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轉型升級與開放式辦學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摘要:面臨日趨嚴峻的競爭壓力和生源危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須以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採用開放式辦學模式,辦出特色,走職業化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為此,特別需要在統一思想認識、明確改革措施和培育「雙師型」師資隊伍上做好準備。
關鍵詞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轉型升級;開放式辦學
根據2013 年7 月3 日《中國青年報》報道,「教育部對2012年畢業生就業率統計排名的結果是,第一985高校,第二高職院校,第三211大學,第四獨立學院,第五科研院所,第六地方普通高校。」這裡的地方普通高校是指隸屬於省級行政教育主管機構,以地方財政供養為主,主要承擔為地方或行業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人才、提供服務職責的地方本科院校,共有647所,約占全國普通本科高等學校數量(1171所,包含獨立學院)的55.3%,占非「211」普通本科高校數量(1055 所)的61.3%。截止2010年底,新建本科院校共有271所,占全國普通本科院校(不含獨立學院,下同)的34.22%,在校生規模達到365萬人,占全國普通本科院校在校生總數的30.49%。可見,無論從院校數量,還是從在校生規模等指標方面來看,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大眾化發展的主力軍,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更是占據了全國普通本科院校教育規模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連年墊底、差強人意的畢業生就業難題凸顯出地方普通高校特別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整體結構中的尷尬地位和侷促狀態。究其原因,錯綜複雜。既有畢業生市場意識不清、個人定位不准、「高不成、低不就」等個人主觀認識問題,更有地方本科院校角色混亂、定位模糊、制度僵化、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規格質量與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脫節等深層次原因。結合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部署和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國外的成功經驗,解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當前困境以謀求長遠健康發展的治本之策在於:科學定位,走應用型發展道路;開放式辦學,走合作化培養模式。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轉型升級的社會意義
1.是學校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是1999年後由原專科學校升格而來,甚至由成人高校或中專基礎上合併組建而成,大幹快上,升本建院以後,必然面臨對未來發展道路和角色定位的思考和選擇。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身角度來看,無論從硬體角度來看,還是在軟體方面,特別是理論研究的文化氛圍、歷史積澱與人才貯備等方面,與理論研究型大學的基本要求相去甚遠。所以,對於升本建院才短短几年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來講,切忌好高騖遠、脫離實際,不顧自身資源條件的局限性而盲目走理論研究型發展之路,在與傳統理論研究型大學的競爭中只會自取其辱。腳踏實地、因地制宜,走實踐應用型發展道路就成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不二選擇。
2.是學生安身立命社會化生存的必然要求
市場營銷理論認為,商品的市場銷售情況以商品的質量為基礎,並受商品的市場供求狀況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是高等院校的「商品」,同樣適用於市場營銷相關理論。近些年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特別不理想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大學生自身的知識能力結構質量水平不能適應和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人力資源的需求,總體上來看是結構性失業和技術性失業的集中反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畢業生與傳統理論型高校的畢業生相比缺乏其理論的深度和系統,與職業類院校的畢業生相比又缺乏其實踐應用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在職場競爭中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所以,對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學生而言,為提升自身職場適應能力和社會生存能力,夯實理論基礎,勤於動腦,勇於實踐,突出契合社會職業工作所需的職業技能素養的培育和發展,瞄準社會職業定位。
3.是國家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當前,我國正全力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進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從歐美等已開發國家的成功經驗可以看到,其人才總量中既有潛心於理論研究的學術型科研人才,更有大批從事社會財富創造和分配的實踐型勞動者或產業工人,而且其兩種類型人才的數量比例大體保持在2:8左右,同時其人才技能結構與能力水平與其本國的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基本吻合,有力支撐了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國民經濟與社會事業的強力發展。而反觀我國,近些年來日趨凸顯和嚴重的「大學生就業難」與「用工荒」問題同時並存,找不到工作和招不到人同時惡化非常明顯地顯示出我國到校人才培養的規格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脫節和背反。所以,對於擔負高素質人才培養重任的高等院校,更應該審時度勢,轉向以培養實踐應用型人才為主導的應用型發展模式,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日益增長的對高素質實踐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轉型升級的現實困境
