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結髮為夫妻.txt

2023年10月17日

上一頁  2/72  下一頁 txt下載

易楚恹恹地将菜篮子拎到灶间,又去易郎中书房寻了几本医书慢慢地翻找着,想看看前人有没有类似的方子。
是易齐回来了。
易齐掩上医馆大门,解开手里紧攥着的小布包,献宝般抖开包裹之物。
屋里顿时霞光灿烂,就像西天的云彩瀑布般流淌下来。
竟是块桃花般娇嫩的海天霞色绢纱。
易楚倒吸口气。
“怎么样,姐,漂亮吧?”易齐得意地拂过绢纱,“我想做条十二幅的湘裙,缀上荷叶边,再衬上白纱,等十五庙会那天穿,肯定好看。”
这种纱,易楚见过,绸缎铺里摆着的,近百两银子一匹。
面前这块布,只怕要三、四十两银子。
易郎中辛苦一年所得不过十数两,除去吃穿用度,约莫能有八两银子的进项。易楚姐妹每月的零花钱都是两百文。
换言之,易齐绝没有闲钱买这样昂贵一块布。
易楚蹙眉,“从哪里来的?”
“胡二给的。”易齐浑不在意地回答。
易楚本就心情烦闷,听闻此话,顿时沉了脸,怒道:“让你看家你不看,就知道出去乱跑。胡二那种人的东西你也敢要?他打什么主意,你心里清不清楚?远着他都来不及,竟还巴巴地招惹他?”
易楚更是恼怒,喝道:“好端端的扯进荣盛哥来干什么?”
易齐冷笑,“你们两人的事谁不知道?前阵子荣家婶子不是托老顾妈来过?别揣着明白装糊涂了。”
易楚气得脸色涨红,想分辨却不愿与她争吵,遂起身整整衣裙,“我出去有事,你好好待在家里,不许再乱跑。”
无怪乎易楚生气,实在是易齐太过。
胡二是杏花胡同胡屠夫家的二儿子,长得满脸横肉,臭脾气跟烘过火的爆竹一般,点火就着。二十好几了,还不曾成家,时不时在街口堵着大姑娘小媳妇说些浑言浑语,还仗着家里有几个臭钱送点首饰衣料来勾搭貌美的年轻女子。
但凡有脑子的女子,看见他都远远地避开,更遑论收他的东西。
易家世代行医,到这辈上却没有男丁可以传。易郎中不想祖宗的手艺断送在自己手里。
起先是想招个入赘的女婿支应门户,可寻常人家的男儿谁愿意倒插门。
那些资质跟品行不好的,易郎中也不想要。
荣盛好歹跟易郎中学了好几年,脑瓜子不算太灵活,但为人老实本分。最重要的是,荣家有三个儿子,荣盛是第三子。荣家虽不同意荣盛入赘,但答应以后若得两个男孙,可让幼孙随易姓。
易郎中便有些心动,只未曾真正开口定下来。
易楚对此并无异议。
本来婚姻嫁娶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本没有儿女的置喙之地,街坊其他姐妹都是盲婚盲嫁,相比之下,她认识荣盛已有四五年,对荣家也了解一些,还算是幸运的。
可这桩未过明面的亲事被易齐如此大剌剌地说出来,还用那种鄙夷的不屑的语气。
倘或被路过的人听到,会怎么想?
