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37三國武力點評.txt

2023年10月05日

  1/3  下一頁 txt下載

本书来自www.abada.cn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www.abada.cn
37三国武力点评 作者:未知
三国武力点评(1)
三国武力点评(2) -- 排名原则一:重战例,轻勇名/轻评论
三国武力点评(3) -- 排名原则三:重战例,轻推测
三国武力点评(4) -- 排名原则四:重原文单挑描写,轻个人推测想象
三国武力点评(5) -- 排名原则五:全面考量武将战绩
三国武力点评(6) -- 武力评定的具体标准
三国武力点评(7) -- “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1)
三国武力点评(8) -- “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2)
三国武力点评(9) -- “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3)
三国武力点评(10) -- “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4)
三国武力点评(11) -- 单挑与突袭(1)
三国武力点评(12) -- 单挑与突袭(2)
三国武力点评(13) -- 单挑与突袭(3)
三国武力点评(14) -- 单挑与突袭(4)
三国武力点评(15) -- 单挑 与 混战 (1)
三国武力点评(16) -- 单挑 与 混战 (2)
三国武力点评(17) -- 单挑 与 混战 (3)
三国武力点评(18) -- 单挑 与 混战 (4)
三国武力点评(19) -- 单挑 与 混战 (5)
三国武力点评(20) -- 单挑 与 混战 (6)
三国武力点评(21) -- 单挑 与 混战 (7)
三国武力点评(22) -- 胜负未分而高下已判(1)
三国武力点评(23) -- 胜负未分而高下已判(2)
三国武力点评(24) -- 关羽 VS 庞德 (1)
三国武力点评(25) -- 关羽 VS 庞德 (2)
三国武力点评(26) -- 诈败(1)
三国武力点评(27) -- 诈败(2)
三国武力点评(28) -- 如何理解单挑中的逃走
三国武力点评(29) -- 单挑中的逃走(4) -- 关文之战(1)
三国武力点评(30) -- 单挑中的逃走(5) -- 关文之战(2)
三国武力点评(31) -- 单挑中的逃走(6) -- 关文之战(3)
三国武力点评(32) -- 单挑中的逃走(7) -- 关文之战(4)
三国武力点评(1)
三国武将的武力问题一直是众多三国同好的热门话题。酒某不才,斗胆要出个系列详细分析讨论一下这个问题。酒某才疏学浅,有不到之处,还望诸位三国同好不吝指点一二。
在正式评比之前,先需要说明几件事情 -- 即本武力点评所遵循的几个重要原则:
(1) 唯一依据:《三国演义》
拙文所论三国武将之武力,完全依据罗贯中之《三国演义》,与正史(如《三国志》)中记录的人物武力和战绩无关,与正史中人物的统军、指战、以及智谋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就更无关了。所以,说白了,这是篇为了好玩过瘾才写的东东,跟学术研究完全沾不上边儿。请研究正史的朋友看到此处就一笑跳过吧,呵呵。
另外,各类评书和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也概不作为参考依据,原因也很简单 -- 这些文艺作品对三国武将武力的描写和表现相互间存在极大差异,令人无所适从;另外,它们的流传广度也无法与三国演义相比。因此,以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三国演义为唯一依据,应该是可行和合理的做法。
(2) 罗本与毛本的差异问题
目前网上能够找到的只有毛本,这是毛宗岗父子根据明朝中叶的嘉靖本改编而成;嘉靖本又称罗本或原本。总体上来讲,毛本文字较罗本精练,且具有更强的政治倾向性,文学价值也许更高一些;但毛氏父子对於原本进行了有目的有选择性的删改和增补,令原本中大量生动细节不复为读者所知,因此趣味性有所降低。这个问题在武将阵前交锋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多数演义同好认为,在阵前交锋场景的细节描写方面,毛本明显逊于罗本,因此趣味性亦逊于罗本;且毛本在删改过程中平添了许多错漏和于理不合之处。因此,仅以武力问题论,罗本远优。“今宵酒醒”兄 是这方面的评论专家,出有系列文章专门研讨两个版本在战阵交锋方面描写之优劣异同;另“辽东管宁” 兄于此亦颇多研究,并有多篇评论文字散见于本坛,诸公可多所参考。
酒某这个武力点评亦希望以罗本(原本、嘉靖本) 为依据;奈酒某身居海外,无缘亲读罗本,因此只能做出如下安排:
-- 凡酒某已掌握的罗本描写,即以罗本为依据进行点评;-- 酒某尚未掌握的罗本描写,暂时只能以毛本为依据进行点评;若伺后发现与罗本有重大差异时再进行修改;(3) 只关注“前三国”武将
本文将整套《三国演义》分为“前三国” 、“中三国”和“后三国” 三部份:前三国自第1回始至第77回结束,中、后三国则自第78回始至第120回即全书结束。分界线是关公之败亡。
