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探尋單簧管藝術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摘要:單簧管是一種木管樂器,有黑管或克拉管之稱。單簧管產生在17世紀末,在19世紀末傳入中國。近代傳入我國之時,單簧管藝術在國外的發展無論是從樂器的造型結構還是演奏的理論教學體系,二者都已經非常成熟。在此論文中,筆者將以百年來單簧管發展中的代表人物為主要線索,通過對各個人物藝術成就的闡述來探尋單簧管藝術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關鍵詞:單簧管 管樂藝術 單簧管演奏家 傳播與發展
若要追尋單簧管藝術,還不得不從它百年發展的歷史中一個個鮮活的藝術家們的身影中去追隨。人常說:任何人類歷史都是由一個個人物去構成的,而這百年的單簧管藝術也是一樣的,由他們的藝術成就中,我們後人可探尋到單簧管傳入中國的腳印,也就是說,我們可把單簧管藝術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看作是一部人物的歷史。
一、單簧管是一種木管樂器
單簧管,又稱黑管或克拉管,在台灣又稱為豎笛(英語稱Clarinet,義大利語為Clarinetto,西班牙語為Clarinete,法語為Clarinette,德語為Klarinette),在西洋管弦樂隊中有“演說家”之稱,另外在木管樂器組中又有“戲劇女高音”的美譽,它的高音區清脆明亮:中音區表情豐富,音色乾淨,沒有一點瑕疵,猶如清澈優美的泉水一般:低音區低悶,有著渾厚的厚重感,被認為是木管樂器家族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樂器之一。
單簧管為西洋樂器管樂器中木管樂器組的一種,一般常用非洲的黑木作為基本材料製造,也有用木製、硬橡膠或金屬製成的,它的形制是類似於一個烏嘴形的吹口加圓形的空心,木管本身由可裝拆的五節均等管體組成,圓筒形狀管體,有著開放喇叭口的下端。另外,在吹口處還固定著一個簧片,氣流是吹奏者通過簧片和吹口間的空氣形成的,以下唇給予簧片適當的壓力而產生振動,由此而發聲,音色柔美動聽,單簧管的這種發聲原理可追溯到西方古代的號角與風笛,經過學者研究它是從一種單簧片樂器蘆笛發展而來而來的管樂器。
二、單簧管藝術的中國化之路
(一)新中國成立前的單簧管藝術
單簧管是一件西洋樂器,17世紀末葉產生於西方國家,它最初源於歐洲的古希臘,後在近代以來傳入我國。單簧管傳入我國時,它無論是從樂器的造型結構還是演奏的理論教學體系都已趨於成熟,由此看來,這件樂器在我國的發展軌跡相對單一,只是演奏技巧上存在一些小的突破罷了。
我國史料中記載的最早從事單簧管演奏的人,是一位四川音樂學院的單簧管教授——穆志清,他1904年初學單簧管,穆志清出生於光緒十五年的北京大興縣,滿族籍人士。他初學單簧管是在中學畢業後,當時考入了英國人開辦的音樂研修班,從師於葡萄牙籍教師學習演奏單簧管。在近現代音樂史料中記載,穆先生應蔡元培先生之約去當時的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任教,並且成為成立的北京大學管弦樂隊中的單簧管演奏者。後來,穆先生先後在當時的許多學校從事於單簧管的教育工作,如在上海私立藝術大學、廣州市藝術學院、四川成都藝術專科學校等許多當時專業的藝術院校中擔任教授,尤其後來一直在四川音樂學院長期工作和生活,成功的為我國單簧管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除穆志清先生外,還有趙昆厚先生。趙昆厚(1912-1986)——滿族籍人士,有皇家正藍旗人的血統,誕生於民國元年初的北京城。1924年在皇族載濤成立的音樂學習班學習,從師於德國教師專門學習單簧管的吹奏,此後在為貴族服務的宗人府樂隊中擔任吹奏工作,20世紀隨著社會的轉型,宮廷貴族的樂隊隨著封建王朝的倒塌而分散,他也像許多專業的宮廷樂師一樣在社會中去謀生,當然謀生的手段就是單簧管的演奏,他有著高超的單簧管演奏技術,慢慢地在北京“洋樂吹奏界”里漸有名氣。新中國成立後,他被應邀在電影廠樂隊中作首席單簧管演奏員,在演奏工作的同時,有時也做一些教學工作,很多在京的單簧管演奏員都是其學生。