易楚闷闷不乐地走在烈日下,心情就象路旁树梢的枝叶般,没精打采地提不起劲儿来。
她离家倒不单纯是为了躲避易齐,而是去买龙骨。
记得以前看过的医书上写,治疗心疾需龙骨,以色灰片整质地匀称者为佳。
济世堂也存有龙骨,可都是散碎的,药性不如成片的好。
想到辛大人硬邦邦的话语和冷厉刺骨的眼神,易楚不敢不尽心。
买回龙骨,已是正午时分。
透过医馆的大门望过去,看到易齐正俯在医馆的黑木台面上描描画画,神情因为专注而格外动人。
易楚脚步顿了顿。
易齐抬起头,甜甜地招呼,“回来了,姐。”
易楚“嗯”一声,轻手轻脚地将龙骨放下,往灶间走。
易齐跟过来,拉扯着易楚的胳膊赔不是,“姐,是我不好,脑子发昏说错了话,姐别生气,我以后一定改,再不这样口无遮拦了。姐,别生气了。”尾音拖得很长,还嘟着小嘴,可怜巴巴地望着易楚,眸光水波盈盈,尽是恳求之意。
姐妹俩自幼丧母,相依为命地长大,易楚自认是姐姐,每次都让着她。此时,也只能无奈地叹口气,“你明白就好,咱们自小没有娘教导,说话行事更得多注意,免得被人看轻了。”
“嗯,”易齐乖巧地答应,摇着易楚的手臂,“就知道姐最疼我了。”
易楚温声道:“把那块纱还给胡二,等我把手里这批绣活交上去,另给你扯块好看的布缝裙子。”
易齐咬着唇不言语,少顷才开口,“姐,你就别管了,我有分寸,不会做出被人瞧不起的事儿。”
明摆着是不想还。
易楚还要再劝,可见到易齐这副样子,到口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易齐自小就犟,说好听点是有主见,说不好听点是任性。反正,她认定的事就非得达成不可。
易楚被那药丸之事闹得头大,实在不愿再生枝节。
况且,细想起来,也不是没有法子。
胡二的祖母患腿疾多年,先时疼得下不了炕,觉都睡不好,请过好几个有名无名的郎中都不见好,最后只好请他们头前瞧不上的易郎中诊治。
易郎中每隔半个月拿着小竹锤给胡祖母锤腿,锤一刻钟再揉穴位,揉完了用草药煎成的热水烫。
三个月,止了疼痛,胡祖母能睡个囫囵觉了;半年后,胡祖母能扶着炕沿走动;到现在一年有余,胡祖母都能挎着竹篮去买菜了。
胡家上下对易郎中感激不尽。
胡二为人蛮横无耻,对祖母倒很孝顺。
易楚的想法便是倘若最后闹得事大,可以请胡祖母出面。
眼下,还是先应付了辛大人这头再说。
直到日薄西山,易郎中才背着竹篓满头大汗地回来。
易楚等父亲用过晚饭才支支吾吾地将辛大人的话说出口。
易郎中看到易楚已将可能用到的药材找出来,一一摆放整齐,还有几本相关的医书,都摊开来放在台面上,不由心生感慨。易楚聪明认真,加上性子温和,待人亲切,天生行医的好材料。可放眼整个万晋王朝,何曾有过女子当坐馆大夫?即便是医婆稳婆也都是年过四十,嫁了人,生过孩子,才能够到处走动。
易楚虽有天资,只可惜是个女儿身。
易郎中温文一笑,劝慰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不用担心,爹心里有数。”
虽说有数,可他还是盯着医书翻了半天,对着方子涂了又写,写了又涂,直到戌时总算确定下来。
易楚拿过药方,一看方子上的药医馆里都有,就催易郎中歇息,自己取戥子称好药材,开始煎药。
易齐也没闲着,将易郎中换下的里外衣服洗了,把院子也收拾停当,站着医馆门口问易楚,“姐,要不要帮忙?”