本文只关注在前三国时期出现的武将。对于跨越前、中、后三国的武将,将其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在前三国时期已成名且武力已基本定型者,如:赵云、张合、魏延、周泰等,在进行武力点评和排名时,将考虑其全部战绩;另一类武将在中、后三国时期的武力表现明显优于前三国时期,如:马岱、丁奉、徐盛等,则将主要考虑前三国战绩,其在中、后三国之战绩仅做为参考。
三国武力点评(2) -- 排名原则一:重战例,轻勇名/轻评论
前三国中,武艺超群勇冠三军者,不下30余位。要分析他们之间的武力差别,并最终得出一个排名,我们有许多信息可以使用,比如:武将的单挑战例和战绩、武将的威名、其他武将对该武将的评价,还有我们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推理而得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但这些信息的利用价值却未必相同。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要看某个武将厉害不厉害、跟其他武将相比究竟有多厉害,必须靠实力说话!什么是实力?就是实打实的阵前交锋的战例!因此,本武力点评的核心依据就是一个个实打实的战例,其他东西只能做为参考,只有当我们无法从战例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时才可以使用。具体来说,有这么几个重要原则:
1 重战例,轻勇名威势;
举例:不能因为张飞曾喝退曹操百万兵就认为他武力比吕布还牛,因为这毕竟不是一个实打实的战例,在整个过程中张飞没有跟任何人交过手。曹营众多名将之所以开始没敢上桥与之交锋,主要是忌惮“诸葛村夫”的诡计,再加上胜利在望,诸将死战之心锐减。后来老张闹了这么一嗓子,於是大夥儿就开始绕世界乱跑,实际上曹操是始作俑者,是他先生出恐惧情绪的,并进而将这种恐惧情绪传染给了众将。而且众将也未必全都被恐惧情绪所控制,比如胆大如许褚者、稳健如张辽者等等,这从后来许褚、张辽先行拦住曹操坐骑就可以看得出来。曹操为何会生出恐惧情绪?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诸葛村夫的诡计也是颇为忌惮,另一方面是关公斩完颜良以后对他说的关于张飞的那番话。 当然,张飞嗓门儿超大、气势超猛也是原因,但所有这些毕竟都不是实打实的武力表现。由於这一事件并非一个单挑战例,因此煮酒不做为武力点评的依据。
2 重战例,轻人物评论;
对於书中某武将或某人物对其他武将武力的评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照单全收。比如关羽曾于突阵斩杀颜良后对曹操说:“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先不说张飞有没有于百万军中取过上将的首级(因为对上将一词的含义大家会有不同理解),关羽此言明显是“张飞武力比我高出许多”的意思,这与事实明显不符。 此前,关羽更曾对张飞如此评价张辽:“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关羽此言亦与事实明显不符。因此,对於这类信口开河式的评论,我们不能照单全收拿过来做为决定性依据来判定武将之间的武力高低。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评论中的有意夸张成分。这些东西只具有某种参考价值,可以与其他更有说服力的证据结合在一起完成一个判定,其本身却不能单独完成一个判定。
三国武力点评(3) -- 排名原则三:重战例,轻推测
3 重战例,轻推测;
许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看法:黄忠60岁时能跟关羽打成平手,那么他48岁时武力一定比关羽高。
这就是推测。
为什么呢?因为书中只字未提老黄48岁时有过什么战例、表现出多高的武力,那些朋友不过是依据我们生活中的经验 (人在年老时力量和机动性不如青壮年时期) 推测出了这个结论。这种推测存在几个问题:
(1) 关黄之战黄忠是落于下风的(下文会有详细评论),因此即使我们承认黄忠48岁时比长沙之战时武力高些,也无法判定48岁时的黄忠就一定比48岁时的关羽武力高;另外,即使我们承认他比关羽为高,但我们又该如何比较他和吕布呢?因此这种推测所带来的麻烦太多;(2) 书中只字未提黄忠因为年老而武力不如当年,如果您在这里做这种推测和判定的话,那么别人也可以在别的地方使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规律和经验来做其他推测和判定。这个口子一开,势必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家在讨论武力时将缺少一个共同的基础,而完全依据个人偏爱和倾向性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推测能力,於是这个话题也就很难继续讨论下去了;(3) 我们讨论武将的武力时,我们真正关心的是他出场之后的表现,他出场之前是个什么状态、武力有多高,我们并不关心。因此,考察黄忠的武力自然应该以其出场以后的表现为唯一依据,他的青壮年时期在其出场之前,我们自然就无须考虑。
