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七年級上冊歷史講評課教案

2023年09月16日

- txt下載

教案中對每個課題或每個課時的教學內容,教學步驟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板書設計,教具或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各個教學步驟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等等,都要經過周密考慮,精心設計而確定下來,體現著很強的計劃性。感謝您的閱讀,以下是小編帶來的七年級上冊歷史講評課教案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七年級上冊歷史講評課教案1
唐朝的民族關係
課標內容:了解唐與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實。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①唐朝疆域的四至;②唐朝與東突厥的關係;
③唐太宗尊為「天可汗」;④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⑤文成公主入藏;⑥金城公主入藏;⑦唐蕃會盟。
1、通過對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
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的思維能力。
2、通過對唐太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為發展民族關
系所做出貢獻的分析,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唐朝與突厥、吐蕃等民族關係的了解,理解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運用閱讀、討論和聯想比較法,探究唐朝民族關係發展的原因及其表現。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唐朝疆域廣大,唐政府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住空前頻繁。唐朝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時期。
2、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天可汗」。
3、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發展唐蕃關係,促進漢藏交往做出了傑出貢獻。
4、突厥、吐蕃、回紇、南詔等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對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和我國民族關係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唐朝與吐蕃的關係
二、難點: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係
教學方法:問題導學探究
教學時間:2課時
導學程序:
導入新課:1、提問:「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情況?
2、指出:唐朝前期處於繁榮階段,是我國曆少有的封建盛世時期。這一時期,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係得到發展。
教學綱要:一、天可汗:1、唐朝的疆域
2、邊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與突厥的關係
4、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
二、唐蕃和親與會盟:1、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會盟
課後作業
1、唐的疆域:東到( ),西達( ),東北至( )以北和( ),南及( ),是當時世界上的國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 )突厥,俘其首領( ),對他進行了優待。
3、唐太宗( )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 」。
4、唐朝對西域的管轄:( )在天山以南設立( )都護府,( )在天山以北設立( )都護府。這些是唐朝對西域地區的統治機構。
5、吐蕃是( )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 )。7世紀前期,吐蕃首領( )統一各部,建立政權,以( )( 今西藏的拉薩)為都城。
6、派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的皇帝是( )。派金城公主與尺帶珠丹和親的皇帝是( )。
7、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同唐朝已經「 」了。
8、( )至今還屹立在拉薩大昭寺前,成為漢藏兩族團結友好的象徵。
9、( )年,吐蕃與唐朝會盟。盟約里說:「患難相恤,暴掠不作」。
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歷史講評課教案2
第1課 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課程標準】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代和地點;知道北京人的體質特徵;了解他們使用的工具特徵及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義。
能力與方法: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想像原始人生活情景,培養再造想像能力;通過比較北京人、猿類、現代人,幫助學生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歷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中華文明悠長的源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認識勞動在人進化中的作用,進行勞動觀點的教育;了解北京人與山頂洞人和生活環境,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北京人;難點:元謀人的地位、北京人身體不平衡、山頂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據。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註
一、導入新課
書上的導言,當科學考隊員,來考察一下我國境內早期人類的生活情況。要求學生初讀課文,觀察《我國境內早期人類活動地區圖》,設計考察的線路(按一定的時間順序)。 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
學生閱讀課
積極參與設計考察線路,初步知道先後順序。
二、元謀人
要求學生看書,找出「為什麼叫元謀人?(同時解決『北京人』、藍田人等名的來歷)」「生活的年代與地域?」
考察:「作為科學工作者,你怎麼知道他已經是人了呢?」「元謀人的發現,有何重要意義?」
教師小結。過渡:已經發掘的元謀人的遺存不多。接下來我們重點考察一下北京人。
學生閱讀,仔細研究,體驗一下考察的感覺。
過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學生閱讀課本,看看從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環境、身體特徵、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問題:你認為有哪些條件(不)適宜人的生存?
