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爵士樂群英譜

2023年10月05日

  1/2  下一頁 txt下載

返回目录
爵士乐群英谱
这本书无论怎么说,
都是彻头彻尾根据个人的兴趣所完成的书。
最初有和田先生个人的兴趣,
然后再把我个人的兴趣重叠上去。
可以感觉出这双方的「兴趣」,
都毫无办法地难免混合着偏见、
执着、岁月、情爱、和几许模糊的美丽记忆──
正如世间所谓兴趣这东西大多也是这样一般。
──村上春树
爵士乐群英谱
前言
上中学时,我非常喜欢看电影。那时候我看了一部《Hit Parade》,描写窝在象牙塔里研究古典音乐的顽固不灵的教授丹尼凯,有一天知道了爵士乐的存在,于是开始到街上去到处忘情尽兴地听爵士乐。
拍成喜剧的这部电影,其实同时也是爵士乐的入门篇。Benny Goodman、Tommy Dorsey、Louis Armstrong、Lionel Hampton等著名音乐家一一登场演出,让观众能够听到大师们的演奏。
就这样,电影和爵士乐几乎同时来到我的身边。我首先亲近电影介绍得很多的Swing(摇摆),然后再渐渐追溯补听以前的古老爵士。高中时开始对爵士乐的历史感兴趣。另一方面,Bebop也诞生了。于是我很自然的又开始听到新的爵士乐。
上大学时,Thelonious Monk 和 Mile Davis 都已经是大师了,Satchmo(即Louis Armstrong)和 Duke Elington 正活跃。George Lewis 和 Kid Ory 也还很起劲。我听了很多各种时代各种类型的爵士乐。
就这样长大成人。我虽然喜欢音乐,却并不以这为工作。我选择了画插画。偶尔开展览会。个展和日常的工作不同,可以自由选择主题。这时候,我往往拿喜欢的电影或音乐当题材。
九二年我开个展的主题是“JAZZ”。我随意选了廿位爵士音乐家来画。那时候的画偶然被村上春树兄看见了,于是他为我写了随笔。九七年我开了一个主题叫“SING”的展览。后来将其中爵士乐系的人物,和补充的新画加起来共二十六人编成了这一本书。
村上兄对爵士的感觉,比我更热烈更深入。展览会的画都已经分别有了主人,四散各方了。托村上兄文章的福,我所画的爵士人,才得以再度齐聚一堂。我真的觉得很开心。
——和田诚
上一页
下一页
爵士乐群英谱
Thelonious Monk
瑟隆尼斯·孟克(1920—1982)
生于北卡罗莱纳州。40年在哈林区的“Minton's Playhouse”俱乐部当驻店钢琴师,崭露头角。47年第一次领导乐团录唱片。他不仅是《Round Midnight》、《Blue Monk》、《Ruby,My Dear》、《Epistrophy》等许多杰出曲子的作曲家,同时并以这些不调和音的和弦和像要跌倒般的时间感觉演奏,创造出独特而孤高的音乐世界。
Lester Young
李斯特·杨(1909—1959)
生于密西西比州。33年参加 Benny Morton 乐团,36年以后主要担任 Count Basie 乐团的次中音萨克斯风手。留下许多抒情而轻松调调的著名演奏曲。他也和 Billie Holiday 合作过许多曲子,她被称为“Lady Day”,相对的他则被匿称为“Pres”(意指总统President的缩写)。由于严酷的兵役生活经验,精神上受到伤害,转向毒品和饮酒求取安慰,因而缩短了生命。
上一页
下一页
爵士乐群英谱
后记
某一个时候,我忽然被所谓爵士乐这种音乐所魅惑,从此以后,我人生的大半都伴随着这种音乐一起度过。对我来说,所谓音乐这东西经常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其中爵士尤其可以说占有特别不同的位置。有一段时期我甚至把当做是工作的程度。
但也正因为这样,一旦要对爵士重新写一点什么时,却有一些为难的地方。因为关系实在太密切了,反而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写才好,该写到什么程度才好……我开始这样想时,心情逐渐沉重起来。
不过,当我看到他们给我看的几张和田诚先生所画的爵士音乐家的画像时,我立刻想到“嗯,有道理,这样的话也许我可以写一点什么”。看着和田先生的画时,渗透那音乐家的固有旋律般的东西,便咻地忽然浮上我的脑海。只要把那原样转化文章的话,我觉得好象就可以完成了。因此我才能非常自然,而且非常愉快地接下这份工作。也就是说“先有画”,然后我才在事后加上文章这作业,采取这样的程序,这本书于是进行得非常顺利。