这里,煮酒以黄忠的年龄与武力的关系问题为例,试图说明推测对於武力讨论可能带来的问题和麻烦。当然,推测还有许多其他表现形式,这里就不一一陈述了。总之,我们应该重战例分析而轻推测和想象,要想给黄忠的武力一个合理的定位,唯一正确的方法是,仔细分析其全部战例,并拿他的全部战例与其他武将的全部战例进行仔细比较,而不应去凭空推测想象黄忠出场前的青壮年时期武力有多高。
----------------------------------------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原则是“重战例,[轻]推测”,而非完全不允许、不接受推测。用这个“轻”字,目的是要对推测进行严格限制,基本上:
(1) 如果原文写明是这么个情况或这么个原因,你就不应去推测是别的情况或原因。
比如马超-张飞战至第一个百合时,原文写明刘备是“恐张飞有失”,而有的朋友却坚持说刘备同时担心张飞伤了马超,这就是推测,而且这个推测没有什么说服力,因为原文中的确有一方君主人物由於担心伤到对方武将而鸣金收军的,比如曹操担心许褚伤到徐晃,而在这种情况下原文都会明确交待清楚这个意思。既然马-张之战原文没有交待,你推测刘备为马超担心就是没有道理的。
(2) 如果原文出现歧义或前后矛盾的描写,那么我们只能依靠推测从而在两种理解中做出判定。
具体例子比如,张飞带兵劫营被曹八将合围,这个地方原文的描写就比较含糊,容易产生歧义,我们就需要借助推测来判定下面两个理解究竟那个更合理些:
- 张飞所部已完全为8路军马围住,与8路军马均处於交锋距离之内;- 8路曹军仅仅是对张飞所部完成了战略合围,但尚未能收缩包围圈以有效歼敌;由於是役张飞最终率少数亲随杀出重围,因此判定为前者无疑比判定为后者更易让人感觉张飞武力高强。甚至有朋友认为张飞此役表现出了与赵云一样的冲阵能力。因此,对於上述两种情况的判定对我们认识张飞的武力就变得相当关键。
根据推测,我们可以判定是役情势属於后者(判断过程此略),因此张飞武力没有额外加分。
三国武力点评(4) -- 排名原则四:重原文单挑描写,轻个人推测想象
4 重原文单挑描写,轻个人推测想象;
举例:93回中赵云所部曾中姜维之计,赵云在与姜维单挑10数合后见无法短时间结束单挑,而战场局势对己方非常不利,因此选择退走。有些朋友即认定这是赵云的一次单挑失利。这些朋友的看法,其实完全是基於其个人的推测和想象,却没有忠实于原文 -- 原文交代得非常清楚(原文见文尾):
(1) 赵云中计后发现有被对方三路合围歼灭的危险,於是“冲开条路”主动撤走,其做出撤走这个决定是源于战场局势,而非与姜维的单挑局面;(2) 原文中始终没用使用“败走”这样的措辞,目的就是要让读者明白:此战并未分出胜负。如果作者的本意真的是赵云单挑不敌姜维的话,他完全可以使用“败走”这样的表述,比如孙坚之败于华雄处用的就是“坚与战十数合,坚败”。如果硬要将赵云这一“退”理解成“败”的话,那么煮酒也可以说吕布单挑曾败于张飞(19回)、张飞单挑曾败于徐晃(31回)、赵云单挑曾败于张辽(31回)、许褚单挑曾败于张飞(40回)、马超单挑曾败于夏侯渊(64回),等等。
煮酒以为,整套三国演义,特别是前三国阶段,对於阵前武将之间的单挑或以一敌多的“武将战例”是非常重视的。要知道,三国演义脱胎于许多民间的评书、评话和戏剧,这些东东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极力渲染个人英雄主义,因此,三国历史上的两军混战,到了演义里就变成了两军主将之间的个人单挑。三国演义正是靠着这些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武将单挑,才吸引了许许多多贩夫走卒下里巴人式的读者 (毕竟从文学欣赏角度或从军事、政治角度阅读三国演义的人是少数嘛)。因此作者对於这些单挑场景的设计、牵扯到单挑的措辞的使用,都不是胡乱随意的,而是含有深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於我们这些醉心于武力讨论的人来说,凡是单挑场景的描写和措辞,我们都应该奉若神明。我们必须严格地、忠实地、近乎机械式地去理解原文单挑部分的描写和措辞,而不应无视原文中的描写和措辞,随意使用自己的推测和想象,将原本不同的措辞(比如“败走”和“引军退走”)硬理解为同样的意思。前面举的那个“赵云单挑败于姜维”的例子就是这种“重个人推测而轻原文措辞”的典型。
具体来说就是,凡是书中写明“气力不加拨马回走”的、“败走”的,都应判定为一方单挑失利;凡是书中写明“退走”、“战退”的而没用“败”这个字眼儿的情况,都不宜判定一方单挑失利。
------------------------------------
赵云VS姜维 一节原文:
城上梁绪大笑曰:“汝中吾姜伯约之计,尚然不知耶?”云恰待攻城,忽然喊声大震,四面火光冲天。当先一员少年将军,挺枪跃马而言曰:“汝见天水姜伯约乎!”云挺枪直取姜维。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正战时,两路军夹攻来,乃是马遵、梁虔引军杀回。赵云首尾不能相顾 [注意:这里没有写赵云不敌姜维],冲开条路,引败兵奔走,姜维赶来。亏得张翼、高翔两路军杀出,接应回去。
赵云归见孔明,说中了敌人之计。[再次点明败因 -- 并非单挑不敌,而是因为中计]...
