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09-特種兵爭霸在明清.txt

2023年10月16日

  1/42  下一頁 txt下載

书名:特种兵争霸在明清
一盏香茶谈小宛
苏州城外有条半塘河,河水清缓;两岸风景秀丽宜人,在出城不远的河畔有一座不知名的小山,山上竹白门移得丝丝柳,黄海归来步步平
林幽幽,静如世外桃源。山边原本没有人家,只有三两座简易的亭子,供来此清心的游人休息。后来这里筑起了一座小楼,楼虽不大,却修得别致典雅,楼中住着一对母女和几个传婢。这母女俩日子似乎过得十分悠闲,每日里沉醉于山水间,看片石孤云,流水落花,累了便在院中花亭里弹琴吟诗,品茗对弈,似乎不为生计所累。是谁家的女眷有这份闲情逸意呢?她们本是城内“董家绣庄”的女主人和千金小姐。“董家绣庄”是苏州小有名气的一家苏绣绣庄,因活计做得精细,所以生意一直兴隆。董家是苏绣世家,到这一代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别看刺绣属于工艺制造行业,可十分接近于绘画艺术,所以董家还颇有几分书香气息。女主人白氏是一个老秀才的独生女儿,老秀才平生不得志,只好把满腹经纶传给了女儿。白氏为董家生了个千金,为寄夫妻融洽之情,取名白,号青莲,小闺女不但模样儿俊秀,脑子还十分灵慧,父母视如至宝,悉心教她诗文书画、针线女红,一心想调教出一个才德具全的姑娘。这本是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不料天有不测风云,董白十三岁那年,父亲在暑天患上了暴痢,药不凑效,不久便撒手人寰。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将董白母女打击得心神憔悴,料理完丈夫的后事,白氏不愿在城中的旧宅中继续住下去,睹物思人,倍感悲伤;于是花了一笔钱,在半塘河滨筑下了幽室,带着女儿隐居其中,过一种与世相隔的恬淡生活,绣庄的事则全委托伙计去掌管。两年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淡淡流走了,此时已是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枭雄四起,天下陷入战乱之中。到了崇祯九年,乱象已迫近苏州,人们不由得惶惶不安,白氏也打算关闭绣庄的生意,收回资金以备随时逃难。谁知绣庄伙计一算帐,不但没有银两剩余,反而在外面欠下了上千两银子的帐。分明是伙计从中捣鬼,白氏又无法把握,又气又急,终于病倒在床。母亲倒下,绣庄破产,债务压头,生活的重担猛地压到了十五岁的董白身上,她仿佛从云端跌入了冰窖,一时间无法睁开眼睛。庞大的债务能拖则拖,母亲的医药费用却迫在眉睫。从小随母亲隐居世外的董白已养成一副孤高自傲的性格,那里肯低三下四地向人借贷。一急之下使出下策,答应了别人的引荐,来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画舫中卖艺,改名小宛。
董小宛秀丽的容貌,超尘脱俗的气质使她很快就在秦淮河出了名。为生活所迫,她不得不屈意卖笑,但她那清高的脾气有时不免露了出来,得罪了一些庸俗的客人,然而却赢得了一些高洁之士的欣赏。董小宛孤芳自赏,自怜自爱,决不肯任凭客人摆布,如此一来,影响了鸨母的进帐,鸨母自然对她冷嘲热讽,董小宛郁怒之下,一跺脚离开南京,回到了苏州。可家中母亲依然躺在病床上,离不开请医吃药,一些债主听说董小宛回了家,也纷纷上门催债,董小宛无力应付,只好重操旧业,索性将自己卖到半塘的妓院,卖笑、陪酒、陪客人出游。在半塘,董小宛依然抱定不卖身的初衷,而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压抑住自己的那份清高,把一份毫无实际内容的媚笑卖给客人。倒是有一种客人,既有闲情、闲暇,又有足够的财力,便能带上个中意的青楼女游山逛水,享受自然风情。对陪客出游,董小宛是最有兴趣的,虽说那些能有此雅举的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可那时董小宛醉心于山水之间,并不觉得白发雅士有可憎之处。在旖旎风光的衬托下,她也容易涌动柔情,而真心真意地给客人以娇媚娇笑。因此,她三番五次地受客人之邀,游太湖、登黄山、泛舟西湖,一去就是十天半月。就在董小宛离开秦淮河不久,却有一公子慕名到秦淮河去寻访她,那位公子就是冒辟疆。这冒辟疆出身于官宦之家,虽无功名,却胸怀大志,富有正义。天启年间,阉党魏忠贤阴谋弄权,惑乱朝纲,冒辟疆联合一批有志之士结社金陵,伸张正义,其中较有名的是“四公子”。“四公子”分别是陈贞慧、方密之、侯方域、冒辟疆,皆年少有才之士。无奈终因势弱力薄,不但未成气候,还惨遭阉党摧折,冒辟疆虽免于难,但前途深受影响,只好暂时寄情于山水声色之中。这年秋天,二十九岁的冒辟疆来南京参加乡试。说起乡试,冒辟疆已参加过三次,凭他的才学早该中举,可在应试作文中,本应循规蹈矩,就经解经,他却要联系时势,针砭政局,自然违背了主考官的要求,所以屡试屡败。此次应试他也并不打算改变自己的风格,只看能否遇上个有眼力的主考官,否则就任其落第。与冒辟疆抱着同样心情来应试的还有他的好友方密之,两人全不把考试放在心上,见考前有点空暇,便相约往秦淮河去散心。方密之早听人说起秦淮河来了个冰清玉洁的“冷美人”董小宛,在青楼女子中别树一格,正合方密之等人的口味,因而与冒辟疆两人特意前往造访,不料董小宛却已赌气离开了秦淮河。后来乡试发榜,冒辟疆又一如既往地名落孙山,他没有失望。只是暗叹自己生不逢时,收拾了行装,便转往苏州闲游去也。在苏州,冒辟疆一边访胜探幽,一边打听董小宛的下落,得知她已在半塘待客,便又兴致勃勃地专程拜访。偏不凑巧,董小宛已受人之邀游太湖去了。之后又接连去了好几次,都无缘见到董小宛,直到准备离开苏州的前夕,没抱多大希望地来到半塘,却终于得以与她相晤。这是一个深秋的寒夜,董小宛刚刚参加酒宴归来,正微带醉意斜倚在床头。见来了客人,她想挣扎着起身,无奈酒力未散,坐起来都有些摇晃。冒辟疆见状忙劝她不必多礼,让传婢在小宛床头摆了个坐凳,便在她身边坐了下来。冒辟疆自我介绍后,董小宛称赞说:“早闻‘四公子’大名,心中倾佩已久!”脸上果然露出欣喜的神色。冒辟疆没想到一个风尘女子竟然对他们这劻扶正义的行为大感兴趣,不由得对她肃然起敬,细打量董小宛,素衣淡妆,眉清目爽,果然与一般欢场女子大相径庭,此时虽醉意朦胧,娇弱不堪,却依然思路清晰,谈吐不俗,纵谈时局,颇有见地。怜惜伊人酒后神倦,冒辟疆坐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匆匆离去,就是这半个时辰的交谈,已使他对董小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冒辟疆已出游日久,囊中羞涩,不得不按原计划离开苏州回家乡如皋去了,心里则暗藏着对小宛的眷恋。第二年春天,冒辟疆再到苏州访董小宛,却又听说她陪钱谦益游览西湖去了,而且准备游完西湖再转道黄山观赏奇峰苍松,不知何时方能归来。冒辟疆只好悻悻地回去了。
冒辟疆带着小宛回苏州赎身,不料又遇上了麻烦,因董小宛在半塘名气太大,不论出多少银子,鸨母都不想放走这棵摇钱树。就在他们一筹莫展孙菲菲版董小宛
之际,钱谦益偕同柳如是来游苏州。柳如是是董小宛当初卖笑秦淮河时的好姐妹,钱谦益也曾与她有过颇深的交情,他如今虽然免官闲居,但在江南一带名望甚高,经他出面调排,董小宛赎身之事迎刃而解。这时已是崇侦十五年隆冬季节,冒辟疆与董小宛顶风冒雪赶往如皋。一路上,他们不愿意放弃观光赏景的好机会,走走停停,寻幽访胜,直到第二年初春才到达如皋的冒家。冒家十分通情达理,顺利地接受了董小宛这位青楼出身的侍妾。因为他们相信冒辟疆的眼光。这时冒辟疆的父亲已从襄阳辞官归家,一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冒辟疆的原配妻子秦氏体弱多病,董小宛便毫无怨言地承担起理家主事的担子来,恭敬柔顺地侍奉公婆及大妇,悉心照料秦氏所生二男一女。冒家的全部账目出入全由她经手,她料理的清清楚楚,从不私瞒银两。小宛还烧得一手好菜,善做各种点心及腊味,使冒家老少大饱口福,在众人的交口称赞中,小宛得到了无限的满足。对丈夫,小宛更是关照得无微不至,冒辟疆闲居在家,潜心考证古籍,著书立说,小宛则在一旁送茶燃烛;有时也相帮着查考资料、抄写书稿;丈夫疲惫时,她则弹一曲古筝,消闲解闷。宁静和协的家庭生活刚刚过了一年,国家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战乱,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入关南下,江南一带燃起熊熊战火。清军肆虐无忌,冒家险遭涂毒,幸亏逃避得快,才得以保住了全家的性命,然而家产却在战乱中丢失得一干二净。战乱过后,冒家辗转回到劫后的家园,缺米少柴,日子变得十分艰难,多亏董小宛精打细算,才勉强维持着全家的生活。就在这节骨眼上,冒辟疆却病倒了,下痢兼虐疾,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疟疾发作寒热交作,再加上下痢腹痛,冒辟疆几乎没有一刻能得安宁。为照顾他,董小宛把一张破草席摊在床榻边作为自己的卧床,只要丈夫一有响动,马上起身察看,恶寒发颤时,她把丈夫紧紧抱在怀里;发热烦躁时,她又为他揭被擦澡;腹痛则为他揉摩;下痢就为他端盆解带,从没有厌倦神色。经过五个多月的折腾,冒辟疆的病情终于好转,而董小宛已是骨瘦如柴,仿佛也曾大病了一场。日子刚刚安稳不久,冒辟疆又病了两次。一次是胃病下血,水米不进,董小宛在酷暑中熬药煎汤,紧伴枕边伺候了六十个昼夜;第二次是背上生疽,疼痛难忍,不能仰卧,董小宛就夜夜抱着丈夫,让他靠在自己身上安寝,自己则坐着睡了整整一百天。艰难的生活中,饮食难饱,董小宛的身体本已虚弱,又加上接连三次照料丈夫的病痛,冒辟疆病愈后,她却病倒了。由于体质已极度亏虚,冒家多方请来名医诊治,终难凑效。顺治八年正月,在冒家做了九年贤妾良妇的董小宛终于闭上了疲惫的眼睛,在冒家的一片哀哭声中,她走得是那样安详。
谈崇祯的长平公主
长平公主后来被人发现,抬到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家中,五天后竟然苏醒过来。当她醒来的时候,北京城已经成了大顺天下。周奎不敢收留她,就把她交给了李自成,李闯王见长公主居然死而复苏,感到很意外,于是将她交给刘宗敏救治。幸好,“大顺”只在北京城里呆了两个月,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李自成没有来得及带上长平公主,就在清军的追击下败逃远去。
