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龍井茶.txt

2023年10月05日

  1/2  下一頁 txt下載

-------------------------------------------------------------
下载银行【www.downbank.cn】 提供免费绿色软件下载
-------------------------------------------------------------
的南山、北边的北山,以及西侧的西山,带来无限的生机。在披满绿翠的树阴下,在潺潺流水的碧溪边,在弯曲的山坞里,龙井茶就会应势而发,它带着淡淡而诱人的幽香,冉冉升起。它告诉天下爱茶人:龙井就要开采了!此时,若能深入山涧,去龙井问茶,当为最佳时机。
西湖山涧问茶,风情万般
西湖风景名胜区,它以西湖为中心,长长的苏堤、白堤和杨公堤,以及湖心的孤山、小瀛洲、湖心亭和阮公墩四岛,在薄薄烟岚的渲染下,如同珠帘玉带,万般风情。稍远处,便是青山黛水,山林相连,使湖山景色显得越发娇媚动人。在整个西湖景区内,除湖心区外,在湖滨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都有龙井茶生产。确切地说:龙井茶,它生长在西湖风景区之内,与江湖、山林、洞壑、溪泉等自然景观和古刹庙宇融为一体。如今,“片片茶园绿如染,重重茶云接云天。”龙井茶园为西湖山水增添了诗情画意,成为西湖风景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西湖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水抱城,三面栽茶
西湖一水抱城,三面环山。站在临城的湖滨路上,极目向西远眺,南山中的玉皇山,北山中的宝石山,西山中的灵峰山、天竺山、大慈山,以及南北两高峰,山峦起伏,林木茂密,溪水长流,云遮雾盖。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所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而片片龙井茶园,就是散落在重重山色水光之中。“雾芽吸尽香龙脂”,这里生长的龙井茶,如同西湖一样,闻名遐迩。
龙井茶文化,犹如漫漫画卷
在中国,名优茶总有千百种,但龙井茶几乎无人不晓。它的悠悠历史,它的深厚文化内涵,使它在漫漫的中华茶文化历史长河中,成为极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茶中名品,折射出中国悠久的茶叶历史,代表着博大精深的茶叶文化。这正是作者选择龙井茶,撰写这本《龙井茶》的初衷所在。
西湖山区种茶、产茶,至迟始于唐代。而西湖龙井山村种茶、产茶,兴于北宋。但首次出现龙井茶提法,却是明代的事。
唐时,龙井茶已负盛名
杭州西湖山区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时,被人称为“茶圣”,祀为“茶神”,誉为“茶仙”的陆羽(733~804年)在《茶经·八之出》中称,钱唐(今杭州)的天竺、灵隐二寺已产茶,但二寺种茶、产茶始于何时,陆羽未曾提及。
下天竺香林洞是龙井茶区最早种茶的地方
据陆羽的《茶经》记载:唐时,在天竺、灵隐二寺已产茶。其实,在地理位置上,天竺就在杭州灵隐寺南面的山中,有三天竺之分,即上天竺法喜寺,中天竺法净寺,下天竺法镜寺。它们分别创建于五代、隋代和东晋,是杭州著名的寺院。北宋苏东坡知杭州时,苏氏曾对西湖之滨种茶有过考证。他认为:龙井茶区最早种的龙井茶树,是种在下天竺的香林洞一带,是南朝诗人谢灵运(385~433年)在下天竺翻译佛经时,从浙江的天台山带来种子种起来的。所以,在苏氏的诗中,就有“天台乳花世不见”、“白云峰下两旗新”等句。按苏东坡之说,龙井茶树栽培,最迟应当始于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了。苏氏的这种说法,与唐代陆羽的《茶经》中所载是相吻合的。因为陆羽提到唐时天竺、灵隐二寺产茶,但并未说出二寺产茶始于何时。而天竺、灵隐二寺,都始建于晋代,都早于南北朝,这与苏氏所说是没有矛盾的。
灵隐寺也是龙井茶最早种茶的地方之一
灵隐寺,又称云林禅寺,这是清代康熙皇帝赐的名。它位于杭州西湖西侧的灵隐山麓,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它前临冷泉,面对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初年。相传,印度高僧慧理见对面有峰飞来,便叹曰:“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于是遂建寺,取名灵隐。灵隐产茶,在唐时,“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已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表明西湖灵隐至迟在唐时已经产茶了。但北宋苏东坡知杭州时,根据考证认为灵隐一带种茶,是始南朝。种茶是由南朝诗人谢灵运从天台山带来茶种开始的。故苏东坡在诗中有“天台乳花世不见”之句。如今,灵隐已成了杭州游览的胜地。
第一部分宋时龙井茶可与北宋贡茶(图)
“龙团”等同