再注:云大惊,所惊者,非自己武力不及对方也,而是完全没有想到在这个小地方会有武力如此高强之敌,是现实情况与赵云预期的巨大落差使然。
三国武力点评(5) -- 排名原则五:全面考量武将战绩
所谓“全面考量武将战绩”,指的是这种情况:武将即使在较为正常、公平的情景下也会出现武力发挥忽高忽低的现象,因此,我们既不能将视线只集中在某武将表现最牛的一个战例上,也不应牢牢盯住他表现最烂的一个战例,因为前者容易高估武将的武力,而后者则相反。正确的做法是考察他的全部战绩然后再判定其武力。
举个例子,关羽最辉煌最牛掰的战绩是1合阵斩华雄,最为人诟病的是20合没能拿下纪灵 (张飞不10合挑于马下),还有对朱然3合战平 (而赵云却能1合挑于马下);捧关派只注意前面那两个战例,而贬关派则总拿后两个战例来说事儿。
[注:关羽两战夏侯总计40余合未能抢得上风那场,概因关羽不愿伤害曹操手足,因此我们无法知晓其是否真地发挥出10成武力。因此不应计算在内。]
再举个例子:张合10数合败于赵云,3合败于马超,却能与张辽大战40~50合平分秋色,还能在赵云武力发挥不佳时10数合逼退赵云,尤其是与张飞大战110余合未致全败;如果只看前两个战例,则会认为张合只能算是二流(与李典、乐进、于禁一个档次),如果只看中间那个战例,会认为他属一流(张辽、徐晃、夏侯敦那个档次),如果只看最后那个战例,则甚至会怀疑他能晋身超一流与张飞列同一档次。
煮酒以为,正确合理的做法,是全面考量这些战绩,取一个感觉上的均值。(这种思维实际上与统计学中计算 Expected Value 相同,即将某武将的全部战绩视作一个样本集合,将每一个战绩视作一个样本,然后求出该样本集合的均值。)
有这样一种武力评定思维,就是看每一位武将所表现出的最高武力水准:谁的最佳战例最辉煌,就认为他的武力最高。本文不苟同这种思维,原因是,在一个武将的所有战绩中,最佳表现只有一次,而这一次最佳表现却不能代表该武将的真实水平;如果我们认为这一次最佳表现能代表该武将的真实水平,那岂不是说其他10几次20几次战绩都不代表他的真实水平了么?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
另外,前文提到“要充分考虑到武将在较为正常、公平的情景下也会出现武力发挥忽高忽低现象的情况”,这句话里特意注明“较为正常、公平的情景下”,具体说明后文会有详述,本文仅举例略述一下:
1 当武将遭受来自正面、侧面和背后突如其来的袭击时而卒不及防的情景,被视为非公平情景,具体如关羽斩颜良、赵云挑高览、黄忠斩夏侯、魏延斩王双、姜维挑徐质等;2 当武将突然遇袭时被迫仓促应战因而武力发挥大打折扣,这种情景也被视作非公平情景,具体如文丑遇关羽、冷苞首战黄忠、魏延遇庞德、关兴首战越吉等;(如果该武将虽武力表现不佳但还是表现出了基本武力的话,则不被视作非公平情景,具体如魏延之突遇冷苞、孙坚被迫与华雄交锋等,对这一类战例将继续视为较公平战例,但在分析时将具体考虑该武将所处的不利形势)
3 武将因酒醉、疲惫、伤病致使武力发挥明显欠佳的情景,被视为非正常情景,具体如张飞酒后战温侯而速退、许褚酒后战张飞不数合被挑伤肩部、关羽右臂少力战徐晃80合堪堪不敌等。
本文的主旨是,武将在极其不公平、不正常的情景下武力发挥往往会大打折扣,但即使将这些特殊情景下发生的交锋排除掉,只考虑较为正常和公平情景下的交锋情况,我们依然不能排除武将武力发挥上下起伏的情况。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只关注某武将的某次极端表现而据此为其武力进行定位,而是应该全面考量其全部战例。
三国武力点评(6) -- 武力评定的具体标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本武力点评将首先制定出一个评定系统,所有的武力分析和比较工作,都将尽可能忠实于这一评定系统。本评定系统具体如下:
考较一员武将之武力,应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本武力点评将从四个大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攻击武力,防守武力,体能,以及特技。
攻击武力和防守武力某将在后文详述,这里仅简单做一下说明:这两种武力都是指武将在使用军器进行马上交战时所表现出的攻击和防守能力。
需要特别澄清的是:这里的防守武力与对弓箭暗器的防范能力是两码事,它仅指武将使用军器进行马战时所表现出的武力。对弓箭暗器的使用和防范能力属於特技范畴。
举个例子:关羽、张辽二人皆曾多次为暗箭所伤,但这二人在马上使用军器与敌将交锋时的防守武力却都很高。因此,箭防差并不代表防守武力低,就是这个道理。
演义中还有四五场步战和船战,在对这些战例进行分析时原则上也遵循上面的标准。
