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關於綠色經濟的論文

2023年10月06日

- txt下載


篇一
《 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的關係解析 》
[摘要]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之間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二者的理論來源、價值目標、評價指標、演化歷程緊密聯繫,不可分割,存在著共通之處,但其側重點又有著細微差別。綠色經濟是綠色發展的起點,綠色發展包含著綠色經濟,發展綠色經濟是實現綠色發展的路徑之一,促進綠色發展是發展綠色經濟的最終目標。清晰梳理二者的關係,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綠色發展理念的現實價值。
[關鍵詞]綠色經濟;綠色發展;關係
一、研究背景簡介
自20世紀中期開始,隨著全球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如廢棄物、噪聲、農藥、大氣等污染危害、能源稀缺的潛在危機、淡水資源匱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嚴重、森林和草地資源銳減、生物多樣性減少和全球變暖等環境和生態問題成為世界性議題,特別是美國女作家蕾切兒卡遜於1962年發表的著作《寂靜的春天》,喚醒了二十世紀以後的人類綠色關懷和綠色意識。
伴隨著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衝突日益尖銳,人們最初提出綠色經濟的思想,試圖從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環節應對環境和生態危機,例如2010年中國政府明確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但隨著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與環境、生態的聯繫日益密切,綠色發展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在2015年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上,中國首次把綠色發展提到五大發展理念的高度,強調堅持綠色發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筆者查找目前已有的文獻,發現儘管兩種理論的單獨研究較為豐富,但未找到關於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二者關係的直接研究,已有的資料大多將二者等同於一個概念,或者等同於可持續發展理念。因此本文試圖清晰梳理綠色發展與綠色經濟的區別和聯繫,準確界定二者的內涵與關係,從而有助於後來者的研究,以及更好地理解綠色發展理念的現實價值。
二、概念解析中的比較
綠色是自然界中一種常見的顏色,是很多種類植物的原色調,最多見於萬物復甦的春天,象徵著清新的自然、友好的環境、帶有活力的生命以及寧靜舒適的生活等。中國學者黃志斌先生按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分別從感性直觀、知性分析和理性綜合三個層次來闡釋綠色的內涵;首先將感性直觀中關於綠色的視覺性、聯覺性、象徵性認識綜合起來,其含義;蓬勃的生機、旺盛的活力、綿延的生命;其次從優先考慮環境屬性的角度闡明了綠色知性分析的含義:節約、回用、循環;最後在感性直觀、知性分析含義的基礎上,釐清了綠色的哲學意蘊;生生、協變、臻善。綠色概念既有其直觀感性層面的表象含義,亦有其技術應用層面的本質規定,還有其深藏的哲學意蘊,而這就是本文中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內涵的立足點與出發點,決定了這兩個概念在本質上的相通性。
綠色經濟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英國學者大衛皮爾斯等發表的《綠色經濟藍皮書》中,將其定義為一種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形式。目前世界組織和國內外學者關於綠色經濟的定義頗為豐富,總體上都認可綠色經濟是一種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形式,例如中國學者劉思華認為綠色經濟是以生態經濟為基礎、知識經濟為主導的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形態和形象體現,是環境保護和社會全面進步的物質基礎,是可持續發展的代名詞:另外綠色經濟的目標可概括為: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減少對環境和生態的破壞,增加經濟、環境和社會福利,最終改進人類福祉其特徵可簡單概括為能源低消耗、資源高利用和可持續狀態等:具體內容包括可再生能源、綠色建築、綠色工業、綠色技術、清潔交通、水資源管理、廢棄物管理、土地管理等。