多尔衮带清军入关后,为了笼络人心,下令,五月初六至初八,为崇祯帝哭灵三日,上谥号怀宗端皇帝,后来又改称庄烈愍皇帝。并将他和周皇后的棺木起出,重新以皇帝之礼下葬,葬在昌平明皇陵区银泉山田贵妃陵寝内,妃陵改称思陵,一后一妃陪着崇祯去往另一个世界。
长平公主虽然国破家亡,也终于得到了一丝安慰,与她相依为命的,这时只有崇祯的袁贵妃。袁贵妃虽然重伤,最后也象长平那样死而复苏。
据张廷玉的《明史.公主传》记载“长平公主,年十六,帝选周显尚主。将婚,以寇警暂停。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殿。越五日,长平主复苏。大清顺治二年上书言:"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诏不许,命显复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钱车马锡予有加。主涕泣。逾年病卒。赐葬广宁门外。”与上面的说法大体相同,另外,据《明史.流贼传》记载“长公主绝而复苏,舁至,令贼刘宗敏疗治。”基本上也可印证上面的说法。
想象长平公主短暂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的际遇,历经了三个特殊的王朝。明、大顺、满清。也许她真出了家,选择了青灯古佛,青衣黄卷相伴终生。也许她一生都没有踏出过北京城一步,郁郁而终。可谓莫叹命运弄人,只怨身在帝王
铁扇散
铁扇散
【来源】《救伤秘旨》。
【组成】象皮(切片,焙干)花龙骨各15克陈石灰柏香(附松香中黑色者)松香(与柏香同熔化,倾水中,取出晾干)枯白矾各30克
【用法】共研细末。遇破伤者,用敷血出处,以扇搧之,立时收口结疤。
【功用】生肌收口。
【主治】金疮。
【禁忌】用药后,戒饮酒,恐血热妄行,忌卧热处,勿厚裹。如伤处发肿,黄连煎汁涂之。
马湘兰,秦淮河名妓
当时的秦淮河一带,楼馆画舫林立,红粉佳人如云,是金陵的烟花柳巷之地。马湘兰算不上是个绝色美人,她纤眉细目,瘦弱如柳;却也皮肤白腻,娉娉婷婷。凭着她这只是中等的姿貌,能在步步美人的秦淮河畔崭露头角,主要得力于她清雅脱俗的气质和出类拔萃的才华。她除了能吟诗作画外,还善谈吐,与人交谈,音如莺啼,神态娇媚,依依善解人意,博古知今,每能引人入胜。就这样,她在秦淮河畔渐渐成为红人,门前宾客穿梭如织,而且多是些有身份,有教养的文雅客人。靠着客人的馈赠,马湘兰也积蓄了一些钱财,便在秦淮河边盖了一座小楼,里面花石清幽,曲径回廊,处处植满兰花,命名为“幽兰馆”。马湘兰出则高车驷马,入则呼奴唤婢,虽为青楼女子,却有着贵妇人一般的气派。马湘兰是个仗义豁达的女性,自己挥金如土,左手来右手去,对别人也十分大方,曾周济过不少无钱应试的书生、横遭变故的商人以及附近的一些老弱贫困的人。送张迎李、老友新客,她的生活看上去多姿多彩,热闹非凡;然而,在别人心目中,她究竟是一个飘若浮萍的烟花女子,以客人的身份,多是来去匆匆,少有深交者,所以马湘兰的内心深处其实是寂寞难言的。细雨轻寒的暮春午后,庭院寂寂,花落遍地,客人一时绝了踪影。马湘兰独对满院残春,平日里压在心底的孤寂之情涌了上来,结成一阕“蝶恋花”:
秦淮八妓 之寇白门
寇白门又名寇湄,金陵人,其寇家是著名的世娼之家,她是寇家历代名妓中佼佼者,余怀称她“风姿绰约,容貌冶艳”。“今日秦淮总相值”,是钱谦益对寇白门的才与貌的赞誉。寇白门的一生,充满了许多传奇色彩。
崇祯十五年(1642年)暮春,声势显赫的功臣保国公朱国弼,在差役的护佣下来到了钞库街寇家,几次交往后,白门对他留下了良好印象,斯文有礼,温柔亲切,所以在朱氏提出婚娶时便一口同意。是年秋夜,17岁的寇白门浓妆重彩地登上了花轿。明代金陵的乐籍女子,脱籍从良或婚娶都必须在夜间进行,这是当时的风俗。朱国弼为了显示威风和隆重,特派5千名手执红灯的士兵从武定桥开始,沿途肃立到内桥朱府,盛况空前,成为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亲场面。
朱国弼实际上是一个圆滑狡黠的官僚,他迎娶寇白门是一时的需要,数月后他那儇薄寡情便渐暴露,遂将寇氏丢一边,依旧走马于章台柳巷之间。
寇氏在旧院姊妹帮助下筹集了2万银子将朱国弼赎释。这时朱氏想重圆好梦,但被寇氏拒绝,她说:“当年你用银子赎我脱籍,如今我也用银子将你赎回”当可了结。
寇氏归金陵一,人称之女侠,她“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幕,嗟红豆之飘零”。后又从扬州某孝廉,不得意复还金陵,最后流落乐籍病死。
历史上的孙承宗与祖大寿
孙承宗少时相貌奇伟,“铁面剑眉,须髯戟张”,明万历六年(1578年),中秀才,年仅16岁。而后,孙承宗曾先后在大理寺右丞姜壁和兵备道房守士等朝廷官员的家中,做家庭教师,并逐渐接触官场。
万历二十一年(1593),孙承宗到北京,入国子监读书;次年中举人。后来,因房守士升任大同巡抚,孙承宗随行。大同是当时明朝的边城重镇,承宗边境教书时,对军事有着浓厚兴趣。“杖剑游塞下,从飞狐(河北涞源北飞狐关)、拒马间直走白登(山西大同东)。又从纥干(山西大同东纥真山)、青波(河北清河)故道南下,结纳其豪杰,与戍将老卒,周行边垒,访问要害阨塞,相与解裘马,贳酒高歌。用是以晓畅虏情,通知边事本末”。
宦海沉浮
万历三十二年(1604),孙承宗中进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入翰林十年。
万历四十八年(1621),以左庶子充日讲官,进入詹事府做事,辅导当时的皇太子朱常洛学习,即后来的明泰昌皇帝。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泰昌帝继位仅一个月,就不明不白的驾崩了。因此,泰昌帝年仅16岁的儿子明天启皇帝朱由校继位。孙承宗继而就做了天启帝的老师。这样,年近花甲的孙承宗,依借帝师的地位,逐渐地进入了明朝后期政治权力的中心。
明天启二年(1622年)孙承宗升任为礼部右侍郎。后因明朝丢失广宁,辽东经略王在晋去职,天启帝以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上任后,上疏条陈当时军事体制与作战指挥上的弊端,谋求改革,主要内容有:(1)“兵多不练,饷多不核”。这是说当时军队训练差,后勤供应混乱。(2)“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临阵,而以文官指发;以武略边,而且增置文官于幕府”。指出当时“以文制武”指挥策略的失误。(3)“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指出“将从中御”的不妥。因此,他主张“今天下当重将权。择
高阳集(10张)
一沉雄有主略者,授之节钺,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
登莱巡抚袁可立与孙承宗同为天启二年殿试同考官,共同主辽期间满人蜷伏。孙承宗将辽海防务委之于袁可立,十分倚重。他说道:“读后先大疏,皎皎揭日月,行中天而底里洞彻,殊令人可味,可展布四体,仰酬国恩”(孙承宗《高阳集?答袁节寰登抚》)。此外,还要抚辽西、恤辽民、简京军等,都得到了明熹宗的批准。
收复失地
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以后,明军实际上就面临着一个如何进行军事防御的战略选择问题,即是主守关防,作积极的防御;还是固守关门,作消极防御。对此,明前线军事将领意见不一。辽西经略王在晋主张“拒奴抚虏,堵隘守关”。
登莱巡抚袁可立像
所谓“抚虏”,即以金钱收买蒙古对付后金。所谓“堵隘”,即在山海关外再修一座关城。很明显,这是置辽西走廊这一缓冲地带于不顾,消极防御的方针。天启二年(1622),王在晋确定在八里铺筑城,并上报朝廷。此举遭到其部下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孙元化等人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筑城“非策”,极力劝阻,并写信给首辅叶向高,申诉己意。由于情况不明,叶向高难以断定可否。孙承宗遂提出前往实地考察,再作决断。他抵达山海关后,当即认真巡视山海关及王在晋所主张建筑的八里铺新城,又前往考察了中前所、一片石和黄土岭等处的战略地势。在阅察八里铺新城时,孙承宗曾与王在晋展开过激烈的争论:
孙承宗
“新城成,即移旧城四万人以守乎?”孙承宗问。王在晋答曰:“否,当更设兵。”孙承宗又问:“如此,则八里内守兵八万矣。一片石西北不当设兵乎?且筑关在八里内,新城背即旧城趾,旧城之品坑地雷为敌人设,抑为新兵设乎?新城可守,安用旧城?如不可守,则四万新兵倒戈旧城下,将开关延入乎,抑闭关以委敌乎?”答:“关外有三道关可入也。”问:“若此,则敌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关?”答:“将建三寨于山,以待溃卒。”孙承宗责问:“兵未溃而筑寨以待之,是教之溃也。且溃兵可入,敌亦可尾之入。今不为恢复计,画关而守,将尽撤藩篱。日哄堂奥,畿东有宁宇乎?”严厉批评了王在晋画地为牢、坐以待毙的危险倾向。“在晋无以难”,但仍固执己见。
为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孙承宗召集将吏讨论如何防守。监军阎鸣泰主守觉华岛(辽宁兴城东三十里海中,今称菊花岛),袁崇焕主守宁远卫(今辽宁兴城),王在晋则主守中前所(今辽宁绥中县前所)。监司邢慎言、张应吾等附和王在晋的意见。孙承宗在全面考虑了各方意见,权衡利弊得失后,表示支持袁崇焕主守宁远的意见。
宁远,位于辽西走廊中部,“内拱岩关,南临大海,居表里之间,屹为形胜”。守住宁远,也就等于扼住了这条走廊的咽喉,能确保二百里外的山海关的安全。因此,孙承宗的决计守宁远,颇具战略眼光。
孙承宗回到北京,即向熹宗明确阐述了其坚守宁远,以与觉华岛守军互为犄角、遥相呼应的战略计划,正式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方针,并建议解除王在晋的兵部尚书及辽东经略之职。熹宗接受了孙承宗的意见,将王在晋调任南京兵部尚书。自此,八里铺筑城之议遂息。
宁远之战图(清人所绘)
