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淺析西安鼓樂的歷史淵源及演奏形式

2023年10月03日

- txt下載

  【摘要】本文就西安鼓樂的發展脈絡及其流布和流派,演奏形式兩大方面作了簡要論述。西安鼓樂歷史之久遠、內容之豐富,遠非一般民間樂種所能媲美。但作為東方藝術奇葩的西安鼓樂,在舊中國卻從未引起過關注。因此,文章指出,要給予西安鼓樂更多的關注,這既有利於擴充民族音樂教學及演出曲目庫,也能為作曲家們提供很有價值的創作範例和值得借鑑的創作手法。
【關鍵詞】西安鼓樂;歷史淵源;演奏形式

西安鼓樂,是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化藝術遺產中一刻耀眼卻被冷落已久的“明珠”,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1952年以來,西安鼓樂才重新得以關注和重視。
一、西安鼓樂的流布和流派
西安鼓樂,是吹奏樂和鑼鼓月有機結合的大型合奏樂,屬於吹打樂一類。民間多稱為細樂,進行演奏活動的組織稱細樂社或鼓樂社。有的地方則將鼓樂與當地民俗聯繫起來,稱之為香會或水會,今多稱為古樂。
西安鼓樂流行於西安舊時的城隍廟、迎祥觀、顯密寺、香米園、傘巷一坊、太陽廟門、大吉昌、東倉、西倉和市轄長安縣何家營、皇甫村、藍田縣楸樹廟、田家村、周至縣南集賢、司竹、仙游寺等處。有些樂社雖為僧人、道人組成,並設在寺廟或道觀之中,但西安鼓樂並不具有寺廟宗教音樂的性質,也不用於普通的民間顧事,而歷史地形成了一整套獨具一格的體系,是一個流傳至今的悠久歷史的古老樂種。
西安古城和城南所屬各縣,有許多名山寺院,如蘭田縣的水陸庵,長安縣的南五台、小五台,周至縣的樓觀台、仙游寺,西安市的大雁塔、西五台等。在這些地方,過去每年都會有古會、廟會活動,各種各樣的民間文藝也會在逢會期間活躍起來。
除此之外,鼓樂演奏與當地的民俗活動有關,如每年的春節(正月初一,十五),農民群眾在天旱時“取水”(民間的一種祈雨活動),以及本社老藝人去世後的悼念等,都要進行演奏。
西安鼓樂分僧、道、俗三個流派,以程金林等為代表的東倉等僧派樂社,其演奏樂曲音調較高,悠揚而較熱烈;以安來緒為代表的城隍廟等道派樂社,其演奏樂曲的音調較低,平和而幽雅;並多講求在技術上的“磨工加花”;由文明等為代表的周至縣南集賢等俗派樂社,從樂社的音調和保留下來的曲目名稱來看,近於僧家,但由於長期掌握在農民手中,且不斷吸收民間樂調,因而其風格與僧、道兩派不同,演奏音調高揚、渾厚而熱烈,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富於民間色彩。
二、 西安鼓樂的演奏形式
各流派鼓樂演奏的形式,基本上相同,均分為行樂和坐樂。
(一)行樂
行樂是邊行走邊演奏或者站立著演奏的,曲調為單牌子的散曲,一般為節奏比較規整的小曲。有的樂社把這種形式稱為路曲,即行路時演奏的樂曲。
行樂中又分為高把鼓和單面鼓兩種。
高把鼓(又名高把子、同樂鼓),是因高把鼓這一樂器而稱號。與笛、笙、管子、小吊鑼、鉸子、貢鑼(乳鑼)等樂器相合奏。其鼓札子均為規整的四小節或四小節的倍數;特點是溫文典雅,莊重肅穆。只有僧、道兩派中習用。