北宋时,大文豪苏东坡(1037~1101年)知杭州时,除了对龙井茶历史有过考证,并有自己的见解外,还热心参与茶事,尚茶崇茶。据史料记载:时任杭州太守的爱茶大文豪苏轼,一日来杭州北山葛岭宝严院,诗僧怡然(名:清顺)以产于宝严院垂云亭的新茶款待苏轼。苏氏在品评垂云茶后,欣然命笔,作《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乃戏作小诗》一首:
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
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
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
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
在这首诗中,怡然送给苏轼的是垂云茶,苏轼回赠怡然的是大龙团茶。垂云茶是“妙供”,而大龙团茶是供皇帝饮用的珍品;垂云新茶为“拣芽”、“雀舌”,大龙团是皇帝所赐。诗的结尾,东坡告诉怡然,这两种茶一样好,千万“莫作两般看”。表明当时杭州西湖宝严院垂云亭产的垂云茶,已经可与北宋贡茶“龙团”等同。下天竺香林洞产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已列为珍品。
其时,西湖龙井寿圣院山僧,也在狮峰山开山种茶,这是龙井村狮峰山种龙井茶的最早历史记载。
南宋时,宋王朝迁都临安(今杭州),偏安一隅,茶叶生产有所发展。
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与茶
葛岭,位于西湖北面宝石山西侧,因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在此炼丹而得名。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以生为乐,追求的是长生不老。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著有《子想尔注》,说:“生,道之别也。”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能让人长生不老。所以,道教特别注重具有祛病养生功能的茶。三国吴时,炼丹家、葛洪的从祖父葛玄,世称“太极葛仙翁”,就于光和年间(178~183年)在浙江天台山修炼,并在华顶归云洞前植茗炼丹,是处终年云蒸雾覆,露气氤氲。“雾芽吸尽香龙脂”,使所产之茶,终成“帝苑仙浆”,其实,茶者,“草、木之中人也”!将人融于大自然中,自然成了仙丹。葛洪作为一位道家,也自然如此。如今,葛岭当年炼丹时的炼丹台、炼丹井、抱朴院等遗址依然可见。葛岭宝严院垂云亭一带生产过垂云茶之处,依然辟有茶园,种有茶树。葛洪从祖父葛玄当年在浙江天台山华顶归云洞植茶炼丹的遗存——“葛仙茗圃”尚存于世,多少能使人从中悟出道教与茶的一些关系来。
第一部分元时,龙井茶名声鹊起(图)
元时,西湖龙井所产的茶开始出名。翰林学士虞集(1272~1348年)《游龙井》诗就写道:
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
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
坐我卜中,余香不闻嗅。
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
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
同来二三子, 三咽不忍漱。
诗中,将龙井所产的茶誉为“黄金芽”。
在明代文献中,首次出现龙井茶提法
明代,西湖龙井所产之茶已负盛名。据明《嘉靖通志》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取一旗一枪,尤为珍品。”但所产不多。据明万历进士屠隆《考余事》载:“龙井:不过十数亩。外此有茶,似皆不及,大抵天开龙泓美泉,山灵特生佳茗,以副之耳。……真者天池不能及也。”在这里,首次出现了龙井茶提法。
明时,龙井茶成为妙品
龙井,在西湖西面的风篁岭上,是井名、寺名,也是村名、茶名。其地所产之龙井茶,最为茶人称诵。明高濂《茶泉论》说龙井茶:“真者天池不能及也。山中仅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焙者,亦妙,但出龙井者,方妙。而龙井之山,不过十数亩。”文中说,由于龙井茶产地,山灵水美,加之炒制“甚精”,又所产不多,终使其地所产的龙井茶,成为妙不可言的“妙品”。其地所产的龙井茶,就是当今狮峰龙井茶的产地。
第一部分清代,龙井茶声名显赫 处于夺魁地位(图)
清代,西湖龙井茶茶园面积迅速扩大。据清陈撰的《玉几山房听雨录》载,说龙井“两山产茶极多,宝云山为宝云茶,天竺香林洞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名白云茶,葛岭名云雾茶,龙井名龙井茶,南山为妙,北山稍次。龙井色香青郁,无上品矣。”表明在清初,龙井茶多指龙井山所产的茶。后因清代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多次来西湖天竺、云栖、龙井巡幸茶事,观采茶、炒茶作歌,使龙井茶名声远扬。这时,龙井茶已处于夺魁地位。从此,龙井茶生产有了大的发展,产区得到进一步扩展。据清乾隆进士袁枚写的《茶》记载:“龙井茶:杭州山茶处处皆清,不过以龙井为最耳。”同为乾隆进士翟灏的《湖山便览》也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其茶作豆花香,色清味甘,词人多见称誉。”表明其时,西湖龙井茶产地已遍及现今的西湖乡一带。
