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現代詩教學的定位與策略

2023年10月29日

- txt下載

張霞
【摘   要】現代詩是統編教材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在教學現代詩時,教師要抓住教材的編排意圖,明確教學目標與內容,通過運用「反覆誦讀,內化詩歌語言;藉助意象,進入詩歌意境;拓展閱讀,尋覓詩人情懷;模仿創作,嘗試詩性表達」等策略,讓學生了解現代詩,激發閱讀興趣,感受詩歌魅力。
【關鍵詞】現代詩;統編教材;文體;策略
統編教材選編了眾多文質兼美的詩歌。從四年級開始,「現代詩」這一專有名詞走進了學生的視野。四年級下冊還前所未有地編排了一個現代詩主題單元。雖然現代詩已成為教材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但在實際教學中,它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下面以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談談對現代詩教學的思考。
一、抓住編排意圖,明確教學目標與內容
本單元意在帶領學生認識冰心、艾青、葉賽寧、戴望舒等中外著名詩人以及他們的詩歌,要求學生「初步了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還安排了以「輕叩詩歌大門」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從教材的編排來看,小學階段的現代詩教學肩負著讓學生了解這一文體,激發閱讀興趣,嘗試進行詩歌創作,感受詩歌魅力的重任。教學中,教師應從培養學生文體意識出發,對現代詩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進行準確定位。
(一)從文體出發,初步了解現代詩
現代詩不同於古典詩詞,也不同於小學生經常接觸的其他文本,從結構形式到文字運用,從意蘊內涵到思想情感,都有其獨特而鮮明的特點。如分行呈現的構段方式,反覆復沓的節奏韻律,用詞用語上的陌生化處理,鮮明獨特的意象組合,豐富深沉的人文意蘊,等等。認識和把握現代詩的特點,是現代詩教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二)從方法著眼,學習閱讀現代詩
讀詩不同於快餐式閱讀,需要讀者靜下心來,讓靈魂與詩行共振,讓熱情被詩句燃燒。這樣的閱讀過程往往艱辛而緩慢,很多學生拿起詩讀了幾行就會棄之一邊。因此,讀詩要有方法指導。比如,通過反覆誦讀逐步了解詩意,以提問質疑來聚焦詩歌的表達特色,以想像拓展來發掘詩歌的意蘊,以模仿寫作來玩味和內化詩歌的語言,這些都是開展詩歌閱讀的好方法。教學中,教師要運用這些閱讀技巧,帶領學生深入詩歌,並讓學生習得閱讀方法。
此外,教師還要開闊學生的思路,以教材為本,由此及彼,引導學生多讀現代詩。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要求學生合作編小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這樣的活動必須建立在大量讀詩的基礎上。因此,在教學中,以詩人、詩歌內容、詩歌形式為主題,分別展開系列化閱讀,不僅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教學任務,也是教學現代詩的任務之一。
(三)從語用入手,嘗試創作現代詩
現代詩因其獨特的語言形式、適切的修辭運用以及精美的意象表達,對於學生學習運用語言文字具有極大的啟迪意義。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要求學生「試著當個『小詩人寫寫詩,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台」和「詞句段運用」也都引導學生關注詩歌的語言表達,要求進行仿寫。可見,四年級學生要逐漸走向文學性閱讀,也可以適當嘗試文學性表達。詩性地表達對生活的感受,理應成為學生學習現代詩的重要目標。
二、立足詩歌特點,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
基於現代詩文體的特殊性、閱讀的困難性、語用的價值性,教師在教學中應選擇與之相匹配、相適應的教學策略,從推敲語言、想像畫面、拓展閱讀、仿寫表達等方面著手,將現代詩的教學落到實處。
(一)反覆誦讀,內化詩歌語言
對現代詩教學來說,反覆誦讀是走進詩歌靈魂的必經之路。在朗讀中,現代詩的韻律感和節奏感被感知,詩歌的大意及作者的情感被體悟,語言的精妙及分行布局的匠心被認同。《如何閱讀一本書》在談到如何閱讀抒情詩的時候,給出三個建議:一是不論懂還是不懂,一口氣讀完不要停,找到基本感覺;二是大聲重讀,對這首詩打開心靈,然後提出自己的問題;三是相信自己的閱讀能力,一遍一遍反覆玩味,讀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這是讀詩的方法,也是教學現代詩的重要方法。
1.整體閱讀,獲得初讀體驗
葉賽寧的《白樺》經過顧蘊璞先生的翻譯,語詞華麗典雅,詩句整飭端莊。白樺樹是俄羅斯的國樹,不同文化氛圍里的人讀這首詩會有不同的感受。在整體感知環節中,教師要求學生輕聲朗讀,之後藉助問題「你喜歡這首詩嗎?它給你什麼印象」,梳理學生的初讀體驗。學生回答的角度各不相同,如「白樺樹很美」「作者很喜歡窗前的這棵白樺樹」「詩歌語言很美」「詩歌讀起來有點拗口,但是特別有味道」。學生的初讀體驗指向詩的情感、內容、語言等各個方面。