王在晋调走后,山海关的防务采取并贯彻了孙承宗与袁崇焕主守关外的战略。此后,经数年艰辛的努力,布置成一道坚固的关(山海关)宁(远)锦(州)防线,成为后金骑兵不可逾越的障碍。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始终都没能完全打破这道防线。在屡次碰壁之后,迫使他们望宁远而却步。这道防线不仅确保了山海关免受攻击,而且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间,基本上稳定了辽西走廊的战局。
天启二年八月,孙承宗被任命为辽东经略。他即着手实施其欲保关门,必先固辽西;欲复辽东,亦必先固辽西的战略计划,积极部署宁锦防线。
在关门防务上,“并夹城之役,修筑关城,南防海口,北防角山。水则从望海台出芝麻湾,三面环海,安大炮为横击。陆则三道关之石城,可顿万人,开突门力夜击。北水关外,有峻岭筑号台十一,置炮以防外瞰”。经五个月的惨淡经营,稳定了关门局势,并为恢复辽西失地,强固了根基。
同时是修筑宁远城。天启三年(1623)九月,孙承宗命祖大寿修复宁远,并令驻军尽速恢复山海关至宁远沿线被焚弃各城。召辽人回故居,垦荒屯田,重建家园。又发展采煤、煮盐、海运等事业,以充实民力,
明末辽东形势图
确保军需。宁远城竣工后,调袁崇焕镇守。孙承宗自己则坐守山海关,并备前屯,充当其后盾。在袁崇焕的精心治理下,宁远“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成为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镇。
随着宁远城守的日渐巩固,明军防线不断延伸。天启五年(1625)夏,孙承宗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这样,自宁远又向前推进二百里,从而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防线。
孙承宗所在辽东的四年,与天津巡抚李邦华、登莱巡抚袁可立遥相呼应,“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按照战功来衡量其的经略,似乎孙承宗有些碌碌无为。然当时的兵部尚书王永光对孙承宗和袁可立的一番作为作过很中肯的评价:“兵家有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熊督师之所以打的都是小仗,是因为建奴知道他能打仗,加上袁军门的水军牵制,后金不肯来碰他的霉头,所以两年下来,熊督师和袁军门才一直没有大的战绩,但反过来说,熊督师也在无形中为朝廷省下了许多军费,确保了山海关安然无恙。”
自请罢官
四年来,孙承宗重用袁崇焕等一大批忠直的文武将吏人才,边防大备。“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不但扭转了原先的那种颓败之势,且整个形势变得越来越好。正当他锐意恢复之际,却遭到了来自魏忠贤的打击。首先是阉党份子宋祯汉等攻击登莱巡抚袁可立,于天启四年初被罢官,使孙承宗失去了左膀右臂的策应。
孙承宗手书澄海楼匾额“雄襟万里”
孙承宗功高权重,誉满朝野;魏忠贤为长久把持朝柄,一心想把孙承宗也拉到自己一边,故进行过多次试探,但均遭到拒绝,由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1624)十一月,孙承宗西巡至蓟、昌,报请以十一月十四日入朝贺万寿节,并面奏机宜。魏忠贤得知,恐其拥兵“清君侧”,大惧,“绕御床哭,上亦为心动”,当即命内阁拟旨,以“无旨擅离信地,非祖宗法”为名,令其返关。孙承宗无奈,只好返回。事后,阉党利用这件事攻击孙承宗“拥兵向阙,叛逆显然”,但熹宗没予理会。
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派太监刘应坤到山海关,以帑金十万两犒军,为承宗所鄙视.。同年八月,柳河之败,导致了孙承宗的去职。山海关总兵马世龙,误信自后金逃归的“降虏生员”刘伯镪的话,派兵渡柳河,袭取耀州,中伏遭败。阉党借口马世龙损失马匹六百七十匹、甲胄等军用物资,围攻马世龙,并参劾孙承宗。孙承宗气极,连上二疏,自请罢官。九月,返乡。
再度出山
孙承宗辞职以后,兵部尚书高第出任辽东经略。高第为一文人,既不懂军事,也没打过仗。他一到任上,即一反孙承宗的部署,下令拆撤宁锦防线。关外驻防将士除镇守宁远的袁崇焕拒不从命外,其他诸城均撤一空。因而使孙承宗数年心血毁于一旦,明朝在山海关及其关外的军事形势顷刻陷入一场新的危机。只是由于以袁崇焕为首的广大将士的浴血奋战,才使明军在天启六年正月、天启七年五月相继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奇迹般地挡住了后金的凶猛进攻,从而不仅使宁锦防线经受住战争的考验,且使明朝避免了由于高第的错误军事决策而导致的军事大溃败。
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率军避开宁锦,绕道内蒙,从喜峰口突入塞内,相继攻陷遵化、迂安、滦州、永平,直指北京。此事所谓“己巳虏变”。
一时,明廷乱作一团。而袁崇焕的下狱,又导致军心涣散,将士东归。在此危难之际,承宗力保祖大寿,明廷亦再次起用孙承宗,“诏以原官兼兵部尚书守通州”,统筹全局。孙承宗首先晓以大义,安定了军心。其后协调各路军队,联合行动,经数月艰苦作战,取得“遵永大捷”,并于崇祯三年(1630)五月将后金军驱逐出关。
孙承宗再任辽东经略后,仍坚持以积极防御为主的方针,继续加强宁锦防线,决心重筑被高第毁弃的
明金对阵图
大凌河、右屯二城。崇祯四年(1631)七月,令祖大寿等率兵四千守大凌河,又征发一万四千人筑城。八月六日,动工筑城才二十天左右,大凌河城墙刚刚修完,雉堞仅修完一半,后金突然兵归城下,并于当天开始围城,明军仓促闭门拒战。“承宗闻,驰赴锦州,遣吴襄、宗伟往救”。但宁远巡抚邱禾嘉“屡易师期,伟与襄又不相能,遂大败于长山”。至十月,大凌河已被围三月,守军粮尽援绝,祖大寿假降奔还锦州,“城复被毁”。大凌河失守,引起了明廷内部的互相倾轧,“延臣追咎筑城非策,文章论禾嘉及承宗”。孙承宗连疏引疾,求退。
崇祯帝为平息朝议,准其归籍,孙承宗第二次被排挤下台。
壮烈殉国
孙承宗回家之后,开始埋头于《督师全书》《古今中官志》、《高阳集》等著作之中,还经常与鹿善继、孙奇逢等人切磋学问,同时教育子孙,助民致富。
崇祯九年,金兵又从西线入关,退休在家乡江村讲学的鹿善继入定兴县城御敌,城破牺牲。孙承宗前往哭灵,祭奠忠魂。
大玉儿的背后男人究竟是谁
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史学界尚有争议。有的小说家试图从爱情角度解释这桩婚姻,这恐怕有点理想主义。多尔衮生活放纵,拘豪格妻其妻,又擅娶朝鲜国王族女,一女不足其欲又娶一女,这是官书明载的事情。太后下嫁,迫于时势,有什么爱情可言,恐怕是大值推敲的。何况实际上,尽管孝庄退让一而再,再而三,最后屈身下嫁,多尔衮对皇位的觊觎丝毫没消退。有一次他还对人说:“若以我为君,以今上居储位,我何以有此病症!”福临即位后,诸臣多次提出给皇帝延师典学,多尔衮都置之不理,有意让福临荒于教育,做一个傻皇帝,致使福临十四岁亲政时,不识汉字,诸臣奏章,茫然不解。多尔衮对孝庄儿子如此,所谓“爱情”云云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太后下嫁摄政王”问题,是清史研究中一大疑案,至今史学界尚有争议。在民间,这个说法流传甚广,但见诸文字者,是清末刊行的明朝遗臣张煌言《苍水诗集》,其中《建夷宫词》有一首影射太后下嫁,诗文是这样写的:
上寿筋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慈宁宫是皇太后的居处,春官指礼部官员。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慈宁宫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昨天礼部呈进了预先拟定的礼仪格式,因为正遇上太后结婚典礼。《苍水诗集)}一出,“太后下嫁”一事仿佛得到了证实。张煌言作诗时间大概是顺治六、七年间,当时清宫的太后有两位,一位是正宫孝端文皇后,当时年近五十,不可能嫁给三十多岁的多尔衮,另一位就是福临的母亲孝庄文皇后,她小于多尔衮两岁,因此诗中所指的太后下嫁,只能是孝庄。然而这毕竟还只是一种推测,因为诗歌吟咏,是不能作为史证的。清亡后,民国教育部清理礼部档案,发现存档的历科殿试策文中有“皇父摄政王”字样,与“皇上”同格抬写;后来清理大库红本(皇帝御批之件〕档案,发现顺治四年之后内外奏疏亦多称“皇父”,与蒋良骐《东华录》顺治五年诏封皇叔父为皇父摄政王、顺治八年追论多尔衮罪状诏中“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等语正相照映,加上孝庄死后不与皇太极合葬,而是独葬关内,所以许多人认为,太后下嫁一事大致可作定论。
著名清史学家孟森却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张煌言对清廷怀有成见,其诗不能作为史实根据,帝后分葬在清代不乏其例。如真有其事,当时私人著述里应该有所反映,清末民初有大量的前清私家著述印行问世,除了张煌言的诗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印证“太后”下嫁摄政王的史料,因而下嫁云云,是“敌国”(指南明政权)之传闻而已。
多尔衮死时,追谥为“诚敬义皇帝”,用皇帝丧仪,神位附太庙(祭祖之地),这种待遇,除了皇帝本人,只有以旁支入继大统的皇帝的生父才配享用,如果作为皇叔或者辅政大臣,多尔衮是难以企及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孝庄下嫁多尔衮是很有可能的。相信随着新史料的发现,这个历史疑案迟早会真相大白。
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尔衮出猎,死于喀喇城,被追尊为“诚敬义皇帝”,用皇帝丧仪。福临亲政,来到两月,即宣布多尔衮“谋篡大位”等种种罪状,削爵毁墓并撤去太庙牌位,籍没家产,多尔衮的党羽也受到清洗。在“倒多”过程中,济尔哈朗取而代之,成为一个新的权力集中点。孝庄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苗头,防微杜渐,让福临发布上谕,宣布一切章奏悉进皇帝亲览,不必启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消除了可能产生的隐患。年少的皇帝在太后的安排下理政、读书,如饥似渴地吸收汉文化,在大胆使用汉官、整顿吏治等方面,开创了清初政治新局面。
