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八年級歷史理論課教學設計

2023年09月16日

- txt下載

關於高中政治教學設計競賽方案有哪些?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接下來是關於八年級歷史理論課教學設計的文章,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歷史理論課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八國聯軍侵華的基本事實
掌 握 《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的危害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 綜 合
理 解 甲午戰爭引發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藉口絞殺義和團出兵侵華,結果簽訂《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討 論
分 析 《辛丑條約》主要內容對中華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
情感、態度
價 值 觀 愛 國
情 感 中國人民不會忘記102年前的國恥與苦難,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熱愛祖國、堅決反抗外侵的優良傳統
思 想
意 識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具有野蠻殘暴的殖民掠奪性質,義和團對八國聯軍的抗擊,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光榮傳統,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教學重點 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
教學難點 《辛丑條約》主要內容對中華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學期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為什麼說甲午戰爭以後,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馬關條約》 割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賠白銀2億兩,增闢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領土和主權更遭踐踏,中國貧弱更加嚴重,列強擴大商品傾銷,還直接進入中國生產領域 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組織學生閱讀「導言框」,了解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甲午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深入,一些外國教會也猖狂地欺壓中國人民。義和團就是在反教會鬥爭中產生並發展起來的。
小結、過渡:導言框的歌謠就是當年民眾傳唱的。帝國主義列強對義和團運動的迅猛發展感到恐慌,他們便拼湊八國聯軍發動了侵華戰爭。請大家閱讀新課,記住課題和標題。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八國聯軍侵占北京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19——20頁本目的內容,並在《中國歷史填充圖冊》第9頁中,用筆描出八國聯軍的進攻路線。(可在原線旁另畫一條平行線條)
指導學生聯繫地7頁圖文,進行小組討論,然後在班級內交流:
1、 北京兩次被外國軍隊侵占的情況有哪些不同?
聯軍名稱 侵略國 占領年代 清朝帝、後
英法聯軍 英、法 1860年 咸豐、慈禧
八國聯軍 英、法、俄、美等 1900年 光緒、慈禧
2、根據課本20頁「動腦筋」:請你根據這些圖片敘述當年八國聯軍的罪行。
(可自由發揮和互相補正,但應控制在3人次以內)
二、《辛丑條約》
學生閱讀21——22頁課文(包括小字)、插圖、「自由閱讀卡」等,思考回答:
1、分別指出《辛丑條約》關於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方面各有什麼規定?(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條約具體內容來感知「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記硬背其條款)
2、22頁「活動與探究1•議一議」:《辛丑條約》簽訂後,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嗎?(有)為什麼?(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掠奪更加瘋狂,清政府幾乎成為列強向中國人民徵收「戰爭賠款」的代理機構;帝國主義列強武裝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須為帝國主義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鬥爭,他們完全成了列強的忠實走狗。)
3、22頁「活動與探究2•談一談」:《辛丑條約》中的「使館界」同今天的使館區有什麼不同?(「使館界」形同「國中之國」,界內外國人猶如「太上皇」,中國政府無全無權過問其事務;「使館區」雖然仍是外國使節居住的專門地區,但它完全處於中國政府的管轄之下。)
4、隋朝大運河的中心、南北兩端分別在哪裡?(洛陽、餘杭、涿郡)
5、根據第21頁「動腦筋」:《辛丑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哪些危害?(它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要求學生正確指出《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對中國社會所造成的影響。(通過反覆講練,讓學生理解 「開始淪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這些詞語所反映的近代中國社會變化脈絡)
2、當堂完成22頁「練一練」:下列各條款不屬於《辛丑條約》的是A。(賠款2億兩白銀是《馬關條約》規定的數額)
3、學生集體朗讀22頁「自由閱讀卡」內容後,教師聯繫課本相關部分,指出義和團的正面作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具有野蠻殘暴的殖民掠奪性質,義和團對八國聯軍的抗擊,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光榮傳統,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求學生完成《中國歷史填充圖冊》第9頁剩餘題目。(可延伸到課外)
4、提醒學生預習第6課《洋務運動》。
八年級歷史理論課教學設計2
基礎知識 了 解 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在於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所以在客觀上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重要步伐,但是又具有明顯的保守性
掌 握 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主要內容(企業類別或階段劃分)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綜合理解 本單元標題「近代化」就是中國人民向西方學習,尋求新出路的過程。其主要內容有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等
討論分析 文的基礎上討論分析洋務運動的積極作用及其局限性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辯證態度 從歷史發展趨勢觀察,洋務運動包含一些成功的因素,使中國邁出了近代化第一步;但它作為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卻明顯地失敗了
思想意識 我們批判清政府禍國殃民的行徑,對於它的「自救」本能要有清醒的認識;同時我們也要正確認識洋務運動在客觀上所起的進步作用,懂得只有承認落後、願意學習先進文化,才有擺脫落後的可能
教學重點 洋務運動的概況
教學難點 對洋務運動的評價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哪些危害?(北京再次被外國軍隊占領,戰爭和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2、北京兩次被外國軍隊侵占的情況有哪些不同?