2.出聲朗誦,發現語言之美
《繁星(一三一)》寫道:「大海啊!哪一顆星沒有光?哪一朵花沒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沒有你波濤的清響?」以對大海的呼喚為開頭,之後卻宕開一筆,寫花香,寫星光。這種「比興」的手法,學生沒有接觸過,理解起來略有困難。教學中,教師通過師生對讀,讓學生比較兩種不同的讀法:一種是第二、三、四句獨立分割地朗讀;一種是將第二、三句輕聲連讀,第四句突出作重音朗讀。學生猛然發現作者寫花香、寫星光的目的不在於展示星光和花香,而在於突出波濤的清響,一下子讀懂了詩歌。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比興」的說法,學生理解起來自然水到渠成了。
3.品讀積累,體悟作者情感
《繁星(七一)》中有三個看似無關聯的偏正短語「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上」,雖然它們單獨都能構成畫面,但在詩中,這三個畫面被囊括在「永不漫滅的回憶」這個特殊的情境下,於是融合成了一個帶有憂傷意味的具有獨特美感的畫面。結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帶著想像這樣朗讀。
當我們和母親相依偎,我們會深陷於當時的情景——
當我們離開父母遠遊求學時,我們會想起——
當我們長大成人,身邊有了自己的小兒依偎,我們會念叨——
當我們漸漸老去,我們的母親也終將離我們而去,我們會想起——
學生在一遍遍的想像朗讀中,既深入感受了作者寫作時所蘊含的深情,同時也積累和內化了這個有新鮮感的獨特的語言形式。
(二)藉助意象,進入詩歌意境
「意象」是詩人主觀的思想情感和頭腦中具體可感的客觀事物融合的產物。意象的疊加和組合會構築出獨特的意境,而意境則是詩歌的靈魂,決定了詩歌的價值高低。如《繁星(七一)》通過「月明」「園中」「藤蘿」「葉下」「母親」「膝上」等一連串中國古典文學中常用的意象的疊加,營造出了一幅溫暖、清明、和美的童年往事圖。葉賽寧的《白樺》則以白樺為中心意象,加之「朦朧的寂靜、燦爛的金暉、姍姍來遲的朝霞」等輔助意象,描繪出了白樺的朦朧之美、純潔之美和寧靜之美,使其成為詩歌史上的經典意象之一。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透過意象想像和感受其營造的意境,進而達到對詩歌的深層次理解。
以《繁星(七一)》為例,教學片段如下。
(1)把目光聚焦到這三行上(出示: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上),讀著讀著,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2)關於「母親的膝上」,結合自己的生活,你想到了怎樣的場景?
(3)教師配樂敘述:你看,這個場景有時間,是在——(學生答)這個場景有地點,是在——(學生答)這個場景還有鮮活的人物,那是——(學生答)美好的童年時光,和母親在一起,隨時隨地想起,都是一幅美好的畫面。請拿起筆,把你腦中的畫面寫下來。
上面這個教學片段給出了兩點啟示。
一要藉助詩歌意象,引導學生進入詩人所描繪的特定的場景。本片段通過朗讀和聚焦,讓學生想像月上中天,園中清朗如洗,藤蘿葉婆娑的影子輕輕灑落,女兒輕趴在母親膝頭,重現詩人心中那個曼妙而溫馨的畫面。
二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獲得屬於自己的人生體驗。本片段讓學生在和諧應景的音樂中打開記憶的閥門,描述自己與母親相處的點點滴滴,回憶自己對於母親、對於生活的溫柔體驗,從而對詩歌的意蘊有更深的體認。
(三)拓展閱讀,尋覓詩人情懷
詩歌之所以耐人咀嚼、回味無窮,在於作品所傳達的某種感受、體驗、思緒和情感是不確定的、模糊的,具有多重性。教學中如果就詩教詩,那麼詩歌的韻味便會蕩然無存。教師要善於發掘資源,拓展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品位,以促進學生對詩歌意義進行準確、全面的把握。
1.介紹創作背景,知人論世
雖然不提倡對詩歌作過度解讀,但對於必須了解的多重意蘊,作為教師還是要引領學生挖掘和領悟的。提供作者生平介紹和創作時代背景,是一種卓有成效的方法。比如,《在天晴了的時候》通過對雨後小徑上美麗景象的生動描寫,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和讚美,寫出了詩人對閒適的生活境界的嚮往。在學生理解到這個層面之後,教師適時提供詩人的寫作背景——詩歌寫於1944年6月,抗日戰爭勝利在望,引導學生想像當時的詩人正懷著一顆嚮往的心在靜靜等待——以一種在希望之中守望的精神姿態。再聯繫詩歌中對生活的熱情召喚,學生很容易感悟到詩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光明和勝利的歌唱。再如,葉賽寧的《白樺》猶如一幅工筆畫,細緻入微地將朝陽下「朦朧的寂靜中」的白樺樹刻畫得如同一位亭亭玉立、優雅高潔的少女,這是詩人眼中的白樺,也是詩人心中對美的理解。這個時候,教師再補充葉賽寧的生平、白樺在俄羅斯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學生就不難理解詩人寫白樺的同時,其實也在寫一種高潔的人格。詩人對白樺的禮讚,其實還包含著對民族的熱愛,對家鄉的熾烈情懷!