單面鼓(亦稱亂八仙),以單面鼓、引鑼、鉸子、手梆子、笛子、笙、管子、方匣子等八件樂器相合奏。單面鼓比高把鼓的演奏更靈活、自由,曲目較前者更廣泛;其特點是悠揚壯麗、明快活潑,尤其是去掉末尾部分,常有緊吹慢打的“行拍”尾聲,閒的緊湊而熱烈,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行樂在行進演奏時除吹奏樂器與敲擊樂器以外,隊列前有令旗、彩旗,高照斗子、萬人傘等儀仗,由兩面開山鑼鳴鑼開道。
(二) 坐樂
坐樂,即按傳統習慣圍坐在一塊長方形的大桌案周圍進行演奏。
坐樂常使用的樂器有笛子、笙、管子、雙雲鑼四種旋律樂器和多種鼓、鑼、鐃等打擊樂器。
坐樂主要演奏一種多樂章的樂曲與鼓段有機結合的套曲,這種套曲的套數得多,分六、尺、上、五四調,也就是以“六”為宮,以“尺”為宮,以“上”為宮,以“五”為宮,稱為四調坐樂。坐樂套曲的結構形式有二:一為花鼓段(道派稱法鼓段)坐樂全套,一為八拍鼓段坐樂全套。二者大致相同,均分為前後兩部分。
現以花鼓段坐樂全套為例,其樂曲結構形式如下:
開場:以大銅器為主的鑼鼓樂;
起目:決定全套樂曲的掉的散板引子;
  匣,又作瑕:是以曲鼓合奏的鼓段曲與清吹耍曲(不帶銅器吹奏的小曲)相間出現的一種形式。鼓段曲與耍曲各奏一次為匣,分頭二、三匣,每匣鼓段曲不變,只換耍曲,最後一匣,直走鼓段曲而無耍曲,形成ABACA的形式;
花鼓段:是獨立成章,靈活多變,曲鼓並作的多段體合奏樂曲;
磊鼓,或作壘鼓:是以曲、鼓交替進行的單段體樂曲;
前退鼓,又稱文退鼓:以鑼鼓樂為主,有的樂社還給前面加奏一段快板短曲,結束前半部樂曲(中間休息);
帽頭子:奏後半截,為進入長板慢曲子的鑼鼓樂過渡樂段;
引令:清吹慢板樂曲,為進入“套詞”正曲的前奏;
套詞(即正曲):是全套樂曲的中心部分,為多段體清吹長板慢曲子,僅以大梆擊拍,其板式多為贈板(即四拍子的兩個小節為一板),後面以速度較快的“行拍”結束;
《憾動山》又作《趕東山》:是以曲鼓相間的一種過渡樂曲。這裡有的用《玉抱肚》,有的用《曲破》;
贊又作湛或賺:是全套樂曲的結束部分,全曲由贊的“正身”與《下水船》《撲燈蛾》組成,後以《憾動山》尾結束,全曲形成慢、漸快、快的形式,給人以即將結束之感;
花退鼓:以大件銅器為主的鑼鼓樂,結束全部樂曲。
以上為花鼓段坐樂全套的基本樂曲形式。花鼓段全套與八拍鼓段的不同之處在於,八拍鼓段全套前半部無花鼓段,後半部不加別子和賺;頭、二、三匣的鼓段曲必須是八拍,並且有它自己的專用曲目。
總之,鼓樂是經歷唐、宋、元、明、清歷代,逐漸發展形成的。它繼續了唐宋以來的音樂傳統,保存了唐、宋大曲的某些音樂痕跡,反映了各代歷史音樂家的創作理念和審美觀念,可以說是一部活的音樂發展史,也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分、份瑰麗的遺產。我們要給予西安鼓樂更多的關注,使其實現對我國民族音樂教學學術上的意義和實踐上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正鍵、余鑄.《西安鼓樂今夕談》.《交響》1983.3.
[2] 何鈞.《西安鼓樂概述》.《中國音樂》.1987.2.
[3] 李石根.《西安鼓樂藝術傳統概述》.《西部歌聲》.1990.1.
[4] 楊瑋.《唐代音樂文化之研究》.文史哲出版社.2002.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