聯軍名稱 侵略國 占領年代 清朝帝、後
英法聯軍 英、法 1860年 咸豐、慈禧
八國聯軍 英、法、俄、美等 1900年 光緒、慈禧
組織學生閱讀「導言框」,了解洋務運動期間製造的軍艦性能,教師指出: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燒了圓明園後,清政府一些官員主張學習外國先進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的統治,形成了所謂「洋務派」。他們所從事的與老外打交道的過程被稱作洋務運動。平遠號軍艦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製造出來的
小結、過渡:這是一場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它在中國曆起了什麼作用呢?請看新課。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自強」與「求富」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25——27頁本目的內容,並根據《中國歷史填充圖冊》第10頁的練習題,由學生自己先在課本上做讀書標記,然後與組內同學互相補充訂正,接著當堂進行「接龍」活動。(第一個學生由教師指定,其餘由答對的學生選擇自己準備考察的對手,答錯者不得分,答對者得分並有權提問一個同學。出題者可看教材,「接龍」者不能看書,其他人不許插嘴提示。)
1、列舉洋務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中央代表是恭親王奕訢,地方代表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
2、洋務派先後提出什麼口號?(先「自強」——軍事上,後「求富」——經濟上)
3、洋務運動主要內容是什麼?(前期舉辦近代軍事工業,後期還興辦近代民用工業、籌建海軍、興辦新式學堂等)
4、據圖填表,認識洋務運動興辦的近代工業(分為軍事和民用兩種,要求工業名稱與人名、地名「對號入座」)
地名 安慶 上海 上海 武昌 漢陽 福州
工業名 內軍械所 江南製造總局 輪船招商局 湖北織布局 鐵廠 船政局
人名 曾國藩 曾國藩、李鴻章 李鴻章 張之洞 張之洞 左宗棠
類別 軍事 軍事 民用 民用 民用 軍事
二、洋務運動的評價
學生閱讀21——28頁課文(包括小字)、插圖、「自由閱讀卡」等,思考回答:
1、從洋務派的目的來看,洋務運動具有什麼樣性質?(是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2、從封建統治者的目的來看,洋務運動是失敗了。但是它卻在客觀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工業。它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刺激並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
3、最近有的影視劇對李鴻章進行了莫名其妙的美化,把他塑造成「愛國者」了!但是,把課本27頁「文獻資料•李鴻章的自白」與民間「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說法相對照,能說李鴻章是愛國的嗎?(允許學生爭論,發表各自觀點,只要「自圓其說」就給分)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學生當堂完成28頁「練一練•選擇連線」
曾國藩 李鴻章 張之洞 左宗棠
安慶內軍械所輪船招商局 輪船招商局 漢陽鐵廠 福州船政局
2、布置學生課外完成[自我測評]。
3、鼓勵學生自選《中國歷史填充圖冊》第10頁練習題剩餘部分進行練習。
4、提醒學生預習第7課《戊戌變法》。
八年級歷史理論課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基 礎
知 識 了 解 孫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動
掌 握 同盟會的革命綱領和武昌起義的歷史影響等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 觀察想像 通過觀察想像當年加入同盟會的儀式、武昌起義的緊張情景等插圖,體會三民主義的實際影響以及辛亥革命在民眾中產生的巨大震撼力
探究思考提取信息 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敗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比較聯繫 同盟會政治綱領與三民主義的聯繫與區別,資產階級革命派與維新派的歷史聯繫與本質區別
情感態度
價 值 觀 愛國情感 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的發揚光大
進取意識 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撓革命精神的張揚。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不斷進取的精神,將鼓舞我們完成民族復興大業
教學重點 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綱領,武昌起義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一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維新變法時期,社會上有哪些人贊成?哪些人反對?哪些人無所謂??(資產階級維新派、開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識分子、不願意當「亡國之君」的光緒帝等人贊成;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反對;廣大的缺乏文化知識的農民、手工業者等「社會底層」無所謂。)
