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語文教學與高職生品德修養

2023年10月08日

- txt下載

內容摘要:高職生是青少年群體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不容忽視。大學語文課程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關於修身養性、立志成才等方面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嘗試在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中,在情感的積累體驗中,在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中,扎紮實實地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
關鍵詞:高職生 語文教學 品德修養 提升策略
高職生是青少年群體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群體不同於其他大學生的方面在於考試成績普遍不理想,文化底子較差,生源也比較複雜。和所有青少年一樣,他們也面臨道德缺失的問題。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民族復興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而青少年時期又是每個人人生髮展和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可以說塑造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質就是塑造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品質。
大學語文課程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關於修身養性、立志成才等方面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其豐富性是其他學科無法超越的。課程內容是經過精心編選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有很多表現民族、階級、群體、個人的高尚美德情操的作品。文學作品所表現的這些美好品質,是藉助於文學作品中藝術形象的塑造來傳達的。學生最終接受作品需要經過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感知、理解文學形象,辨別真善美和假惡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這個過程需要教師的用心引領,才能讓學生在學習和體驗中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影響,進而內化為自己靈魂的一部分。
那麼,如何在語文課堂和語文教學中扎紮實實地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呢?
一.在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欣賞過程中,滲透品德教育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文教材的選文,或抒發某種情感,或闡明某個道理,或給人以教育啟迪,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來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題,讓學生置身文中,這樣才能使其接受文章中傳達出的關於品德與修養的內容。要把思想教育貫穿於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中,從引導學生「讀文」入手,進而達到「悟道」的目的。這樣才能達到在語文教學中水乳交融地滲透品德教育,而不至於牽強、生硬。
教師可以精心設計生動、巧妙的導語,或者創設情景,來撥動學生的心弦,滲透品德教育。在課堂上,教師把無聲的文字化為有聲的語言,可以用語言評價教材中人物的人格特點,讚美其中的優秀品格,批判其中人格的卑劣成分。也可以表述自己的人格取向,展示自己的人格力量。更可以點評學生的人格塑造過程中的得失,在領略教材的優美語言、感受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同時,接受美好品質的薰染,摒除人格的弱點,為自己道德品格的形成提供營養。這是學生接受品格教育的最廣泛的語文活動。例如在學習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時,「倩何人、喚取紅襟翠袖,搵英雄淚」一句,緊扣「倩」、「喚取」、「搵」這幾個動詞,讓學生領會作者渴望報國、壯志難酬、歲月蹉跎、功業無成的悲憤心情,引導學生感受詞人的拳拳愛國之心。再例如學習《我與地壇》,「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由這句話,尤其是「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句,引導學生體察、感受關於母愛的深沉與博大,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學生頗為動容,內心受到震動。平日關於母愛的種種讚美,不再是一句空話。
總之,通過語文學習活動,感受品鑑語言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語言不僅是傳情達意的工具,更是人的存在方式,語言的豐富性顯示人的思維的豐富性、精神世界的豐富性。積累語言就是積累思想和文化。通過不斷地接觸語言材料,領悟其內容、意義,最後內化為自己的心靈的一部分,形成文化積澱,並作用於品德養成。
二.在積累體驗中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學生品德修養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憑藉文字本身的魅力和教師的激情,以情感人以情動人,讓學生走進文本,來影響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薰陶,受到感染,然後身體力行。教師在課堂上也要有良好的情感參與,或褒或貶、或抑或揚,教師充滿激情,就會振奮學生,讓學生感悟更深,從而在情感上博得學生的共鳴,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還是《我與地壇》一課,在課堂上通過品味語言感受了母愛的深沉博大,讓學生課下結合自身體會寫讀後感,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母愛的理解。在之後的反饋中,很多學生表示修正了對父母的態度。
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首先要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感受能力主要是在閱讀中提高,只有自己讀進去,才會有切身的感受,有感受才會有感受能力的鍛鍊和提高。讓學生不帶任何功利目的自由地讀,尤其是經典,應讓學生儘量免受定評的影響,也不要預設條條框框,先入為主地強加給學生某種暗示,影響學生的感知,失去對文本的自我理解。學生在閱讀中關注情節和人物命運是很自然的,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捕捉並珍視閱讀文本所獲得的直覺感受。
其次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這和以往的教學教給學生方法,以使學生能有效省時地掌握真理性的認識(教師的、教參的)不同,是把學生作為具有獨立意識的主體,「授之以漁」。根據文本的特點,採取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生命體驗。讀書必須要眼到、口到、心到,在這個過程中,語言、詞彙、語感有了,思維方式、心理模式也有了。閱讀是人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只有自己掌握了讀書方法,閱讀才能為人的塑造、為人的生存和發展發揮作用。
在語文學習中,語言、思想、文化的積累都是內隱獲得的,應排除急功近利的思想,只要投入,自然會有所獲得。教師應重視幫助學生理解語義,讓學生通過抽象語義提供的審美意象的有關信息,充分調動其聯想和想像,去重構形象、畫面,再造意境,把握文章的內在含義及其「風骨」、「寄託」。教師作為幫助者,應幫助學生尋找並打開進入文本深層世界的精神通道。
三.將學習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繫,融入品德修養觀念,引導學生有所表達
語文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經常會發生一些必然的聯繫,教師捕捉到連結點,就是滲透的最好時機。徐中玉版《大學語文》的編排體例,是以主題為分類單元,共分12個單元,有「以民為本」、「心懷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養」等,選文各有特色,整體上豐富多彩,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關於修身養性、品德培養等方面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非常適宜將課文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繫,既不是牽強附會,也不是隨意地宣洩情感,更不是純粹的說教。這種聯繫自身實際的比較分析解讀,一方面深化了對原文思想和內容的認識,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地影響著學生的內在品格。
語文教學「育人」功能的實現與思品課有所不同,一定是在語文知識、能力、素養的教學培養過程中潛移默化實現的,是在有意無意之間的悄悄演變,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緩慢生長的過程,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行的。
在教學中,基於文章內容,基於學生生活實際,教師應創設情境,營造一定的氛圍,或分組討論,或組織讀書報告會,巧妙地提出一些問題,能激發學生閱讀文章的熱情,點燃他們思想的火花,讓他們暢所欲言。無論是複述、談話、點評、仿寫,還是讀後感,都應鼓勵。學生內心被觸動之後,感到非說不可,不吐不快。在此基礎上,抓住時機,讓學生將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形成文字,互相交流。若有不同意見,可以充分地申述和展開,求大同存小異,在價值觀層面上達成較好的一致。在課外則讓學生自辦牆報、手抄報、班級刊物,增加學生表達與交流的機會,並鼓勵學生把目光投向校外的報刊雜誌。學生在積極的活動中表達自己,展示自己,提升自己。在語文素養、能力提高的同時,培植健全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在高職生的品德修養問題讓人擔憂時,讓我們堅守語文這一陣地,用我們民族與全人類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我們的學生,為他們的終生學習與精神成長打好底子。讓學生從語文學習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鑄就美好的心靈,養成高貴的人品。讓我們將語文教學中的品德培養進行到底!
參考資料
1.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84.
2.魏麗筠.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學術探索,2011.09.
3.王大磊.青少年閱讀經典著作的現代意義[J].思想理論教育,2009.06.
4.陳嫻.漫談30年高校教學改革下的徐中玉本《大學語文》教學[J].文教資料, 2011.10
5.路國榮.中職院校語文教學中學生思想品德培養之我見[J].德育園地, 2012.03
(作者單位:臨沂大學沂水分校)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