要說我國最早出訪國外的單簧管人士,那就要算秦鵬章。秦鵬章,浙江人士,我國著名的民樂指揮家,據記載1951年出訪了匈牙利,並以單簧管教授的身份和國外同行們進行了藝術交流,秦先生於1935年師從俄國單簧管演奏家Vernick進行單簧管的學習,曾先後擔任過上海國立音專副教授、上海交響樂團第一任單簧管首席以及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等多職,總的來說,秦先生的單簧管職業生涯儘管被指揮一職中斷,可面對許多在京滬的老一輩單簧管人士中,秦鵬章先生是一位極具有影響的人物,無論是單簧管演奏事業還是教學工作,張仁富先生就是他得意的門生之一。
除了秦鵬章外,近代具有影響力的還有王端瑋。王端瑋,浙江人士,青年時曾師從於外籍教師學習單簧管演奏,曾經參加過教會樂隊,進入過上海交響樂團,是該團的第二任由中國人擔任的單簧管首席演奏家。不久之後,又被調入到上海音樂學院專門進行單簧管專業的教育工作,1954-1958年,他又被特聘為解放軍軍樂團上海訓練班作為單簧管兼職教師的工作,一度為培養我國軍內專業技術人才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上海交響樂團第三任擔任單簧管首席吳雍祿,中央音樂學院著名單簧管教授張梧,上海音樂學院的著名單簧管教授顧鵬,原中央樂團第一任單簧管首席陳開浩等都是十分出色的單簧管演奏家。
新中國的單簧管教育的起始最初其實是外籍老師的中國化教育產生的人才,他們為中國後來單簧管藝術的發展培養了一批人才,比如任教於國際著名單簧管女教授陶純孝(現在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的)就曾在穆自清先生門下進行學習。另外總政軍樂團的第一代單簧管教員魯濟生、王洪鳴等人也都得到過秦鵬章、王端瑋先生的悉心指導。
(二)新中國成立後的單簧管藝術
建國以後,我國單簧管的技術傳播源頭有兩方面,即專業音樂學院的教育和軍樂團的培養。此二者培養的一批批專業單簧管演奏家不但占據了我國主要音樂團體與教學機構中的單簧管專業席位,而且還在學習單簧管熱潮中擔任了教師的角色。他們培養的許多高水平的專業單簧管人才,在國內外單簧管比賽中頻頻獲獎,但凡是單簧管教學演奏領域裡有所成就的人,大都是由此兩大體系里走出來的。如吳佛全、魯濟生、程振華、劉啟林、王洪鳴等,以及駱延禧、尤德義先生和軍內演奏家穆里弟、倪耀池等。
此外,一些國內知名的演奏家也參加了教學工作,他們或在音樂學院做兼職教授,或在家裡為來自各地的專業人士上課輔導,為提高單簧管的演奏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上海交響樂團的吳雍祿先生,中央樂團的張仁富、何復興先生,東北地區的朝鮮族演奏家白文順先生,西北蘭州地區的楊德林先生(原蘭州軍區文工團政委)等等。這些專家分散在全國各地,出生於不同年代,將這些專家的名字集中起來,連接起來,就看出了中國單簧管發展的主流,這個主流代表了國內一個時期的教學、演奏水平。
三、結語
單簧管藝術在我國發展雖已百年之久,但對於一件西洋樂器來說,這無疑還在起步的發展階段,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中國的單簧管藝術必然蓬勃前進。縱觀單簧管藝術的發展史,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歲月,一代代單簧管藝術家為它的發展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我們年輕一代要永遠銘記和繼承他們的光榮傳統。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