易楚摆摆手,“不用,你睡去吧。”
易齐打着呵欠走了。
医馆里,便只留下易楚一人,默默地守着药炉。
炉火摇曳,药香袅袅。
煎药用了两个时辰,放凉用了一个时辰,等易楚将浓稠的药汁调上粉搓成药丸,医馆的窗户纸上已呈现出淡淡的鱼肚白。
*****
辛大人掐着时辰去了济世堂。
济世堂坐着好几位等着问诊的病患,见到气势冷厉的锦衣卫,吓得仓皇逃散。
只一位,因正扎着针,来不及逃走,抱头钻到了椅子底下。
辛大人目光四下逡巡一番,接过瓷瓶便走,没有只言片语。
随从长生照例等在门外。至于辛大人为何三番两次地找上济世堂,他半字未问,也不敢问。
锦衣卫是皇帝的亲卫,不外乎三个来源,世家子弟,武举以及选替。
现任的指挥使陆源就是皇后的表侄。
世家子弟跟武举自不必说,身家门户一清二楚。选替亦是,受伤或者死去的锦衣卫,可在其家族中另选一人顶替。
长生就是顶替了他一个远房族兄的位置上来的。
可这位辛大人却没人知道他的出身来历,甚至没人知道他的姓名与长相。
五年前,御前大太监邵广海找到陆源,说皇上钦点了辛大人为特使,直接对皇上负责,请陆源配合。
辛大人有皇上所赐玉佩为信物,陆源怎敢不配合?
不但配合,还事事征询辛大人的意见。
辛大人推辞道:“锦衣卫以陆指挥使为尊,辛某不敢僭越。辛某另有使命在身,还需陆指挥使相助一二,若是差事做得好,陆指挥使功不可没。”
言外之意,他前来既非夺~权也非争功,只是想借锦衣卫的名头。
陆源喜出望外,集结了军士让辛大人挑。
辛大人挑了六十四人独立成一队,其中就有长生。
第4章 往事
伴随着沉重的“吱呀”声,黑漆漆的木门被推开。
迎面一股莫名的冷风吹来,辛大人脚步稍顿,拐向右侧。
走廊只三尺余宽,阴沉沉地黑,望过去仿佛没有尽头。墙上嵌着的桐油灯,发出飘忽的绿光,将辛大人的身影拉得忽远忽近忽长忽短。
行得丈余,又是一道木门。
狱卒上前将铜锁打开,恭敬地退到一边。
里面照样是长廊,不同的是长廊两边尽是铁栅栏隔成的监牢。赵镜一家就关在此处,男人在左边,女人在右边。
当然锦衣卫的诏狱并非人人都有资格进。
那些羁押的下人以及依附赵府生活的闲杂人等都关在别处,等一一核对过身份,女的为奴为妓,男的则发配到偏远之地充苦力。
留在此处的不过十几个正经主子。
辛大人走到女监门口停下步子。
里面共关着五人,见有人来,都警惕地站起来,聚拢在一起。唯独角落里一个身材纤细的年轻少妇仍坐在地上,目不转睛地盯着怀里的孩童,外界发生的一切都置若罔闻。
“将赵七公子抱过来。”辛大人清冷地开口。声音不大,却足以震撼了监牢的每个人。
少妇打个激灵,茫然地抬头望过来。
辛大人趁机看清了她的样貌。
五官精致柔美,肌肤白皙柔嫩,只是双眼空洞无光,眼底带着青色,看上去很憔悴。尤其,玫红色绣折枝花褙子的衣袖跟下摆处皱皱巴巴的,越发显得没精打采。
定然是这两日没有休息好。
也是,余阁老的孙女,鸿胪寺少卿余鼎的闺女,又嫁到户部侍郎赵镜家,从小被捧在手心里呵护着长大,不曾吃过半点苦,怎么能睡得惯稻草,吃得惯粗粮?
辛大人心中泛起一股莫可言说的情绪,面上却依然平静,“赵七公子的伤药,一日两次,每次三粒。”从栅栏的缝隙递过只白色瓷瓶。
说话之人就是赵镜。
少妇看着药瓶,又瞧瞧赵镜,低声开口,“爹,小七一整天没吃东西了。”
赵四爷去年因病过世,七公子是遗腹子。赵四奶奶当时怀相不好,费了不少心力才保住胎儿,生产时又是历尽千辛万苦。
旁边的赵夫人便叹口气,“小七来得不易,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去了。”伸手接过瓷瓶,递给少妇。
赵镜断喝:“你们这些无知妇孺,姓辛的会这么好心,他是用孩子来拿捏你们。”
辛大人冷眼瞧着少妇,头也不回地说:“便是拿捏你又如何?”