儘管研究生態與發展關係的問題很早就是人類思考的熱點,但綠色發展概念最早只能追溯到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研究報告里,並且只是國際社會廣泛認可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通俗性代稱,其要義是通過發展理念與發展模式的革新,解決人類正面臨的日趨嚴重的生態環境困境,也就是實現一種可持續的發展。目前國外關於綠色發展的相關理論較為分散,以致於有多種名詞的提法,例如一些國家倡議的綠色增長、綠色經濟等觀念,等同於廣義上的綠色發展概念。但國內外學者在提及綠色發展概念時,均重點強調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的終極目標都是實現經濟、社會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增進人類福祉。
不過綠色發展從最初關注的主要是經濟增長的資源與生態可持續性,一定程度上與綠色經濟的概念相吻合,隨後逐漸擴展為如何整體構建一種可持續的經濟、自然和社會系統。結合國內學者的研究,其內涵可簡要概括為原則上強調人、自然、社會的一體性;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能力的制約下,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共贏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增加人類綠色福祉;具體內容包括綠色生態發展、綠色經濟發展、綠色政治發展、綠色文化發展、綠色社會發展五個既彼此獨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子系統。
三、二者既緊密聯繫又相互區別
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之間二者的理論來源、價值目標、評價指標、演化歷程緊密聯繫,不可分割,存在著共通之處,但其側重點又有著細微差別。
首先,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增長,全球生態環境卻進一步惡化,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質量的關係成為經濟學家研究的重點,環境的庫茲涅茨曲線假說和脫鈎理論成為綠色經濟的理論基礎。環境的庫茲涅茨曲線假說認為,經濟發展水平與環境惡化程度之間的關係呈現倒U型曲線關係,即環境質量會隨著經濟增長先惡化後改善;脫鈎理論認為,當經濟發展不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即一國或者一個地區的資源利用等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不隨著經濟發展而增加,則呈脫鈎關係,反之,則呈耦合關係。
因此綠色經濟的側重點在於關注經濟增長與資源利用和環境質量的直接關係,並從經濟層面提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事實上,關於生態環境與人類發展的關係,自17世紀的古典經濟學家已經開始關注,例如英國學者威廉配第指出勞動創造財富的能力並不是無限的,這是要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
由此可見,綠色發展與綠色經濟的理論源頭基本一致,但早期學者的研究不單純是從財富增加的視角思考問題,也不局限於經濟學領域,尤其是隨著人類綠色意識的覺醒和發展理念的轉變,人類的綠色發展延伸至人口學、生態學、社會學等諸多領域,綠色發展的理論基礎亦來源於眾多學科理論的交叉分析。
其次,儘管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的最終目標都是實現一種可持續發展,但其側重點略有差異,綠色經濟期望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保護生態和環境,更多注重經濟系統對自然和社會系統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推動經濟、自然與社會系統的整體可持續發展。因此,綠色發展的價值目標要遠遠高於綠色經濟,不偏重於經濟系統,而是要經濟、自然、社會系統三者整體協調,共同發展。
換言之實現綠色發展也是綠色經濟的目標追求。二者目標的細微差別亦導致評價指標體系的不同,目前國外未有明確關於綠色經濟或綠色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主要的歐美已開發國家均是從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來衡量一國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發展狀況,例如瑞士最早創建了瑞士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M0NET),涵蓋了健康、收入、社會治安、生物多樣性、能源消耗等多項指標,涉及了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社會的各個方面,整體而言,這個指標體系更符合綠色發展的內涵要求而中國自2010年開始每年發布中國綠色發展指數,從資源環境承載潛力、經濟增長綠化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度三個方面,全面評估中國各省市的綠色發展情況。
另外,我國學者建立了實證研究中的綠色經濟評價體系,例如學者張雪花、張寶安提出以碳產出水平、碳排放水平、低碳資源、人民生活等四大方面為準則建立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來衡量綠色經濟。綜述所述,雖然二者的評價指標存在眾多重疊的地方,但綠色發展涵蓋的範圍依舊大於綠色經濟,而發展綠色經濟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