比較體質特徵(觀察真人比較)。
舊石器與天然石塊有何不同?如何製作石器?觀察書上的石器,它們是用來做什麼的?如何獲取食物?依據是什麼?
怎麼樣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種?使用火有何意義?
教師小結本目內容,說明:北京人遺址是遺存最豐富的遠古人類,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遺產名錄。」
活動:想像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學生閱讀,先建立一個整體映像
然後分別進行考察(閱讀、觀察、分析、結論、發言等活動)。
增加學生的自豪感。
四、山頂洞人
大約二十萬年後,在北京人生活過的地方,又出現了一種進步得多的原始人類――這就是「山頂洞人」。
引導學生考察一下,山頂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進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歸納)。
比較 北京人 山頂洞人
生活年代
體質特徵
工具製作
生活 用火
穿著
自然過渡,引起學生的興趣。
學生閱讀教材,填表比較
著重考察:怎麼知道他們會人工取火?他們是如何鑽孔的?
五、收穫與疑問
我們今天的科考結束了,你有什麼收穫呢?
還有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作為小結。
拓展思路。
六、練習
書後「學習測評」。
【教學後記】
七年級上冊歷史講評課教案3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歷史七年級第四單元所述三國兩晉南北朝是秦漢大一統後出現的政權分立時期,本課內容正是從政權分立走向統一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講述了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少數民族的內遷使民族融合趨勢出現,為了適應這種趨勢,北魏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學習先進文化,主要是學習漢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進一步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後來的隋唐統一奠定基礎,可以說這一課既是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的一個總結,又為隋朝更大規模的統一埋下伏筆。同時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歷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學好這一課對於培養學生在民族問題上的正確觀念,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歷的民族關係問題有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初一學生理性思維弱,感性思維強,求知慾強,但知識積累不夠豐富,對一些複雜歷史現象和名詞概念模糊不清。由於這些特點,依據新課程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一指導思想的要求,我對本課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作如下設定:1、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南北朝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包括自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歷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敘述的民族大融合進程,首先,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歷的民族關係問題的初步能力;其次,培養學生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的初步能力和追蹤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在民族問題上的正確觀念,使學生認識到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曆民族關係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民族融合的前提條件。
(三)重點:
本課的重點是孝文帝改革。由於孝文帝的改革從社會生活、文化等領域比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深化和鞏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應當成為本課的核心。
(四)難點: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義。通常我們容易把民族融合與民族同化簡單的等同起來,這是不正確的。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義及其區別,限於學生的年齡和知識積累,我們又不能做出解釋。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用「歷史觀點來統率史實」,在突破重點的基礎上,通過民族融合的一系列歷史事實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
二、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要教給學生一種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自己探索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主要綜合利用以下教學方法:
情境導入法、講授法、合作探究
(二)學法
在學法方面,要指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歸納提煉並列舉出本課所涉及的基本知識要點。多啟發設問,推動學生積極思維、努力合作探究,創設情境並讓學生通過討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層原因來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趨勢與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內在聯繫,形成知識網絡架構。
教學生用分析的方法,如比較、聯繫等來分析重大歷史事件,注意深遠意義和現實意義,用發展的眼光去觀察、審視歷史。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歌曲《愛我中華》導入,學生聽音樂後,教師設問歷曾經出現過的匈奴族、鮮卑族、羯族、氐族現在哪裡去了?(設置問題,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進入新課
北方統一和民族融合
由學生閱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1、鮮卑族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他們是如何統一黃河流域的?
2、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的時間?
3、黃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他們在哪些方面相互影響,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4、東漢以來,曾統一過黃河流域(北方)的政權有哪些?
5、你怎樣理解民族融合?
(此環節旨在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學會歸納和篩選相關的能力。讓學生清楚了解北魏統一北方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歸納掌握主要史實。培養其獨立思考意識,加深對民族融合趨勢的理解。)
遷都洛陽
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性,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事件的發生,讓學生受到這樣的思想教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忍受挫折的能力,銳意進取的精神,從而實現情感與價值觀當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堅強意志這個要求。
孝文帝改革
提出問題:1、北魏孝文帝從哪些方面進行了改革?採取了哪些措施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兩個特殊的字眼。你們發現了嗎?從「必須」中,同學們看到了什麼?