赵镜气极,挥动着腕间的锁链当啷啷地响,“小七才刚过周岁,何其无辜,拿孩子作筏,算什么男人?”
“休要血口喷人,是杜昕贪赃枉法见钱眼开,私下将禄米换成陈米,害死数百军士,这与我何干?”赵镜圆睁着眼分辨。
“果真与赵大人无关?”辛大人冷冷一笑,“赵大人不承认不要紧,辛某自有办法查明真相。辛某在此奉劝一句,不想株连九族的话,赵大人还是尽快说实话。”
说罢,转身便走,目光不经意地撇过那个抱着孩子的少妇。
他并没有忽略,适才自己提到“杜将军”时,少妇的身子颤抖了下。
想必,她也记着杜将军,记着杜府,那么,你自幼定亲的人,你忘记没有?
十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足以让许多人许多事在岁月的变迁中逐渐变得模糊。
可一定有些人,仍然清楚地记得当年赫赫有名的明威将军杜昕。
杜昕,乃信义伯杜镇的嫡长子。
杜镇家里是世袭的正四品指挥佥事,他十七岁上袭了职,娶工部员外郎赵庭长女为妻。两人感情甚笃,一年刚过,赵氏有了身孕。
只可惜赵氏生产时伤了元气,苟延残喘了半年,留下嗷嗷待哺的幼子杜昕离世了。
杜镇朝事繁多,无暇顾及孩子,加之家中不能无人主持中馈,遂娶翰林院章学士之女为继室。
章氏出身书香中文网,性格柔顺,沉稳端庄,对杜昕如亲生般细心呵护用心教养,深得杜镇敬重。
章氏也有福气,成亲头一年生下长女杜妤,再隔两年,生了个哥儿杜旼。
杜旼出生时,恰逢帝位更替,杜镇因拥立之功得爵。
杜镇与章氏皆认为是杜旼为家里带来了好运气,因此对杜旼颇为偏爱。
杜家三个子女都很争气,尤其是杜昕,写得一手好文章又有一身好武艺,在京城是出了名的青年才俊,上门为他说亲者如同过江之鲫。
杜镇乃武将出身,位高权重,为避嫌,替杜昕选了清水衙门国子监祭酒辛远之女辛玥为妻。成亲后,辛氏先后生了一儿一女,分别取名杜仲、杜俏,日子过得甚是和美。
辛远与余阁老是知交,因缘际会,便给余香兰与杜仲定了亲。
景德十八年,杜昕受命去西北平乱,立下军功无数,被封为明威将军。
景德二十二年,杜昕军中数百名士兵因食用了发霉的陈米中毒,有将士指认杜昕私下变卖军粮从中牟利,又放言杜昕克扣军饷。正值军心动荡之时,鞑靼人大举入侵,杜昕虽率军奋勇迎战,仍是不敌,连丢三座城池,杜昕也身受重伤。
一时,弹劾杜昕的折子如雪片般飞向景德帝的案头。
景德帝大怒,免去杜昕兵权,令其回京自辩。
信义伯不相信儿子会有贪墨之举,在朝堂申述时,被皇上斥责殿前失仪,回家反省。
杜昕有伤在身,加上日夜赶路鞍马劳顿,不等回京就死在途中。辛氏本是待产之身,闻此噩耗,动了胎气,疼了两天两夜也没生下来,最后连母带子双双死在血泊里。
信义伯遭受连番打击,一口气没上来,当场昏厥倒地。
可怜章氏既要照顾信义伯,又得操持长子与长媳的丧事,忙得脚不点地,几乎累倒。所幸,杜旼的妻子,章氏的娘家侄女小章氏在旁协助,才勉强应付过去。
好容易缓了几个月,哪知杜仲却闹出件震动京城的丑闻。信义伯盛怒之下撒手人寰,杜仲见祸闯得太大,竟然一走了之,经年没有音讯,也不知是死是活。
余香兰年岁渐长,耽误不得。余阁老夫人备了厚礼亲自来到杜家,章氏通情达理,怎能让人家闺女死等,便做主退了亲事。
转过年,余香兰嫁到了赵家。
****
****
辛大人缓步走出诏狱,在里面待久了,乍乍出来,扑面的热气以及刺目的阳光让他有些恍神。
长生敏锐地察觉到他不同寻常的低沉情绪,陪着小心问:“大人,可是要回衙门?”