某些武将在单挑中会凭借突然大喝或突然发力的手段快速击败敌将或抢得优势;前者文中多写明“大喝” 二字,后者则使用“奋威” 、“奋力” 等词语予以表示。武将的这种能力也被归入攻击武力之中,代表武将突然发力的能力,类似于爆发力。
如果某武将在与一公认武力极高的武将交锋时坚持的回合数越多,则其防守能力就越高;另外,如果某武将曾有以一敌多的战例,特别是如果曾有较长时间单骑冲阵的战例,则我们认为该武将防守武力很高。
武将的体能,或曰久战能力,与其天生体能状况有关,与其所使用军器也有一定关系,同时与其年龄也有相当关系。对於这个方面的判定,在缺乏足够证据的情况下,只能由酒某个人按照常理及大多数人的感觉进行推测;比如,由於多数人都同意庞德体能比黄忠更强,又因为按照常理,壮年比暮年耐久力更优,因此我们判定庞德体能比黄忠强。
特技包括如下几个武力表现方面:
(1) 使用弓箭和暗器进行攻击的能力;
(2) 对於弓箭和暗器的防范能力;
(3) 发动突袭并一招毙敌的本领(如关羽之斩颜良、赵云之挑高览、黄忠之斩夏侯、魏延之斩王双,等)
(4) 必杀技 -- 在演义中主要指拖刀计;
本武力点评的原则是:攻击武力和防守武力并重,武将体能和特技仅做为参考。
具体来说就是,如果能判定甲武将在攻击武力和防守武力方面优于乙武将,则二将的体能和特技这两个方面就没有多大用了,即使乙武将在体能和特技方面优于甲武将,也无法改变甲武将排名靠前的判定了。但是当我们没有足够证据判定两员武将孰优孰劣时,则体能和特技这两个方面将成为我们判定谁排名靠前的关键依据。
三国武力点评(7) -- “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1)
上文中谈到,要考较一员武将的武力,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久战能力和特技属於参考项目,核心项目就是攻击和防守)。 应该说,这种将攻击与防守在一定程度上割裂开来的做法是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手段。本文将对此予以说明。
目前各类三国游戏对于武将战力的量化都是一维的,即:只有一个武力指数。窃以为这未免过于简单了,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战力的复杂表现。实际上,中有一些重要单挑的结果,用这套一维的武力指数来观察的话,就会觉得很不合逻辑;比如关公速胜华雄。本篇的主旨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我们以温酒斩华雄这一战例来说明一维武力指数的缺陷。
董卓麾下猛将华雄,曾突袭阵斩一将,并在严格单挑或被突袭的情况下轻松阵斩三将,其中包括袁绍之上将潘凤,以及与程普、黄盖、韩当齐名的祖茂。华雄还曾在占据战场优势的情况下不到20合击败江东猛虎孙文台!注意:原文用的是“败”字,而非“孙坚无心恋战”这样的描述,因此可以判定孙坚此“败”的主要原因是单挑武力不及对手,其他属於次要原因。后来的曹营名将如张辽、徐晃、夏侯敦等人,几曾有过如此骄横之战绩?!因此,单看胜绩,华雄明显强过这三位曹营虎将。
然骁勇如华雄者,单挑关羽却不过一合即阵前授首!如果单看败绩,华雄不仅绝对逊于上面三位曹营虎将,也不如张合、曹洪、李典等人,甚至与于禁相比也是有所不如 -- 于禁好歹在张飞马前还数合战平、与马超还能硬抗到8-9合才败呢,因此感觉关羽想要1合阵斩于禁,实在不易。
可见,华雄的胜绩明显优于张辽、徐晃、夏侯三人,而败绩却明显逊于此三人,因此,直觉上似乎可以建立这样一个假说:相对来说,华雄攻强守弱,而曹营三虎则攻守均衡。
三国武力点评(8) -- “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2)
接上文:
可见,华雄的胜绩明显优于张辽、徐晃、夏侯三人,而败绩却明显逊于此三人,因此,直觉上似乎可以建立这样一个假说:相对来说,华雄攻强守弱,而曹营三虎则攻守均衡。
有朋友不服,说:你这个什么“二维武力”纯属推测,你凭什么靠自己一个推测就要推翻各类游戏中以及大家普遍使用的“一维武力”!要想证明你的这套理论合理,就必须有个严格论证!
煮酒答曰:
1 武力排名不是严密科学,因此无法使用“科学方法”进行严格论证;2 武力排名属於一种“艺术”方法,因此可以使用“比较”的方法来确定一种“相对合理”的办法来;3 现行的一维武力方法和煮酒的二维武力方法,都是推测,因此,哪个推测更合理,哪个推测就应获得承认,不能因为煮酒的二维属推测就一言以否之;4 煮酒的二维方法比现行的一维方法明显更加合理。
现试用逻辑推理来证明二维方法比一维方法更合理:
我们先假定一维武力方法合理地、精确地反映了武将的武力差距。
我们再假定关羽武力为98,华雄武力为90,纪灵武力为84。这个大夥儿应该没太大意见吧?
