闊和肥沃的大陸地區,中國、埃及、印度都屬此類,以及可耕地有限、商業自始即占一定重要地位的臨海或近海地區,例如兩河流域、希臘、羅馬以及整個地中海世界。其中兩河流域地位含混,所包括各區多有不同。有的是純農業區,有的是純商業城,有的則農商兼有。兩種類型的奴隸制度,即家長或家庭奴隸制和生產奴隸制。家庭奴隸主要在家內服役:生產勞動不占重要地位。在階級社會初期,家庭奴隸制是奴隸制度的一般類型,當時世界各地的奴隸都以家庭奴隸為主,數量不多,大部分在少數長老家中服役。所謂生產奴隸,主要從事生產勞動,家庭服役只占附屬地位,這是個別地區奴隸制度的發展形式。奴役現象是一個內在的發展,只有在本族人被奴役之後,外族的人,特別是戰俘才開始被役為奴。本族奴隸始終不可能太多,世界史上沒有一個本族人多數為奴的例證。只有在有條件大量奴役外人的情況下,奴隸制度才可能有極度發展。戰俘日多而奴隸大增,用於農業生產的情況,除羅馬歷史中很短的一段外,並無他例。奴隸制度的高度發展,在世界史上並非當然的現象,倒不如說是間或有之的短期現象。
具體說來,兩種類型的奴隸制度在三種地區中的發展是相當錯綜複雜的。
首先,在遊牧地區,奴隸制度根本不會有什麼發展。自由身分的小牧民和不完全自由的貧民(雇牧或部民)占人口絕大多數。有少量奴隸,一般在酋長、長老家庭服役,極少數從事勞動,但不重要,在地廣人稀條件下,逃亡甚易。這裡的奴隸社會階段甚短,甚至可說根本沒有奴隸社會階段,階級社會出現後,很快就進入封建社會。
其次,在地廣人稠的大陸農業區,奴隸制度也沒有高度發展的可能。這裡自由農民數量相當多,也沒有因缺糧而刺激手發展的現象發生,所以商業不發達。就主要生產部門農業而言,由於生產力比較低下,剩餘生產極為有限,如基本上靠奴隸勞動,奴隸必然發動的破壞及怠工一定使奴隸主無利可圖。並且只有在能夠不斷大量虜人為奴的條件下,農業生產才可能主要依靠奴隸勞動,這只能是個別地方的短期現象。所以,在廣大的農業區,奴隸社會階段必定甚短,且無高度發展,如曾試用奴隸勞動為主要勞動,必定很快就發現其不經濟,奴隸必定很早轉化為農奴,或名為奴隸實際等於農奴。羅馬帝國成立後,立即發現奴工經營之大田莊不合算,因而很快就轉入封建的生產方式。前此的掠奪性大帝國如亞述和波斯,一時可能大量以奴隸業農,但只要掠奪一停,只要無地無人可供掠奪,必立即發現大批奴工業農的不能維持,只有改行近乎封建的生產方式。希臘世界斯巴達的奴
隸身分的希洛人,實際地位近於農奴。一個大量使用非人待遇的農田奴隸而能持久,在上是不可想像的,在上是沒有見過的。
第三種就是鄰近可航海洋的地區。大海是最經濟最便利的道路,海洋地區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可耕地少,糧食生產有限,必須向.海洋上謀出路的地區,腓尼基各城,雅典和一些其他希臘城邦都屬此類;一種是可耕地尚多,食糧尚充足的地區,無向海上發展的絕對需要,但既有現成的海洋通路,勢必也向海上發展,如羅馬、埃及。貿易、商品交換對海洋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地位,而業與奴隸制度關係密切。手工作坊中的製作,往往大量依靠奴工,一個奴工任「工頭」而領導甚至自由工人的現象,最少在雅典不是鮮見的。與農業上大量使用奴隸勞動的情況不同,這裡不發生奴工生產不經濟合算的問題。經商的人也時常依靠奴隸,海上航行更幾乎完全依靠奴工搖槳。
由此可見,海洋區是唯一奴隸社會為時較長,奴隸制度發展較高的地區,工商業一直是維持並發展奴隸制度的基礎。所以,要了解奴隸制度,不妨少注意農業,多注意工商業。而工商業的奴隸又與我們一般意識中生活不如牛馬的農田奴隸的想法不相吻合,他們的身分不自由,可以買賣,但不能說低於牛馬,否則就難生產出細緻精美的器物與製成品了。
對於奴隸社會和奴隸制度,尚待更深刻的研究和更科學的解釋。就目前說來,可以說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之間的差別,遠不如氏族社會與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與社會之間的差別那麼巨大,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之間多有交錯,各地情況也多歧異,整個問題仍待歷史學者徹底分析研究。奴隸社會轉入封建社會的具體過程和情況,其間缺乏生產工具和生產力的明顯進步。沒有發生新興階級打倒舊階級的革命,以及各地區轉入封建社會時間遲早的大不相同等,這一切都是上古史中的疑難問題。