2、造成什麼後果?(由於力量對比懸殊,手中握有實權的頑固派很輕鬆地扼殺了這場維新變法運動。)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失敗了,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變法運動也失敗了,但是,一些從維新派轉化而成的革命派繼續展開挽救民族危機的活動,他們把鬥爭的矛頭直接對準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清政府,最終結束了在中國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新學案94頁材料解析題所介紹的情況,就記載了孫中山起初上書李鴻章請求維新變法的歷史。當年孫中山的請求遭到拒絕,認識到了清政府賣國苟存的實質,就毅然轉向革命立場,堅決從事反清鬥爭,終於迎來了武昌起義的勝利。由於發生這件大事的1911年是舊曆辛亥年,歷就把它叫做「辛亥革命」。(要求學生閱讀29——32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先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見後,抽2——3個小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著轉入探究性學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孫中山創建革命黨
1、孫中山青少年時期的主張是什麼?(學習洪秀全,當反清英雄;決心尋求救國道路)
2、請幾位學生根據33頁插圖,表演當年興中會會員宣誓的情景。(教師提示學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點構思對白,即興創作)
3、10多年後,中國同盟會怎樣建立起來?(可按下列要點啟發學生回答——時間:1905年;地點:日本東京;領導人:選孫中山為總理;革命綱領:_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機關刊物:《民報》)
4、「三民主義」是從同盟會綱領闡發而來的,兩者之間有哪些相同?有哪些變化?(可參考下表進行啟發分析)
指導思想 民族主義 民權主義 民生主義
同盟會綱領 _清朝統治 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 改革土地制度
《民 報》發 刊 詞 _清朝統治,解除民族壓迫 _君主專制政體,建立民國政府;國民一律平等,總統和國會議員由選舉產生 通過改革土地制度,解脫勞動者的貧困,做到「家給人足」
小結、過渡:兩者沒有實質上的不同,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原來同盟會的綱領加以闡述和完善而已。這樣的革命綱領適應當時的歷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已經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成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後來,就是在三民主義的鼓舞下發生了武昌起義,並取得初步的勝利。
武昌起義
1、武昌起義爆發情況怎樣?(可啟發學生回答——時間:1911年10月10日;重要人物:金兆龍等革命黨人;重要地點:楚望台軍械庫→武昌→漢口→漢陽→全國十幾個省)
2、中華民國成立時,已經具備哪些歷史條件?(提示從政治、思想、組織三個方面分析:
A.政治基礎——武昌起義勝利,全國10多省獨立,清政府統治已經崩潰。
B.思想基礎——三民主義給了革命黨人捨生忘死、前仆後繼進行鬥爭的巨大精神力量。
C.組織基礎——獨立各省的代表聚會南京,孫中山被選舉為臨時大總統。課本35頁孫中山接受衛兵致敬的插圖,就反映了這一歷史現象。
最後要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中華民國是一個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主體的政府,它的建立標誌著資產階級舊民主革命達到了高潮,這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果。)
3、如何評價辛亥革命?(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聯繫37頁「自由閱讀卡」內容,從革命的目標和直接結果進行分析——
A.革命目標:_清朝的統治,結束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直接結果: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是卻讓袁世凱竊取了勝利果實。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敗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八年級歷史理論課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和認識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掌握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認識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通過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和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培養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史實,認識資本主義發家史的骯髒和血腥,揭露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和唯利是圖的本質。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汲取鴉片戰爭「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培養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虎門銷煙、中英《南京條約》及其影響。
【教學難點】
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組織學生回顧初一學習情況,聯繫新學期課改趨勢,修訂課堂評價辦法,並落實到位。
2、指導學生閱讀第1頁「導入框」。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林則徐虎門銷煙
指導學生閱讀本目以及第5頁「自由閱讀卡•從罌粟到毒品」,討論回答問題:
1、英國為什麼要向中國走私鴉片?