由於我们承认一维方法是正确的,因此,任何武将的武力数值也就不分什么攻击武力和防守武力了,攻击防守完全伙在一起用一个数值表示,因此,如果A武力数值比B高,那么A不仅攻击比B高,而且防守也一定比B高,而且A、B两人攻击武力的差距与防守武力的差距是一样的。比如华雄武力是90,纪灵84,因此华雄的攻击比纪灵高6点,防守也比纪灵高6点。
现在我们来看看一维武力方法的弊病:
既然关羽能1合秒斩华雄,那他对纪灵更该是1合秒斩呀~ 可为何堪堪20合也拿不下人家呢?而且,以嘉靖本为据,纪灵跟关羽并非只打过一场,在第17回还单挑过一把,而且是在袁术军已然溃败之时挺身力战乘胜追击的关羽的,两人接战未分胜负,后来因吕布杀至纪灵才逃走的。可见,纪灵虽不是关羽的对手,但支撑个把回合是决无问题的。大家公认华雄武力比纪灵高,因此在一维武力思维下,华雄的攻击和防守都比纪灵高,可华雄却连一个回合都没挺下来,岂非怪事?可见,一维武力的方法存在很大弊病,无法精确地解释武将武力差距与单挑结果之间的关系。
有朋友提出“关羽突袭说”以及“打法相克说”,以此来解释关羽1合秒斩华雄。对这两种说法煮酒已有专文进行了否定。
还有朋友提出“华雄一夜未眠疲劳作战以致败亡”的说法。此说虽有道理,但亦无法从根本上解释这个问题,因为华雄战关羽前还曾速斩二将,这说明其在疲劳作战的情况下,攻击能力仍然与曹洪、夏侯渊属同一档次;由於一维武力强调攻击防守完全同步(二维武力认为攻击防守是可以分立的),因此华雄此时的防守能力也应该是曹洪、夏侯渊那个档次的。请问,哪位认为关羽能1合秒斩曹洪、夏侯渊?
可见,只要不跳出一维武力思维的窠臼,只要还死抱着“武将攻击有多强防守就有多强”的思维模式,无论怎样解释都无法令人信服。
三国武力点评(9) -- “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3)
接前文:
可见,只要不跳出一维武力思维的窠臼,只要还死抱着“武将攻击有多强防守就有多强”的思维模式,无论怎样解释都无法令人信服。
---------------------------------------------------
一维武力思维的核心,就是简单机械地强调攻击与防守的绝对同步,攻击强防守也一定强,攻击强到什么程度,防守也一定强到什么的程度,所以它认为只要一个数值就可以反映武将武力的全貌。这恰恰是一维武力的弊病之所在。
与此相反,煮酒的二维武力思维强调:攻击与防守不一定要同步,二者是可以分立的,攻击强的武将,其防守未必就一定强;反之亦然。因此,二维武力方法需要两个数值来表示武将的武力,一个代表其攻击能力,另一个代表其防守能力。两个武将面对同一强敌时,谁的防守能力高,谁能坚持的回合数就多些。同理,两个武将面对同一弱敌时,谁的攻击能力高,谁就能较快取胜(耗时较短,回合数较少)
使用煮酒二维武力的方法来分析“关羽秒斩华雄却20合拿不下纪灵”,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华雄攻击能力远超纪灵,但防守能力低于纪灵,攻击防守两方面综合起来,华雄武力依然要高于纪灵,但差距不象二人攻击能力的差距那么巨大。
关羽攻击至少与华雄相当,防守远优于华雄。因此,远在华雄的攻击压垮关羽的防守之前,华雄的防守先告不支。
由於华雄防守能力低于纪灵,因此关羽20合拿不下纪灵却能以低于20合的回合数取胜华雄,就是很容易理解的。
华雄的疲劳作战和累胜之后的轻敌托大,使得其本就不强的防守变得更加不堪一击;而关羽此战却存在若干促使其超水平发挥的因素(详情另文专述)。由於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关羽不仅能够用比20合更少的回合数取胜华雄,甚至可以用远少于20合的回合数快速取胜、秒斩强敌!
下面,我们用数字来表示一下“一维方法”和“煮酒二维方法”在描述三人武力状况时的差别:
___________一维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二维方法_______________(攻击、防守完全同步)______攻击____防守__(攻+防)/2关羽__________98________________102______94______98____华雄__________90________________101______79______90____纪灵__________84_________________83______85______84____
三国武力点评(10) -- “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4)
为帮助大家对二维方法获得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本篇将使用现代足球和拳击的一些战例来进行说明。
86年墨西哥世界杯赛上,丹麦人首次为全球球迷上演了“丹麦童话”,小组赛中先后以1:0取胜苏格兰、6:1狂胜乌拉圭、2:0力克西德(西德有未尽全力之嫌,但主力也悉数登场了)。
如果您认为乌拉圭是支标准鱼腩部队,那可就错了。该队以南美足球先生 佛郎西斯科-李 领军,首战西德1:1战平,后与苏格兰亦0:0战平,虽净胜球为-5,但依然晋级16强。既然乌拉圭并非不堪一击的弱队,那么我们只能判定:丹麦队攻击武力超强!
让我们再来关注一下丹麦队的前锋线。埃尔克耶尔 和 劳德鲁普 是威震欧陆的“红白双煞”,二人单兵作战能力和快速突破冲击能力超强,在锋线上的配合亦独步全欧,无怪由此二人组成的丹麦锋线能屡屡撕破对方的防线。当然,丹麦的中场实力亦不俗,但必须承认,丹麦的攻击压迫力主要来自锋线二将。
然而,出线后的丹麦队却以1:5惨败于西班牙队!而且这还是一场相当正常、公平的单挑 (正常指双方均无多个主力因伤不能上场,公平指裁判执法公正)。耐人寻味的是,足球界公认,当时的丹麦队与西班牙队处於同一档次。排除掉足球项目偶然因素的干扰,我们除了承认丹麦防守偏弱,还有更好的解释吗?
