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課中華文明之祖教案

2023年09月16日

- txt下載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的氣氛和學生的積極性,一堂準備充分的課,會令學生和老師都獲益非淺。因此,平時,我緊抓備、教、改、輔、查等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感謝您的閱讀,以下是小編帶來的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課中華文明之祖教案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課中華文明之祖教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鍊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製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製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夏、商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誌、網站,搜集有關夏、商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製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複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曆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兩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2、都城:陽城3、建立人:禹
4、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課堂小結:多媒體顯示歷史坐標圖,對本節課內容作一個概括總結。
四、開發思維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製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5、自我測驗
利用選擇題和材料題兩種題型對學生的掌握情況作一個了解。所以,選擇題主要是基礎知識的再現,材料題是一個知識拓展題。向學生提供了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處境,加深對討論問題的理解。這部分採用搶答的方式,使學生有興趣參與進來,主動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附:板書設計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2、都城:陽城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國曆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5、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6、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課中華文明之祖教案2
第2課 原始農耕文化的遺存
【課程標準】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他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理解自然條件對農耕生活的影響。
能力和方法: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原始農耕時代的器物,培養審美能力;通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較,培養學生掌握、運用比較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中國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原始農耕勞動的甘苦及其所創造的價值,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通過他們適應、利用與改造自然,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教學重、難點】河姆渡和半坡遺址為重點,前者更重。
難點為新石器的涵義,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環境的關係。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會情況。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註
一、導入新課
我們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麼?……導入農業及農業的起源而導入本課的新課學習。
(科考隊進入下一站,來到浙江餘姚……)
利用學生熟悉的內容談話,接近歷史與現實距離
二、河姆渡遺址
該遺址是何地發現的?發現了些什麼?這些發現能說明什麼問題?能畫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嗎?
除此以外,他們還從事哪些生產活動?你知道稻穀是如何種植、儲存、加工、食用的嗎?
當地的氣候條件怎麼樣?這與先民的這些生活習慣有什麼關係?
指導學生閱讀P12史海拾貝。
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農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農耕文化是否一樣呢?
學生看書、尋找、發現
理解生活的需要製造相應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知道最早種植水稻與粟
過渡,引起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
三、半坡遺址
要求學生看書找找「半坡遺址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是否與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樣?」「有哪些不一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觀察書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們有什麼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據書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復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嗎?
帶著問題看書,有的放矢
大膽猜測、想像
學生看書,然後自己試圖畫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註
四、大汶口遺址
在山東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時候,出現了一處更先進的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即大汶口遺址。
現在請大家看看書,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處遺址的其同點?各有什麼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異反映了什麼歷史現象?」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閱讀教材,去歸納發現。
五、小結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我國的原始農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兩大類型。
認真聽,自豪感。
六、學習活動與學習測評
當堂測評、鞏固。
鞏固知識、激發興趣。
【教學後記】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課中華文明之祖教案3
第3課 遠古的傳說
【課程標準】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了解傳說和史實的區別。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遠古傳說中的重要人物,記住漢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黃帝與農業起源關係的傳說的實質,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能力和方法:培養從傳說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以傳說印證歷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培養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秀品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體驗禹治水的艱辛並了解其業績,體會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重點:農業起源的傳說和華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傳說。
難點:部落、部落聯盟的構成和性質。「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課前準備】課前收集有關黃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註
一、導入新課
歷史講究真實可靠,傳說難免誇張虛構。但不少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著極有價值的內容。
上一課時,我們從考古發掘的物證來學習了原始農耕文化,本課時要通過傳說來認識農耕文化。看看那些流傳久遠的傳說中,包含了有關遠古農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歷史信息?
聽,集中注意力。
製造懸念,激發興趣。
二、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你知道是怎麼來的嗎?
講解「炎」、「黃」之意及其傳說(或抽學生來講)
整理出華夏族的來歷:
從中知道了哪些有關農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談後世祭祀炎、黃(談兩碑上的字),華夏之祖
調動參與興趣
聽或自己講
清晰明了,便於掌握。
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
三、禪讓的傳說
簡要講:黃帝以後很久,堯禪舜、舜讓禹。要求學生概括其過程的共同點。
然後得出結論。讓學生簡單發表一下關於如何看「禪讓制」的看法。
聽講、看書、歸納得出結論。
四、治水的傳說
禹之所以在舜死後出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必定是他的德才出眾、威望很高。何以見得?還是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禹治水的傳說。
要求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傳說。然後問,禹治水為什麼能夠取得成功?然後小結:禹治水成功,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處理輔欄的讀讀、說說。
過渡、導入。
學生好表現,給他們提供表現的平台,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華
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什麼?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將其發揚光大。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六、拓展學習
P16學習活動。要求學生講其他的傳說故事,要說出傳說的名稱、點出反映了什麼歷史現象或提供了什麼重要的信息?