1956年,經過兩年左右的思考研究,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下,根據周總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報告的精神和向科學進軍的號召,雷海宗開始對世界上古中古史的體系和奴隸社會的問題提出新的認識,發表新的見解。
1956年秋至1957年夏,雷海宗再次講授世界古代史課程。
首先,他對整個體系作了新的調整和安排。過去該課程基本上按地區分總論、印度、巴比倫,埃及,埃及與巴比倫的邊區殖民地與邊外諸族、希臘羅馬王制時代、城邦時代,希臘化與羅馬帝國成立時代、羅馬帝國、波斯之再興與羅馬帝國之衰亂、上古中晚期亞歐大陸之遊牧世界與土著世界、世界上古史等十四章講授。而今改為基本上按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各個時期,分總論、上古前期上(2900---2000B.C。)、上古前期下(21XIO---1IOOB.C。)、上古後期上(.1100—500B。C.,分亞、非和希臘兩章)、上古後期中(500B。C.一公元,分早期帝國500--200B.C。和後期帝國200B.C.一公元兩章)、上古後期下(公元--570年,分總危機公元一300和總崩潰300---500兩章)、上古晚期之東亞新興諸國——朝鮮、日本、越南、上古中晚期亞歐大陸之遊牧世界與土著世界等十章講授。
其次,對上古時期各時代的社會形態的名稱和性質作了新的闡述。他稱上古前期建立最初古國的銅器時代為部民社會。所謂部民社會,生產力低,剩餘生產極有限,村社各成獨立小天地,守望相助,自成局面,滿足現狀,蔽塞保守,保留氏族社會之「太古」風氣,最基本生產資料——土論上屬於神或國家及其化身代表王所有,實際上歸村社和各家族占有使用,廣大勞動者部民通過向神或國家和王提供勞役、實物租稅而遭受王、神廟和貴族等統治階級剝削;由於剩餘有限,因而剝削就有限;必須大量集中,也就出現集中即專制主義,而村社之蔽塞保守有利於專制主義的成立與維持,村社之原始平等的外衣也使階級鬥爭不易表面化;一般人民全無政治生活,君主如神,神權思想即政治專制主義之意識反映,神意信仰必然排除進步發展觀念,造成二千年間生產技術進步緩慢,社會思想普遍安於現狀。至於上古後期為文明地區擴展的鐵器時代,奴隸社會條件成熟,大陸國家可能繼續維持部民社會,而海國和商品生產比較發達的地區貝。進入奴隸社會。 、
1957年6月,雷海宗在天津各社會科學學會學術講座作了題為《世界史分期與上古中古史中的一些問題》的報告,以後全文在《歷史教學》雜誌1957年第7期發表,要點如下:
第一、生產工具發展史。
雷海宗強調生產工具在生產力概念中的地位和在決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認為自有人類以來,生產工具曾經過四大階段: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機器時代。而社會發展,如馬克思在《〈政治批判〉序言》中所說:「大體說來,亞細亞生產方式、古典生產方式、封建生產方式、以及近代資產階級生產方式,可以看成為社會的經濟形態的幾個遞進時代。」③很清楚,馬克思所說的亞細亞生產方式就是銅器時代,即近年來一般所謂早期的或不發達的奴隸社會;古典社會就是鐵器時代的第一段,即近年來一般所謂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就是鐵器時代的第二段,即中古時代。這就出現了問題:為何鐵器時代的前一階段為奴隸社會;後一階段為封建社會?生產工具既然前後基本一致,為何前後會是社會發展的兩大階段?而前一段為何又與銅器時代同為所謂奴隸社會?生產工具是否如此地不重要,以至在社會發展階段上根本不發生重大作用?為何銅器鐵器之間可以認為無大分別?又為何同為鐵器時代,都有所謂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之分?