最後,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相關理論,綠色經濟和綠色發展觀念的誕生,最早一定是源於人們對於技術進步、工業發展帶來的生產力飛速發展進程中導致一系列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危機的反思和覺醒。起初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如何實現生產力發展、物質財富增加、經濟基礎充實的同時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即綠色經濟層面的思考,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人們的物質生活達到一定的水平,對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有了更高的要求,人們的思考點不僅僅重點停留在經濟系統對自然、社會系統的影響上,而是開始研究經濟、自然、社會三個系統之間如何實現和諧、均衡、協調、統一及共贏的發展。因此,將綠色經濟視為綠色發展的起點和組成部分有一定的合理性。
四、結論
綜上所述,綠色經濟和綠色發展既緊密聯繫又相互區別,綠色前綴體現了二者在概念上的相通性,均包含著直觀層面的生機活力、技術層面的節約、回用和循環以及生生、協變、臻善的哲學意蘊,但二者的概念界定存在較大的差異,綠色發展的範疇比綠色經濟的範疇更為寬泛,綠色發展概念包含著綠色經濟概念。綠色經濟是綠色發展的起點,綠色發展包含著綠色經濟,發展綠色經濟是實現綠色發展的路徑之一,促進綠色發展是發展綠色經濟的最終目標。辨析二者關係有助於後來的研究更加清晰、準確地使用這兩個名稱,並有助於深入理解綠色發展不僅是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指導中國十三五時期發展的科學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同樣也為實現全球的可持續發展、保證全球的生態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研究視角和新的治理策略。


篇二
《 綠色經濟與政府綠色採購制度的完善 》
[摘要] 發展綠色經濟是解決環境與經濟發展矛盾的基本方式,然而,綠色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有相關的制度保障才能實現。政府採購是我國財政支出的重要形式,政府採購的綠色化將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本文就相關問題進行研究。
[關鍵詞] 綠色經濟 政府採購 制度
一、綠色經濟與產業生態化
肇始於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綠色運動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猶如一股不可阻擋的歷史洪流,成為對其後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最重要的力量。綠色經濟就是在這一運動的衝擊和滌盪下,在經濟學領域中形成新的研究課題,並形成對傳統經濟思想和發展方式的深刻反思。在傳統的經濟學那裡,經濟活動的目標是對個人的自身物質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經濟學也被定義為:研究人們如何進行選擇,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資源(勞動、設備、技術知識)來生產各種商品(如小麥、大衣、音樂和飛彈),並分配這些物品以供消費的關於選擇的科學。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深刻提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而傳統經濟學中,勞動對自然的調整和控制很少考慮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以及長遠的影響。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導言》中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大自然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現實向我們敲響了警鐘,必須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綠色化即經濟生態化。產業是綠色經濟的支柱,產業生態化是實現綠色經濟的基本途徑。通過推動產業生態化,發展綠色產業,運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實施產業發展的革命性變革,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綠色產業的發展始於農業,傳統農業的發展強調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結果是增加了農產品產量,卻使農業資源退化。因此,作為發展中國家,要實現產業生態化,必須確立綠色發展戰略,完善相關的制度,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快速轉化。
二、綠色經濟發展的機制分析
