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可持續發展戰略下綠色會計的系統化研究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選擇一個怎樣的 發展 戰略,這不僅直接 影響 著一個國家的 社會 進程,而且,也影響到整個人類的未來命運。因此,探索合理的發展觀已成為國際社會所共同關注的焦點。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無疑是這種探索的一項富有積極意義的成果,它必將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其中,就其對 會計 的影響而言,則將促使綠色會計 理論 與實踐日臻完善。鑒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就可持續發展戰略下綠色會計這一重要命題做些系統化 研究 ,以期豐富和完善綠色會計理論與實踐,並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
  一、可持續發展戰略下傳統會計的局限性
  人類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是人類與其所處 自然 環境與社會環境對立統一、協調共進的動態過程。在這種動態過程中,傳統會計功不可沒。只是傳統會計理論一般側重從人類 經濟 活動的角度,著眼於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來反映和監督 企業 資本及其運動的,並建立在 歷史 成本計價、權責發生制和複式記賬三大支柱之上。但傳統會計沒有將環境所帶來的經濟 問題 很好地納入會計理論與實踐加以研究和解決,以致於聯繫可持續發展戰略來看待傳統會計理論與實踐,不能不說傳統會計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並集中表現在:
  1.會計循環過程及 內容 不完整。
  在會計確認上,傳統會計沒能將整個社會生產、消費和相應的生態循環價值都反映至會計圖象上,因而,會計循環過程及內容暴露出一定的不完整性。具體而言,缺乏將涉及環境的經濟業務作為會計要素加以正式確認。例如,沒將環境資源按資產要素確認;沒將企業應承擔的環保社會責任按負債要素確認;在所有者權益要素中沒將環境資本列進;沒將資源成本列作費用要素確認;沒將環境收益列入收入要素確認;對環境利潤更是缺少必要的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從會計實踐看,在我國現行的會計制度中,還沒有與環保相配套的會計核算體系,僅在企業管理費用中包含了排污費和綠化費項目,所有這些表明傳統會計側重核算與企業直接有關的信息、資金和物質商品,而對企業與有關的資源、環境、廢棄物及生態環境的關係等進行反映和監督不夠,致使會計循環過程及內容呈現出一定的不完整性。可喜的是,我國已把生態保護提上了議事日程,對徵收生態環境補償費做出了有關政策性規定,在我國,將環保費支出反映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已勢在必行。事實上1992年中發辦7號文就已明確指出:「運用經濟手段保護環境,按照資源有償使用的原則,要逐步開徵資源的利用補償費,並開展對於環境稅的研究,研究並試行把自然資源和環境納入國民經濟的活動核算體系,使市場價格準確反映經濟活動造成的環境代價。」傳統會計不能無視這種政策性規定,相反應及時將整個社會生產與消費和相應的生態循環價值都納入會計圖象一併反映與監督,以彌補會計循環過程及內容不完整的缺陷。
  2.狹義循環成本概念不適應可持續發展戰略對自然資源消耗的成本補償要求。
  成本的經濟實質應是價值耗費與補償的有機統一體。為此,人類的勞動消耗需要補償,自然資源的消耗同樣需要補償。在某種意義上,成本充當了消耗補償的價值尺度。傳統會計(包括 現代 會計)所依賴的成本觀念是狹義循環成本概念(或稱小循環成本概念),它從屬於狹義費用概念,這可從《企業會計準則》中關於費用要素的確認及製造成本法下費用區分為製造成本和期間費用得到佐證。
  狹義循環成本概念,立足於企業微觀本身來處置成本補償;講究企業資本運行的循環與周轉的暢通性、安全性及增值性;會計所提供的信息側重於披露經濟性信息,而缺乏有效的環境社會性信息的充分披露,未能真正建立起「微觀-宏觀共振型」的會計模式和運行機制;也使得國民生產總值和企業生產成本的正確量化 計算 缺乏 科學 依據。例如傳統會計核算 方法 未將環境資源列入資產核算,其經濟增長指標不能如實反映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虛增了國家財富;企業成本只量化計算人造成本,而對自然資本忽視不計的結果,造成企業對自然資源的無償占用和污染破壞,以犧牲環境質量為代價虛增盈利。正確做法應在宏觀上計算國民生產總值時扣除環保支出,而在微觀上企業生產成本應反映當期環保支出。面對當前世界範圍內的日趨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人們應當意識到生態環境問題長期得不到科學解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現行的成本理論缺少一種從自然資源和人類活動兩方面復合認識成本補償問題。從可持續發展戰略對自然資源消耗的成本補償要求的實際出發,我們應倡導廣義循環成本觀(或稱大循環成本觀),並將廣義循環成本理論有效地 應用 於會計實踐。