第二、銅器時代。
銅器時代的生產工具,尤其農具,仍以木石為主;但銅可用作兵器和貴族的日用品及奢侈品,也可用作手生產工具,再用銅質的手工工具製造木石工具,既快又精,價廉易得,損壞後也易獲得新的工具,不致再象過去有因工具貴重難得而妨礙生產的情況。
此時生產力仍很低,剩餘有限,能夠作為商品的成品極少,多為兵器和奢侈品,生活必需品一般尚未成為商品。原始社會氏族宗法所維繫的氏族公社基本完整保存,自成獨立小天地,守望相助。生產力的低下和農民及農業生產的特徵,決定此時農民的身分是自由或半自由的。每個農民所能奉獻的極為有限,剝削來的產品必須大量集中管理,因而國家的規模往往相當大,但為低級的大國,中央是原始專制主義,地方保留氏族公社的原始平等。
土地制度無「東」、「西」之分,古今各國土地在理論上一向均為國有。國家由氏族或氏族集團的部落部族轉化而來,土地自然為公有,亦即國有,任何國家均對土地收稅。在銅器時代,土地至少理論上似為各村社公有,實際則掌握在各家族之手,由家長主持,土地轉讓及出租仍不普遍。
關於銅器時代,即使比較全面的,也還沒有發現與生產有重要關係的奴隸制度。以種族、及生活習慣相同或相近的戰俘為奴,是極個別的事。異種異族戰俘在奴隸制度的發展中發生重大作用,是進入鐵器時代之後很晚的事,且只有羅馬一例。漢謨拉比法典所反映的巴比倫社會,土地上有否奴隸勞動,法典中全無痕跡。債奴以三年為期,等於一種特殊契約關係的僱工,.債奴制是一種還債制度,並非奴隸制一部分。奴隸自外購來,甚為貴重,為生產提高後統治階級生活奢侈的一種表現,在經濟上沒有積極作用,與貴族同為寄生階級。
第三、鐵器時代。
鐵制工具代替木石工具,堅硬銳利,價廉易得,任何農民都有能力使用。銅器使用和鐵器使用之間的分別,幾乎同手工工具與機器工具之間的分別相等,就生產作用講是由量變到質變的***。從此,土地可大量開墾,深耕細作;人類社會初次出現大量的商品生產、稠密的現象和較大的城市,交換行為觸及社會每個成員,作為通貨的鑄幣流通於世
。一切物品都開始有了價格,人自己也成為商品,即奴隸,一種不以人看待的特殊的必需品。
變法的要求提了出來並得到推行,其實質和後果就是把土地和人身由氏族解脫出來,對土地隨意兼并,對人身隨意奴役。就和土地制度而論,銅鐵兩代的基本分別在於銅器時代土地氏族公有的理論仍然維持,實際也距離不遠;而到鐵器時代土地可以自由兼并,地主階級和無地少地的個體農民湧現,農民又分成各種小自耕農、佃戶、僱農、半自由身分的農奴等。
對人的奴役,並不簡單,同種同族的人民是不容易奴役的。通過奴役自家人而高度發展奴隸制度的,在全部上向來沒有見過。只有在有條件對外人大量進行奴役的地方,在古代只有在地中海上』的海國,奴隸制度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發展。所以,在歷史上真正的奴隸主國家只能是例外的,不可能形成通例。所謂希臘奴隸的說法,實際出於錯覺:雅典和其他一些業的奴隸制城邦乃是特例。即便在雅典,奴隸與農業的關係也很淺,其大量使用限於工商業。羅馬在歷史上更為特殊,羅馬式的土地奴隸制度不只在亞非大陸沒有,在希臘也向來投有見到。
第四、銅器鐵器與社會性質問題。