尤其我最佩服的是,和田先生对这二十六位音乐家的选法,若不是真正喜欢爵士的人的话,我深深感觉到,应该没办法挑出这些人选。在这个地方,我也能感觉到非常私人性的共鸣。虽然 Sonny Rollins 和 John Coltrane 都没有被放进来(相对的却有 Bix 和 Teagarden),但请把它想成这就是这本书很棒而且很帅的地方吧。
——村上春树
上一页
下一页
爵士群像之 Miles Davis
不管怎么样的人生之中,总会有“失落的一天”。心中感到“以这一天为界线,
自己心中的什么已经起了变化。而且也许再也回不到原来的自己了。”
那一天,我在街上绕着走了相当久。从一条街走到另一条街,从一个时刻走
到另一个时刻。应该是很熟悉的街,看来却象是从来不记得曾经看过的街一样。
想走进什么地方去喝一杯时,已经是周遭完全变暗了之后。我想喝威士忌加
冰块。在路上走一会儿,发现一家似乎是爵士酒吧的店,打开门走进去。是一家
只有柜台和三张桌子左右的,细长狭小的店,没有客人的影子。正放着爵士音乐 。
我坐在柜台的高凳上,点了双料伯本威士忌。并且想道“自己内部有什么正
要改变,大概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自己了吧!”威士忌一面流进喉咙深处,我一
面这样想。
“想听什么音乐吗?”过一会儿之后,年轻的酒保走到我前面来问我。
抬起脸,我试着想了一下。想听的音乐?被这么一说,确实也觉得好象有点
想听点什么似的。但我此时此刻到底该听什么样的音乐才好呢?我没辙了。
“'FOUR' & MORE”考虑一会儿之后,我说。
那张唱片黑黑的阴郁封套,首先-没有什么明确理由地-突然浮上我脑海里。
酒保从唱片架上取出迈尔士戴维斯的那张唱片,为我放在唱机的转盘上。我
一面望着眼前的玻璃杯,和那杯中的冰块,一面听着“'FOUR' & MORE”的A面。
那确实正是我所渴求的音乐。现在还这样想。那时候该听的音乐,可能除了
“'FOUR' & MORE”就再也没有别的了。
“'FOUR' & MORE”中迈尔士戴维斯的演奏,深刻而痛烈。他所设定的节奏简
直异样快速,几乎可以说一副准备打架的态势。背后一面承受着Tony Williams所
刻出,象白色上弦月般伶俐的旋律,迈尔士戴维斯一面将那魔术性的楔子,毫不
容情地一一敲进空际中眼睛所能及的无限间隙里去。他什么也不求,什么也不给
。那里既没有可求的同感共鸣,也没有可给的疗伤治愈。在那里有的只是纯粹意
义上的一个“行为”而已。
一面听着“Walking”(那是迈尔士戴维斯录音中最HARD且具攻击性的"Walk
ing")我知道自己现在身体没有感觉到任何的痛。至少暂时是这样,当迈尔士戴
维斯象着了魔似地,正在那里割裂着什么之间,我可以无感觉。又点了一杯威士忌。
虽然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 来源:.网易
雨夜之Billie Holiday
很多时候也会被一些年轻人问道“爵士乐是什么?”这样子被突然问道,就好象石屎墙
被胶粘上似的,很是困恼。其实这样子的问题就如问道“纯文学是文学吗”一样,很难
定下一个准则,明快清楚确定它的定义。
虽无明确定义,但只要是有听爵士乐的朋友,即使是一小段音乐听进耳内,不用考虑,
也能即时判断“呀!这是爵士乐”“这不是爵士乐”。这些全凭实际经验,“爵士乐到
底是什么”真的很难一一举例说明。但对任何人而言,爵士乐是有爵士乐的固有气味、
固有的声响、固有的触感。如将爵士乐与不是爵士乐的东西比较,那气味是不同,那中
实际不同处,就只有自己才能明白。
例如Billie Holiday的歌曲,当然是十足的爵士乐,但总觉得Diana Ross的版本只是为
了电影而拷贝出来的东西,怎样也不能成为爵士乐,所以是很难用言语作出准确性的说
法。
对于我们这行靠文章为生之人,“这类东西不是解释便可明了。怎么也要用心听10张CD
左右,然后再改正吧!”这样简单之言辞,就是不能开说。虽然这样说可解决问题(如
是平常人们或许这样子便觉是最好之应对了),但如真的这样说了,事情象是“刹制”
似的停住了,这样子便“扑通”的终结。身为写作家工作的人,着做法并不正确。写作
家应当是以亲切、温和有力之文章令人相信之类型。
“爵士乐是什么?”