(為開闢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原料而侵華,為牟取暴利而走私鴉片。)
2、英國走私鴉片對中國造成哪些危害?
(a.白銀外流,造成清政府財政危機;b.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加重農民負擔;c.腐蝕統治機構,清政府更加腐敗;d.毒害中國人民身心健康,削弱軍隊戰鬥力。)
3、面對著鴉片的危害,林則徐採取了怎樣的措施?(嚴厲禁煙)收到什麼效果?(將繳獲的230多萬斤鴉片銷毀在虎門,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表現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4、林則徐處理鴉片是燒毀它們嗎?(不是)為什麼?(因為燒鴉片會產生大量毒煙,造成人們「被動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與海水化合反應產生的高溫來熔化鴉片,避免污染。)
小結、過渡:林則徐虎門銷煙打擊了鴉片販子的囂張氣焰,挫敗了英國用鴉片打開中國大門的美夢。他們就悍然發動侵略戰爭,用大炮轟開中國的大門。
二、中英《南京條約》
學生閱讀本目,思考回答:
1、這場戰爭是否因林則徐禁煙而引起?(不是。因為打開中國市場是英國政府的既定政策,他們要保護骯髒的煙片貿易,推行殖民擴張政策,什麼手段都耍得出來。即使沒有林則徐的禁煙,他們也要用大炮說話的。德國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馬克思也說過:「英國用大炮強迫中國接受一種名叫鴉片的麻醉劑」,因此,這場戰爭被稱作「鴉片戰爭」。)
2、這場戰爭的結局如何?(中國戰敗,清政府被迫簽定《南京條約》。)
3、根據課本第5頁「練一練」:結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請你分析一下,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什麼危害?(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巨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有利於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師講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涵義:「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經濟已被破壞,有了一定成分的資本主義經濟形式,但仍保持著封建剝削制度。「半殖民地」指當時形式上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受帝國主義壓迫和控制的國家。
4、根據課本第5頁「活動與探究1」:中國為什麼會在鴉片戰爭中失敗?
中國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幾乎是同時產生的,但是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封建專制主義的嚴重阻礙,始終處於萌芽狀態。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歐洲社會的一系列活動和運動都在促進它的成長。
經過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工業革命的成功,資本主義的生產力迅猛發展起來,歐洲的資本主義長成了參天大樹。而英國這時已成為號稱「世界工場」和「日不落帝國」的資本主義「老大」。它與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擁有明顯的優勢。「落後就要挨打」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歷史教訓。
課後小結
小結
英國為開新市場,走私鴉片危害廣。
民族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為國強。
一八四零鴉戰起,《南京條約》喪權益。
賠款通商又割地,半殖半封近代始。
八年級歷史理論課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輪船、火車、電報、照相和電影等在中國出現的史實,提高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歷史資料的能力。
能力目標:運用多媒體,展示反映社會生活變化的大量信息,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文化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習俗的變化」。
教學難點:理解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一、溫故互查
1.簽訂後,列強直接剝削中國人民,狀元實業家張提出「」的口號,並在他的家鄉創辦等一系列企業。
2.時期,我國出現了一些民族工業的萌芽,但這些民族工業往往受到
的阻礙,難以生存和發展。時期,我國近代民族工業進入「黃金時代」。主要是辛亥革命的成功,衝擊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資產階段受到了鼓舞。還有就是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時期,我國近代民族工業萎縮。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經濟勢力捲土重來,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概略,使我國民族工業再度受挫。抗戰勝利後,由於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民族工業也沒能得到很好的恢復。
3.簡述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
二、設問導讀
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
1.交通工具:
時間:19世紀初,配方發明後相繼傳入。
作用:使人們出行,極大地促進了。
2.通訊工具:
時間:19世紀70年代後傳入。
作用:方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
文化生活的變遷
1.和的傳入:
時間:近代以來。
作用: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保留了珍貴的歷史鏡頭。
2.新聞報紙的出現:
名報: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
作用:是人們獲取信息、了解社會的主要傳媒工具。
3.出版機構的出現:
名社: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的文化出版機構。
作用:有利於信息和文化的傳播。
社會習俗的變化
1.原因:後,為了改變愚昧落後的習俗,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
2.簡述裝束、禮節和稱呼的變化。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