  按照廣義循環成本觀,要從自然資源在人類活動作用下整個循環過程研究、定義有關成本的特性及範圍和內容,即從整個物質世界的循環過程來看待成本耗費及補償問題;不僅要考慮人類勞動消耗的補償,而且要充分考慮自然界各種物質資源的消耗及補償,以便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此,包括環境在內的會計循環應採取如下基本模式:
  從廣義循環成本構成看,應當是自然資源成本、物化勞動和活勞動消耗的總和,其中資源成本可具體包括生成成本、再生成本、恢復成本、替代成本和服務成本等。一般地,生成成本是指自然資源本身的有用性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形式;再生成本是指自然資源從它被消耗,到再生成原來規模和水平應計量的成本或應補償的價值;恢復成本是指人們開發利用某項資源的同時污染、破壞或消耗了另一項資源,用來恢復被污染、破壞的資源本來面目的成本;替代成本是指不可再生資源在開發利用時,人們以其他資源替代之所需支付的相關費用;服務成本是指某些資源的存在對人類的生存環境提供了某種服務所發生的成本,具體包括由於資源服務所帶來的收益增加及失去服務造成自然災害而發生的損失。
  3.對環境成本與收益計量的弱化制約著對環境信息的有效披露。
  會計計量構成會計循環的重要內容之一,從理論上講,會計計量工作應貫穿於會計核算系統從數據輸入到信息輸出的全過程,它包括選擇計量客體的計量屬性、選擇會計計量單位和確定會計計量模式三個計量要素。從實踐看,由於傳統會計沒能將環境帶來的經濟問題很好地納入會計核算體系,因此,在會計計量方面缺乏對環境會計對象的有效計量,集中反映在沒能用會計計量反映和控制環境資源及其耗費與補償問題。必須指出,當資源與環境具有價值時,應視為資本性質,這種資本的價值能向人造資本轉換,為此,會計實踐上要計量兩種資本的轉換過程,並確定適度的轉換比,以利於滿足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傳統會計計量是建立在歷史成本計價原則基礎之上的,並以交易價格為前提。由於環境成本與收益一般不能通過市場交易來確認其市場交易價格高低,這給會計上對其有效計量確實帶來一定的困難,但也正因為如此,才需要對會計計量方法予以開發與創新,大膽採用一切可採用的方法。必要時可用實物指標或勞動指標或建立數學模型或甚至用文字說明對環境造成的損害及所取得的環境業績大小。另外,要對環境狀況評價建立起相應的方法體系,例如可採用指數評價法(在用多環境要素的綜合評價時,可具體使用均值型和計權型)、分級聚類法( 目前 ,國際上採用的有積分值法、W值法和模糊聚類法)、模型評價法(常用的有矩陣模型、 網絡 法、經濟損益 分析 法)等方法。
  傳統會計在會計計量上缺少必要的突破,尤其對環境成本與收益計量上不無弱化,反過來制約著對環境信息的有效披露以及現代會計職能的能動發揮。可以預見,今後一個主要社會問題將是確定由誰支付外部問題的成本和怎樣對其定量估價:哪些成本應由生產它們的團體負擔,哪些成本應由整個社會承擔。由此可見,對環境成本和環境收益計量儘管困難但必須有較大突破,否則,會計很難滿足社會各方面對環境問題提出的信息披露的客觀要求。
  二、綠色會計的基本理論及實務操作的主要障礙
  綠色會計(Green Accounting)又名環境會計,它是在環境資源惡化和修正傳統會計的基礎上產生的。從世界範圍看,會計綠化成為一種 時尚 ,但綠色會計由來已久。具體可追溯於本世紀70年代,以《會計學月刊》(Journal of Accounting)1971年比蒙斯(F.A Beams)的「控制污染的社會成本轉換研究」和1973年第2期馬林(J.T.Marlin)的「污染的會計問題」兩篇論文為代表,揭示了綠色會計研究的序幕。1983年以來,世界銀行就積極鼓勵修訂現行的會計體系,增加環境項目,提出建立一套與聯合國國民會計體系相配套的環境輔助賬戶的建議。1989年1月聯合國國民會計體系專家小組接受了該提案。經過修訂的國民會計藍皮書已於1993年發表,包括的內容有對綠色會計的討論,對提出的設計輔助賬戶作了肯定,並批准收益計量時應考慮計算環境成本問題。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1995年召開的第13屆會議,其主題就是綠色會計。
  從本質上看,綠色會計是環境科學與會計學科交叉滲透而形成的應用性學科,具體而言,它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尺度,以有關環保法規為依據,研究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計量、記錄環境污染、環境防治、開發、利用的成本費用,評估環境績效及環境活動對企業財務成本影響的一門新興會計分支。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會計與自然環境的聯繫越來越強,用會計處理一些環境問題已成為當代和未來會計學發展的一大趨勢,綠色會計必有著光明的發展前途。
  1.綠色會計的基本理論。儘管綠色會計有著光明的發展前途,但畢竟建立綠色會計,不僅是一個會計問題,也是一個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時至今日,綠色會計的假設、原則、核算對象、程序與方法、計量基礎、成本範疇的確認、報告體系的構建等方面尚未形成共識,更談不上綠色會計完整的理論與方法體系。有關綠色會計的探討不能不說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尤其在我國更顯力度不夠,翻閱這方面的探討文章,其標題多標明「初探」、「略探」、「略論」、「淺論」字樣。綠色會計理論需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根本要求相吻合,其基本理論要點可歸納如下: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