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六年級下冊語文公開課教案

2023年08月21日

- txt下載

《論語》是一部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也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論語》之名,乃編纂者所定。一起看看六年級下冊語文公開課教案!歡迎查閱!
六年級下冊語文公開課教案1
【學習目標】
1.讀准每一個字,掌握文言文的一般語氣和節奏,理解八則語錄的內涵和現實意義。
2.了解「論語」表達的藝術方法和這些方法所產生的作用(排比的語氣氣勢,比喻的形象意義,對偶的整齊勻稱等)。
3.了解古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以此指導自己的學習。
【學習提示】
1.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人尊奉為聖人。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首開私立學校的先河,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2.《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書。它對我國思想史和文化史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自漢以來,儒學成為兩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統。《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語錄體散文,主要是記言,又是先秦文學語言的總集。
3.《論語》八則內容,以「學習」為中心,分別闡述了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內容。
【語句串講】
原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學習知識並按時溫習它,不也是愉快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快樂的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這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嗎?
要點:「而」順接連詞,相當於「並且、從而」。 「不亦…乎?」反問句式,「不也是…嗎?」 「說」通假字,同「悅」,愉快。
原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要點:後面這個「知」是通假字,同「智」,聰明。
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翻譯:(對於知識)了解它不如愛好它,愛好它不如以它為快樂。
要點:好,動詞,愛好。 樂,以……為樂。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三個人同行,一定有(可以充當)我的老師(的人)在裡面。選擇他們好的(地方)並且順從它,選擇他們不好的(地方)作為自我改正錯誤的借鑑。
要點:「焉」是「於此」的兼音詞,相當於「在這裡」。 兩個「其」都是代詞,相當於「他們的」。 兩個「而」都作順接連詞,相當於「並且、從而」。 兩個 「之」也都是代詞,相當於「它」,分別指代前面的「善者」和「不善者」。 「…者」者字結構,成為名詞性短語,相當於「…的」地方、原因等。
原文: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溫習舊的(知識)學習新的(知識),可以以這種人作為老師。
要點:「故」 名詞,舊的(知識)。 「而」順接連詞,相當「並且、從而」。 「知」動詞,「得到」「懂得」。 「新」名詞,新的(體會和知識)。 「可以」兩個詞,「可」是「可以」;「以」介詞,後面省略「之」(這種人)。 「為」動詞,讀wéi。
原文: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翻譯:到一年最寒冷的時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零的。
要點:凋,凋謝,凋零。
原文: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翻譯:不要想速成,不要貪圖小利。想要速成,反而不能達到目的;貪圖小利,就作不成大事。
原文: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翻譯: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所有時間)思考,也沒有什麼好處,(與其這樣)不如學習。
要點:嘗,曾經。 以,介詞,省略賓語「之」。
【課文分析】
第一則:闡述了學習的方法、樂趣和態度。 三句話各有側重。第一句「時習」(按時溫習)是方法;第二句「樂」(樂於與有學問的朋友交往)是情趣;第三句「不慍」(暫時不被人理解卻不怨恨)是態度,更是胸懷。
第二則:闡述了學習的態度(道德)。 一句話中五個「知」字,前四個「知」意義相同,後一個「知」是「聰明」的意思。實事求是,既是學習的態度,更是做人的道德。
第三則:闡述了學習由淺入深的境界。 學習有「知之」、「好之」、「樂之」三個過程,以學習為「樂」是學習的境界。「樂之」必須建立在「知之」和「好之」的基礎上。
第四則:闡述了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虛心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唯有如此,才能豐富自己的見識,才能不斷進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被後人廣泛地運用。
第五則:闡述了學習的方法。 複習已有的知識,接受新的知識,這是「為師」的基本條件。「溫故」是舊知識的鞏固和積累,「知新」是新知識的吸取和接受。
第六則:闡述了為學為人的道理。 本句是打比方,寫「松柏」不畏「嚴寒」,比喻為學不怕艱難,為人不懼逆境。類似的比方有:烈火見真金、路遙知馬力、板蕩識忠臣。
第七則:闡述了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欲速則不達」充滿辯證的思想火花。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一定的規律,學習亦然。任何違背規律,急於求成的心態和方法都行不通。
第八則:闡述了學習的方法。 「吾嘗」兩字說明這是孔子自述學習的經驗和教訓。光「思」而不「學」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六年級下冊語文公開課教案2
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難點:
1、掌握「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2、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人們常說四書五經,同學們知道「四書」指的是那四書嗎?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書中的《論語》。
二、作者介紹及寫作背景
1、解釋題目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題目,什麼是「論語」,請同學們看到課文的註解1,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什麼呢?很好,把它畫出來。 「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論語」就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論語》的語言簡潔精鍊,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2、作者簡介 好,我們現在來看一下作者:孔子,請同學們看到註解一,從這裡我們又可以知道孔子的什麼信息?很好,用筆畫出來。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與孟子並稱「孔孟」,其中,孔子被稱為「聖人」。