权力斗争刚告一段落,孝庄又陷入家庭矛盾的旋流。如前所述,满蒙联姻,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时定下的既定国策。大清帝国的建立,蒙古八旗也立下汗马之功,蒙古王公在清廷政治生活中,一直是一股倚为股肱的力量。为了确保这种关系代代相传,也为了保持自己家族的特殊地位,福临即位不久,孝庄就册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贝勒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顺治皇帝亲政当年,就大礼成婚,正中宫之位。自古帝王婚姻,总是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人的喜好与感情则是次要的。而福临恰恰缺乏这种胸怀,他更多以自己的好恶来对待这种关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聪明、漂亮,但喜欢奢侈,而且爱嫉妒。本来,作为一个贵族出身的女子,这些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福临却不能容忍,坚决要求废后另立。这个未成年的皇帝性格十分执拗,尽管大臣们屡次谏阻,仍然坚持己见,毫不退让。顺治十年(165)八月,孝庄见儿子实在没有回转余地,只好同意,皇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为了消除这一举动可能带来的消极政治影响,孝庄又选择蒙古科尔沁多罗贝勒之女博尔济锦氏进宫为妃。但福临对这位蒙古包里出来的漂亮姑娘同样不感兴趣
董鄂氏被接入宫中皇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不过福临对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认为董鄂氏有德有才,正是理想的皇后人选,因此准备二次废后。假如福临再度废后,改立董鄂氏,蒙古女人失去中宫主子之位,势必影响满蒙关系,倾动大清帝国的立国之基,孝庄毫不犹豫地对儿子的举动进行了抑制。结果,母子间出现隔阂,顺治皇帝甚至公然下令抠去太庙匾额上的蒙古文字,而那位生活在感情荒漠中的蒙古皇后,对于安排自己命运的同族婆婆并无丝毫感激,相反把不幸和怨恨,统统归集到太后身上,连太后病倒,也不去问候一声。对于这一切,孝庄都忍受了。宽容理解是她的原则。这种微妙紧张的母子婆媳关系维持了五六年,幸而她有多年的政治经验和坚毅的性格,清帝国的基业才不致因后宫的倾动而发生动摇。孝庄这种苦心,福临与皇后恐怕都不理解,倒是通达人情的董鄂氏能够体谅孝庄的苦衷,她主动周旋于皇后与皇帝之间,缓和调节双方矛盾,有时起到孝庄所难以达到的作用。唯其如此,孝庄有什么事总是找董鄂氏商量,有什么话总是找这个儿媳妇说,以至于到后来,婆婆对儿媳几乎到了不能离开的地步。
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董鄂氏产下一子,四个月后不幸夭折,丧子的悲伤使她郁郁成疾,宫廷矛盾的精神重负使她原来有病的身体更加虚损赢弱。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董鄂氏病故。皇帝遭此打击,精神颓落,恹恹无生趣,未出半年,患痘症而逝。
福临死前留下遗嘱,八岁的皇三子玄烨入继皇统,改元康熙。为了避兔摄政王专权的悲剧重演,皇帝有意撇开皇室亲王,安排了四位忠于皇室的满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辅政。当时安徽有位叫周南的秀才千里迢迢赶到北京,请求皇太后垂帘听政,孝庄严词拒绝了,因为清建国之初曾总结历史上外戚干政导致亡国的教训,规定后妃不得临朝干政,孝庄当时虽有足够的声望与资历临朝,但此例一开,将来或许贻息后代。因此她坚持了大臣输政的体制,把朝政托付给四大臣,自己则倾力调教小孙子,培养他治国安邦的才能,以便他亲政后能担当起统御庞大帝国的重任。没有想到顺治所择非人,口是心非的鳌拜很快暴露出专横暴戾的本性,欺皇帝年幼无知,广植党羽,排斥异己,把揽朝政,俨然是摄政王再出。鳌拜出身戎伍,对于顺治朝吸收汉文化变更礼制的做法很不适应,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凡事都要循祖制、复旧章,并且公然打破顺治四年不再圈地的禁令,借旗地交换之机,扩大圈地,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鳌拜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满,但大部分人慑于鳌拜淫威,不敢作声。辅政大臣中,索尼年老畏缩,遏必隆软弱,依附鳌拜,唯一敢于与鳌拜顶着干的苏克萨哈资历浅,一直处于受压地位。康熙(1667)六年,玄烨十四岁,按例亲政。但鳌拜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苏克萨哈因为受鳌拜压制,乘皇帝亲政之机,上奏辞职。请求去守先帝陵寝,“俾如线余息,得以生全”。实际上是向皇帝抗议鳌拜的专横。鳌拜也清楚苏克萨哈的用意,他和同党一起,捏造苏哈萨克二十四条大罪,将苏拘捕入狱,要处以极刑。苏克萨哈从监狱里送出申诉,皇帝获悉,坚决不同意,鳌拜竟“攘臂帝前,强奏累日”,最后,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九族株连,家产没官。鳌拜的存在已成为皇帝权威的一个威胁,但鳌拜羽翼已成,处置稍有不当,可能就会激成巨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此时的孝庄对这些问题已有了相当经验。她悄悄关照性急的孙子,要他隐忍一切,同时不露痕迹地布置起来。也不知从哪一天开始,皇宫里出现了一批少年,专门练布库(满语:摔跤),说是皇帝喜欢这种布库戏。对于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谁也没有多想什么。就在大家对宫廷布库戏习以为常的时候;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一天,鳌拜进宫晋见,在路两旁要着玩的小孩突然一拥而上,七手八脚把他擒住了,等到鳌拜缓过神来,纵有过人膂力,都已无济于事了。魔头落网,党羽流散,威胁皇权的鳌拜集团,就这样未动一刀一枪,连根拔除了。皇帝夺回了权力。
顺治皇帝临终时,原属意于次子福全,孝庄看中了玄烨,通过皇帝信赖的传教士汤若望说项,才改立玄烨,所以说玄烨是孝庄一手扶立的。玄烨八岁即位,十岁时生母佟佳氏亡故,照看他的是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所以祖孙二人感情十分融洽。孝庄不但关心他的起居,而且对他的言语举动,都立下规矩,严格要求,稍有逾越,则严厉批评,不稍宽纵与假贷。在她的教导下。玄烨健康成长,一个未来杰出帝王的特质和寸具,在少年时代打下了根基。鳖拜集团铲除后,孝庄放手让玄烨理政,让他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又一再提醒他要谨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备等。对于祖母的教诲玄烨非常尊重,重大事情无不先一征求意见,然后施行。在他们的携手努力下,清王朝从动乱走向稳定,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为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和边疆用兵等大规模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个黄金时代,其中包含了孝庄的一份功劳和心血。
孝庄生活俭朴,不事奢华,平定三藩时,把宫廷节省下的银两捐出犒赏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岁,她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全力配合、支持孙子的事业。她的表率行为,更使皇帝增加十二分敬意。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几乎每天派人驰书问候起居,报告自己行踪,并且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脂封,派人送京给老祖母尝鲜;二十二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轿,亲自为祖母扶辇保护。孝庄与皇帝这种亲密和谐的关系,反映了她的为人,与二百年后同样经历三朝、对中国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慈禧太后,是截然不同的。
据史书记载,孝庄之所以没有与皇太极合葬,是因为她病危时,曾对康熙皇帝说:“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孝庄死后,梓官(即棺材〕仅在宫中停放十七天,尊溢旋上旋停,在整个康熙朝一直没有启用;梓宫暂安(下葬前安放某处叫“暂安”)奉殿长达三十八年之久,直到雍正三年才匆匆动工营建陵寝(昭西陵),而陵工仓促,不到一年就草草修就。
有的研究者认为,孝庄遗嘱中“不忍”云云,不过是一种托词,其实是因为下嫁多尔衮,无颜于黄泉下复见本夫;也有人认为,遗嘱本身可能是一种宫廷精心设计的伪词,为下一步丧葬处置作铺垫,这里又涉及到“太后下嫁”问题,请参照前面对于太后下嫁的介绍。
第一代的北漂陈圆圆
我从小在南京秦淮河畔长大。自然早就听说过秦淮八艳的故事。至于是哪八个人,了解得并不很详细。只知道其代表人物是李香君。因为《桃花扇》使李香君不仅是历史人物,还成为了文学人物,捎带着也使秦淮八艳成为美丽的传说,正如《红楼梦》叫响了金陵十二钗。李香君在南京的名气太大了,家喻户晓,反倒使另外七个人变成配角,常常被混淆或忽略。
直到某一天,我忽发奇想,翻书,查找到秦淮八艳的名单:李香君、陈圆圆、董小宛、顾媚、寇白门、柳如是、卞玉京、马湘兰。这可是明朝南京美女的排行榜,一个都不能少啊。再翻书,发现其它版本,大抵还是这八个人。只不过顺序或者说座次有所颠倒。不知道是根椐名气来制榜还是依照美貌或才情来排列的?