提起Billie Holiday,就由她的歌曲开始,说一件别的事情。
很久以前,距离现在约25年前左右,那时脑袋仍未有想过能写小说之年代。不是作出来
之说话,是真有其事的。
那时侯的我在东京国分寺市南口附近一座细小之大厦地下处经营了一件爵士吧。店面约
15坪,角落放置了一座up-right钢琴,周末间中也会作live表演。(随后,店铺搬到千
驮谷之时,终于也能购grand piano),那时负债累累,工作虽是累人,但我也没当是什
么一回事,仍然是二十多岁中期,一点也没有贫穷及辛苦之感觉,只是一直努力去做。
从早到晚淋浴于自己喜爱的音乐工作之中,实在感到幸福非常。
由于国分寺在立川附近,虽然人数不可说很多,但也有一定之美军流连店。这些人中,
其中有一位很静很高的黑人,但样子不太象是美军,因为他有一双温柔的目光,店内无
论是人头拥挤,或是客人疏落,他好象怎么样也不在乎似的。他每每也是坐在counter之
座位,点啤酒或是威士忌,慢慢的享受喝着,然后再呼我“帮我播Billie Holiday的唱
片吧!或是Billie Holiday的什么也可以!”
虽大多时候,他也是一个人来,但也有试过与一位大约二十多岁后期消瘦的日本女性一
起。两个人是什么关系,我不是太清楚,但怎样说也应该接近亲密朋友关系。这对男女
令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从旁怎样看他们,那感觉气氛也很好,并不是他们痴缠的粘在
一起坐,又不与过路的人打招呼,但他们浅尝美酒,象是很欢悦的细声谈笑、听着爵士
乐。
还记得有时他在听Billie Holiday时在饮泣着,一个人坐在counter一角之座位上,张开
一双大手盖着自己的脸般,肩脖未震动,静静的饮泣着。我当然没有正面的望着他,只
站在离他少许之地工作。当听完Billie Holiday后,他便静静的站起来付款,打开门便
离去。这样子的夜里反复维持不久,便再没见他的影踪了。当我已忘了黑人兵之事的时
候,常常与他一起来之女人出现了。在严凉之雨夜,她穿着雨衣,那时正下着雨,她那
件雨衣之气味,直至现在也记得。那时季节正值秋天。秋季的夜里真正下着雨之时,然
后在店里寂静之时刻,我经常将Sarah Vaughan(或是George Shearing)的“九月之雨”
放在唱盘上,象是那天的晚我想我也这样做过,就是那类型之夜晚。
她坐在Counter之座位上,看见我依然微笑道“晚安”,“晚安”我也回答说。她点了威
士忌,我便弄给她,然后她跟我搭讪起来。他--那个黑人--跟他的队伍已回国,由于他
怀念仍留在这里的人,来我店里听Billie Holiday的唱片,因他喜欢我的店铺。那女人
象是很怀念的说着这番话。
“我收到他寄来的信”她跟我说。“代替我的那店铺,听Billie Holiday吧!”然后她
微笑着。
我从唱片架里选了一张很旧Billie Holiday的唱片,放在唱盘上,然后将Shure Type I
II之唱针放在唱片线上,LP唱片真是一样很好的东西,播放LP唱片对我们来说,一切为
之活动,周遭各种不同的生活,也象是被温柔联系着的感觉。LP唱片何时会落伍,那时
候完全没有想过。但如这样说,我当上小说家之事就算多少岁也从没想过。
当Billie Holiday播完时,我把唱针放回原处,把唱片放回唱片套内,再放回唱片架上
。她将玻璃杯内之威士忌全喝掉,站起来象是要到进发到世界去作好特别准备似的,穿
回那注目之雨衣在身上,在临走前说道“非常多谢这一切!”我只是默默点头,然后说
“彼此彼此嘛!”那时我并未想到,随后应怎样应付,没有好的话语浮现出来。本想能
好好的说一番话,应可有更好的留作回忆,但自己所出口的已是全部了!这样的事情常
常也有,事情来时,我的头脑总是不能出现正确之说话,这当然是很可惜之事。被时间
与压力支配着,我们在不实的世界,很多的离别,可能其实是永久之离别,在应说之时
候没有说出的说话,就等于输了给沉默没响之中。说话怎样挣扎也没法到目的地。即使
现在的我听Billie Holiday的时候,也常常回想起那位静静的黑人兵,想着远离土地,
坐在Counter位置,那饮泣着的孤独男人之事情,还有on the rock的冰在静静溶解,为
了他而来听Billie Holiday唱片的女人,那女人雨衣气味之事情。那个并不是年轻,并
不是理解人心,什么也不畏的人,不知道怎样找人们最想得到之正确说话,那个人便是
我了。
“爵士乐是什么?”