三、整體感知
1、誦讀 全班朗讀課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2、檢查作業(掃除語言障礙,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①讀音 論( )語 不亦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 )誨女知之乎( ) 是知( )也罔( )殆( )而內自省( )也 默而識之( ) 何有於我哉 ( )
②字詞的解釋(投影字詞與重要句子的翻譯)
a.要學生概括這篇文章的通假字(「說」通「悅」(愉快) 「女」通「汝」(你) 「識」通「志」(記住)) 「知」通「智」(智慧)
b.總結「而」的用法 「而」字是個連詞,它的基本用法有兩種,順接和轉接。課文中哪些是表順接的,哪些是錶轉接的? 明確:表順接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敏而好學、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錶轉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思而不學、學而不厭。
③重要句子的翻譯
④全文的翻譯
⑤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精讀品味
1.課文里哪些話是談學習態度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 明確:談學習態度的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 談學習方法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等。
2.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麼?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麼? 明確: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
3.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並分別說明理由。
例1: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例2:獨立思考、複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4.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係上,孔子是怎麼看的? 明確:在新知與舊知的關係上,孔子認為「溫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溫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裡,孔子強調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上,孔子認為「學而時習之」。學,指禮、樂、射、御四門課;習,指實習。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實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與思的關係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憊。
在學與問的關係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為羞恥。
五、討論交流
1、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並說出理由。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後有何打算?
六、總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繫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布置作業
1.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註明出處、含義,並製作讀書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2.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論語八則》
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
六年級下冊語文公開課教案3
【學習目標】
1.品味文章的精彩段落和精彩語句,享受美文的藝術魅力。
2.體會散文的特點,以及本文以小見大的寫法。
3.從飲茶品茶的生活習俗中尋覓社會變革的蹤影和水鄉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正音正字】見課文下方注音的字
【詞語積累】
古樸雅致  小巧玲瓏  小道消息  憤世嫉俗  拍案而起  味同嚼蠟
【課文分析】
本文寫水鄉茶居在新時代的變化和水鄉人的「嘆」茶,從飲茶品茶這一流傳久遠的生活習俗中尋覓到社會變革的蹤影和水鄉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全文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寫水鄉茶居的外在變化。
首先將水鄉茶居與城市茶樓作一對比,以見其小。然後與舊時茶居作對比:一比茶居建築的變化,近年「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結構」;二比茶居名字的變化,現在「講斯文」,用「雅號」;三是茶居設備和品茶食品的變化,現時「越來越講究了」。
第二部分(第6-11段),寫水鄉人「嘆」茶的高雅情趣。
首先,總說水鄉人把飲茶作為一種享受。
然後,分兩層意思:一寫他們邊「嘆」茶邊欣賞美景,品味生活;二寫他們邊「嘆」茶邊談論,「釀」出生活的詩來。
最後,以月下「嘆」茶,使人「漸醉」收束全文,讓讀者思考回味。
本文以小見大,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習俗,來反映社會變革及這種變革帶來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的巨大變化。全文緊扣一個「變」字,寫水鄉茶居的環境變化,寫水鄉人生活情趣的變化。
全篇運用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這樣的語言清淡雅致,用來寫茶居飲茶,寫水鄉飲茶人,寫他們的雅逸的情趣,可謂恰到好處,體現出內容和形式的高度一致。
【思維訓練】
1.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舉例說明。
生動比喻,如「嘆」茶「有如牛的反芻」。
有雅逸的比擬,如「大小船隻在半新醒半睡的小河中搖擼揚帆來去」。(擬人)
「兩岸漸漸消失在溫柔的暮色里」。(擬人)
「皎月悄悄浸在小河裡」。(擬人、擬物)
有比比皆是節奏舒緩的排比,如「有輕輕的嘆息,有嗬嗬的笑聲,也有憤世嫉俗的慨嘆」;「茶居燈火的微茫,小河月影的皴皺,水氣的飄拂,夜潮的拍岸……」
還有引用,如「草草杯盤共一歡」,是引用蘇步青的詩句。
2.本文哪些地方使用了對比?
文章不僅用水鄉茶居與城市茶樓對比,與舊時茶居對比,還把飲茶與飲酒對比,作者認為「『嘆』茶的興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達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嘆』茶也如吃酒,且比酒味更醇」,表現出水鄉人在飲茶中品味生活的雅趣。
3.哪一段寫得富有詩情畫意?它是從哪些角度進行描繪的?請找出相應語句。
水鄉人邊「嘆」茶邊賞景的那一段,寫得很富有詩情畫意。加上那「半依欄杆」邊「嘆」茶邊賞景的茶客,構成一幅詩意盎然、美麗無比的風俗畫。  聽覺:「小鳥的飛鳴」。
視覺:「揭去霧紗,露出俏美的真容」的小河。嗅覺:「如傾翻了滿河的香脂」的水果香氣。
4.生活中,哪些也可以稱為高雅的生活情趣?請舉例說明。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