2.以一篇帶多篇,強化感悟
閱讀現代詩決不能止步於課內。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安排了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活動的重點內容是合作編小詩集和舉辦詩歌朗誦會,要求閱讀、收集和摘抄現代詩,還建議從詩人、內容、形式等角度給詩歌分類。從單篇詩歌的學習來看,圍繞詩人、詩歌主題、詩歌形式,由此及彼,帶動閱讀更多的詩,也是促進學生感悟詩歌情感的重要途徑。
如《白樺》是用最純粹的俄羅斯語言寫成的,其實有好幾個中文翻譯版本。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另一個翻譯版本,語言相對質樸淺白,但是讀來餘味無窮。這為學生提供了語言表達的另一種可能,讓學生在開闊視野的同時,從不同角度感受詩人為白樺、為美好躍動的心。
又如,《繁星(一三一)》中有這樣一句話:「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沒有你波濤的清響?」學生理解起來頗多困難。為此,教師簡單介紹冰心的家庭背景:父親參加過甲午戰爭,在海上抗擊過日本侵略軍,後在煙台創辦海軍學校。詩人的童年是在煙台海邊度過的,她時常坐在海邊聆聽海濤起伏。她寫下了很多與海有關的詩句。同時,學生補充閱讀以下內容。
「父親呵!出來坐在月明里,我要聽你說你的海。」(《繁星(七五)》)
「海波不住地問著岩石,岩石永久沉默著不曾回答,然而他這沉默,已經過百千萬回的思索。」(《繁星(一一六)》)
「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極樂的應許,我要至誠地求著:「我在母親懷裡,母親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春水(一零五)》)
學生在讀了多首與海有關的詩之後,再一次展開想像,猜測在哪些時刻詩人的思潮里會出現波濤的清響,波濤仿佛在對詩人說些什麼。這樣的拓展閱讀能讓學生感同身受,體悟詩人對海的特殊情懷。
(四)模仿創作,嘗試詩性表達
詩歌語言的陌生化,一方面在於其分行呈現的獨特結構,另一方面還在於它打破了日常慣用的表達方式,如變換語序、呈現特別的用詞方式、運用通感隱喻、語言跳躍等。這些具有新鮮感的詩句猶如一股清流,注入學生的心靈,對他們造成極大的衝擊。在學生憤悱之時,在他們自我感覺「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時候,讓其模仿創作,其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繁星(七一)》中,「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上」三個偏正短語構句成行,對學生來說是極為新鮮的語言體驗。教師聯繫《繁星(一五九)》中的「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裡」,引導學生想像「心中的風雨」有可能是什麼,是否記得當時的情景。在學生的敘述中,教師隨機板書,構成新的短語組合,如「夏日的午後,炙熱的書房,母親的雙眸」「秋日的斜陽,蕭瑟的落葉,母親的臂彎」。在教師的示範下,學生進行仿寫,感受到詩意地表達生活其實並不難,從而引發創作詩歌的熱情和興致。
《綠》中,「刮的風是綠的,下的雨是綠的,流的水是綠的,陽光也是綠的」,由四個用了通感手法的句子組成排比復沓的句式,給人耳目一新的閱讀感受。這些獨特的語言形式是學習現代詩必須關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讓學生模仿和嘗試。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思考生活中的風、雨、水和陽光是怎麼樣的。學生髮現作者是因為置身在綠色的世界中,才有了這種滿世界都被染綠了的奇特感受,進而領悟到寫詩要把個人的情感體驗融進事物中去。這時候,教師指導學生練筆:「假如你也置身這樣綠色的世界中,在你的感覺中,哪些事物也是綠的?」學生紛紛動筆,並把自己寫得最滿意的一句書寫到黑板上。眾人的句子連起來,便形成了一首集體創作的全新的《綠》。這樣的寫作體驗對學生來說是獨特而具有吸引力的。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教學研究與培訓中心313000)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