我们再来看看丹麦的防线 -- 奥尔森、巴斯克、贝特尔森,这是我唯一听着耳熟还有点印象的三个后卫队员,其他后卫干脆毫无印象。即使是这三位相对有点名气的,看官诸公哪位认为他们能与当时欧洲一流的后卫队员相比么?可见,丹麦的后防线基本是由碌碌之辈组成,当己方依靠强力前锋完全压制住对方的攻势时,他们防守能力的虚弱被掩盖了,但当遇到攻击同样强劲的对手 (如西班牙) 时,被对方频频撕破防线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我们再来看看同一届赛事中的意大利队,该队小组赛1:1平阿根廷(该届冠军)、1:0取胜保加利亚、3:2险胜韩国,出线后被风头正劲的法国队2:0斩于马下。无论胜负,意大利从不超过2球。
结论:丹麦与意大利相比,明显是攻强守弱,而意大利则攻守均衡。这难道不象华雄与徐晃在武力表现方面的差别么?
如果采用一维方法,我们究竟该如何给西班牙、丹麦和乌拉圭这三只球队来定位呢?想必就是西班牙一流、丹麦二流、乌拉圭三流。可事实呢?国际公认当时的西、丹两队处於同一档次,乌拉圭与这两队相比也不遑多让,至多差半档。如果我们相信足球界公认看法的权威性的话,那么显然我们必须推翻一维方法。因此二维方法 -- 将攻击和防守分开来研究的方法 -- 比一维方法明显更加合理。
[注:丹麦队还曾在84年欧洲国家杯中以5:0狂卷欧洲劲旅南斯拉夫队,而那支丹麦队的主力成员与86世界杯的这支队基本相同,均包括 Laudrup, Elkjaer, Nielsen, Olsen, Busk, and Bertelsen 等。可见,攻击力超强绝对是这支丹麦队的特点。然而丹麦最终未能晋级冠亚军决赛,还是败在了其防守虚弱的问题上。
86世界杯上同样攻强守弱的队还有前苏联队,他们在小组赛上1:1战平法国队(苏联占上风)、6:0大胜匈牙利队、2:0轻取加拿大。但在1/8决赛中以3:4惜败于比利时队(当然有一定裁判因素)。
相对来说86世界杯中攻守均衡的队包括:西德、意大利、比利时、摩洛哥等队。]
有朋友会说:足球是11个人的集体项目,而单挑是“单人项目” ;况且足球比赛偶然性相当大,实力稍弱的队只要果战术运用得当且临场发挥出色,就完全有可能战胜实力稍强的对手,但单挑的偶然性就低多了。由於两者可比性较差,因此你拿足球举例说服力有限。
煮酒以为,三国演义中单挑的偶然性其实也不小,因此与足球还是具有比较良好的可比性的。不过这里不象对此进行辩论,我干脆拿一个跟单挑最为接近的现代竞技项目 -- 拳击 -- 来帮助大家认识二维武力思维。
我们选取 刘易斯 和霍利菲尔德 为样本进行论证。由於二人分别出生于1965年和1962年 (霍氏年长三岁) ,且二人的职业拳击生涯分别为 89至今 和 84至今,两人共同活跃在拳坛上的时间长达15年之久,且二人均未如泰森那般因犯罪入狱致使复出前后实力判若两人。因此刘、霍二人具有高度可比性。如果能通过对二人战绩的比较和分解得出什么结论的话,由於这种高度可比性,这个结论应该是具有相当高的合理性的。
闲话少说,我们来看二人全部战绩:
Lennox Lewis
总比赛场数 --------- 43
击倒对方获胜(KO) --- 31
被击倒落败(KO by) -- 02
记点取胜 ----------- 09
记点落败 ----------- 00 (!!!)
战平 --------------- 01
Evander Holyfield
总比赛场数 --------- 44
击倒对方获胜(KO) --- 25
被击倒落败(KO by) -- 01
记点取胜 ----------- 12
记点落败 ----------- 04
战平 --------------- 02
在刘易斯的既往交锋中,“你死我活” 的结果占了77% ((31+2)/43),而“不死不活”的结果仅占23%。
霍利菲尔德呢,呵呵,“你死我活”仅占59%,而“不死不活”的却高达41%!这在一个重拳可达千磅可以打死一头牛的重量级拳击赛中,是否让人有点匪夷所思呀?
很明显,刘易斯的攻击力绝对超过霍氏,但霍氏防守却优于刘易斯,因此刘易斯比之霍氏明显是功强守弱,而霍氏则相对攻守均衡。这不又是一对华雄和徐晃吗?