云栖是清代乾隆皇帝巡幸龙井茶事的重地
云栖,位于杭州西湖西侧五云山之西的山坞内。相传,古时有五色彩云飞集坞中,故而得名。沿坞修竹茂林,泉水潺潺,环境幽静。历史上是“云”字号龙井茶的主要产地。修竹丛中有茶树,竹林深处有茶园。当年清代乾隆皇帝巡幸江南,四上西湖龙井茶区巡幸时,曾经到过云栖。乾隆在巡幸云栖时遇雨处,建有遇雨亭,并立碑为记。如今,云栖已成为杭州的新西湖十景之一,名曰“云栖竹径”,供人游览。其地所产的龙井茶,是西湖龙井的重要产地,但也没有人称它为云字龙井了。不过,它紧邻梅家坞,所以也有人俗称它为”梅家坞龙井”。
现代,龙井茶成为名茶的代名词
龙井茶,曾是历史上十大传统名茶之首。古代,龙井茶虽产之于民,但并非饮之于民,它曾是王室贡茶,为达官贵人享用,而不为种茶人所饮;如今,龙井茶在国内外名茶评比中,多次获得大奖。龙井茶,它虽非为有钱人所独占,已饮之于民,但量不可多得,十分珍贵,风光不减当年。所以,常在一些重要场合,抑或在朋友之间,作为礼品馈赠。要真能购得龙井茶,还得选准季节,找准方位,才能购得。其实,龙井茶已成了名茶的代名词。
第一部分辨才法师与龙井茶(图)
北宋时,西湖上天竺辨才法师(生卒不详)退居龙井寿圣院(即广福院),首开龙井狮峰山种茶之举。辨才知识渊博,才高八斗,功德远播,博得众多名流仰慕。他们品茗论经,为龙井茶名大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辨才法师是龙井茶的开山祖
辨才法师,俗名徐无象,浙江临安于潜人。少年出家,法名元净。据宋杨杰《寿圣院记》:“初住钱塘法惠院之宝阁,次住上、下天竺,又住南屏山之兴教寺。往来学徒,盖逾万人,分传教观,多能演其所闻,开悟学者。”他18岁到杭州上天竺寺,师从慈云法师。25岁时,皇恩赐紫衣,并加赐法号辨才,后任上天竺寺住持。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辨才从上天竺退居龙井村寿圣院,在狮峰山麓开山种茶,品茗诵经,以茶学文,过着隐居生活。而龙井茶名在古代志书、诗文中,最早是以地方命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辨才当为龙井种茶的开山祖。
辨才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他善佛经,能诗文,懂医术,在上天竺和下天竺传佛四十余年,不但赢得檀越信仰,而且博得名流仰慕,同时,还开创了历代名品龙井茶,成为龙井茶的创始人。
北宋词人秦观与辨才结义
辨才退居龙井当年,北宋元丰进士、词人秦观(秦少游)去寿圣院拜访辨才。其间,二人汲水试茗,评茶论道,情感笃深。事后,秦观还特意写了《游龙井记》,说:“元丰二年,辨才法师元净自天竺谢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人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还说:“是年,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足见两人友谊并非一般。
第一部分北宋南山僧释守一亲临寿圣院拜会辨才(图)
北宋元丰癸亥(1083年)四月九日,杭州南山僧官释守一到龙井寿圣院辨才住所寿圣院方圆庵拜会辨才。两人把壶品茗,讲经说法,十分投机。事后,南山守一写了龙井山《方圆庵记》一文,以示纪念。其中写道:“(辨才)不居其功,不宿于名,乃辞其交游,去其弟子,而求于寂寞之滨,得龙井之居以隐焉。南山守一往见之,过龙泓,登风篁岭,引目周览,以索其居……逡巡下危磴,行深林,得之于烟云仿佛之间,遂造而揖之。”
北宋杭州太守赵亲自上门造访辨才
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浙江衢州西安(今衢县)人、景进士、曾任过杭州太守的赵(1008~1084年),去龙井寿圣院拜访辨才。辨才特地陪他在龙泓亭(即龙井亭)品茶观景,谈古论今。其时,赵为此感激万千,欣然命笔,作诗为记:
湖山深处梵王家,半纪重来两鬓华。
珍重老师迎厚意,龙泓亭上点龙茶。
北宋神宗皇帝派人陪高丽王子参拜辨才
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皇帝委派礼部侍郎杨杰,陪同高丽国主管佛事的王太子世来杭州龙井寿圣院参拜辨才,与其品茶论经。事后,杨杰还写了一篇纪文,说:“元丰八年秋,余被命陪同高丽国王子世僧统访道吴越,尝谒师于山中,乃度风篁岭,窥龙井,过归隐桥,鉴涤心沼,观狮子峰,望萨石,升潮音堂,憩讷斋,酌冲泉,入寂室,登照阁,临闲堂,会方圆庵。从容议论,久而复返……。”
第一部分大文豪苏东坡与辨才结下不解茶缘
北宋元四年(1089年),文学家、嘉进士苏轼,第二次来杭州任太守,常去龙井寿圣院拜访辨才。元七年(1092年),朝廷召苏轼回京(即汴京,今河南开封)为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在离开杭州前,苏轼再一次去龙井寿圣院拜访辨才。因二人情谊深厚,在煮茗论道间,话缘投机千句少,不觉天色已晚,于是苏氏夜宿寿圣院,次日才与辨才依依相别。辨才也因情忘了自己所订送客不过溪的规定,送客过了归隐桥,步下风篁岭,才依依惜别。事后,二人还以诗相和。苏东坡诗唱道:
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