綠色經濟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是一種融合了人類現代文明,以高新技術為支撐,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是市場化和生態化有機結合的經濟,也是一種充分體現自然資源價值和生態價值的經濟。它是一種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有機結合的良性發展模式,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產物。
傳統的經濟發展理論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對立起來,是一種非此即彼的關係。因此,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中人們選擇了經濟發展,但這造就了後工業化時期環境資源的困窘。傳統經濟的發展只將資本、技術、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而在綠色經濟中環境也成為基本的要素,成為經濟發展的內生變量。綠色經濟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標,將環保技術、清潔生產工藝等眾多有益於環境的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並通過有益於環境或與環境無對抗的經濟行為,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綠色經濟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與能源、有益於人體健康為特徵的經濟,是一種平衡式經濟。
如何實現環境由公共產品向私產品的轉換,使環境具有交換價值,成為綠色經濟發展的核心。在資源配置過程中,政府與市場是最基本的手段,然而,政府與市場機制的適度作用是制度選擇的關鍵。由於環境問題的複雜性和公共財產特點,市場手段所能適應的範圍和規模將比政府干預更受限制。政府干預雖然在處理環境問題和環境物品產出方面,一直處於主導地位,但這不意味著它就是比市場力量更有效率的替代方法。
所以說,政府與市場在解決環境問題中都沒有絕對的優勢可言。應該承認政府在解決環境問題中有著不可質疑的主導作用。不過,這種主導作用不是去取代市場的可能作用,而是為創造或培養市場創造條件。綠色經濟在我國的發展剛剛起步,環境的公共產品性往往使企業具有更多的搭便車心理,單純的用看不見的手會阻礙綠色經濟發展的速度。因此,在新經濟發展的初期,應當更多地發揮政府機制的作用。
三、 政府綠色採購是綠色經濟發展的直接動力
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是一個相互聯繫的完整體系,在綠色經濟體系下的綠色生產、綠色流通和綠色消費是聯繫十分緊密的有機系統。綠色消費是綠色生產的目的和依據,也是綠色經濟再生產的起點。可以說綠色經濟都是圍繞著綠色消費來進行的。政府綠色採購是綠色消費的一部分,政府綠色採購是指在政府採購體系中引入環境標準、評估辦法和實施程序,在政府採購中著意選擇那些符合國家綠色標準的產品和服務。政府採購的最終目的是促進生產和消費。在政府採購制度的發展過程中,政府採購的國內市場往往受到較大的保護,各國非常重視政府採購對本國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民族產業的調控作用。在生產上,通過政府採購可以引導企業調整生產結構,提高技術含量,強化環境意識,進行綠色生產;在消費上,可以引導綠色消費意識,形成合理的消費模式,減少對環境的壓力,從而給政府採購市場一個強烈的信號:只有綠色的才是受歡迎的,才是有生命力的。
從國際上講,政府採購在全球各國都屬於該國最大的採購團體,其資金規模通常占GDP的10%到15%,2005年世界經濟總額為44.4萬億美元,如果占經濟的10%,政府採購就是一個4.4萬億美元的市場,如果占15%就是6.4萬億美元,而6.4萬億美元則相當於全球貿易的53%。2008年我國政府採購規模將接近3萬億元人民幣,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
我國每年用於糧食的收購資金達到幾千億元,巨大的資金支持使我國的農業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推行綠色採購制度後,市場主體要想在龐大的政府採購當中獲得豐厚利潤,就須增加在節能技術開發方面的投入,淘汰原有的部分落後技術。這不但有利於原有技術升級與更新換代,而且能對整個國民經濟增長模式從粗放式向集約式轉變發揮引導作用,使節能降耗、保護生態愈來愈成為大多數企業與公民的自覺追求。因此,政府採購是否屬於綠色消費格外受到關注。政府採購活動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經濟活動,因此,推進政府採購綠色化成為綠色經濟發展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
四、我國政府綠色採購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1.政府採購綠色理念的缺失
我國政府採購制度對政府採購功能的定位單一。政府採購的歷史表明,政府採購不僅僅是滿足政府自身需求的一種單純購買行為,它還承擔著拉動經濟、調整產業結構、貫穿相應的產業政策等職能,是實現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我國《政府採購法》一直以節約資金和控制腐敗為主要目的,對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民族經濟等功能被長期忽視,尤其是在發展綠色經濟方面,只是概括性地提到保護環境,在具體制度中沒有明確的規定。隨著加入GPA (The Agreement onGovernmentProcurement)的臨近,應當加強政府採購對綠色產業的扶持和拉動,把綠色理念貫穿在政府採購制度中。