辛大人简短地道:“我随便走走,不用你跟着了。”说罢,纵身上马,并不挥鞭,任由着白马在街头漫无目的地闲逛。
长生注视他的背影片刻,转身朝官署走去。
锦衣卫衙门在承天门外的西江米巷附近。紧挨着西江米巷往西是半壁街,再往西是油坊胡同。
忘忧居就坐落在此处,占据了整整半条油坊胡同。
忘忧居是京城一处有名的客栈,里面的菜好、酒醇,景也美,尤以莫愁湖为最。
莫愁湖不算大,只十亩左右,湖边一圈垂杨柳,湖内又植各色荷花。每当夏日,杨柳低垂、游鱼嬉戏、湖里的粉荷、绿荷、白荷竞相开放,荷叶田田,清香淡淡,观之忘忧。
忘忧居的掌柜是个清雅人,沿湖修建了数栋精巧别致的小院。不少文人墨客包了小院在此饮酒作乐。
莫愁湖西北角的偏僻地种了数十株梧桐树,绿树掩映间有栋极小的院落,青砖围墙,乌漆门扇,门檐处挂着匾额,上书“半坡桐”三个字。院内甚是洁净,青石小径从院门直通到屋门,小径右侧靠墙搭着马棚,左侧则是一棵柿子树,柿子已有婴儿拳头大,挂在枝头青翠欲滴。两只乌鹊被吸引,用尖细的硬喙刚啄开柿子皮,却被“吱呀”的门开声惊飞,远远地落在屋外的梧桐树上。
辛大人牵着白马阔步而入,一松缰绳,白马识趣地走进马棚,卧在青草上,惬意地打了个响鼻。辛大人却站在屋门前,低头瞧了眼台阶才踏进屋内。
屋子正中摆着一张木桌两把椅子,靠墙是张长案,上面零散地放着笔墨纸砚等物。长案尽头竖了架屏风,绕过屏风迎面就是架子床,床对面是衣柜,再过去挂了副水墨山水画。
整个摆设简单整洁。
辛大人屏息四下逡巡一番,转到内室,手指沿着床脚向下,未几,便闻低低的咯吱声,山水画旁边的墙壁赫然显出一条通道。
通道那头竟也是间卧房。
水楠木的架子床、一人高的衣柜、画着远山苍松的水墨画,与适才房间的摆设一般无二。
第5章 论嫁
虽是正午,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油坊胡同西北侧的枣树街仍是织喧闹不止,推着简易木车的商贩站在树荫里,掀开衣襟扇风,一边大声地叫卖货品。头上包着青花头巾,面前摆着竹篓的妇人也不示弱,殷勤地展示自家做的布鞋、衣裙等物。
相对这些路边摊,街道两旁店铺的伙计则惬意得多,可以摇着蒲扇等待客人上门。
油坊胡同附近尽是平民,枣树街的店铺自然也是为平民而设,虽然吃的穿的玩的用的一应俱全,但也都是普通货品,既没有锦缎宝石等奢华品,也没有古籍珍本等稀罕物。
枣树街西头有家极不起眼的面馆,跟其它铺子一样,也是前头店面后头居家的格局。店面不大,仅摆了六张长木桌。店里连掌柜、铛头加伙计才只三人。因已过了用饭时辰,店铺里客人不多。掌柜坐在柜台后面,头耷拉着,眯起眼睛打盹,伙计精神到是十足,拿着抹布将桌椅板凳擦得纤尘不染。
角落里有三四位挑脚汉子凑在一桌闲谈,从天南说到地北,不知怎地就提到赵家的惨祸。
“前几天我表叔的儿子上门要求当护院,幸好功夫不行被推辞了,否则还不定能不能留条命。”
“谁能想到,这一向显贵的人家说败就败了,也不知犯了什么事?”