唯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
去住两无碍,人天争挽留。
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
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
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
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
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
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
大千在掌握,宁有别离忧。
日后,辨才也和诗一首给苏东坡,诗云:
政暇去旌旗,策杖访林邱。
人惟尚求旧,况悲蒲柳秋。
云谷一临照,声光千载留。
轩眉狮子峰,洗眼苍龙湫。
路穿乱石脚,亭蔽重岗头。
湖山一目尽,万象掌中游。
煮茗款道论,奠爵致龙优。
过溪虽犯戒,兹意亦风流。
自惟日老病,当期安养游。
愿公归庙堂,用慰天下忧。
诗中充分表达了二位至友“煮茗款道论”、“永记二老游”的难舍难分的情结。后来,辨才还在老龙井旁建亭,以示纪念。后人称它为“过溪亭”,也称“二老亭”;并把辨才送苏东坡过溪经过的归隐桥,称之为“二老桥”。
后人为辨才建塔造祠,传为佳话
北宋元八年(1093年),辨才圆寂于龙井寿圣院,弟子为他在寿圣院旁的山坡上,建立辨才墓塔,以便后人参谒。北宋散文家、官拜尚书右丞相的苏东坡之弟苏辙,亲自作墓志铭。时任扬州太守的苏东坡,亲写奠文。云:“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相攻。我见大海,南北西东,江海虽殊,其至则同。虽大法师,自戒定通,律无持破,垢净皆空。讲无辩讷,事理皆融,如不动山,如常撞钟,如一月水,如万窍风。八十一年,生虽有终,遇物而应,施则无穷。”
由于辨才与赵、苏东坡在寿圣院内,有过以茶会友的感人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为此,南宋时,还在寿圣院增设了“三贤祠”,供奉辨才、赵和苏东坡三人塑像,让人们瞻仰。
第一部分龙井茶文化遗迹
龙井茶文化,既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不可再生的龙井茶历史资源,更是不可低估的历史文化遗产。可惜,因自然或人为的原因,有许多龙井茶遗迹已被历史所湮灭。这里,择要将一些现今仍存在于世,且影响面较大的龙井茶遗迹,简介如下。这对繁荣龙井茶文化,特别是对促进龙井茶文化旅游,具有深远的意义。
“龙井茶,虎跑水”是杭州的“双绝”
虎跑泉位于杭州西湖西南大慈山白鹤峰麓。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1年),高僧寰中(性空和尚)云游到此,认为其地适合佛门修身养性,便有心栖禅于此,但缺乏生活用水。一日,小寺来了大虎、二虎兄弟俩,愿拜性空和尚为师,要为寺院挑水。但兄弟俩纵有千斤之力,也无法满足一个寺院生活用水的需要。一天,大虎忽然想起南岳衡山有口童子泉,甘洌香甜,适合寺院生活用水。于是,便和二虎一同去南岳衡山搬泉。他们用尽全力,分毫不动,正在无计可施之机,护泉的小仙童指点道:只要你们兄弟俩愿意脱俗成虎,便可将泉移走。兄弟俩当即同意,遂变成虎。于是,大虎背着仙童,二虎扛着泉,直奔杭州大慈山麓。一天夜里,性空正在打坐,梦见两虎正在禅房外刨地,又见泉水从石缝涌出,便成为泉。明代万历《杭州府志》也载,唐元和十四年(820年),高僧寰中居此,苦于无水,一日,梦见“二虎刨地作穴”,泉从穴中涌出,故名“虎刨泉”,后又改名为“虎跑泉”,这就是虎跑泉的由来。如今,刻于石壁上的“虎跑泉”三个大字,出自西蜀书法家谭道一手迹。
其实,虎跑泉水是从后山石英砂岩中渗出来的一股泉水,水质极为清纯,还富含许多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成分,是一种很珍贵的矿泉水。若将泉水盛于碗中,即便水面满出碗沿二三毫米,也不外溢。在清代丁立诚的《虎跑泉水试钱》诗中,说:
虎跑泉勺一盏平,投以百钱凸水晶。
绝无点点复滴滴,在山泉清凝玉液。
其地四周又是著名龙井茶产地,好茶须用好水泡,所以,历史上,又有“龙井茶,虎跑水”之说。明代,高濂《四时幽赏录》载:“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西山之茶,以龙井为佳。”清代乾隆皇帝(1736~1795年)品评天下佳茗,鉴别“通国之水”,敕封虎跑泉为“天下第三泉”,并作有专以虎跑泉品茗为题的茶诗两首,即《戏题虎跑泉》和《虎跑泉》,将虎跑泉的来历,以及用虎跑泉品茶的情趣,写得入木三分。近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在游览虎跑泉后,也赋诗赞曰:
虎去泉犹在,客来茶甚甘。
名传天下二,影对水成三。
饱览湖山美,豪游意兴酣。
春风吹送我,岭外又江南。
如此,用虎跑泉,沏龙井茶成杭州的“双绝”。外地游客到杭州,不品尝一下用虎跑泉水泡的龙井茶,总会感到是件憾事。
如今,与虎跑泉连成同一景观的,还有始建于唐元和年间的虎跑寺、虎跑亭、滴翠轩等建筑,以及为纪念中国早期话剧活动家、艺术教育家李叔同在虎跑寺出家而建的弘一法师塔。它们与虎跑泉相映成趣,为品泉试茗增添了无限情趣。