(注:哪位想详细了解二人的比赛对手、时间、地点等明细,煮酒可以提供相关链接)
这是职业拳击赛。其实,美国黑市拳击赛和业余拳击赛(指奥运拳击比赛)的情况如出一辙,同样存在功强守弱和攻守均衡的两类拳手。时间关系,这里就不罗列证据了。
----------------------------------------------------------------
以上煮酒使用足球和职业拳击两个现代竞技项目做类比,均证明了的确存在“功强守弱”和“攻守均衡”这样两类风格。如果按照一维方法来分析的话,就无法解释西班牙与丹麦处於同一档次、西班牙与乌拉圭最多相差一个档次这样一个权威性认定,同时也会得出“刘易斯远强于霍氏”和“霍氏明显优于刘易斯”这样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 (前者仅看到了刘易斯的攻击能力,而后者却只看到了霍氏的出色防守)。因此,将攻击与防守行不郎当混在一起来分析,很难得出合理的判定;而二维方法则明显更为合理和全面。
三国武力点评(11) -- 单挑与突袭(1)
本篇以及随后的几篇将致力于将单挑与非单挑战例区分开来。这种工作相当枯燥,但却是武力讨论的基础,因为这实际上是在对证据进行核实。如果不排除掉那些“伪证”、“假证”,你的推理再严谨,最终的结论也有可能南辕北辙。
非单挑战例大致包括三种:使用暗箭暗器及非马战/步战技能的战例,突袭战例,以及混战战例。
单挑之可以成为单挑,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以军器和马战/步战为特徵 --- 排除使用暗箭、暗器的战例,排除水中交锋(如周仓擒庞德);(2) 交锋双方必须是一对一 (多将对一将的情况可视为“广义的单挑”,后面会有所涉及) --- 排除有一方或双方士兵参与的混战乱战;(3) 当甲方对乙方发动攻击之前,乙方已意识到甲方有可能对自己实施攻击 -- 排除突袭战例;本篇将首先探讨相对较容易的“突袭战例”与“单挑战例”的差别,并大致归纳一个如何区别的煮酒定律。
单挑的一个核心特征是“交锋”,即在双方进入交锋状态之前,彼此都已意识到即将交锋;注意这个“交”字,含有“相互”的意思,强调的是“双方面”。单方面的攻击不能算“交锋”,只能算“袭击”或“突袭”。
突袭的核心特征是“单方面的攻击”,具体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
(1) 当一方发起攻击时,被攻击方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遭到攻击 -- 所谓“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2) 被攻击方虽然意识到对方的攻击,但对方的攻击已然发出,而自己已失去做出有效防卫动作的时间 --- 所谓“眼睁睁看着对方杀死自己”,即: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却已无力防止这一事件的发生;前一种情况的战例有:
- 张英拨马回走,被陈武一枪刺死。(15)
- 关公约退车仗,拍马来迎。孟坦战不三合,拨回马便走。关公赶来。孟坦只指望引诱关公,不想关公马快,早已赶上,只一刀,砍为两段。(27)
后一种情况则比比皆是:
-- 程远志见折了邓茂,拍马舞刀,直取张飞。云长舞动大刀,纵马飞迎。程远志见了,早吃一惊,措手不及,被云长刀起处,挥为两段。(1)
-- 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25)
分析:
张英是在逃命中被陈武从背后杀死的,因此很有可能张英在背后着枪之前并不知道对方已实施攻击;孟坦也是在逃跑中尚未意识到对方追及的情况下被追斩的。两者都属於“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程远之和颜良虽然在最后时刻都看到了对方在向自己实施攻击,却已没有时间做出有效防卫动作,属於“眼睁睁看着对方杀死自己”。
前后两种情况、四个战例,都属於突袭战例,而非单挑战例。
对於后一种情况,有朋友会说:那是程、颜他们自己反应太慢,如果这事儿要搁在吕、赵、马、关、张等人身上,一定不会被杀死,因此这样的战例也应算做单挑。
按照常理,我们必须承认,人的反应速度是有差别的,在遭到同样速率的突发性攻击时,少数顶尖高手的确有可能比普通武将反应快些从而躲过这致命一击。这是从理论上说,可惜演义中却没有这样的战例支持这一说法。如果吕布、赵云、马超、关羽、张飞这些公认的高手有过被突袭但却能逃得性命的战例,那么我们自然可以说:你没躲开只能怪你自己反应太慢、武力不高;你瞧人家吕、赵、马等人,他们怎么就能躲开突袭呀?可惜,演义中没有这样的战例。因此我们就不能说那些因突袭而丧命的武将是因为其反应太慢、武力不高;因此这种战例不能算做单挑。
三国武力点评(12) -- 单挑与突袭(2)
现在来探讨两种较为复杂的情况 -- “过去时的简笔”战例和“缺省关键细节”的战例。
众所周知,演义是非常突出武将个人勇武的,因此对於绝大部分单挑都会使用“正在进行时”进行“现场直播”式的描写。但有时为了行文不被阻断,也会对一些无关紧要的战例(注1)采取“一般过去时”式的“事后报道”,而在这种“事后报道”中则多采用简笔。这就是我所谓的““过去时的简笔”战例,具体如:

  0/3  下一頁 txt下載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