3、(課本116頁「動腦筋」)自孝文帝以後,北魏皇帝死後諡號多採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結合我們學過的課文想一想,這是為什麼?4、如何評價魏孝文帝改革?
拋出問題,通過學生身臨其境,讓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能夠從不同視角對孝文帝改革的深入理解,啟發思維,培養學生思辨意識和創新精神
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細緻了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況。有助於突破重點難點,鞏固所學知識,及時複習,提高教學質量,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七年級上冊歷史講評課教案4
【課程標準】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了解傳說和史實的區別。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遠古傳說中的重要人物,記住漢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黃帝與農業起源關係的傳說的實質,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能力和方法:培養從傳說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以傳說印證歷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培養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秀品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體驗禹治水的艱辛並了解其業績,體會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重點:農業起源的傳說和華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傳說。
難點:部落、部落聯盟的構成和性質。「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課前準備】課前收集有關黃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註
一、導入新課
歷史講究真實可靠,傳說難免誇張虛構。但不少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著極有價值的內容。
上一課時,我們從考古發掘的物證來學習了原始農耕文化,本課時要通過傳說來認識農耕文化。看看那些流傳久遠的傳說中,包含了有關遠古農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歷史信息?
聽,集中注意力。
製造懸念,激發興趣。
二、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你知道是怎麼來的嗎?
講解「炎」、「黃」之意及其傳說(或抽學生來講)
整理出華夏族的來歷:
從中知道了哪些有關農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談後世祭祀炎、黃(談兩碑上的字),華夏之祖
調動參與興趣
聽或自己講
清晰明了,便於掌握。
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
三、禪讓的傳說
簡要講:黃帝以後很久,堯禪舜、舜讓禹。要求學生概括其過程的共同點。
然後得出結論。讓學生簡單發表一下關於如何看「禪讓制」的看法。
聽講、看書、歸納得出結論。
四、治水的傳說
禹之所以在舜死後出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必定是他的德才出眾、威望很高。何以見得?還是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禹治水的傳說。
要求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傳說。然後問,禹治水為什麼能夠取得成功?然後小結:禹治水成功,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處理輔欄的讀讀、說說。
過渡、導入。
學生好表現,給他們提供表現的平台,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華
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什麼?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將其發揚光大。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六、拓展學習
P16學習活動。要求學生講其他的傳說故事,要說出傳說的名稱、點出反映了什麼歷史現象或提供了什麼重要的信息?
學生講。
七年級上冊歷史講評課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遠古傳說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漢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黃帝與農業起源傳說的實質
3.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4.培養從傳說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傳說印證史實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
1.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熱愛歷史的情感
2.了解華夏族形成歷史,培養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體會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秀品行,培養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信心和決心,進一步確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重點
1.農業起源的傳說和華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貴的品行
3.「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教學難點
1.部落、部落聯盟的構成和性質以及他們之間的戰爭與融合
2.「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教師準備
炎、黃帝的肖像挂圖、對二人陵墓的簡介課件、祭奠活動的圖片、禹治理水的幻燈、布置學生收集我國曆的傳說
學生準備
了解、收集我國古代的傳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設疑導入
1.同學們都應該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你們知道我國一共有多少個民族嗎?
2.肯定補充學生的回答,在56個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占了九成還要多一些,而你們知道漢族的由來嗎?