第一部分“四龙合一”话龙井泉
龙井,在人们的眼里,是指龙井泉、龙井村?或者是指龙井寺、龙井茶?其实,说到龙井茶,“四者合一”,是相辅相成的。
龙井泉,一名龙泓,又名龙湫,位于浙江杭州市西湖西南的风篁岭上。传说,龙井泉与江海相通,龙居其中,故名。其实,龙井泉早在一千七百年前已经出名了,据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载,龙井泉发现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此外,在明代时,于龙井泉中发现的一片“投书简”,其上刻有东吴赤乌年间的“水府神龙”祈雨告文,这也证实了这一点。
龙井泉出自山岩,属于岩溶裂隙泉。由于井中泉水溢出与井底泉水涌入时,水的比重和流速的不同,只要用小棍轻轻拨动水面,水面就会立刻出现一条由外向内的波动分水线,被人们视为奇观。历史上,有“采取龙井茶,还烹龙井水”之说。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也载:“今武林(杭州)诸泉,惟龙泓入品,而茶亦惟龙泓山为最,又其上为老龙泓(即老龙井),寒碧倍之,其产茶,为南北山绝品……求其茶泉双绝,两浙罕伍。”清代乾隆皇帝多次来此品泉试茗,还写有《坐龙井上烹茶偶成》等诗作,对用龙井泉品龙井茶平添了无尽韵味。与龙井泉相映成趣的是泉的四周还有神运石、涤心沼、一片云等胜迹。与龙井泉紧挨的西侧,建有龙井寺,内有茶室,用龙井泉之水,沏上其地龙井村姑采制的龙井茶。如此,龙井泉、龙井寺、龙井村和龙井茶,可谓“四龙合一”,相得益彰。如此,品茗赏景,别有一番情景,它构成了杭州的新西湖十景之一——“龙井问茶”的主要内容。
韬光和灵隐,两寺本是一山门
韬光寺位于浙江杭州市西湖西面崇山峻岭间的巢枸坞内。步行时,顺灵隐寺山墙往西,沿石路直上韬光道,穿越半山亭,便到了峰顶凌空的韬光寺。
韬光寺,以人名寺。韬光本是唐代四川一位高僧的法号。相传在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离开四川,云游名山大川。临行时,其师嘱咐韬光;“遇天可前,逢巢即止。”而当韬光云游到杭州灵隐山巢枸坞时,正值大文学家白居易——白乐天任杭州刺史。于是,韬光遵照师父的教诲,在此住了下来。作为四川同乡的白乐天,闻听此言,又慕韬光才高八斗,便亲自造访,两人经常吟诗唱和,结为至交。白乐天自感经常上山打扰韬光,过意不去。为此就在衙门内的虚白堂备素斋一席,以诗邀请韬光进城入席小叙。诗的结尾特地声明:“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后来才知韬光自四川来到山寺,自持甚严,足不入市。韬光很有礼貌地写了一首诗唱答。他先说自己是:“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古眠。”最终道出:“城市不能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其意是虽然与白氏结为好友,但不愿为尘嚣玷污。白氏得到韬光的诗后,更加敬重韬光,便亲自来到寺院。于是,韬光用寺内金莲池水煮茗,与白乐天真情相伴。至今,在韬光寺内仍保留着金莲池,后人为纪念韬光与白乐天的这段情谊,又将金莲池称之为烹茗井——它就是当年白乐天与韬光汲水煮茗之处。韬光与白乐天的这段佳话,在韬光的《答白太守》诗中也谈到:“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种金莲。”用种金莲的金莲池泉水煮茶招待白乐天,当属美事。莲池旁有一亭,上书“观海”两字,据说是韬光陪同白乐天观望西湖山水之处。后人在此建亭,以示纪念。站在亭前平台,极目远眺,西湖宛若明镜,湖中游船隐约可数。再往前,天边一条白线,这就是钱塘江了。于是,又有“韬光观海”之说,旧时列为“西湖十八景”或“钱塘十景”之一。不过,据查,韬光寺与灵隐寺原是一寺,白居易《寄韬光禅师》诗道:“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清代李卫《西湖志》也说:“云林(灵隐)寺僧不能不饮韬光之水,韬光寺僧不能不走云林之路。”其地产茶,历史久远。在贞元中,陆羽游杭,住在灵隐寺,曾作有《天竺、灵隐二寺记》。明时,其地产的龙井茶已经扬名。如今,其地已成为考证龙井茶历史的重要资源。
第一部分净慈寺是“点茶三昧手”南屏谦师的住地
净慈寺位于西湖南侧的南屏山北麓,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元年(954年),由吴越国王直接创建。宋时,改名为净慈寺,规模仅次于径山寺和灵隐寺,在“禅院五山”中,名列第三。寺院西侧供有宋代高僧道济(济公和尚)塑像,东侧有运木古井。寺前有碑亭“南屏晚钟”,为“西湖十景”之一。
净慈寺作为江南著名禅院,自然也与茶结缘。寺僧以茶悟性,颇多茶艺高手。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任知州时,于元四年(1089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到西湖北山葛岭寿星寺小叙。此时,住在西湖南山净慈寺的南屏谦师闻讯赶去拜会,并亲自为知州苏东坡当场点茶。苏东坡深知谦师点茶有道,品饮了谦师亲手点的茶,更觉谦师茶艺高明,于是当场做诗一首,题名《送南屏谦师》,以示庆贺。诗曰:
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毫斑,