放到今天,仍然如此:让不同的人来做评委,恐怕也会制造出不同的秩序。选美,即美中选美,难。为古人选美,在己逝的美女中选美,难上加难。毕竟,音容笑貌己看不见了,只留下芳名,只留下韵事。后人在审美时必须添加进自己的想像。这也正是比议论当代明星更有趣味之处。
第一次搜索到秦淮八艳排行榜,我吃了一惊:怎么有陈圆圆啊。陈圆圆不是在北京吗?难道她也在南京居留过?
我刚从南京移居北京时,上下班必从张自忠路过,知道此处原叫铁狮子胡同,是崇祯皇帝的田贵妃的娘家,以国丈自居的田畹府,门前有一对元代遗存的铁狮子。田畹还金屋藏娇,把一位艳名远播的歌伎陈沅纳为小妾,为之易名为陈圆圆。想不到陈圆圆这个名字后来影响更大,甚至说到明清交替的那段历史都无法不提及这个小女子。
吴三桂正是在田畹府巧遇陈圆圆,惊为天人,向田畹软磨硬泡,好话说尽,就差自称孙子了,才把别人的爱姬讨到手。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抢来的美人,日后还会落到闯王李自成手里。这回,原本准备给李自成当孙子的吴三桂,咽不下这口气,又去给山海关外的多尔衮当孙子,借得清兵打跑李自成,才把陈圆圆又夺了回来。
这些事情大家都知道。我没想到的是陈圆圆也是秦淮八艳之一,在南京秦淮河上出道的。我原本以为陈圆圆在北京出名的。想不到她在南京时就有名气了。关于陈圆圆的出处,也有几种版本。有说她是太原人,有说她是苏州人,看来她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南京人。
陈圆圆是嫌秦淮河的水太浅,才北漂到京师里,在天子脚下遇见老国丈的呢,还是田畹来南京游玩,在秦淮河上邂逅陈圆圆,当场拍板,将其千金购得,带回北京?估计是后者。因为据野史记载,陈沅进田畹府前,混得就很不错了,琴棋书画都能来一手,歌唱得好:“自树帜乐籍而后,艳名大著。凡买笑征歌之客,都唤她做沅姬。那沅姬的身价既高,凡侍一宴的须五金,为度一曲者亦如之。走马王孙,坠鞭公子,趋之若鹜,大有车马盈门之势。即词人墨客,凡以诗词题赠沅姬的,亦更仆难数。”
陪一顿饭,唱一支歌,都要那么高的出场费,看来田畹掏了千金相求的说法,不会是假的。即使这样,人家还不愿意呢。嫌田畹太老了。陈圆圆骨子里就是爱少年英雄。难怪日后碰上吴三桂,一拍即合呢。
她虽力拒,鸨母却见钱眼开,加上不敢得罪藩府,还是硬把她推进田畹这个老家伙怀里。陈圆圆到底是金粉秦淮培养出来的,一入田畹藩府的私家歌舞团,立马艳压群芳,成为一姐。
各路王侯将相,都很羡慕老国丈会引进人才,晚间常来铁狮子胡同串门,为的是亲耳聆听圆圆的美妙歌声。田畹自然明白近期为何门庭若市,倍感骄傲。又请乐工琴师,不断为圆圆量身订制艳词新曲,总能带给满座高朋以无限惊喜。田畹通过圆圆搞公关,大家既陶醉于圆圆的一颦一笑,又大加赞美主人的好客。是啊,美是需要分享的,在分享中增值。
如果说陈圆圆以前尚只是秦淮河上的地方歌手,现在己成为首都的红星了。好些新歌一经她演唱,就被各个王府侯门的乐班仿效。没几天就传遍街坊。陈圆圆的唱腔,如同一股秦淮河的香风,北漂而来,席卷京城。
吴三桂本不是一块做汉奸的料
如果说对吴三桂降清的具体过程不少人不甚了了,那么对吴三桂的个人经历就更少人知晓了。实事求是地说,吴三桂本不是一块做汉奸的料。
作为武将,吴三桂并非身高八尺力举千斤,而只是中等身材,但他目光如注、英俊威严,且勇力过人武艺超群。在战阵上披坚执锐、左冲右突、骁勇非常,以至有次皇太极远远见了,不禁对麾下叹道:“小吴总兵真好汉子!”
1612年(万历四十年)吴三桂出生于关外的汉镇中后所,祖籍江苏高邮。其父吴襄本乃士绅,因努尔哈赤崛起后在辽境实行严酷的民族歧视政策,对汉民大加掳掠杀戮,遂愤而投笔从戎举办团练,保境安民。明庭嘉之,委以辽东团练总兵一职。他功绩卓著,有“辽右巨臂”之称。在抵抗后金的斗争中,吴襄与当时辽境的一些明庭武将结下友谊,并把妹妹嫁给锦州总兵、挂“讨虏先锋印”的辽东名将祖大寿。吴三桂就是出生成长于充满战火的地域和拥有抗金战史的家族。这无疑从小就锻炼了他的勇力气魄和抗金意识。在战场上,少年的吴三桂就骁勇非常。在一次战斗中,他冲入敌阵用箭射倒一名红旗王子。在拍马上前挥刀准备割下该王子的首级时,不料那王子突然以刀砍中他的鼻梁。吴三桂血流满面,但毫无惧色,撕裂红旗包扎好伤口后,立即再战。
有一次,吴襄率五百名骑兵作哨探,不期与后金大军相遇被围。当时在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后,对于与清军“野地浪战”明军心怀余悸。从农民子弟中后天训练出来的汉族骑兵一般来说确实不是马背女真民族的对手。骑兵交战即使兵力倍之,明军都没有胜利的把握,何况区区几百名明军身陷后金大阵?少年吴三桂得知父亲危在旦夕后,立即赶到舅舅祖大寿的阵帐,请他发兵援救父亲脱离险境。祖大寿认为这根本没有可能,只会徒增伤亡,遂拒绝说:“吾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动!万一失利,咎将安任?”三桂知不可强,大哭而去,并立即召集几十名家丁,如狂风般地冲入重围。在找到父亲的队伍后大呼:“跟我来!”并带领五百骑杀出重围、奔回宁远。这次战斗震惊全军。从此少年吴三桂“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英名辽境无人不知。
少年英雄的吴三桂深受父辈重臣的器重。辽东监军高其潜收他为义子。1639年(崇祯十二年)洪承畴荐举他担任辽东总兵。时年仅27岁。吴三桂练军甚严。在洪承畴所部诸镇中,以吴三桂系战力最强。吴三桂并不以此满足,他还专门再训练了一支极为精锐的千人骑兵。共分二十队,每队五十人。“置签二十支,书领队姓名,插靴筒中。遇信急,受制签呼某,某即领本骑随之,冲突无不利”。
1641年(崇祯十四年)松锦之战以明军惨败告终。如果说二十三年前的萨尔浒之败标志着后金掌握了关外的主动权,那么松锦之败则表明明廷已在整个战局上败象毕露。松锦之败使明廷丧失了大量精兵和战将。骁将曹变蛟等被俘遭戮。洪承畴、祖大寿等投降。只剩下吴三桂在宁远山海关一线苦撑着局势。吴三桂在极端困难的状况下招抚流亡,重振军旅。不久又组织起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坚守山海关和关外宁远等城。在原辽东战将或亡或降的情况下,吴三桂成了硕果仅存的抗清名将。次年皇太极又发动壬午之役。派遣阿巴泰、图尔格率兵避开由吴三桂防守的山海关,由黄崖口一线入边。烧杀掳掠,兵锋直达山东苏北。关内诸明将皆望风而逃。只有吴三桂仍敢率兵入关邀击清军,并屡有斩获。再到1643年,如前所述,吴三桂的坚决抵抗使所向披靡的清军在宁远城下第三次苦尝败绩。
为了解决山海关这道难以越逾的屏障,清廷向吴三桂展开了强大的招降攻势。由于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和恩师洪承畴以及众多的兄弟、同僚如吴三凤、祖可法、张存仁等均已降清,故皇太极除亲自写信向他招降外,还叫这些与吴三桂有种种关系的降将写信给他劝降。但吴三桂终不为所动。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其父留在京师似为人质,另一方面当与吴三桂的抗清意识分不开。
引清兵入关的客观原因
明季之末大量的明廷故臣变作汉奸的原因是多式多样的。常见的是战穷活命型和投效觅官型。前者典型为洪承畴、祖大寿等,后者典型为张存仁、马光远、冯铨等。吴三桂跟他们都不同。吴三桂没有战穷。山海关和五万将士均在他掌握之中。他官至明庭总兵官、平西伯。若明庭得以延寿,他的升官图仍未有穷期。更为重要的是,从十几岁至此他一直处在与满清毫不妥协的交战之中,可以说他身上并无显著的汉奸因子。鉴此,有必要探讨他终究成了大汉奸的原因。
面对事实进行探究,应该承认客观因素是促成吴三桂蜕变为汉奸的重要原因。这客观因素就是李自成入京后所采取的一系列错误作法。
基于农民起义军对地主豪绅阶级和故明官僚的痛恨,大顺军许多将士对明廷降臣进行拷掠追赃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李自成并不具备一个封建改朝换代者的眼光和胸襟。古代的农民起义并非近代、现代的民主革命。它只能是以一个新兴的王朝代替原有的王朝。大顺要能站稳脚跟就必须与故明官僚合作。而且这些故明官僚已抛弃朱明政权张开双臂准备与大顺朝合作了。如礼科给事中惠世扬就十分肉麻地向李自成下跪说:“天生老臣,以遗陛下。”可是李自成竟对个中奥秘欠缺洞悉。任由大顺将士去拷掠故明官员,甚至骚扰百姓,于是李自成大失京师民心。许多故明官员降后复萌叛志,有的则化装潜逃。