3.根據學生的表現引出內容:簡要敘述漢族的由來(重點抱握幾個轉換: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而華夏族是由炎黃部落的組合發展而來的。告訴學生,在歷史發展、人類演進的進程中,華夏族不斷融合周邊的民族,逐步發展壯大,才形成了今天的民族局面,因此,漢族和其她少數民族的出現絕不是偶然的
二、炎黃的鬥爭與融合
1.談話轉承:剛才我們將到了漢族的由來,下面就讓我們具體去了解一下緣故時期的部落是這樣一步一步融合成今天的漢族的。大家都知道,在遠古時代,人類是以部落為單位群居的,而由於生存等方面的需要,部落與部落之間結成聯盟,聯盟中會推舉出一位德才兼備的人作領導。大約四千多年前,我國黃河流域出現了兩位的部落首領,這就是炎帝和黃帝。
(積極叫學生思考炎帝和黃帝就是古代的皇帝嗎?)
2.答疑:炎帝和黃帝不是古代的皇帝,至於原因我們會在以後的學習中慢慢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出示炎帝和黃帝的挂圖,講:這兩位就是炎帝和黃帝,他們是我們共同的祖先。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們分別領導了黃河流域的部落,由開始的鬥爭到後來的聯合,再到後來的不斷融合。最終成為了漢族的前身(華夏族)。古往今來很多華夏兒女都以各種形式祭奠自己的祖先。
4.播放課件,講述:這就是為了紀念他們而修建的陵墓。炎陵在湖南,黃陵在陝西。每年清明節或者是其她重大的節日,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會回來祭奠我們的祖先。
5.播放陝西祭奠活動的記錄片,向學生作介紹。
6.設疑:同學們看到的是今年在陝西舉辦的祭祀盛況,那麼,老師請教你們一個問題,為什麼人民會如此虔誠地懷念遠去的炎帝和黃帝,他們究竟做了哪些貢獻?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看教材上是怎麼介紹的。
7.鼓勵學生彙報閱讀收穫,並適時補充引導,讓學生認識炎帝和黃帝在華夏子孫心中的崇高地位。
彙報閱讀收穫:A.炎帝:改進農具、發明醫藥、是中華原始農業和醫藥的創始人,號稱神農氏;發明陶器,開闢集市。B.黃帝:創製曆法,指導人民生產;發明了加工穀物和蒸煮食物的工具;還發明了車船、銅器等;C.他們都是傑出的部落首領,為人們所愛戴。
三、組織討論
A.炎帝和黃帝的貢獻、他們的精神、他們給後人留下的精神財富及其在華夏兒女心中的地位,還應包括學習體會等。(教師)
B.與同學充分討論把今天學習的知識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有關見聞結合起來,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和體會,使自己在學習知識、了解傳說的過程中受到傳統道德的薰陶和情感的教育。
第二課時
一、講解傳說引入新課
1.激發方式講: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等傳說,引發學生的興趣,引出大禹治水的傳說,告訴學生,早期的人類幾乎住在大江大河邊,就為水患埋下了伏筆,也是大禹治水的傳說提供了依據。
2.設疑:為什麼是大禹治水而不是其她人呢,大禹有什麼特別的能耐嗎?(這都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二、大禹治水與「禪讓制」
1.出示大禹的頭像圖片,講解大禹治水的經過及其相關知識,包括治水的方法、所用的時間、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
2.設疑:同學們還不知道吧,大禹治水是舜給她的一個鍛鍊的機會,鍛鍊什麼呢?辦事能力啊。在那個時候,部落首領都是大家民主推選出來的,這種推選產生首領的方法,歷稱為「禪讓」。這個制度大概興起於黃帝以後的很多年,首先是堯擔任首領,接著是舜,後來就是禹。
三、討論小結
1.引導:傳說畢竟是傳說,因為它無從考證,它是人們在口頭流傳的,但卻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思想認識等情況,反映了當時人類的良好願望,但由於認知水平有限,世界上的傳說大都帶有神學的色彩,也就是把人都神化了。儘管如此,傳說對於我們仍然有一些學習和了解的價值。象大禹治理水的這個傳說,他的智慧、毅力、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無不是我們學習的好素材,所以,現在你們就了解到的大禹的故事,大膽的發表你的意見和看法。
(明白傳說有利有弊,但是值得大家學習的仍然很多,利用傳說也很重要)
2.巡查、傾聽、融入學生的討論活動
3.小結本課,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