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
玉川风液今安有。
先王有意续茶经,
会使老谦名不朽。
在诗的“序”中,苏东坡还说:“南屏谦师妙手茶事,自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言传学到者。”其实,苏东坡本人就是一位诗人兼茶人,不但知茶理,懂茶功,还是一位茶艺高手,但对谦师点茶技艺,佩服不已,足见谦师茶艺之高。事隔几年之后,苏东坡又作《又赠老谦》诗:
泻汤旧得茶三昧,
觅句近窥诗一斑。
清夜漫漫困披览,
斋肠那得许悭顽。
由于苏东坡称南屏谦师为“点茶三昧手”,从此,“三昧手”就成了沏茶技艺高超的代名词。对这一纪茶典故,历代多有记载。其实,南屏谦师作为一位高僧茶艺水平又如此之高,是禅林提倡饮茶的必然结果。
南宋时,净慈寺主持虚堂智愚,也是一位著名的茶人。开庆元年(1259年),日本高僧大应国师南浦绍明入宋求法,到杭州净慈寺参谒虚堂智愚禅师。在学佛的同时,也探讨茶功和茶艺。直到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秋,虚堂智愚禅师奉御旨调至径山法席为四十代主持,南浦绍明也随师至径山寺继续学佛;同时,也跟虚堂智愚禅师学习径山茶宴仪式,日僧南浦绍明在宋长达九年,在净慈学佛多年,跟随虚堂智愚为时最长。南浦绍明于宋咸淳三年(1267年)辞师回国后,广泛传播饮茶之道和茶艺之技,为日后日本茶道的形成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净慈寺在中国茶文化交流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
老龙井景点是龙井茶文化的再现
老龙井景点,由“十八棵御茶”、宋广福院、狮峰山等景观组成,位于杭州狮峰山的胡公庙老龙井寺(宋广福院)前。相传清乾隆皇帝巡游杭州时,乔装打扮来到龙井村狮峰山下的胡公庙前,老和尚献上西湖龙井茶中的珍品——狮峰龙井,乾隆饮后顿感清香阵阵,回味甘甜,齿颊留芳,遂下马亲自采茶,所采茶叶夹在书中带回京城,因时间一长,茶芽夹扁了,但却备受皇后赞赏。乾隆大喜,传旨封胡公庙前采过茶的茶树为御茶,每年进贡京城,供皇后享用。因胡公庙前共有十八棵茶树,当地人就称之为“十八棵御茶”。至今,这块茶园仍在,并被保护起来。据历史记载,乾隆曾二上龙井村探茶,并为此作有三首西湖龙井茶诗:《初游龙井志怀三十韵》、《坐龙井上烹茶偶成》和《再游龙井作》。
1952年,朱德总司令来杭视察西湖龙井村时,还视察了“十八棵御茶”。如今,“十八棵御茶”已砌石围栏加以保护,连同相邻的茶文化景点:宋广福院、老龙井、二老桥连成一景,得到整修保护。景点内还辟有“龙井居”,专门展示龙井茶文化历史,使人们能依稀见到当年龙井茶的风姿。
第一部分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坐落在杭州云栖路1号,地处龙井茶的主产区,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茶学科最全的国家级研究所。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作为独立机构挂靠所内。建所以来,已完成二百余项课题研究,取得一百四十余项研究成果,其中获国级、省级、部级奖励成果五十余项。目前,制作龙井茶的当家茶树品种,就是这个研究所选育而成的。研究所附设有茶叶试验场,建有龙井茶园三百余亩,以生产龙井茶为主,并承担推广龙井茶生产和技术指导。所藏文物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有包括明代时大彬壶在内的数以百计的历代紫砂茶具、瓷茶具和金属茶具,其中明代时大彬紫砂壶,“妙不可思”,等同“金玉”。此外,还有汉代陶茶碗,也是稀世之物。瓷茶具中的唐代的白瓷茶盏,金属茶具中的清代锡玉茶壶等,以及民国初期的脱胎漆茶具、竹编茶具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茶具珍品。
一类是古茶,其中有清代光绪年间的团茶,20世纪50年代初的千两茶等。团茶和千两茶,属普洱茶中的紧压茶,贮存如此年久的茶叶,已是在世难觅。
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坐落在杭州西湖之滨的吉庆山下,1987年兴建,1991年正式落成开馆,四周为龙井茶园所包围。全馆设有展厅、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会馆、风味茶楼等,占地约4公顷,展示了包括龙井茶文化在内,上下五千年的中华茶文化历史概貌。展品有历代茶叶著作,千年以上古茶树巨幅照片和锯片实物,历代茶具实物,古今名茶实物样品,茶叶制造微形茶机,还介绍了茶叶向海内外的传播情况,各地饮茶习俗等。
总之,中国茶叶博物馆的陈设,综合地概括了包括龙井茶文化在内的茶文化发展概貌,是一部中华茶文化的历史课本。
杭州的南宋官窑茶具
南宋官窑茶具主要收藏在杭州市的浙江省博物馆和南宋官窑博物馆内。其内,收藏有不少为朝廷专控,供皇室使用的茶具制品,它们都是由官窑烧制,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南宋官窑,为五代五大官窑之一,控制十分严格,产品质量要求极严,即使稍有瑕疵,也要当即毁埋,不得流入民间。