對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來講,轉型升級,走應用型人才培養發展道路,絕不是一件輕鬆的華麗轉身,必然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可以毫不誇張地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培養模式轉型不啻為一場深刻的革命。其中,既有對既有利益格局調整所帶來的衝突與牴觸,更涉及到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人員、教師以及學生等有關各方思想觀念的深刻變革。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關鍵問題亟待解決。
1.傳統思維觀念的束縛
受制於「士農工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傳統等級觀念,我國社會公眾認為從事腦力勞動的「白領」「金領」階層才是社會成功人士的標誌,處於社會階層結構中的中上層次,而從事體力勞動的「藍領」階層則被認為是處於社會階層結構中較低層次的。受此觀念影響,儘管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成立之初在發展定位方面根據自身在全國高等教育結構中的位置和資源稟賦特點,審時度勢,定位於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地方培養適宜人才方面。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教師乃至學校的管理者對此定位的不同認識。他們習慣性認為服務地方就是自縛手腳,限制了自身的蓬勃發展,而培養應用型人才則更是自甘墮落,將自己貶低為與職業院校等同的層次而「有辱斯文」。由於轉變思維觀念的艱巨性和長期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服務於地方經濟、走應用型發展道路流於形式化、口號化,不能落到實處,就不難理解了。可以說,轉變思想觀念,把各部門、各有關人員的思想觀念真正統一到向應用型發展道路轉型上來,是當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存與發展所面臨的最為緊迫也最為重要、最為困難的任務與挑戰。
2.既有培養模式的慣性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而秉承傳統高等教育觀念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選擇上往往定位於理論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和塑造。突出表現在課程體系設置、教學內容方法以及學生考核評價標準等方面「重學輕術」非常明顯,過度強調對專業基本理論知識的灌輸、識記和要求,忽視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創造意識素養的培育,即使如需要開設大量試驗課程的理工科專業所開設試驗也以驗證性試驗為主,很少有研究型、創造性試驗課程的開設。而人文社科類專業則更是缺乏試驗實訓課程的資源保障和制度安排,甚至不少人對人文社科類專業開展試驗實訓工作的價值與意義認識不明確,更談不上有效支持了。
3.應用型師資力量的匱乏
由於歷史原因以及我國高等教育考核評價體系等因素的影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師資力量總體比較薄弱,特別是既具有紮實的理論功底又具有豐富實踐經驗、深厚的實踐技能水平的「雙師型」教師嚴重短缺。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師資力量構成來看,除了部分原專科層面延續下來的人員之外,主要就是近幾年來新招聘的從高校剛畢業的碩士生和博士生,特別是許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更是逐步把招聘門檻提升到博士乃至「985」博士或「海歸博士」。儘管高學歷人才的引進有力地提升了學校的理論層次、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但從學校到學校的人才發展路徑也直接導致新進高校教師缺乏社會實踐工作歷練,缺乏對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人才需求特點、規格要求及演變趨勢的深刻理解和清晰把握,進而難以根據市場人才需求狀況準確調整和安排自身的教學科研工作,也就無法把提升學生實踐應用能力作為目標導向了。「雙師型」教師的嚴重短缺成為制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成功轉型的瓶頸性問題。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
根據日前明確的國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國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學校中,將有600多所轉向職業教育,轉型的大學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總數的50%,而本次高校改革調整的重點是1999年大學擴招後「專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將率先轉作職業教育。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今年3月底表示,中國解決就業結構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的人是技術技能型。今後,中國將以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突破口,對教育結構實施戰略性調整,而這一調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階段。儘管改革的具體細節尚未可知,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走職業化發展道路的方向已非常明確。目前,擺在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前的選擇已不是理論型和應用型的發展方向之爭,而是在實踐應用型發展道路目標已經明確下的具體路徑選擇問題,即如何採取有效措施落實轉型部署。儘管具體方式方法可以有很多大膽的嘗試與探索,但從國內外成功的實踐經驗來看,校企合作、產學研合作、開放型辦學、走合作化培養模式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順利轉型的最佳路徑。具體來說,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擺正位置,統一思想,深刻認識應用型轉型的必然性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正如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成功肇始於思想觀念的大討論、大解放一樣,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走開放性辦學的職業化應用型發展道路成功的關鍵點和出發點,同樣是徹底解放和統一全體教職員工的思想觀念,即在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貫徹落實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總體部署,根據學校自身比較優勢擺正自身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大局中的合理位置,突出辦學特色,把全體教職員工的思想認識集中統一於實踐應用型發展道路上來。