2.政府採購制度規範的強制性欠缺
法律制度規範的性質有強制性、授權性等的區別,如果制度是授權性規範,那對於政府採購機關來說,採購的商品和服務就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執行或不執行綠色標準都不會承擔法律責任,因此,既容易引起權利尋租,又使政府的採購監督得不到落實,更起不到對綠色經濟的引導。從這個意義上講,綠色採購實行強制性規範實屬必然,不但如此,還需要明確違反這種強制性規範的法律後果和應承擔的責任,沒有一定的責任承擔,行為就沒有拘束力,綠色採購難以得到落實。
3.綠色產品的認證制度不規範
綠色採購以綠色產品的存在為前提,而綠色產品的認證規範不健全,影響了綠色採購的發展。中國環境標誌(十環)標識是綠色產品的權威憑證,但我國目前採用國際和國外先進標準的比例偏低,在國家標準中,採用國際和國外先進標準的占43.7%,採用ISO標準的僅占38%,尤其是在農產品上標準大多低於國際標準。另外認證不規範,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生態產品認證手續混亂,認證標準不統一,經濟、簡潔、易掌握、易普及的檢測手段尚未形成。而在國外則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制度,很多國家開展了環境認證:如德國的藍天使標誌、北歐的白天鵝標誌、日本的生態標誌、歐共體的環境標誌等。環境標誌是一種證明性商標,用於證明產品在設計、生產、包裝、使用和廢棄過程符合環保標誌。因此,明確綠色產品的標準和認證成為推動綠色採購的關鍵問題。
五、完善我國政府綠色採購制度
1.確立綠色採購的基本理念,綠色制度供給應當具有公平性、效率性、可操作性
綠色採購既是保護環境的一種措施,也是一種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理念。可持續發展是20世紀世界各國為解決人、資源與環境問題而提出的新的發展觀。在完善政府採購制度時,應當把保護環境的綠色採購理念作為政府採購的基本原則加以明確,並與其他的政府採購功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強化人們的綠色採購意識。法律的理念、原則需要具體制度實施,因此,應制訂具體的綠色採購制度,包括綠色產品服務的認定標準、認定機構、產品服務清單等。由於政府綠色採購制度在我國剛剛開始,除了體現制度的強制性外,還要體現公平性、效率性、可操作性,使採購制度具有針對性、實用性,採購人員可以根據標準能簡潔地判斷所選擇的產品和服務是否屬於綠色化標準。
2.公開的綠色信息披露制度
按著國際通行的做法,政府採購應當具有相當的透明度。信息透明主要是通過綠色採購清單制度實現的。綠色採購清單是政府有關部門認證的環境友好與節能產品為依據所編制的政府採購產品的清單。綠色採購清單制度是國際上通行的制度,如美國、日本都公布了自己的綠色產品,包括強制性和指導性清單。政府綠色採購涉及的重要問題就是必需全面掌握綠色產品服務的供應情況,雖然我國目前已經公布了國家認定的綠色採購清單(據統計,國家環保總局批准頒布了70多項環境標誌標準;已有1300多家企業、21000多種產品獲得中國環境標誌認證,涉及汽車、建材、紡織品、電子產品、日化產品等行業),但綠色技術及新產品的不斷推出需要政府建立權威的資料信息系統,動態地調整綠色產品與服務的標準範圍,滿足企業對產品服務綠色化升級的市場需求,同時也幫助採購者及時有效地進行選擇,為經營者與政府採購部門提供便捷的交易平台。因此,必須建立涵蓋政府採購信息、採購程序、招投標結果、監督結果、質疑投訴結果在內的政府採購信息披露制度。
3.完善對政府綠色採購監督制度
政府採購是運用公共資源和資金滿足一部分人的要求,具有成本外部化,效益內部化的特點。為了保證政府機關在採購過程中確實考慮了環境保護的需要,必須建立明確的執法監督機制,明確相應的法律責任。我國的政府採購法雖然也涉及了投訴質疑程序,但對於監管的具體機構不明,職責不清,救濟不力。這就大大降低了綠色採購制度的效力。因此,應當從體制、手段、範圍、力度等方面加強建設,例如設立專門的監督機構,明確其職權和其監督的範圍,明確其不作為的法律責任等。如美國就通過設立專門的機構集中負責對政府採購的監督。完善的政府採購監督機制是保證政府採購有效運行的基本保障。另外,在監督機制的設計上也應當強化社會監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沈木珠徐升權:GPA與我國政府採購法律制度的完善探討.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6,1
[2]王學良宋睿:中美政府採購法律制度比較研究.中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1
[3]周林靜殷繼國:政府採購法律制度的制度經濟學分析.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7,2
[4]魯明中張象樞主編:中國綠色經濟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唐東會:美國聯邦政府綠色採購經驗與借鑑.改革與戰略,2007,3
[6]佘春祥:對綠色經濟發展的若干理論探討.經濟問題探索,2003,12
[7]秦鵬:政府綠色採購:邏輯起點、微觀效應與法律制度.社會科學,2007,7
有關推薦: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