北宋官窑建于宣和、政和年间,设在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烧制青瓷,但时间很短。北宋灭亡,宋高宗南渡杭州,建都临安(今杭州)。与此同时,许多制瓷名匠也云集杭州,先后在杭州南郊的万松岭和乌龟山下的八卦田附近建立了南宋官窑,设立了“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由南宋朝廷专控,专门用来烧制供皇室使用,包括茶具在内的生活用具和装饰用具。当时生产的茶具产品有茶瓶、茶碗、茶盘等。公元1279年,南宋王朝覆灭,工匠流散,官窑也就毁弃。
由于官窑茶具的烧制,讲究至极,对推动中国茶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这些珍贵茶具的存在,既表明了鼎盛兴隆的宋代茶具所具有的无穷魅力,又为茶“兴于唐,盛于宋”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梅家坞茶文化生态村的龙井茶文化旅游
浙江杭州市郊“梅家坞生态文化村”,共有近三百户茶农,群居在一个称之为梅家坞的山岙里。其地原本是龙井茶的主产地,群山环抱,绿树成阴,茶山连绵。当年周恩来总理五上梅家坞,许多国家元首也到过这里。如今,村里建起“周恩来总理纪念馆”。村民利用其地的优越环境和人文传统,形成了一个“家家有茶园,户户开茶馆”的局面。整个村落,房屋整修一新,白墙灰瓦,错落有致,曲折迂回,看上去是个清式的古民宅。在这里,游人亲近茶农生活,可以采龙井茶、炒龙井茶,在品龙井茶的同时,还可观山色,看山村,再吃一顿农家饭菜,做一天茶农,从中体验一下农情。这种集民风、民俗、民情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文化村,如今巳成了杭城市民假日出游度假的好去处。
第二部分名人雅士与龙井茶(图)
广福院佛境与龙井茶事
宋广福院虽是佛境,却是名流汇聚之地,许多龙井茶事就发生于此。龙井茶之所以成为历史传统名茶之首,缺少广福院就会逊色。
广福院因辨才声名,博得名流仰慕
广福院,始建于吴越国钱弘乾二年(949年),由居民募缘,在钱塘县(今杭州)履泰乡(今龙井)晖落坞改造而成,原称报国看经院。宋熙宁中(约1072~1073年),报国看经院改名“寿圣院”,由文学家、时任杭州太守的苏东坡亲笔书额。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博学多才的上天竺主持辨才法师退居寿圣院,在院旁的狮峰山麓,开了龙井种茶的先河。同时,因辨才的声望,博得众多名流的仰慕:当过殿中侍御史、又两度任杭州太守的赵;当过礼部尚书、还二度仕杭的苏东坡;当过尚书右丞相的著名散文家苏辙;元丰进士、著名词人秦观;礼部员外郎、著名书画家米芾等,都曾到过寿圣院,与辨才品茶、诵经、论诗,还留下了许多茶事墨迹。相传,寿圣院前老龙井(又名老龙泓)石壁题刻的“老龙井”三字,出自苏东坡之手。辨才、苏东坡、赵去世后,后人又在寿圣院内,建“三贤祠”祀之。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寿圣院改名广福院,宋淳六年(1246年),又一度改名为龙井寺,后又称衍庆院,不久又复名广福院。
知州胡则对龙井山茶
情有独钟
南宋时,在广福院旁还建有“显应庙”,乃是为纪念胡则所建。所以,显应庙又称“胡公庙”。
胡则,浙江永康人。北宋端拱二年(989年)进士,曾两度仕杭,封兵部侍郎。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去世。死后葬于龙井山麓。据南宋度宗《咸淳临安志》载:“显应庙在风篁岭龙井衍庆寺侧,神姓胡,名则,婺之永康人,天圣丙寅、明道癸酉尝再守杭,有惠政。……以兵部侍郎致仕。葬钱塘龙井山中,建炎间(1127~1130年),方寇(指方腊)猖獗,聚永康方岩山,贼夜梦紫袍金带神人现,赤帜于空中,随就剿灭。朝廷褒嘉,为建庙,封显应侯。自后历加封其龙井坟,赐显应墓。神之赫灵著于方岩,此不悉载。”又云:“知杭州胡侍郎则墓在西湖广福院之麓,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作墓志铭。”
因显应庙与广福院紧挨在一起,所以,后人将广福院与胡公庙混为一谈,实是一院(寺)一庙。
龙井亭旁建龙井寺“新”、“老”两字可分清
元末,广福院和胡公庙毁于兵火,所存无几。
明洪武初(约1368~1372年),名士林右编撰的《龙井志》中写道:“龙井距钱塘十余里,山水靓深,宋辨才法师行道处也。所与游者皆名公巨人,如赵清献(即赵)、苏文忠公(即苏东坡)往来叩答尤密。其徒戴之如师,小民仰之如佛。一日自天竺谢事退于龙井,依崖壑缚草以覆身。钱塘之民闻之,相与出力创其居,殿塔台宇隐映于疏林古木间,至于一泉一石,皆为文士所记咏。钱塘虽多胜刹,至语清迹,必曰龙井,凡东西游者,不之龙井,必以为恨。”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总督李德在风篁岭龙井亭修建“龙井寺”,当时为与老龙井寺相区别,称为新龙井寺,与之相应的,将广福院称为老龙井寺。
第二部分龙井可问茶(图)
与老龙井寺和老龙泓相对应的,在明代兴建的龙井寺旁,也有一个以泉名井,称之为龙井的井泉。当时,为与老龙井有别,称之为新龙井。现时,通称龙井。