學生講。
【教學後記】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課中華文明之祖教案4
【課程標準】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代和地點;知道北京人的體質特徵;了解他們使用的工具特徵及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義。
能力與方法: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想像原始人生活情景,培養再造想像能力;通過比較北京人、猿類、現代人,幫助學生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歷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中華文明悠長的源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認識勞動在人進化中的作用,進行勞動觀點的教育;了解北京人與山頂洞人和生活環境,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北京人;難點:元謀人的地位、北京人身體不平衡、山頂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據。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註
一、導入新課
書上的導言,當科學考隊員,來考察一下我國境內早期人類的生活情況。要求學生初讀課文,觀察《我國境內早期人類活動地區圖》,設計考察的線路(按一定的時間順序)。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
學生閱讀課
積極參與設計考察線路,初步知道先後順序。
二、元謀人
要求學生看書,找出「為什麼叫元謀人?(同時解決『北京人』、藍田人等名的來歷)」「生活的年代與地域?」
考察:「作為科學工作者,你怎麼知道他已經是人了呢?」「元謀人的發現,有何重要意義?」
教師小結。過渡:已經發掘的元謀人的遺存不多。接下來我們重點考察一下北京人。
學生閱讀,仔細研究,體驗一下考察的感覺。
過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學生閱讀課本,看看從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環境、身體特徵、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問題:你認為有哪些條件(不)適宜人的生存?
比較體質特徵(觀察真人比較)。
舊石器與天然石塊有何不同?如何製作石器?觀察書上的石器,它們是用來做什麼的?如何獲取食物?依據是什麼?
怎麼樣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種?使用火有何意義?
教師小結本目內容,說明:北京人遺址是遺存最豐富的遠古人類,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遺產名錄。」
活動:想像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學生閱讀,先建立一個整體映像
然後分別進行考察(閱讀、觀察、分析、結論、發言等活動)。
增加學生的自豪感。
四、山頂洞人
大約二十萬年後,在北京人生活過的地方,又出現了一種進步得多的原始人類――這就是「山頂洞人」。
引導學生考察一下,山頂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進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歸納)。
比較北京人山頂洞人
生活年代
體質特徵
工具製作
生活用火
穿著
自然過渡,引起學生的興趣。
學生閱讀教材,填表比較
著重考察:怎麼知道他們會人工取火?他們是如何鑽孔的?
五、收穫與疑問
我們今天的科考結束了,你有什麼收穫呢?
還有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作為小結。
拓展思路。
六、練習
書後「學習測評」。
【教學後記】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課中華文明之祖教案5
【課程標準】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他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理解自然條件對農耕生活的影響。
能力和方法: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原始農耕時代的器物,培養審美能力;通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較,培養學生掌握、運用比較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中國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原始農耕勞動的甘苦及其所創造的價值,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通過他們適應、利用與改造自然,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教學重、難點】河姆渡和半坡遺址為重點,前者更重。
難點為新石器的涵義,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環境的關係。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會情況。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註
一、導入新課
我們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麼?……導入農業及農業的起源而導入本課的新課學習。
(科考隊進入下一站,來到浙江餘姚……)
利用學生熟悉的內容談話,接近歷史與現實距離
二、河姆渡遺址
該遺址是何地發現的?發現了些什麼?這些發現能說明什麼問題?能畫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嗎?
除此以外,他們還從事哪些生產活動?你知道稻穀是如何種植、儲存、加工、食用的嗎?
當地的氣候條件怎麼樣?這與先民的這些生活習慣有什麼關係?
指導學生閱讀P12史海拾貝。
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農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農耕文化是否一樣呢?
學生看書、尋找、發現
理解生活的需要製造相應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知道最早種植水稻與粟
過渡,引起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
三、半坡遺址
要求學生看書找找「半坡遺址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是否與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樣?」「有哪些不一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觀察書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們有什麼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據書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復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嗎?
帶著問題看書,有的放矢
大膽猜測、想像
學生看書,然後自己試圖畫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註
四、大汶口遺址
在山東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時候,出現了一處更先進的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即大汶口遺址。
現在請大家看看書,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處遺址的其同點?各有什麼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異反映了什麼歷史現象?」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閱讀教材,去歸納發現。
五、小結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我國的原始農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兩大類型。
認真聽,自豪感。
六、學習活動與學習測評
當堂測評、鞏固。
鞏固知識、激發興趣。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