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七年級歷史備課組教學計劃

2023年09月16日

- txt下載

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鑑,借古論今。接下來是關於七年級歷史備課組教學計劃的文章,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歷史備課組教學計劃1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複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七年級歷史備課組教學計劃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匈奴在我國曆的貢獻。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
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係,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重點和難點]
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係的事例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教師可以導入框中的歌謠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1)、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2)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紀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4)東漢時,匈奴分為南北兩部,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三、小結: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係的事例
1)西漢初年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2)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公元前1世紀匈奴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
4)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5)東漢明帝時,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四、作業:舉例說明兩漢與匈奴的關係。
附:板書設計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二、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紀,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
四、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五、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係的事例
七年級歷史備課組教學計劃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為我國兩漢盛世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
使學生對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
教學中用談話法,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期,這和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是分不開的。
[重點和難點]
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是本課的重點子目。
如何正確分析認識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是本課的一個難點。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教師可以導入框中的歌謠導入新課。
二、講述農耕技術的改進時,可分為三個方面講解:
1、農業成就:
漢武帝和東漢明帝時,兩次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
2、絲織業:漢朝絲織品已使用提花機。
3、冶鐵: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對於這些,學生由於接觸太少,不易理解。
三、經濟措施:
1、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一鑄造發行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稱為東西二京,商業區叫市。
關於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重點介紹漢武帝時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關於兩漢商業的繁榮情況,可將重點放在介紹長安、洛陽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規模、布局、商業活動等方面。可結合本課的活動與探究進行講解。
四、講完全課,教師可對農業、手工業、商業三者間的關係,讓學生動手製作圖表展示。對兩漢經濟繁榮原因的分析。對於程度較好班級,可鼓勵學生自由討論回答,對於程度較差的班級,教師應提示、啟發,引導其回答,最後進行小結。
五、作業:課後習題
附:板書設計
一、農業成就:
1、漢武帝和東漢明帝時,兩次治理黃河;
2、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
二、絲織業:漢朝使用提花機。
三、冶鐵:杜詩發明水排,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四、經濟措施:
1、漢武帝將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鑄五銖錢,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稱為東西二京,商業區叫市。
七年級歷史備課組教學計劃4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1課時
[課型]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活動:成語故事表演
【找一找】
1.從課文或參考書中找出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列出目錄。
2.選出你們最喜歡的一則成語故事。
【演一演】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工。
(1)寫故事稿。
(2)飾演故事中A、B、C……角。
(3)儘量想辦法準備一些輔助性的道具(注意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生活習俗、服裝等,請參考課文插圖)。
2.各小組代表在全班擂台賽上演講各自準備的成語故事。
【議一議】
1.談談你參與活動的感想。
2.從你飾演的人物的立場、角度談談對所演講的歷史故事的看法。
3.這則故事變為成語,流傳至今,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
【評一評】各組最精彩的地方有哪些?(以鼓勵為主,讓所有的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
七年級歷史備課組教學計劃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了解夏朝和商朝的曆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曆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曆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說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於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麼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了解)。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著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並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曆法發展起來。]
二、向學生展示網上的資料)
(1)什麼叫曆法?
(2)夏朝的曆法的發明、商朝曆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曆法和24節氣,並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搜集24節氣的諺語。
三、扁鵲
⑴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⑵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並從中受到啟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後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閱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鬥的精神。)
五、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的收穫,並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於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書設計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曆法產生於夏朝,完善於商朝,戰國時測出24節氣。
5、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6、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為楚辭。
7、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