从整体上来看,大顺的作法是丢弃了于自身政权的稳定十分重要的故明官僚的合作,从局部上来看,是逼反了吴三桂。这既是促使吴三桂降清,也是使大顺朝由盛至衰最终覆灭的关键。对于那十几天--历史长河中短短的一瞬间--里的情况各种史籍中有着略有出入的记载。在剧烈的变动面前,吴三桂情绪激动举止失措。有记载说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还没有完全公开之时,又陆续得到父亲被关押拷掠和爱姬被霸占的消息。有说是,他还勉强能接受父亲的遭难,却决不能接受爱姬的受辱。他明白自己是处在满清和李自成两大势力的夹缝之中。无论是出于父亲滞留京城的考量,还是从他与满清拼杀了十几年的仇恨来看,他归降大顺才是顺理成章的。可是三十二岁血气方刚的青年武将在斩了李自成的使节并口出“李贼自送头来”的狂言后,就自断了这条应该走,并且本来已打算走的路。可是尽管如此他对降清仍有顾虑,以至在获悉李自成起兵后曾想自戕以了断一切。然而当他面对现实后,只得走出向满清搬兵的招数。而这一搬就把满清的都城从沈阳搬到北京,吴三桂没有后悔药可吃。
设想,如果大顺朝能笼络包括吴三桂在内的故明官僚,局势有可能是另一番景况。李自成非但不以十万大军讨伐吴三桂,而以此军力协助其北防满清。在稳定局势后挥戈统一江南。以南明弘光政权的腐朽来裁量,这应在情理之中。或由于北疆吃紧,大顺朝在相当时间内无力南伐,那以李自成与吴三桂以及大量明庭降将如大同总兵姜镶的兵力总和是也足以抵御满清入关。从前明庭如此艰难,系因须对满清、农民军两面作战,顾此失彼、捉襟见肘。而若情况简单化为大顺对满清,那清骑纵横华北、中原之况将不复见。在经过一个时期的稳定生息后,新兴的大顺亦必将统一南中国。至于统一的大顺是否有力量复故明在关外的疆域,这确有疑问。统一的大顺会不会是弱宋的翻版?会不会导致今日中国之疆域竟在长城以南?这些问题都离开了本文所题,不作赘论。
由于明史清修,清朝基于自身是异族统治的关系,对明史多有篡改,又大兴文字狱,并禁止了自周朝以来一直未曾间断的民间史书的修撰,将明史的修撰控制在官方之手。同时借修四库全书之名行禁毁书籍之实,四库禁毁书目列表比四库全书的目录要长3倍,以至于许多史料亡秩,后世史家对明朝的评价多有误会和不公之处。
自04年长篇白话历史《明朝的那些事儿》大红大紫开始,中国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明史热”,为明朝正名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民间史学界多认为吴三桂并非一开始就是明朝叛臣,而是由于满清打着“为君父报仇”的名义叩关,相对于攻占北京逼死崇祯帝的李自成,被明朝册封过的建州女真部(后金)反而是自己人。联合清兵共同打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在当时看来再合理不过。明末时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并不强烈,只要统治者的治国方式可以让汉人接受,汉人对异族统治也并不排斥。这也是无论是北魏的鲜卑,抑或是西夏、辽、金时期,异族在建国的初始阶段通常并没有遭到汉人的强烈反抗。
然而后续的发展并不如忠直的明朝旧臣所想。满清以大明臣属的名义公开寻找崇祯之子,声称会将崇祯之子奉为正统,令其即位。却又自食其言,将明朝旧臣和内宫老太监都认定是崇祯第三子朱慈炯的人处死,并称此人是假冒的崇祯后裔。自此明庭失去了正统的继承人,明室的诸亲王都缺乏正统性和号召力,南明小朝廷也不得不走向了衰亡之路。此时的三大降将吴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三人已是骑虎难下:清廷已经坐大,只有协助清廷消灭南明,才能保他们家族的平安,并消除他们降清的道德危机。明室虽从未薄待过吴三桂,身为降将的吴三桂却不得不积极的消灭南明,并最终手刃永历帝以向新主子表忠心。
秦淮八艳最后的结局[1]
卞玉京:卞玉京名赛,又名赛赛,因后来自号“玉京道人”,习称玉京。她出身于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沦落为歌妓,卞赛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通文史。她的绘画艺技娴熟,落笔如行云,“一落笔尽十余纸”喜画风枝袅娜,尤善画兰。18岁时游吴门,居虎丘,往来于秦淮与苏州之间,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著名歌妓。卞赛一般见客不善酬对,但如遇佳人知音,则谈吐如云,令人倾倒。
卞赛曾与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梅村有过一段姻缘。崇祯十四年春,吴梅村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楚楼上饯送胞兄吴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这里他遇见了前来为吴志衍送行的卞赛姐妹,看到卞赛那高贵脱俗而又含有几分忧郁的气质,不由想到江南盛传的两句诗:“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席间吴又对卞赛的文才进行了探试,令吴不由倾倒,以后二人交往频繁,感情渐深。后来吴在长干里寓所得到卞的一书简,知道卞想嫁给他,心里很矛盾。因吴听到一消息,崇祯帝的宠妃田氏的哥哥田畹最近来金陵选妃,已看中陈圆圆与卞赛等。吴在权势赫赫的国舅前胆怯了,只在卞赛的寓所吹了几首曲子便凄然离去。
二年后,卞赛嫁给了一诸侯,因不得意,遂将侍女柔柔进奉之,自己乞身下发,在苏州出家当了女道士,依附于70余岁的名医郑保御,郑筑别宫资之。卞赛长斋绣佛,持课诵戒律甚严,为报郑氏之恩,用三年时间为郑氏刺舌血书《法华经》。
此时吴梅村当了清朝的官,心情颓伤。顺治七年的一天,卞赛在钱谦益家里看到了吴的《琴河感旧》四首诗,方知吴对她的思念。数月后二人在太仓终于相见,卞赛为吴氏操琴,吴感怀不已,写了《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赠之,诗中道出了卞在这十年中的情景,点出了清军下江南、玉京“弦索冷无声”,一派凄凉状况。卞赛后来隐居无锡惠山,十余年后病逝,葬于惠山柢陀庵锦树林。
吴梅村,让卞玉京等了一生都未等到那句承诺的话,失望肯定是有的,也未必就沉入了离别的痛苦深渊。
寇白门:寇白门名湄,字白门,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之一。《板桥杂记》曰:白门娟娟静美;跌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正由于白门为人单纯不圆滑,而决定了她在婚恋上的悲剧。
崇祯十五年暮春,声势显赫的功臣保国公朱国弼,在差役的护拥下来到了钞库街寇家,几次交往后,白门对他留下了良好印象,斯文有礼,温柔亲切,所以在朱氏提出婚娶时便一口同意。是年秋夜,17岁的寇白门浓妆重彩地登上了花轿。明代金陵的乐籍女子,脱籍从良或婚娶都必须在夜间进行,这是当时的风俗。朱国弼为了显示威风和隆重,特派5000名手执红灯的士兵从武定桥开始,沿途肃立到内桥朱府,盛况空前,成为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亲场面。
寇氏归金陵后,人称之女侠,她“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幕,嗟红豆之飘零”。后又从扬州某孝廉,不得意复还金陵,最后流落乐籍病死。当时文坛祭酒的东林领袖钱谦益作《寇白门》诗追悼曰:“寇家姊妹总芳菲,十八年来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红泪一沾衣。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
马湘兰:马湘兰(1548——1604)可以称为明代的女诗人、女画家。据《秦淮广记》载,她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著称。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