龙井,本名龙泓,又名龙泉。在龙井寺和龙井入口处,题写有现代著名书法家姜东舒书写的“龙井问茶”四个字。其实,据以后出土的碑文记载,相传在三国时的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已发现此井。泉水出自山岩,四季不绝,终年不枯。对龙井作最早文字记载的,则是北宋文学家秦观写的《游龙井记》,说:“龙井,旧名龙泓、龙泉,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其地当浙江之北,西湖之西,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中之水泉也。每岁旱祷雨辄应,故老相传,以为有龙居之。”其实,包括杭州西湖在内,在中国有不少地方的老百姓,认为龙能降雨解旱,于是称那些常年不涸的井泉为龙井。西湖风篁岭上的这口龙井就是如此。
与龙井相对应的还有龙井寺。其内专门设有茶室——萃秀堂,供游人在龙井试茗,体验龙井茶道。
广福院虽多次遭毁,却几经重修
明《西湖游览志》称:“龙井之上,为老龙井。老龙井有水一泓,寒碧异常,泯泯丛薄间,幽僻清奥,杳出尘寰。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
明弘治三年(1490年),龙井山洪暴发,广福院和胡公庙遭毁,直到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广福院得以重修。据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西湖梦寻·龙井》一文记载:“南山上下有两龙井,上为老龙井,一泓寒碧,清洌异常,弃之丛薄间,无有过而问之者。其地产茶,遂为两山绝品。再上为天门,可通三竺。南为九溪,路通徐村,水出江干。其西为十八涧,路通月轮山,水出六和塔下。龙井本名延恩衍庆寺。唐乾二年,居民募缘改造为报国看经院。宋熙宁中,改寿圣院,东坡书额。绍兴三十一年,改广福院。淳六年,改龙井寺。元丰二年,辨才师自天竺归老于此,不复出,与苏子瞻、赵阅道友善,后人建三贤阁祀之,岁久寺圯。万历二十三年,司礼孙公重修,构亭轩,筑桥,锹浴龙池,创霖雨阁,焕然一新,游人骈集。”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广福院和胡公庙又因山水暴涨,再次遭毁。
清康熙年间,僧一泓重修广福院。清末,由于战乱,寺庙再次遭劫,虽老龙井犹存,但只剩下破寺漏殿。
清雍正九年(1731年),浙江总督李卫,在广福院旧址重修胡则“显应庙”。
清光绪进士、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在《龙井》诗中曰:
再来饮此一泓清,碧鲜沿崖听水声。
卅载四来经几劫,青山仍净证无生。
破寺萧条佛不尊,辨才抱朴认兹身。
我亦东坡久迁谪,修篁古径重温存。
人世何须问浊清,名山且共听泉声。
茶香水熟群相属,润我枯肠诗思生。
几度沧桑道益尊,髯翁合许证前身。
破除烦恼浑闲事, 得伴清游至乐存。
乱后寺庵皆遇劫,我来龙井一茅庵。
卅处楼阁华严现,常清功德在禅龛。
以后,又几经战乱,至20世纪40年代末,宋广福院和胡公庙只剩下内外两殿,以及头山门和二山门(即宋广福院山门)。
第二部分寺庙虽毁,唯独尊老龙泓、老龙井茶(图)
人们对老龙井水和老龙井茶,情有独钟。清人汪孟著《龙井见闻录》,其《老龙井水》一文曰:“聂心汤《钱塘县志》:田子艺品泉,以龙泓武林第一。田艺蘅《煮泉小品》:武林诸泉,唯龙泓入品,而茶亦唯龙泓山为最,其上为老龙泓,寒碧倍之,其地产茶,为南北山绝品。”
接着,汪孟写了《老龙井茶》一文作了回顾。汪孟以茶人的热切心情,对广福院胡公庙旁的老龙井水和老龙井茶作了美好的回忆。对老龙井和其地所产的茶,历代志书,多有歌颂。
刘瑛《谢龙井僧寄茶》:
春茗初收谷雨前,老僧分惠意殷虔。
也知顾渚无双品,烦试吴山第一泉。
竹里细烹清睡思,风前小啜悟谈禅。
相酬拟作长歌赠,浅薄何能继玉川。
王寅《十岳山人集·龙井试茶》:
昔尝顾渚茗,凿得金沙泉。
旧游怀莫置,幽事复依然。
绿染龙波上,香搴谷雨前。
况于山寺里,藉此可谈禅。
清代乾隆皇帝与龙井茶
清代乾隆皇帝,是个爱茶皇帝。他曾经六次巡幸杭州,四上龙井茶区巡视,观采茶作歌,为龙井茶留下许多诗文;龙井茶也因此成了清代贡茶的首选名品。
第二部分乾隆一生爱茶,戏称“君不可一日无茶”(图)
乾隆皇帝,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他平生好茶,晚年更是嗜茶如命。他在位六十一年(1735~1796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是大清有作为的一代皇帝。他同时也是一位爱茶的君主:他到湖南洞庭山,亲尝君山银针茶,并纳贡,名曰:贡尖。他上福建武夷山,亲啜武夷岩茶,特别是当地郑氏宅产的茶,“藉其数以充贡”。他游杭州西湖,并四次上西湖茶区,亲品西湖龙井茶,还写了多篇咏西湖龙井茶的诗篇,对龙井茶的采摘与标准、炒制与过程、火功与水品,以及茶农的辛苦生活都有所涉及。
乾隆烹茗,还特别注意水品,对龙井茶的品饮亦然。在《坐龙井上烹茶偶成》诗中,他说道:“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 在《再游龙井作》诗中,乾隆称:“清跸重听龙井泉,明将归辔启华旃。”乾隆为择到上品之水,还特制了一个银斗,精量全国名泉水的轻重,以评定优劣。他评北京的玉泉水为第一,并亲作《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他“至惠山、虎跑,则各重玉泉四厘”,属名泉之例。从此,“龙井茶,虎跑水”成为杭州的“双绝”。
第二部分乾隆一上西湖天竺,观采茶炒茶(图)

  0/2  下一頁 txt下載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