“如有人问我这问题,我一定会说出刚才的说话,”
这样便是爵士乐了!
“除此之外并无其他答案。虽然定义很长,但我与爵士乐之关系,除以上所说我亦
没有其他更有效力之定义了。
※ 来源:·日月光华站
上一页
如果您喜欢本书,希望您能够支持正版,点击在线购买村上春树小说!
合作网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任何版权问题和本站无关。
--慢----较慢----中----快--
爵士乐群英谱
Chet Baker
查特·贝克(1929—1988)
生于奥克拉荷马州。52年参加萨克斯风演奏者 Gerry Mulligan的无钢琴四重奏。第二年独立,组成自己的乐团。以冷酷而抒情的小喇叭、中性的唱腔,成为西海岸爵士乐坛的明星。因毒品之害经过长期低落,于73年复出。88年参加记录片《Let's get Lost》的演出,未及等到放映便已客死荷兰。
Benny Goodman
班尼·固德曼(1909—1986)
生于芝加哥的犹太家庭。从十岁左右就开始摸单簧管(clarionet),曾经跟无数音乐家一起演出而磨练了技巧。30年代率领自己的大乐团或四、五人的小乐队,以摇摆时代的中心人物活跃当时。38年被誉为“King of Swing”在古典音乐殿堂 [卡内基厅] 成功地举行了首次爵士乐演奏会。并以只要是杰出音乐家,不分白人、黑人他都欣然采用而为众所周知。
Charlie Parker
查理·帕克(1920—1955)
生于肯萨斯州。42年左右开始和 Dizzy Gillespie 等爵士演奏者做即兴合奏,成为摩登爵士乐原点的新风格“Bebop”的核心存在。他以卓越的技巧表现泉涌的创意和丰沛的音乐情境,确立了他爵士即兴演奏的天才中音萨克斯风演奏者的地位。绰号“Bird”。在他不算长的生涯中,由于毒品、酗酒和许多传说而凭添各种色彩。
Fats Waller
费兹·华勒(1904—1943)
生于纽约。6岁开始学钢琴,15 岁获得业余比赛优胜。 后来正式接受伟大的哈林钢琴家 James P. Johnson 指导,22年首次录唱片。他不仅是 stride 钢琴的演奏名手,为后世留下深远影响,同时也是非凡的作曲家,与作词家 Andy Razaf 搭档创作出《Honeysuckle Rose》、《Ain't Misbehavin》等许多名曲。
Art Blakey
亚特·布莱基(1919—1990)
生于匹兹堡。40年代活跃于 Bile Eckstine 乐团,后来和 Charlie Parker 等共同演出,磨练了技巧。54年 2月拥有 Horace Silver 等乐手,而以自己名义的五重奏,在纽约鸟园 [Birdland] 现场演奏厅演出,翌年组成 Jazz Messengers 乐团,虽然成员几经更替,但依然继续活动到他死为止。身为一名兼具豪放与细致的鼓手和乐团领导者,他为音乐世界造就了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乐手。
上一页
下一页
爵士乐群英谱
Cab Calloway
凯伯·卡罗威(1907—1994)
生于纽约州。30年参加 The Missouians 乐团,后来自己成为乐团领导者,31年起在“棉花俱乐部”演出,主题曲《Minnie The Moocher》大受欢迎,以独具特征的歌唱获得“The Hi-De-Ho Man”的绰号。40 年开始请到 Milt Hinton、Chu Berry 试图充实乐团的音乐。50年后参加音乐剧和电影等的演出,发挥演艺人员的独特才华。
说到 Cab Calloway,眼前不由得浮现约翰兰底斯导演的电影《龙虎双霸天》(Blies Brothers(1980)里,他那奇声怪调的 “Hi-De-Ho”唱腔。《龙虎双霸天》是约翰兰底斯献给黑人音乐文化的多彩多姿而狂野的礼赞,其中浓浓地散发着类似害羞而爱梦想的少年情怀,我非常喜欢这一段。尤其是 Ray Charles 和 Cab Calloway 出现在大银幕的音乐场景,简直可以说是压轴好戏,他们所散发的精彩绝伦而带有泥土味的特有劲道,使这部电影所含有的讯息层次顿然加倍提升。
此外作曲家 George Gershwin 的那部民谣式歌剧《Porgy and Bess》里,以 Cab Calloway 为模特儿的叫做“Sportin' Life”的独特角色设定,在舞台上又让 Cab Calloway 自己演出那个角色,这下子 Cab Calloway 这个人所拥有的特异性已经超越时代,超越音乐风格而成为一种传说性的东西了。到什么地方为止是实体,什么地方是被复制的印象?连这都分不清了。