马氏在绘画上造诣很高,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7句,记载在曹寅的《栋亭集》里。《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的画技是“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在北京故宫的书画精品中也间杂着马氏的兰花册页,发着独异的光彩,她的绘画在国外一直被视为珍品。在文学上马氏亦颇具才华,曾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和《三生传》剧本。马氏多才多艺,还通音律,擅歌舞,并能自编自导戏剧。在教坊中她所教的戏班,能演出“西厢记全本”,随其学技者,备得真传。
马氏生长于南京,自幼不幸沦落风尘,但她为人旷达,性望轻侠,常挥金以济少年。她的居处为秦淮胜处,慕名求访者甚多,与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谊甚笃,她给王稚登的书信收藏在《历代名媛书简》中。在王稚登70大寿时,马氏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前往苏州置酒祝寿,“宴饮累月,歌舞达旦”,归后一病不起,最后强撑沐浴以礼佛端坐而逝,年57岁。马湘兰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却像一朵幽兰,暗自饮泣,暗自吐芳马氏死后葬在其宅第,今白鹭州洲公园的碧峰寺附近。
上架的声明和感言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之下,被编辑勒令上了架。虽然知道这一但要是上了架,估计也就离这扑街不远了。但还是响应号召上了架。在这里对各位说一声,众位亲们对不住了,这违背了我的初衷。但也没有办法,只求诸位别那么急着将我的小书下了架。我保证后面回到冰雪城的故事比以前更为精彩,而且玉佩的谜团也将公布于天下。还有那个乌兰托娅,以及,大玉儿,都会看见她们。稍稍的交代一下下面故事的走向,猪脚将击退沙俄,打到海上去。实际说起来,订阅一次几分钱,一个月充其量也就二十多元钱。当然顶不顶随意。
最后祝亲们开心即好,毕竟陪伴着我走了这么长的路,对于我的缺点不是提出善意的批评。让我能迅速的改正我的缺点和不足,谢谢了。这里特别感谢我的副版主一世沉浮,他总在我的身后默默的大力支持着我,没有他的话,我都坚持不到现在。和我的姐姐,春不语总是按时送红票,而且还给我打赏,虽然知道自己的书有着众多的毛病,几次想割了,可在他们的鼓励下,还是决定走下去。还有伤胃虾,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这位好朋友究竟是谁?谢谢你的支持和鼓励。和忧郁男,这家伙也十分准时。还有我的编辑,对于我的帮助十分的大。
最后,追各位亲们身体健康,每一日都能开开心心的度过。鞠躬表示感谢了。
推荐一本好友的书
【醉卧花都】美人膝盖太硬,我只愿头枕美人大腿-根-部
天下权力太大,我只愿命运自主纵意花都。看过很多的都市书,发现这本是最合我的意。建议大家也都来看一下,如今像这么好的书已经不多见了【醉卧花都】
推荐语【这是最吸引我的一本书】
感想【看了今天的更新之后,盼望着下一次更新快些到来】
【一会还有三更,下刀子也不会改变】
第二次封推感言
真是没有想到,就在过节之前,接到了编辑的通知,要给我第二次的大封推。心里真是惊喜莫名,这真是让我意想不到的一件特大喜事。而这也更督促着我,把这本书一定要写的尽量在好看一些。
再此,要真心的感谢我的编辑听雨。没有他当初与我的一纸合约,也就没有我的今天,能幸运的走到了今天,可以说与编辑对我的帮助是密不可分的。呵呵,就不说他慧眼识人才了,免得被人骂我自夸。同时也感谢那些默默为作者们付出辛勤的劳动的幕后工作人员,没有了你们,就没有作者们的台前的风光。
在这里,我同时还要感谢广大的读者们。没有你们的支持,我也就不会坚持到了现在。再次对你们衷心地表示感谢,也就不一一的点名了。其中,一世浮尘,春不语姐姐,可以说在我一开这本书的时候就来了,对我提出了不少十分中肯的建议。另外,大子力,舌战,夕阳,豪哥,就不一一列举了。在这里统一对着大家表示真诚的谢意。
最后再罗嗦一句,请多多的收藏,多多的订阅,打赏凭自愿。真心的说声谢谢,我的朋友们。并且祝你们节日快乐。
推荐好友的书【残寇】
说句老实话,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并没有对他太过注意。望文生义,以为就说的是一个幸免遇难的土匪的故事?可是,等我看了几个章节以后,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如今,每天苦等着猪太帅同志的更新。就好像春节在窗口苦等着火车票一样的,让人抓心挠肝的,恨不得,把猪太帅抓过来,严刑逼供出来下一个章节才好。好了,就说到这里,大家静静地看书去。
推荐一本历史书《葬清》
继续推荐好友大作【残寇】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并没有对他太过注意。望文生义,以为就说的是一个幸免遇难的土匪的故事?可是,等我看了几个章节以后,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如今,每天苦等着猪太帅这厮的更新。就好像春节在窗口苦等着火车票一样的,让人抓心挠肝的,恨不得,把猪太帅抓过来,严刑逼供出来下一个章节才好。好了,就说到这里,大家静静地看书去。【今后我就搬个小板凳,坐在猪太帅家门口去等着他的更新,二流你能不能在快些
推荐好友的书【近身特工】
推荐好友的一本书【近身特工】
严小开有些纠结,我是选择保护美女?保护美女?还是保护美女?
这一场的谢幕,仅仅是下一场的开始
特种兵争霸在明清正式谢幕,谢谢诸位一直以来的关心和帮助,没有大家的支持,我绝对走不到现在,可以说一路磕磕绊绊的走过来,全凭借着大家无私的支持,没有因为新人的笔法稚拙和语法上的那些不忍猝睹的错误,而离弃了我,却始终都是在一旁默默的扶持着我。本来还打算将那些一直帮助着我的人名字列上来,可无奈人实在太多了,而本人一向很懒,就此作罢。最后,高呼,还请诸位大大前来支持小的下一本新书,新书定于五月未发布。这不是结尾,仅仅才是一个开头,是我走上网文这条路的开端。还望诸位还能够继续支持新人,在这条充满荆棘的路上执着的走下去。鞠躬,真心的对你们说一声谢谢。
特种兵的另一个版本,已经作废
第二章北京城
[当初这篇小说写了几个不同的开头,最后定下了是现在的这个版本。现在仅仅是把已经作废的版本传上来给读者看一下对比一下,谢绝转载。]
公元1630年,此时的北京城宣武城门外的菜市口人满为患;就连那些大街上小商小贩们,也都各自收拾起摊子;赶着过来要瞧一个千古不曾有过的热闹。今天是大明朝开天辟地的一次壮举,要杀一个督师级别的大人物;而这个人据传说,是因为私下早已将大明朝全盘卖给了后金的皇太极;而且也早被皇太极封邑高官。只是功亏一篑,最后被我们神武非凡,早已经洞悉一切的伟大的皇帝陛下察到,所以今天要在这里被处以凌迟。而且,今天他的肉要论斤论两卖给百姓们;让大家一起来撕咬这卖国贼的肉,喝他的血。周围的小民百姓们对此议论纷纷,纷纷说的,犹如自己亲眼见到一般。不少人,一手举着几枚铜钱或者是一块银角子;另一只手里拿着一个大大的粗瓷大海碗,往前努力地伸着。预备到时候接住由那卖国贼身上割下的肉。
忽然,天空一道球形闪电掠过;人们惊异的抻着脖子往那天际望去;只是没有人注意到,在人群中间已经多了一个天外来客。
唐枫看着眼前这一幕,几乎以为自己是做梦。只是执行过很多种极为特殊的秘密任务,对于眼前这番场景,也早已历练的是处变不惊。只过了短短的一分钟,唐枫便判定自己百分之百的是穿越了;这种自己在小说里嗤之以鼻的情节,如今竟然很狗血的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真是叫自己有些被愚弄了的感觉。眼下看这里似乎正在发生什么大事?似乎是在要杀谁?估计弄明白了要杀的这个人是谁,也就能弄明白了,自己所穿越过来的究竟是哪一个朝代?从而也能好好给自己策划一个将来的目标。
唐枫想到此处,便凑到站在自己前面的一个布衣男子的背后;举起手轻轻地拍了一下他的肩头,待其回过头来,便笑呵呵的开口对其问道“这位仁兄,兄弟是由外乡来的;请问仁兄,这里面要杀的究竟是何人呀?怎么弄了这么大的一幅场面?”说完便静等此人的回言。
猛然唐枫明白了,看眼前这帮子人;有一部分长衣阔袖,头上或是员外巾或是书生带;而且身上非绸便缎,只是穿成这样的人很少;大多数还是一身土色布衣,或是青色的短衣;从这点上就可分辨出谁是一般的百姓谁是财主士绅。而这中间还有一部分身罩紧绫绯色的劲装;头上一顶折翅帽,腰上挎着一口腰刀,眼神如鹰一般四下巡视不休的人。看这幅样子应该是官府中人。再看自己,整个一个外来户;别说这群人当中没有自己这般装束的,估计就是整个国家中也不一定有吧?