掌柜不动声色地侧了侧头,声音便清清楚楚地传到他的耳边,“床底下的箱子里全是金元宝,得有好几万两。”
“他奶奶的,”另一人惊呼,“这么多钱,得几辈子才能花完?”
切,一群井底蛙,金元宝算什么,翡翠玉石才叫珍贵。掌柜不屑地撇撇嘴角,又垂下头假寐。
几人说的唾沫横飞,冷不防青灰色的门帘被撩起,从后门走进一人。
那人身形修长,身着鸦青色杭绸长袍,腰间束条极寻常的玉带,除此之外袍身上下全无装饰。墨发用同色绸带高高束起,没带珠冠,也无皂巾,只紧实地插着只玉簪。
甚是普通的打扮,面色也平静,唇角带着浅笑,可与生俱来的冷肃却让屋内的温度骤然冷了几分。
挑脚汉子面面相觑,收敛了神情,再不敢大声喧闹。
小伙计扔下抹布,快步迎上前,恭敬地道:“东家。”
辛大人淡淡开口,“来碗素汤面。”
“好来,”伙计应着,扭头冲厨房喊了句,“东家要碗素汤面。”
厨房传来铛头的应答声,“知道了,宽汤重青,不加芫荽。”显然很了解他的口味。
辛大人笑笑,在靠窗的桌边坐下。
窗口正对一棵柳树,柳叶被炽热的炎阳晒得没精打采,枝头的知了却叫得极欢。
没完没了,单调而枯燥,令人心烦意乱。
素汤面很快地端上来,细长的面条,澄清的汤汁,因辛大人不吃芫荽,铛头便用了黄瓜当浇头,配着蛋花,看上去甚是可口。
辛大人却毫无食欲,用筷子挑了两根,又颓然放下。
他看得分明,那日缉捕赵镜,锦衣卫尚未动手,赵镜先诛杀了两个孙子,又一掌击在赵七前胸。若不是余鹏手快抢过赵七,那个婴孩恐怕也会当场毙命。
赵七是伤在亲生祖父手下,那伤药,她愿意用也罢,不愿也罢,即便赵七死了,与他又有何干?
到如今,余家已跟他毫无瓜葛。
只是这种烦躁的情绪却是许久不曾有过了。
既是没胃口,索性便不吃,只怅然地望着窗外。
忽而,一阵清风拂来,穿过粗木格子,直直地扑在他脸上。柳枝摇动中,一道俏生生的身影吸引了他的视线。
月白色的小袄,青碧色的裙子,裙摆用银白色丝线勾勒出一圈玉兰花,裙下时隐时现一双淡青色布鞋,脚步挪动间,身姿俏丽若翠柳,裙裾晃动似碧波,就象适才那阵微风,让人神清气爽。
女子轻盈盈地进了路边的绸缎铺。
这身形有些熟悉,却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他记性极好,但凡见过的人总不会轻易忘掉。
辛大人蹙起眉头,目光直盯向绸缎铺。
不过半刻钟,女子抱着块宝蓝色尺头出来。她的相貌便清清楚楚地落在辛大人眼中。
鹅蛋脸,肌肤莹白如她裙边的玉兰,微微透着红润,额前的细发因汗湿贴附在额头,那双清亮透彻的眼睛便越发分明。
唇角微微扬起,腮边的梨涡蕴含着亲切的笑意。
辛大人恍然,这不正是济世堂易家那个女子?
因已认出她来,便觉得失去了趣味,辛大人复拿起筷子,三口两口将冷掉的汤面吃了。
伙计撤下碗筷,端上一杯温茶。

上一頁  1/72  下一頁 txt下載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