可以說,思想認識的統一程度直接決定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成敗與否。為此,特別需要加強學習。要加強全員、全方位的學習討論,既要加強教職工的學習,也要加強學生的學習;既要學習黨和國家有關國民經濟發展和改革創新的文件精神和重大部署,學習教育部等教育主管部門有關高等教育改革的具體要求,也要學習和了解學校自身的資源狀況和發展趨勢;既要加強理論學習和討論,也要加強實踐經驗的考察學習;既要加強與省內外兄弟院校的交流,也要加強和學校所在區域各政府部門、廠礦企業、社會團體組織等的聯繫。通過學習,有利於推動教職員工跳出「孤芳自賞、閉關自守」的藩籬,了解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狀況和發展要求,提升對大學服務社會職能的責任感和意識水平,增強對學校應用型轉型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的認同感。
2.明確措施,因地制宜,逐步落實開放式辦學發展模式
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英國教育的開放式辦學模式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應用,有力推動了各國教育事業的革新與發展。所謂開放式辦學,就是要改變傳統的封閉化、文本化和格式化的教學模式,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前提下,通過利用學校內外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適宜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模式。對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來講,就需要在辦學體制、專業建設、教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建設、管理服務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立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將學校自身的定位與發展有機融入到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布局中去,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適宜適格的應用型人才。如我們濟寧學院,地處魯西南地區,生源結構也以濟寧、棗莊、臨沂等魯西南地區為主,學生畢業後就業也以回家鄉就業為主。同時,我省正大力推進西部經濟隆起帶戰略,強化產業升級、基礎設施、重大項目、科技創新、人力資源等五大支撐,推動我省西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產業升級,這既為我校的轉型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也為我校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要以構建我省西部經濟隆起帶戰略為指導,以服務於魯西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的,結合我校實際和魯西南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對人才規格質量的要求,明確措施,因地制宜,推動我校向開放式辦學模式轉型。
3.外聯內養,以內為主,構建「雙師型」師資人才隊伍
「雙師型」師資隊伍是推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職業化發展道路成功轉型的重要保障,鑒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師資力量的現狀,有必要以「外聯內養、以內為主」為原則,積極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具體來說,一方面要「外聯」,就是要積極加強外部聯繫合作,多種渠道、多種形式聘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各種社會組織的專家與業務技術能手來校講學或開課,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這有利於有效利用既有的「外腦」資源彌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師資嚴重短缺的不足,也有利於對在職教師造成轉型壓力和學習動力;另一方面要「內養」,即採取切實措施鼓勵引導在職教師提升自身專業技術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推動教師由理論研究型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雙師型」轉變。當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職教師對於向「雙師型」轉型,提升自身實踐應用能力,普遍存在消極牴觸情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既無動力更無壓力,任憑領導喊破嗓子我自歸然不動。為此,有必要在課程設置、培養模式、考核評獎等教學管理諸方面特別是在職稱職級評聘方面徹底轉變「科研獨大」的不利局面,逐步強化和提升教師實踐應用技能方面的要求和占比,引導教師主動向「雙師型」轉變。同時,在推動在職教師向應用型轉型的過程中,學校要加強各項具體措施的過程管理和跟蹤調查,注重實效,避免流於形式或渾水摸魚等不良現象。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就全面深化改革有關問題答記者問時所說,「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改革重在實幹、要講真話、做實事、重實效,對於我們濟寧學院這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來說,走職業教育發展之方向目標已非常明確,應用型培養模式和開放式辦學之路也已勢在必行,當務之急就是要統一思想、制定方案、明確措施、紮實落實。荀子講「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改革貴在踐行於實際。
參考文獻
[1]孫澤平.關於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改革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1(4).
[2]季桂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構想[J].中國大學教學,2007(9).
[3]董建春.試論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09(7).
【基金項目】2012 年度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課題:「經濟轉型期高校專任教師職業化培育機制研究」( 12-ZZ-JY-03)
(作者單位:濟寧學院經濟與管理系)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