“看兄台的样子,倒有些象是永乐朝郑公爷带回来的外藩洋人打扮?兄台此番一定是由外藩来的;难怪兄台,不知道今天是要杀谁了?诺,兄台请往那人身后插着的亡命招旗上看。那上面不是写着叛国贼袁崇焕么?今天要杀的就是这个大卖国贼。”这个人咬牙切齿的说完,便不再理会面前这个唐枫;又转回头去看他的热闹去。
这一句话,犹如一个闷雷一般击在唐枫的头顶。绝不会想到,自己竟然是穿越到了那个明朝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而且还正赶上了杀袁崇焕,只是自己该不该去救他呢?而且,后金似乎此番也正对着大明虎视眈眈。想来李自成造反的日子也离此不远了。想到此处,唐枫对于这历史上的大案;也想弄个明白,才好决定是否搭救下来他。
“这位兄弟,我还想多问一句;这袁崇焕是大卖国贼的事?你又是从何处听来的呢?”唐枫说完了,便盯着面前这个人等他给出一个自己久已想知道的答案。
“那还用谁说么?这事大家都知道。自从咱们崇祯皇爷,身登大宝以来,做了多少有益于百姓的好事?你看看,他老人家头一件大事,就是诛杀了大奸臣;就是那个死太监魏忠贤。这件事办得可谓是大快人心了,后来又做了很多的事情;我就不与仁兄一一道来了。再说袁崇焕的这件事情,是崇祯皇爷派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大人亲自调查出来的。那还有错么?你等着;一会上面还要分这大奸贼的肉呢?仁兄可曾带了海碗来,也好盛回去与家人同贺;好能一起领受崇祯皇爷的恩泽。”这个人倒十分热忱的,将手里的一个特大海碗亮了出来;给唐枫观瞧。
唐枫对于这吃人肉,可实在是没有什么兴趣;而且看眼前这个人以及这群百姓,对于袁崇焕是中了反间计才被杀的真相也是毫不知情的。只是这反间计,也是后世人从清朝修撰的明史中获知的。其中,谁又知道到底有多少水分呢?而这袁崇焕估计也确实是背屈含冤,可到底因何事而背屈含冤的?却不是这些普通百姓所能了解到的,看来眼下,自己只有先离开这里,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唐枫正待转身挤出这拥挤不堪的人群去,忽然人群之中,爆发出一阵喝彩声。“喝,好,今天有热闹瞧了;今天可是京里有名的一把刀来伺候袁崇焕升天了。”一时之间,百姓们众说纷纭,而且更加可怖的是;竟然将想要挤出人群的唐枫,竟然给拥推到了行刑台下面;正好跟台上面的袁崇焕来了一个对脸。
一时之间,台上的袁崇焕和台下面得唐枫,竟然就此来了一个对视。而令唐枫感到惊异的是,袁崇焕看待他的目光,竟如同一个相交已久的人一般。
特种兵的另一个版本,谢绝转载
第三章袁崇焕的公子
[尽是给读者比较一下]
“你?你?如何竟敢到这京城中来?如要是被那庸君得知,岂不叫我袁崇焕,这一腔热血白白的抛洒?孙承宗,孙承宗;你这厮身在何处?我托付于你的事情,你怎好如此办理?岂不有负我当日所托,我袁崇焕即使做鬼也不可原谅与你。”袁崇焕初始对唐枫所言,还是小声低语;可最后对孙承宗的话却是咆哮着说;立时使人群之中一片哗然。
使得人群之中的锦衣卫们,也纷纷的对着这面望了过来。而与此同时,由神武门里飞出来一匹快马;风驰电掣一般奔着刑场疾驰而来。马上一个脸罩薄纱的女人,怀里夹持着一个黄色的图轴;满额头的香汗,双眼满是焦急的神态。
“前面的人快点把道闪开,否则的话,撞死白撞。”说着话,马上的女人,又是狠狠的一鞭子抽在了马的后臀上。战马负痛,更是疯了一般直直的朝着人群冲过来。把站在行刑台前,正准备看热闹的百姓们吓得一下就都闪到四边去;将通往行刑台上的路给她让了出来。同时人群之中响起一阵的谴责声。
“先莫要行刑,我这里有皇帝的赦免诏书;王承恩,速速前来接旨。骆养性,与本宫听仔细了;速派人将袁督师给护起来。我手里可是有旨意的,莫要抗旨不遵呀。”这个女子一边说着,战马已然到了行刑台的下面;她一下跃下马来,只是在落到地上之时,没有站的十分稳妥;脚下一个趔趄,身子就往一边扑倒。
“快把公主扶住,莫要跌坏了她。”行刑台上面一个尖利的声音,立刻喊叫起来。而此时,唐枫正站在台下面;不远处,几道身影正往这面拼着命的挤过来。
唐枫手一伸,立时将正要倒下的,一具香喷喷的身子托在了怀中。四目对视,一时间浑然天外。
“好大的胆子,竟敢对公主大不敬;来人,速将此登徒子与本镇拿下。”台上那个尖利的声音,此番又响了起来。
“王公公,就不用闲吃萝卜淡操心了;你先奉了圣命,将袁崇焕督师放下来再说其他的。”这个被上面那个声音称为公主的女子,看了一眼把她扶住的唐枫;便整了一下衣裙,站直了身体;这就要往台上面走去。
“请公主暂且留步,老奴先要请问公主一声;不知公主究竟是奉了何人的旨意呢?”终于台上面,一个身穿淡黄色服饰的白发老人现出身形来,眼睛盯着下面这个女子;背着双手,神态悠闲地站在台口,等着这个女人的回答。
“王公公,咱们大明朝如今还有几个皇帝?莫非你是指后金国的那个努尔哈赤么?还是王公公也想做那个魏忠贤第二呢?”这个公主到还真是口彩好,几句话顿使台上站着的王承恩,一时哑口无言。
“哈哈,公主真是笑谈;你既然说是奉了皇上的圣旨,可皇上刚给我颁下了圣旨,令老奴前来监刑。要是公主自称怀中的圣旨也是万岁所发,那好吧,那老奴就与公主一同回到乾清宫去见皇上,好去问个仔细。若真是万岁所发的旨意,老奴甘愿向公主领罪如何?”王承恩说罢,一双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盯着眼前这个女子;嘴角也微微的扬起。
这个女子没有想到,台上面得王承恩竟然如此的不好对付;一时有些不知所措。良久,又开口说道“那倒也可,只是先请王公公令手下人,暂时将袁崇焕押到天牢;等你我一同见过了万岁在做论处。”说罢,一双眼睛便盯向了王承恩;等其应允,先将袁崇焕搭救下来,而后再慢慢地想别的办法。
台上的王承恩,思索了一会;便对着身后的几个小番子递过一个眼色;这就要迈步往台下来。忽然,由台下,蹬蹬蹬的,跑到台上一个身穿锦衣的人;将嘴附到了王承恩的耳旁,低低的声音说了几句。王承恩听完,目光随之射到台下唐枫的身上;并且对着两旁的人一摆手,喝令道“速速的下去,将那个袁崇焕的逆子抓到;好与袁崇焕一同问罪。”台上立刻跳下十几个锦衣卫,奔着唐枫就扑了过来。
唐枫一见眼前事情大为不妙,急忙就要伸手去拽手枪。可就听见台上面的袁崇焕,声色凄厉的对着下面的那个公主高声喊道“公主殿下,臣死不足惜;奈何我儿也因此而受了连累,还望公主能施以援手;救一救我儿,我袁崇焕就是在九泉之下,也会对公主感恩戴德的。”袁崇焕说罢,用力挣脱开两旁架着他的军校;扑通的一声,在台上便给公主就跪倒在地。
此时,台下的百姓们也听说了;袁崇焕的儿子居然现身在法场,顿时便拥挤过来;想要看看这个大卖国贼的儿子,到底是长得什么样子?而台下百姓之中掺杂着的锦衣卫们,此时也纷纷的将带着刀鞘得刀举了起来;对着身边的百姓们用力的抽打过去,嘴中喝骂声不断。“你们这些贱民,还不赶快的给老爷将路闪开;若是跑了袁崇焕的儿子,你等便俱是同谋。”身前的百姓们听到了,吓得,急忙的往两边闪开;可离着远的百姓们,并没有听到这帮锦衣卫们说什么?还是照样得拥做一团,将路插的死死的。
而台上的袁崇焕,此番也真的是着急万分;更是对着台下面的公主磕头不止,不断的哀求着;将唐枫搭救出京城而去。
而台下的这位公主,就是崇祯皇上的长公主;长平公主,小名阿九。本来自从听说了父皇竟要自毁长城,将袁崇焕凌迟处死;长平公主深知其是受了蒙蔽,可苦于没有实据;无法说服与崇祯皇帝。而私下里,也与崇祯皇帝因为此事而闹得很不愉快;很是吵了几架。因此,才千方百计私下弄了一道圣旨;本想着,今天能救得袁崇焕的一命,可并没有想到大太监王承恩;根本对此不信。如今又听说,这台下适才搀扶了自己一把的年轻人;竟然就是袁崇焕的独子,真真的使她是大吃了一惊。急忙的回过头来,仔细的打量面前这位袁公子。
特种兵的另一个版本,谢绝转载,已经作废
第四章长平公主
这一看,长平公主就看得有些纳闷起来。就看此人,一身稀奇古怪的装扮。身上还挎着几件长长短短的东西,头上戴着的是一顶更加古怪的帽子;帽子竟还有一个伸出来的舌头?往脸上看,面色显得有一些黑;但是却是十分的英武不凡,身子魁梧壮实,到是像一个将门之后的样子;人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料那袁崇焕都快死了,其言肯定不会作假。我既然救不得袁崇焕,那就救下他的公子;也好使的袁家也不至于绝了后。
长平公主想到此处,便凑近唐枫,低低的声音对其嘱咐道“袁公子,如今令尊的事;请恕本宫,实在是无能为力了。不过,本宫也希望公子万事千万不可孟浪了;还得为自己的将来打算一下,只有自己一息尚存;才能谈的为令尊雪恨平怨。也请公子能照着本宫的主意去做,也好能逃出这京城;留得一命。”长平公主说罢,偷眼望四下观瞧;就见四周围的锦衣卫们在骆养性的带领下,正一边吆喝着百姓们让路,一边费力的挤过人群;往这面来,眼看着事情紧急,容不得长平公主多想。
长平公主急忙的靠近唐枫,对其低声言道“袁公子,你素将我挟持在手,带着我才能冲出北京城;全身而退。”说完一具软玉温香的身子,已然靠了过来。
唐枫眼瞅着四周的那些锦衣的官人们,个个的拔出腰刀;拼力的往这面来,也知道大事不妙;情知眼前自己正陷入一场麻烦当中,只能照着面前这个宫衣女子的话去做了。
唐枫一把将面前这个女人搂了过来,顺手摸出一把特战匕首;就逼在了长平公主雪白如玉的项颈上。同时低声,对着周围已经欺身到了近前的锦衣卫们喝令道“都不要动,谁敢动一动;可别说我手下无情。”只是心底有些苦笑,堂堂的特种兵少校;居然也会挟持人质,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猴崽子们,等给本镇停下;先不要动,这位袁公子;你的手可千万不要抖动?有什么话,咱们都好说;只求你先把长平公主放了如何?”台上的大太监,王承恩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满面堆笑的,对着台下正挟持着人质的唐枫温声言道。同时,对着下面的锦衣卫们挥手;令他们先暂时退下。

  0/42  下一頁 txt下載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