说虽这么说,但在音乐历史上,Cab Calloway 这个角色大放异彩的时期,大家一致公认应该是从一九三O年代到一九四O年代初。这个时期他率领水准很高的大乐团,不但演奏广受欢迎,同时也留下了许多非常棒的录音。其中我首先想到的是,乐迷们称为“猫咪Chu Berry”Epic的 LP。(这虽然是日本编辑的,但内容比原始盘更棒)。
这张唱片里集有许多首中音萨斯克风手 Chu Berry 于一九四O年前后演奏的曲子,A面是 Chu Berry 自己名义的乐团演奏。B面则是他以一个独奏者的身分在 Cab Calloway 乐团里的演奏。在当时的 Cab Calloway 乐团里除了 Chu Berry 之外,还有 Dizzy Gillespie、Tyree Glenn、Milt Hinton 等年轻有劲的音乐家加入,和老大照例独一无二的活泼歌唱不同,舞台上展开热情的轮番热演。Calloway 这时也摆出从容的架势,好象在说“接下来就站年轻人随心所欲高兴地去秀吧”的意味。因此我可以愉快地窥出从 swing 的圆熟逐渐转向 Bop 萌芽的音乐场景气息。尤其 Chu Berry 正当最巅峰的状态,吹奏得真是润泽多汁。这应该也可以说是 Calloway 为人的大度风范吧。即使在听着歌时,他的这种人格还是不知不觉地传过来。
不过好象Calloway唯独和“新人类”的 Gillespie 臭味不合的样子,两个人的关系闹得实在很僵,最后甚至发生 Gillespie 抽出刀子要捅 Calloway 的事件。一面想到这些,一面看《龙虎双霸天》时,深深感觉到类似遥远时光之流般的东西。
上一页
下一页
爵士乐群英谱
Stan Getz
史坦·盖兹(1927—1991)
生于费城。43 年开始离开 Jack Teagarden 后,遍历过许多名门乐团,于 49—52 年开始拥有自己的乐团,另一方面并单身赴北欧旅行。后来经过 Stan Kenton 乐团和在欧洲活动后,60 年代初以 bossa nova 演出作品风靡于世。
64年后又回到自己的乐团活动。他堪称是以既酷又热,散发无与伦比乐魂的天才式即兴演奏闻名的中音萨斯克风乐手。
Billie Holiday
比莉·哈乐黛(1915—1959)
生于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10岁时被强暴,十几岁就当过妓女等,少女时代尝尽辛酸经历,30年在纽约试唱合格,终于当上歌手。1938年开始真正以自己的名字出唱片。39年所录的《奇妙的果实》获得实质的评价,宛如器乐奏者即兴般特征的唱法,虽然带给后来的摩登爵士演唱很大的影响,但因为沉溺于毒品,而缩短了歌手的生命。

Charles Mingus
查尔士·明格斯(1922—1979)
生于亚历桑那州。40年以贝斯手正式展开职业活动。52年和 Maek Roach 建立“Debut”唱片公司,接着又和泰迪察尔斯组织 Jazz Composers' Workshop,以作曲家、编曲家埋头于自己的音乐,从此产生了名作《直立猿人》。往后并对种族歧视等社会不公现象感到盛怒,陆续发表了许多拥有强烈主张的作品。
Jack Teagarden
杰克·提戈登(1905—1964)
生于德州。21年开始从事三重奏活动。27年进出纽约,30年代参加许多唱片的录音。参加过 Paul Whiteman 乐团、Louis Armstrong 全明星乐队,50年代后在自己的乐团主要从事 Dixieland 风格的演奏。确立了音色个性丰富和气氛宽裕的伸缩喇叭爵士,被誉为“Big T”,让我们听到感觉很温暖的曲子。
Bill Evans
比尔·伊文斯(1929—1980)
生于纽西泽州。身为一个钢琴家,初期令人感觉受到 Bud Powell 的影响,后来逐渐确立自己独自的白人风格。经过58年参加迈尔士.戴维斯六重奏乐团之后,59年组成包括贝斯手 Scott Lafaro 的三重奏。以优雅纤细而内省的触感和紧密的相互间奏,显示出钢琴三重奏的新方向,留下历史性的杰作,于61年因汽车事故而失去 Lafaro。
上一页
下一页
爵士乐群英谱
Bix Beiderbecke

  0/2  下一頁 txt下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