雷海宗認為銅器時代是普遍全世界的一個大時代,並非亞洲所獨有,最好另定新名,不用亞細亞社會之名,無論如何早期奴隸社會一類的名稱難予考慮。中國歷史上有「部民」一詞,指半自由身分的人民,日本在由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轉化時,借用了中國的這個名詞,稱呼當時日本社會中由氏族成員轉變出來的一種半自由身分的人民。因此,是否可以考慮稱銅器時代為「部民社會」,因當時絕大多數勞動人民在理論上仍為自由平等的氏族農員,實際上則只是半自由人。
鐵器時代的前一段,馬克思稱為古典社會,雷海宗主張仍保留此名而把含意擴大。馬克思當時只想到希臘羅馬的經典時代,而實際上在鐵器出現,社會急劇分化的公元前6世紀以下的幾百年間,世界各先進地區都出現了類似百家爭鳴的場面,發出新興各階級各階層的呼聲。各地後世都把它看為思想史上的黃金時代,所以「古典時代」的意識是有世界性的,因為鐵器引起的社會劇變是有世界性的。古典社會的多數地方,包括雅典的農業部分,包括公元前3世紀以上的羅馬,實際是封建社會。
由原始社會末期到社會,一直有奴隸制,只在特殊條件下可以得到特殊的發展,世界歷史上並沒有一個奴隸社會階段。雅典、羅馬的短期特殊發展,只能看為封建社會的變種發展。這種變種,並不限於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只要條件適合,它也可出現。資本主義的西歐將大量落後的非洲人運到新大陸為奴,正是這種變種的又一次更大規模的表現。
歷史上既沒有一個普遍的奴隸社會階段,也就沒有一個所謂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式轉化的問題。上古、中古之間並無重大的變化,真正重大的變化發生在公元前1100年以下幾個世紀間銅器轉入鐵器的一段。但上古、中古之間顯然不是風平浪靜的,各大帝國都發生了遊牧部族的入侵。古典時代階級關係特別緊張,階級矛盾特別尖銳,內部各階級力量的相互抵削才招致了遊牧部族的入侵。這些落後的部族將原始的平等主義帶到崩潰瓦解的帝國來,建立了較過去為緩和的封建局面。中國的北朝隋唐主張均田,也部分地實施均田,歐洲日爾曼人建立了仿照原始公社的莊園。兩者都是緩一步的封建局面,所以仍然可說中古時代是不同於古典時代的。
總括以上,原始社會以後,資本主義社會以前,依生產工具而論,有銅器和鐵器兩大時代,依社會性質這兩大時代可分為兩個或三個階段:部民社會、古典社會、封建社會。後兩者就是鐵器時代,實際都是封建社會而稍有不同。
1957年後,雷海宗的健康不斷惡化,5年後病逝,終年60歲。
以上是我個人對雷海宗一生中關於形態、社會形態和歷史分期的主要觀點的簡單整理和介紹,在文中,我希望能儘量用其原話,符合其原意。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

————————
① 雷海宗:《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商務印書館1940年版第212頁。
② 雷海宗:《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第221--222頁。
③ 此段引文是雷海宗所用原文,他指出其引文不完全按照目前流行的一般譯文。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